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英86
-
2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故鄉的小路》這首歌曲作詞:許德清,作曲:楚興元,演唱:武國舉。
歌曲資訊
《故鄉的小路》[1] 作詞:許德清作曲:楚興元
演唱:武國舉
世上的路有無數,
最難忘還是我故鄉的小路。
小路上飄著我童年的歌謠,
小路上留下我第一串腳步。
哎,故鄉的小路,
就像戀歌一曲,
唱著淳樸的鄉音,
它引發我記憶的復甦。
世上的路有無數,,
最難忘還是我故鄉的小路。
小路牽著我思鄉的夢幻,
小路丈量我人生的旅途。
哎,故鄉的小路,
就像彩虹飛舞,
連著媽媽的情懷,
它鋪在我心靈的深處
1。巴爾扎克幼時在教會學校讀書。1814年到巴黎 ,先在寄宿學校上學。1816年學習法律,並先後在訴訟代理人和公證人辦事處當見習生和書記。因酷愛文學創作,又去巴黎大學文科旁聽,並獲文學學士稱號。1819年起決定從事文學創作,寫過詩劇,與別人合寫或獨立撰寫一些小說,均未獲得成功 。
1825年開辦印刷廠 ,最後破產,債臺高築。在這期間他不斷追求和探索,對哲學、經濟學、歷史、自然科學、神學等各個領域都作了研究,形成了唯物論的世界觀,但也夾雜著唯靈論成分,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和素材。
1828年夏季開始,巴爾扎克決定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揭開了《人間喜劇》的創作序幕。
1829年,他發表了描寫旺岱地區共和國軍隊撲滅保王黨叛亂的小說《最後一個舒昂黨人》(後編入《人間喜劇》,改名為《舒昂黨的人們》),這是第一部以他真名發表的嚴肅文學作品,從而奠定了他在文學界的地位。2年後,他又發表《驢皮記》。
1829~1848 年是巴爾扎克文學事業的全盛時期。
他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作品構成一個整體,要真實地深刻地“再現自己的時代”,使之成為一部透過形象來表現的歷史。他把自己的作品分為《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個部分,合稱《人間喜劇》。
作品 《風俗研究》是 《人間喜劇》 的主幹,從各個不同角度全面反映法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內容極為豐富。
根據小說的不同側重點,又分為6類:《私人生活場景》、《 外省生活場景》 、《 巴黎生活場景 》、《 政治生活場景 》、《 軍隊生活場景》、《鄉村生活場景》。《私人生活場景》包括 32 部小說 ,著重表現人們因生活經驗不足或感情弱點釀成的錯誤與不幸 ,主要有《高布賽克》、《 夏倍上校》、《高老頭》 、《 無神論者做彌撒 》、《三十歲的女人》等。
《外省生活場景 》 包括17部小說 ,著重描寫因野心、慾望、自私自利引起的衝突,主要有《都爾的本堂神甫》、《歐也妮·葛朗臺》、《比哀蘭德》、《攪水女人》、《幻滅》等。《巴黎生活場景》共有20部小說,著重描寫由於人心的衰老、腐化,惡的慾念代替了一切真誠樸素的感情。
主要有《費拉居斯》、《賽查·波羅多盛衰記》、《紐沁根銀行》、《貝姨》、《邦斯舅舅》等 。《政治生活場景》共8部小說 ,主要有《一樁無頭公案》、《阿爾西的議員》等。《軍隊生活場景》有32部小說,主要是《舒昂黨的人們》等。《鄉村生活場景》共5部小說,主要有《鄉村醫生》、《農民》等。
《哲理研究》探討產生這些社會現象的原因,包括27部小說 ,比較重要的有《 驢皮記 》、《 無人知道的傑作 》、《對於絕對的探求》、《改邪歸正的梅莫特》等。《分析研究》意在從人類自然法則出發,分析社會的不合理狀態。這一類作品完成不多,僅隨筆集《婚姻生理學》等幾部。
巴爾扎克從1829年開始創作《 人間喜劇 》,到 1848年,其間經過 20年 。從創作發展道路看 ,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①1829~1835年,是他的創作走上成熟的時期,這期間,一共寫了40多部,大都是中、短篇小說 。《歐也妮·葛朗臺》和《高老頭》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前者真實、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初期法國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在法國大革命變動中發跡的資產階級人物,特別是刻畫了一個狡獪、貪婪、吝嗇的暴發戶的典型形象,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後者是巴爾扎克最知名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復辟王朝的社會狀況,以高老頭的父愛反襯出金錢的罪惡,尤其刻畫了資產階級個人野心家的典型。
②1836~1842年共寫了30多部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幻滅》 ,它深刻反映了復辟王朝時期尖銳的階級對立和黨派鬥爭 ,還描寫了經濟領域的自由競爭吞併現象 。③ 1843 ~ 1848年。當時正是七月王朝末期,階級鬥爭十分尖銳,社會腐敗日益明顯,因而,七月王朝的現實便成為他作品中正面描寫的重大題材。
代表作《農民》是一部直接描寫農村階級鬥爭的長篇小說。它透過復辟王朝時期農村中資產階級聯合農民同返回農村的貴族地主進行較量,終於把貴族趕走的過程,深刻反映了當時法國農村發生的變化。這一階段另一部代表作《貝姨》透過對好色的於洛男爵和暴發戶克勒凡的刻畫,及對七月王朝社會現象的廣闊細緻的描繪,抨擊了七月王朝腐朽的本質。
《人間喜劇》共包括90多部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出現了2400多個人物,觸及到社會各階層,包括資產者、貴族、野心家、政治家 、司法人員 、軍人 、教士、藝術家、農民、工人、科學家、職員、警探等,被稱為“ 社會百科全書 ”,為世界文學史所罕見。
恩格斯認為《人間喜劇》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稱讚作者“ 提供了一部法國‘ 社會 ’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恩格斯還說 ,巴爾扎克的“偉大作品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輓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註定要滅亡的那個階級方面。
但是,儘管如此,當他讓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貴族男女行動的時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他的諷刺是空前辛辣的”。
成就 巴爾扎克善於透過環境描寫再現時代風貌,他的作品富有時代氣息,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他還把環境描寫同人物塑造緊密結合起來,善於對人物外貌作精細描寫,又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並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誇張手法來充實和突出性格特徵,使人物顯得有血有肉。
巴爾扎克的小說構思巧妙,結構多種多樣而又具有獨特的風格。他的不少作品還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他的創作方法和藝術技巧對後世的法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2。法國作家、戲劇家。亞歷山大·仲馬的俗稱。
著名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基度山伯爵》的作者亞歷山大·仲馬的兒子,因與父名相同,世人以“大”、“小”仲馬加以區別。
1823年,大仲馬在巴黎與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同居,1824年7月28日生下小仲馬。由於嫌拉貝身份卑微,大仲馬拒不娶她為妻。
小仲馬就成了私生子,靠母親辛勞撫育,直到7歲那年才在法律上獲得父親的承認。身為私生子的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歧視和譏諷,心靈上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由父親認領後,又受到溺愛,使他從18歲起陷入荒唐的生活。幾年後,在大仲馬的文學才能的薰陶下,他開始文學創作。
1848年,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問世,聲名大振。此後,他便主要從事戲劇創作。1852年,他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茶花女》上演,獲得極大成功。其後3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的戲劇作品有《半上流社會》(1855)、《金錢問題》(1857)、《私生子》(1858)、《放蕩的父親》(1859)、《克洛德的妻子》(1873)、《福朗西雍》(1887)等20餘部。
1875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95年11月27日去世。
《茶花女》和同名小說都是根據作家本人早年的一段戀愛經歷寫成的,情節也大致相同:妓女瑪格麗特偶然結識了涉世未深的稅務官之子阿芒,阿芒赤誠的愛激發起她對真正愛情的嚮往,但阿芒的父親卻以他們的結合會毀掉阿芒的“前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
阿芒誤以為她背信棄義,憤然羞辱她。她終於在悲傷和疾病的雙重摺磨下死去。透過這出戀愛悲劇,作家憤懣地控訴了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罪惡。劇本《茶花女》把阿芒之父逼迫瑪格麗特同阿芒斷交、阿芒無情地羞辱瑪格麗特等情節,作了更加突出的描寫,並且讓阿芒趕在瑪格麗特嚥氣之前來同她作垂死之別,比小說的主題更鮮明,鋒芒更銳利,也更具感人的藝術力量。
小仲馬的其他劇作,思想境界和藝術水平高低不一。其中較有影響的有:《金錢問題》,寫一毫無道德的銀行家,欲娶一清貧女子,將一筆鉅款作為嫁妝記在她的名下,一旦破產好當作東山再起的資本。但他的投機醜行敗露,姑娘拒絕嫁給他,他的唯利是圖也遭到世人的鄙夷。
《私生子》,寫一個富人誘惑一個女工,女工懷孕後被拋棄,後來私生子成名,寧願和母親相依為命,拒不認父。《放蕩的父親》,寫一荒唐的老人和兒子同時追求一個少女,後來他得知兒子與這少女相愛,良心不安,遂改邪歸正。《歐勃雷夫人的見解》,寫一年少無知的姑娘有了私生子,雖然悔悟,卻為社會偏見所不容;然而一個富於同情心的青年卻在母親支援下向她求婚。
《克洛德的妻子》,寫科學家克洛德之妻道德敗壞,當她為一間諜集團竊取克洛德發明的新式武器時,被克洛德擊斃。《福朗西雍》,寫一聰明的妻子如何懲罰和教訓對她不忠實的丈夫。
小仲馬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淪喪深有所感,認為“任何文學,要不把道德、理想和有益當作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
他的戲劇創作題材並不寬廣,大都圍繞著資本主義社會上層階級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生活的一個側面。
小仲馬的劇作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話劇《茶花女》也被視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開端的標誌。他的劇作不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謹嚴,語言流暢,富有抒情意味。
3。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華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
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10年的時間裡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
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鬱。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
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義大利戰場。
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義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
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享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
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享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享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
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採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採訪。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奉命在一支山區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燬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樑。
喬頓炸燬了橋樑,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鬥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
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透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讚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準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鬥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儘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儘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鬥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裡》、《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
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效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鬥。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
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
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樸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
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
”對於這一讚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相容幷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
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