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167786330515

      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也可引起扁桃體炎,丹毒,風溼熱,心內膜炎及區域性感染。臨床以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猩紅色皮疹和疹退後面板脫屑為特徵。少數人在病後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併發症。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多見於小兒,尤以2—8歲居多。

      病因病理

      西醫學認為,猩紅熱的主要病原體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性和化膿性變化,

      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也可引起扁桃體炎,丹毒,風溼熱,心內膜炎及區域性感染。臨床以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猩紅色皮疹和疹退後面板脫屑為特徵。少數人在病後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併發症。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多見於小兒,尤以2—8歲居多。

      病因病理

      西醫學認為,猩紅熱的主要病原體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性和化膿性變化,並進入血迴圈,引起敗血症,致熱毒素引起發熱和皮疹。少數可見病毒性心肌炎、腎小球等病變。

      中醫學認為,本病系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鬱而化熱、化火。火熱之毒發散,犯衛、人營、傷陰,從而形成邪侵肺衛,毒在氣營,疹後傷陰三個病理階段,若痧毒內陷,或餘毒未盡,又可導致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

      臨床表現

      (一)普通型

      潛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發熱,體溫一般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起病時可能產生驚厥或譫妄。患兒全身不適,咽痛明顯,影響食慾。咽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分泌物。舌質紅,乳頭紅腫如草莓,稱楊梅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有觸痛。皮疹於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頸部與腹股溝,1日內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為瀰漫針尖大小的猩紅色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人寒冷時的雞皮樣疹。疹間面板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面頰部潮紅無皮疹,而口周圍面板蒼白,稱口周蒼白圈。面板皺摺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

      紅,其間有針尖大小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帕氏徵”。口腔黏膜亦可見黏膜疹,充血或出血點。病程第1週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徵性症狀之一,首見於面部,次及軀幹,然後到達肢體與手足掌。面部脫屑,軀幹和手足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淨,不留色素沉著。

      (二)其他型別

      1.輕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徵性症狀,往往至出現典型的面板脫屑時,才取得回顧性的診斷。患者可有低熱1~2天或不發熱,皮疹隱約可見,出疹期很短,無楊梅舌。發病後1~3周面板脫屑或脫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驟,體溫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頭痛、驚厥、嘔

      吐、為常見症狀。咽扁桃體炎症嚴重。有明顯紅斑疹。如合併膿毒症狀,甚至發生休克,

      危險性很高。

      3.外科型 鏈球菌經面板或黏膜傷口感染時,可有區域性急性化膿性病變,皮疹從創口開始,再發展到其他部位面板。無咽炎和楊梅舌。

      診斷與鑑別

      (一)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發熱、咽痛,面板出現充血紅點疹或充血粟粒疹。

      2.確診病例

      (1)驟起發熱,咽峽炎,草莓舌或楊梅舌,口周蒼白,面板皺褶處有皮折紅線(巴氏線)。

      (2)發熱1—2天內出疹,面板瀰漫性充血、潮紅,其間散佈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壓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內面板有脫屑或脫皮。

      (4)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多。

      (5)咽拭子或膿液培養,分離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6)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法查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7)紅疹退色試驗呈陽性。

      (8)多價紅疹毒素試驗在發病早期呈陽性,恢復期成陰性。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項。

      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項。

      (二)鑑別診斷

      1. 藥物疹或其他過敏性皮疹 奎寧、苯巴比妥、酚肽、安替比林、顛茄、阿託晶等藥都有引起猩紅熱樣瀰漫性皮疹的可能。但這類疾病缺乏全身症狀,而且多有最近服藥和接

      觸過敏原的病史。

      2.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敗血症,可發生與猩紅熱同樣的皮疹,但皮疹持續時間短暫,無脫皮,且常有區域性或遷延性病灶,細菌培養結果不同。

      3. 其他出疹性疾病

      治 療

      一、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邪侵肺衛

      主症 發熱驟起,咽部紅腫疼痛,面板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點如錦紋,舌質紅苔薄黃。

      次症 頭痛,或伴有嘔吐,脈浮數。

      理化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陽性。

      辨證要點 本證為痧毒疫癘之邪侵犯肺衛,肺胃受邪,其氣失和,故見發熱、頭痛、咽喉紅腫疼痛等症狀;面板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狀如錦紋,為痧毒由裡出表的反映。

      治療原則 辛涼宣透,清熱利咽。

      方藥運用 解肌透痧東加減:葛根、蟬蛻、浮萍、淡豆豉、荊芥、射干、桔梗、馬勃、牛蒡子、甘草、連翹、竹茹、殭蠶。

      2.毒在氣營

      主症 壯熱不解,皮疹密佈,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瘀點,疹由頸、胸開始,繼而瀰漫全身,見疹後的1~2天,舌苔黃糙,舌質紅刺,3~4天后舌苔呈剝脫,舌面光紅,舌質紫紅有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

      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大便乾結,小便短赤。

      理化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檢查或培養可見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辨證要點 本證為毒熱竄人氣營,氣血受邪,血熱燻蒸,因而形成毒在氣營的病理變化。痧毒外達,其熱必熾;毒火上攻咽喉,則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痧毒犯營,痧火透達表現為皮疹密佈,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痧點;舌為心之苗,痧毒火熱及心,心熱上燻舌體,故見舌刺紅腫似“梅”。

      治療原則 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方藥運用 涼營清氣東加減:生石膏、連翹、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梔子、黃連、石斛、竹葉、玄參、白茅根、蘆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壯熱無汗者,方中去黃連、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達;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爛氣味穢臭者,方中去石斛、竹葉,加大黃、玄明粉,以通腑洩火。

      病程中若見高熱、頭痛、嘔吐、神昏、抽搐,舌苔黃糙、舌質紅絳,脈數等症,為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治宜鎮驚熄風,藥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

      3. 疹後傷陰

      主症 丹痧布齊後1~2天,開始面板脫屑,伴有低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

      次症 咽喉糜爛疼痛減輕,唇口乾燥,或伴有乾咳,食慾不振,大便秘結。

      理化檢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陰性。

      辨證要點 本證為痧毒疫火外達肌膚,陰傷液枯,從而致肌膚失潤而枯,隨之脫落;肺胃陰傷,故見低熱、舌紅少津、唇口乾燥、食慾不振等症。

      治療原則 養陰生津,清熱潤喉。

      方藥運用 沙參麥冬東加減: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玄參、桔梗、甘草、蘆根。若低熱不解者,加地骨皮、銀柴胡;食慾不振者,加佛手、麥芽;大便乾結者,加知母、火麻仁。

      若見發熱、心悸、胸悶、神疲、多汗、肢節疼痛,舌苔薄、舌質淡紅,脈數無力,或結代等症,為毒熱傷及心氣、血脈所致,治宜益氣養血,滋陰寧心,藥用炙甘草東加減:炙甘草、人參、當歸、丹參、生地、麥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二)其他療法

      1.單驗方

      (1)黃芩:為清熱解毒之品,對丹痧的防、治均有療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

      服,連用3天。

      (2)板藍根、大青葉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錫類散:取藥少許吹喉中,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2)珠黃散:吹於患處,用於咽喉紅腫、潰爛時。

      3.針刺療法 取風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陰交,用瀉法,每日1次。

      二、西醫治療

      (一)抗生素療法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早期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4萬~8萬U/(kg.d),分2次注射。病情嚴重者可增加劑量。為徹底消除病原菌、減少併發症,療程至少10天。對青黴素G過敏者可用紅黴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嚴重時也可靜脈給藥,療程7—10日。

      (二)一般護理

      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面板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感冒與猩紅熱如何鑑別?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有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面板脫屑。因為猩紅熱與感冒都是冬春季常見病,早期症狀又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但猩紅熱發病後,咽部明顯紅腫疼痛,一晝夜內出現典型皮疹,舌鮮紅無苔如楊梅,均與感冒有明顯不同,可資鑑別。

    並進入血迴圈,引起敗血症,致熱毒素引起發熱和皮疹。少數可見病毒性心肌炎、腎小球等病變。

      中醫學認為,本病系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鬱而化熱、化火。火熱之毒發散,犯衛、人營、傷陰,從而形成邪侵肺衛,毒在氣營,疹後傷陰三個病理階段,若痧毒內陷,或餘毒未盡,又可導致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

      臨床表現

      (一)普通型

      潛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發熱,體溫一般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起病時可能產生驚厥或譫妄。患兒全身不適,咽痛明顯,影響食慾。咽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分泌物。舌質紅,乳頭紅腫如草莓,稱楊梅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有觸痛。皮疹於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頸部與腹股溝,1日內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為瀰漫針尖大小的猩紅色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人寒冷時的雞皮樣疹。疹間面板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面頰部潮紅無皮疹,而口周圍面板蒼白,稱口周蒼白圈。面板皺摺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

      紅,其間有針尖大小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帕氏徵”。口腔黏膜亦可見黏膜疹,充血或出血點。病程第1週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徵性症狀之一,首見於面部,次及軀幹,然後到達肢體與手足掌。面部脫屑,軀幹和手足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淨,不留色素沉著。

      (二)其他型別

      1.輕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徵性症狀,往往至出現典型的面板脫屑時,才取得回顧性的診斷。患者可有低熱1~2天或不發熱,皮疹隱約可見,出疹期很短,無楊梅舌。發病後1~3周面板脫屑或脫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驟,體溫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頭痛、驚厥、嘔

      吐、為常見症狀。咽扁桃體炎症嚴重。有明顯紅斑疹。如合併膿毒症狀,甚至發生休克,

      危險性很高。

      3.外科型 鏈球菌經面板或黏膜傷口感染時,可有區域性急性化膿性病變,皮疹從創口開始,再發展到其他部位面板。無咽炎和楊梅舌。

      診斷與鑑別

      (一)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發熱、咽痛,面板出現充血紅點疹或充血粟粒疹。

      2.確診病例

      (1)驟起發熱,咽峽炎,草莓舌或楊梅舌,口周蒼白,面板皺褶處有皮折紅線(巴氏線)。

      (2)發熱1—2天內出疹,面板瀰漫性充血、潮紅,其間散佈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壓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內面板有脫屑或脫皮。

      (4)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多。

      (5)咽拭子或膿液培養,分離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6)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法查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7)紅疹退色試驗呈陽性。

      (8)多價紅疹毒素試驗在發病早期呈陽性,恢復期成陰性。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項。

      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項。

      (二)鑑別診斷

      1. 藥物疹或其他過敏性皮疹 奎寧、苯巴比妥、酚肽、安替比林、顛茄、阿託晶等藥都有引起猩紅熱樣瀰漫性皮疹的可能。但這類疾病缺乏全身症狀,而且多有最近服藥和接

      觸過敏原的病史。

      2.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敗血症,可發生與猩紅熱同樣的皮疹,但皮疹持續時間短暫,無脫皮,且常有區域性或遷延性病灶,細菌培養結果不同。

      3. 其他出疹性疾病

      治 療

      一、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邪侵肺衛

      主症 發熱驟起,咽部紅腫疼痛,面板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點如錦紋,舌質紅苔薄黃。

      次症 頭痛,或伴有嘔吐,脈浮數。

      理化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陽性。

      辨證要點 本證為痧毒疫癘之邪侵犯肺衛,肺胃受邪,其氣失和,故見發熱、頭痛、咽喉紅腫疼痛等症狀;面板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狀如錦紋,為痧毒由裡出表的反映。

      治療原則 辛涼宣透,清熱利咽。

      方藥運用 解肌透痧東加減:葛根、蟬蛻、浮萍、淡豆豉、荊芥、射干、桔梗、馬勃、牛蒡子、甘草、連翹、竹茹、殭蠶。

      2.毒在氣營

      主症 壯熱不解,皮疹密佈,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瘀點,疹由頸、胸開始,繼而瀰漫全身,見疹後的1~2天,舌苔黃糙,舌質紅刺,3~4天后舌苔呈剝脫,舌面光紅,舌質紫紅有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

      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大便乾結,小便短赤。

      理化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檢查或培養可見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辨證要點 本證為毒熱竄人氣營,氣血受邪,血熱燻蒸,因而形成毒在氣營的病理變化。痧毒外達,其熱必熾;毒火上攻咽喉,則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痧毒犯營,痧火透達表現為皮疹密佈,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痧點;舌為心之苗,痧毒火熱及心,心熱上燻舌體,故見舌刺紅腫似“梅”。

      治療原則 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方藥運用 涼營清氣東加減:生石膏、連翹、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梔子、黃連、石斛、竹葉、玄參、白茅根、蘆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壯熱無汗者,方中去黃連、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達;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爛氣味穢臭者,方中去石斛、竹葉,加大黃、玄明粉,以通腑洩火。

      病程中若見高熱、頭痛、嘔吐、神昏、抽搐,舌苔黃糙、舌質紅絳,脈數等症,為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治宜鎮驚熄風,藥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

      3. 疹後傷陰

      主症 丹痧布齊後1~2天,開始面板脫屑,伴有低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

      次症 咽喉糜爛疼痛減輕,唇口乾燥,或伴有乾咳,食慾不振,大便秘結。

      理化檢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陰性。

      辨證要點 本證為痧毒疫火外達肌膚,陰傷液枯,從而致肌膚失潤而枯,隨之脫落;肺胃陰傷,故見低熱、舌紅少津、唇口乾燥、食慾不振等症。

      治療原則 養陰生津,清熱潤喉。

      方藥運用 沙參麥冬東加減: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玄參、桔梗、甘草、蘆根。若低熱不解者,加地骨皮、銀柴胡;食慾不振者,加佛手、麥芽;大便乾結者,加知母、火麻仁。

      若見發熱、心悸、胸悶、神疲、多汗、肢節疼痛,舌苔薄、舌質淡紅,脈數無力,或結代等症,為毒熱傷及心氣、血脈所致,治宜益氣養血,滋陰寧心,藥用炙甘草東加減:炙甘草、人參、當歸、丹參、生地、麥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二)其他療法

      1.單驗方

      (1)黃芩:為清熱解毒之品,對丹痧的防、治均有療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

      服,連用3天。

      (2)板藍根、大青葉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錫類散:取藥少許吹喉中,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2)珠黃散:吹於患處,用於咽喉紅腫、潰爛時。

      3.針刺療法 取風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陰交,用瀉法,每日1次。

      二、西醫治療

      (一)抗生素療法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早期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4萬~8萬U/(kg.d),分2次注射。病情嚴重者可增加劑量。為徹底消除病原菌、減少併發症,療程至少10天。對青黴素G過敏者可用紅黴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嚴重時也可靜脈給藥,療程7—10日。

      (二)一般護理

      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面板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感冒與猩紅熱如何鑑別?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有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面板脫屑。因為猩紅熱與感冒都是冬春季常見病,早期症狀又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但猩紅熱發病後,咽部明顯紅腫疼痛,一晝夜內出現典型皮疹,舌鮮紅無苔如楊梅,均與感冒有明顯不同,可資鑑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暗戀是一種精神出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