回覆列表
  • 1 # 草民出山

    首先先介紹下秦始皇陵吧,用事實來告訴你秦始皇皇陵的複雜性

    其一陵園依山造陵,佔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秦始皇陵的封土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整個皇陵面積巨大,據歷史記載僅地上建築面積就很大,項羽佔領咸陽後,就曾放火燒了王陵七天七夜,更何況地宮之大。

    其二地宮之大而複雜加上有能工巧匠的防盜機關,令後世掘墓者膽寒,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而且墓室裡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裡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墓室中瀰漫著有毒氣體,深不可測。

    其三,新中國成立後,從挖掘明定陵後總結經驗,因科技水平還不是很成熟,國家制定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陵園墓室中出土的文物能不能完整儲存下來?這都是未知數,加上秦始皇陵巨大,挖掘成本和投資太大,秦始皇陵依山為陵,挖掘時間太長。

    因此從古至今沒人開秦始皇墓。

  • 2 # 倒看世界

    都說秦始皇墓不能開,是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比較官方的說法

    1、秦始皇陵的封土用的是大量的細沙,在細沙上再覆蓋一層土,這樣的話會給發掘帶來巨大困難。

    2、秦始皇陵寢中使用大量水銀模仿江河湖海,水銀揮發之後變成毒氣,大幾百萬立方的毒氣一旦在發掘過程中洩露,後果不堪設想。

    3、秦始皇陵是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勞動人民給我們留下的巨大而又極其寶貴的財富,一定要好好儲存下去,所以不進行全部發掘。

    第二種比較民間的說法

    1、皇墓裡有秦始皇留下的大秦兵馬,也就是現在的兵馬俑,有他們守著,盜墓者都是有來無回。

    2、墓穴裡有各種各樣的機關和陷阱。但凡有人進去,就會觸發機關,死無葬身之地。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有人呀,不知道多少人呢!

    可惜打不開。

    懂工程學的應該非常容易理解這一問題。

    秦始皇的哪個地面墳頭的工程量到底有多大!也就是秦始皇陵的封土有多高?

    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漢書·楚元王列傳》

    一丈十尺,五十丈五百尺,秦時一尺大概相當於現在23釐米,五十丈即是115米,115米高的一個大土堆,週迴五里有餘,秦時一里414米,周長也有近2100米了。

    那麼這個大土堆的體積是多少呢?

    圓錐體體積=底面積×高÷3.

    先假設這個圓錐體是一個四邊形,求出邊長=周長2100米÷4=525米。

    再算底面積=525米×525米=275625平方米。

    秦始皇陵封土的體積=275625平方米×115米÷3=10565625立方米。

    也就是一千多萬立方的土石方。

    兩千餘年來,隨著水土流失,怎麼也還有900萬方土方吧!

    過去沒有挖土機只有鐵鍬小推車的時代,這個土石量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呢?

    秦始皇是前後用了80萬人,39年完成的整個工程,這一個封土起碼要用十年八年吧!

    當年,項羽派了幾十萬人鬧了幾十天,只是搬走了封土之上以及周圍的建築和寶貝。

    對,很早以前封土上並不是現在這種光禿禿的只有樹木的樣子。以前封土上以及周圍有很多值錢的東西的,歷代以來的盜墓者盜走的全是表層或者淺層的寶貝。

    普通的盜墓者,誰的洛陽鏟也不會有這麼長的。

    諸如項羽,黃巢,赤眉軍,劉振華人等,他們雖然手下千軍萬馬,但是,他們沒有從容的時間慢慢搬運這一千餘萬的土石方呀!

    那是一座山呀!

    不是不想開,而是實力不允許呀!這還只是地表之上呢,地表之下還有幾座山的工程量呢。

    在絕對的工程量面前(80萬人40年不停的幹),什麼機關暗器水銀下毒還都是小兒科。

    ——請先搬走一座山,再說其他剩下的山頭吧!

    除非是國家動用國家力量,動員幾十萬人挖個十幾二十年,軍閥也沒有這個力量。

  • 4 # 李性書聲

    現在開因為技術受限,還不能達到完美效果。

    所以不開不是因為什麼毒氣晦氣陰謀論,是還在等待技術的發展。

  • 5 # 東方朗旭

    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秦始皇陵為何至今仍未挖掘而成為謎團?這不僅僅是因為秦始皇帝本身的傳奇色彩,也因為這座陵墓的規模之巨大(陵寢面積達到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78個北京故宮)堪稱中國第一陵墓。現在仍是史學爭論的一大焦點。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他統一六國,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萬里長城。建立了第一個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統一國家。

    但公元前210年夏,秦王贏政逝世。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開始修建,前後共花了39年時間,修陵頂峰時用工達到70多萬人,佔到了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10。

    其皇陵規模和規格在全國是罕見的,更是世界考古學的奇蹟。

    其規模“ 秦始皇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

    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

    中國古代墓葬講究“事死如事生”,帝王死後的陵墓一般都仿照生前的生活痕跡進行建造,秦始皇陵也是如此。

    其陵墓的建造佈局中正宏偉,其中更是充滿了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戰馬、戰車等陪葬器俑,更有無數奇珍異寶,還有眾多奴僕,婢女陪葬。

    從古至今,關於秦始皇陵墓的傳說層出不窮,但至今無人敢挖掘他的陵墓,這是為什麼呢?

    一、地上文物無法保護

    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超我們對於一般古代墓葬的認知。

    地面上還有眾多文物遺蹟

    因為如果要挖掘秦始皇陵就必須先移走地面上的文物,如果一問挖掘那麼地面上的文物景觀就會消失。

    即使要挖掘,也面臨著一個難以克服的難關——保護棚的搭建。如遇颳風下雨的,為了使古墓不被破壞,搭建一個保護棚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漢書》有云“其高五十丈,週迴五里有餘”,換算成現代的資料尺寸,秦始皇陵南北長與東西寬各約500米,那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搭建一個跨度500米的考古發掘保護棚。那麼這麼大的保護棚如何支撐如此之久呢?

    這就是秦始皇陵至今無法發掘的原因之一。

    二、挖掘的成本和時間

    前兩年考古探測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墳堆頂臺下,距地面約35米深,地宮約相當於一個準足球場那麼大。

    但不算其深度,只算皇陵的面積,是兵馬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怎麼也得挖幾十年。

    況且現在文物挖掘的技術還不成熟,據說秦始皇陵中存在大量汞物質,而後來透過對皇陵進行地下勘測也證實了這一點。

    若開啟秦陵怎麼才能保證不讓汞蒸氣揮發,如此大量的汞揮發會釋放出大量有毒氣體,如何保護遊客和工作人員的安全?這只是開挖秦始皇陵的一個小問題,就已經難以解決了。

    三、挖掘後文物如何保護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的地宮之中“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首先,如果挖掘皇墓,將極大豐富中國文物庫,對學者研究秦朝歷史狀況有極大幫助,但如何更好的儲存這些文物?

    其次,我們知道已經發掘的兵馬俑坑,在剛出土時所有人俑都是彩色的。

    但因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技術不夠先進才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土黃色,儘管現在幾十年過去了,但這樣的難題仍未解決。

    面臨著這樣一個技術保護難題,一旦發掘的過程中對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這樣的損失是令人心痛的,是令所有人都無法接受的。

    對於皇陵的挖掘,中國有前車之鑑的。

    早在1956年時,中國曾對明定陵開展挖掘。結果,大量的字畫、絲織品被永久破壞,令人心痛。

    從此國家對皇陵的挖掘那可是即小心又謹慎。所以說若是不能保護好文物,讓它埋藏在地下就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千百年前,無數人想挖掘秦始皇陵一探究竟,終無功而返。這其中一定隱藏很多玄機和謎團。

    但秦始皇陵不能挖掘的原因是多樣的,應該等所以難題都克服後再進行挖掘,切不可只看一時之利,而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不妨讓文物們先在地下埋著,等時機成熟,這些中國寶貴文化遺產終會重見天日。

  • 6 # 塗塗愛生活呀

    古代的人喜歡土葬,因為古人認為,屍體是證明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而且也是轉生的唯一。尤其是在中國,對於古人的屍體,那是十分看重的,所以在下葬的時候也是十分的講究,會建立規模龐大的陵墓。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在地底下埋葬了很多的秘密,有的陵墓規模很大,有的陵墓規模比較小。

    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秦始皇陵,作為規模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裡面有太多太多的秘密了。1.建造大棚會遮擋秦陵地面景觀

    根據古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秦陵南北長約515米,東西寬約485米。要保護文物不受到任何因發掘造成的人為損壞,就不能用推土機推,也不能用挖掘機掏,更不能用炸藥炸,只能慢挖,不能快挖。露天作業不現實,最好先搭建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大棚才有利於長期發掘,保護出土文物安然無恙。

    從技術上來說,搭建一個500米跨徑的大房子估計不是難題。問題是,造出這樣跨度的大棚子,把整個秦陵封土都“包”到大棚裡去,人們就再也看不到秦陵與周圍群山融為一體的巍峨景觀了。

    2. 挖掉封土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秦是早於西漢的王朝,所以秦陵肯定會被塌方的填土埋實,墓室內部不太可能存在空曠的空間。這就是說,如果真挖秦陵的話,壓根兒不可能挖一個洞,找到墓門之後直接進去;只能先把封土大面積地挖掉,露出整個墓室的墓口平面以後,才能再深挖下去,直到挖到秦始皇的靈柩。

    但是,這樣一來,秦陵巍峨的封土景觀就消失了,如何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更何況,封土本身也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蹟啊。

    3. 地宮深深,上下不便

    考古探測初步發現,秦陵地宮距地面約35米。這樣高度的立壁,如果是用石頭或磚砌成的還算牢固,如果是土壁,就很容易塌方。當然,可以對土壁進行加固,可那樣不就改變了立壁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

    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在旁邊圍上圍欄,遊客不用下去也能看清楚。可是,地宮比兵馬俑坑深10倍以上,如果在上面圍上圍欄,讓遊客用望遠鏡看也不是辦法;如果橫七豎八建造一些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更是破壞了地宮內部原有的土木結構景觀?

    4. 發掘時間過長

    如果不管秦陵封土,不計深度,只算地宮面積,大約25000平方米。這個面積相當於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估計要挖40年;這個面積又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大概要挖150年。

    兵馬俑坑經過30年僅發掘了三分之一。已經退休的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說:“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園的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考古任務十分艱鉅,需要幾代人,幾百年堅持不懈地努力。”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5. 發掘能力與研究能力有限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我們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築陵寢的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不會發生髮掘上的失誤?面對秦陵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可逆的歷史文化遺產,誰都不敢輕易處置。

    如果發掘後真的出土了種類繁多的遺物——不僅僅是兵馬俑那樣的陶質文物的話,修復的工作量有多大?修復這些複雜文物需要攻克大量技術難關。而這些無一不是我們難以迴避的挖掘秦陵的必需的條件和前提。

    6. 保護技術不成熟

    秦陵地宮中的文物如果沒有被盜掘或破壞,肯定極為豐富。但是,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器等文物一旦被挖掘出土,如何對它們進行保護將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

    另外,上述那些文物畢竟還是可移動的,萬一現場處理有困難,還可以搬到博物館裡進行室內處理,溫度、溼度、光度都可以控制。但是,地宮遺蹟無法移走,只能就地保護。如何就地保護以及日後進行維護,考古學家們還沒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和技術。

    7. 投資太大

    發掘秦始皇陵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將是巨大的。假如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援,發掘工作根本無法啟動,即使啟動了也難以長期維繫下去。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難以預料。如果對秦陵進行發掘,是憑陝西自己的力量幹,還是募集全國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員展開“大會戰”?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幾百、上千乃至數萬人的考古隊伍,僅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就夠讓人承受的。

    8.相關國際組織可能干預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可能干預秦陵的發掘。挖秦陵不但有涉外問題,還有科學化與否的行業標準問題,甚至還不乏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否可以讓所有參加發掘的國家共享的難題。這恐怕是不少主張挖秦陵的人沒想到的。

  • 7 # 漫漫史話

    人盡皆知的原因我就不去重複了,大家在各種文刊雜誌新聞也看了很多,只說三點

    1.你會去刨你家祖墳?

    2.墓葬文物不會超出已出土文物。(劉邦當時沒有任何理由放過始皇陵墓,很大可能已經被盜)

    3.保持神秘感

  • 8 # 史努比行走歷史

    流傳比較廣的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史記》記載項羽率領30萬大軍將秦始皇陵墓一掃而空,搬了幾十天才搬完寶物。

    另一個是,放羊娃,羊丟了,不小心找到一個洞裡面,誤入秦始皇陵墓,不小心將寶物都燒燬了。

    那麼是真的嗎?從今天的考古發現看

    顯然是不符合的

    其一:據勘測陵墓有大量水銀,一般人進去活不了。

    其二:沒有發現大型盜洞,切夯土相對完整,不符合被大軍盜取的猜測。

    至於沒有被盜的理由

    一則:水銀有毒

    二則:史料記載內有機關,萬分兇險

    三則:夯土量十分巨大,很難盜撅

    四則:大多歷代帝王對陵墓都會派兵保護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 9 # 沙羅雙樹之樹先生

    說不盡的歷史,道不盡的滄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帝王更迭,歷史演變,好像都會繞不過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締造者,封建社會體系的建設者,這個貴為天子的統治者,生前風光無限,死後更想千秋仰望,秦始皇陵就成了一個我們永遠繞不開的話題嘍。

    為啥不挖掘,依稀的記憶,叫停挖掘秦始皇陵的應該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或許記憶有偏差諸君諒解)。從一個平凡人的角度講講個人的觀點,陵墓是幹啥的?埋葬先人的,誰願意自家先人的陵墓被人挖掘的,首先來講,現在挖掘在道義上或者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上通不過,這是其一吧!

    就像公司決定要投資一個專案來講,投入產出比這個是必須要核算得,一個專案投資週期長,收益見效慢,或者是個無底洞,我想諸位看官也罷,投資決策者也罷應該不會做這樣的忙不投資吧,除非錢多沒地花了,這是其二!

    開發有多少的歷史價值,我想這個在歷史研究者或者考古界應該已經爭論了這麼多年了,專家們都沒個結果,形成不了統一意見,挖掘何從談起,這是其三!

    一個國家,一片疆域,一份格局,從某些方面來講,一個帝王陵寢必是風水寶地哈,就像金庸老先生《鹿鼎記》中所提到的大清龍脈,站千年之脈,豈敢動之?謬論其四亦

  • 10 # 東方評史

    客觀而言,以現代的科技水平要開啟秦皇陵是沒有問題的,慈禧太后的陵墓建的再堅固不也是被孫殿英給掘了。

    但最關鍵的不是能不能打得開秦皇陵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到保護好裡面的價值極高的文物的問題。

    至於在古代確實是不具備開挖的可能和技術。

    第一是秦皇陵建得非常宏偉壯觀、堅固異常。

    據說現代始皇帝的陵墓是大約五十多米高,而在當時卻有一百多米的高度,周長有1700多米,共佔地大約56多平方公里。

    這樣巨大的陵寢,墓室只佔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要從外面掘地道進入的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人力,所以一般的盜墓賊是做不到的。

    大家都知道,華人歷來對盜墓賊的懲罰是很嚴厲的,逮住的話一般就是處死。

    錢還沒到手,命已經丟了,一般的盜墓賊有誰還敢伸手。

    第二,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最有影響力的皇帝。

    撇開一半的盜墓賊暫且不談,就是在秦王朝覆滅之後,後世的歷代王朝也不易開啟。

    這是因為歷朝歷代的王朝都是合法的王朝,合法的王朝是不會冒著一個惡劣的罪名去幹掘墳挖墓的事情的。

    除了董卓冒天下之大不韙大肆挖掘漢室皇陵之外,曹操的“摸金校尉”那都是偷偷摸摸乾的事情。

    所以董卓才引起了巨大的民憤被人處死以後拖到大街上用火焚燒。第三,秦皇陵即便是一般的盜墓賊能夠挖開,但恐怕是進得去出不來。

    在秦始皇還沒有死的時候,陵墓的建造工作就開始了,為了建造這座陵墓,秦始皇和建造陵墓的工匠可謂是費盡了心機。

    他們決不會容許任何人染指他的陵寢,肯定是做了周密的防範措施。

    據說裡面注滿了水銀,也就是汞。

    汞是一種劇毒物品,會散發出劇毒氣體,人如果不戴防毒面具的話,一旦進入就會中毒而死。

    除了上述三種因素之外,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事情,這就是中國的風水問題。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縱觀中國的版圖,從山海關向西一直到陝西省的關中地區,中國就像是一條長長的龍。

    而關中地區正是龍脈所在地,在小說《說岳全傳》中,李綱也曾這樣說過:自古中興之王俱起於西北的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也是自古以來的中興之地。

    但凡在這一地區建立的王朝,大都是一個強盛和持久的王朝,它是華夏民族的一塊風水寶地。

    而秦始皇又是一位影響力極大的皇帝,號稱“祖龍”。

    單單是秦始皇的龍威,就足以讓一般的盜墓賊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不敢越過雷池一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列強在清朝前期入侵會是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