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東旭哥

    很多人認為把秸稈留在地裡,就會漚成肥料,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殊不知,雖然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上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在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汙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作用。但若方法不當,也會導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現象。

    另外,秸稈如果留在地裡較多,也會對二次耕種造成很大的影響,導致播種不勻,出苗不齊等現像。

  • 2 # 星辰191549800

    這就要看是什麼農作物的秸稈,有的秸稈不順合是很難在犁地時還田的,比如收割機割的小麥稈、豆杆、油菜稈和藤類植物秸稈等等,這些秸稈除非打碎攪爛了才能犁地還田,可往往這類收割機不但少而且收費比一般收割機要高出許多。玉米稈、谷稈、高梁稈最適合順犁溝入土還田,若能再加些碳肥,腐化速度加快是最好的辦法。當然了農村有些老人因經濟不寬裕,取暖實在沒法子,把秸稈攢起來等天冷了要燒坑取暖。

  • 3 # 新世紀農村困局

    秸杆嘔肥說起來容易,在沒機械動力幫助的情況下,嘔肥工序多、歷時時間長、人工成本高、專業性比較強。與施用化肥比較,其各類成本大增,在目前農產品價格不高、有機農產品是小眾奢侈產品的情況下,對農民來說,是明顯不划算的事,所以秸杆一般用火焚燒處理。 下面我們仔細秸稈肥的製作: 秸稈肥(straw manure )是指把作物秸稈直接翻耕入土用作基肥,或用作覆蓋物。

    秸稈肥製作方法主要是用幹秸稈7份、人糞尿1份、畜禽糞尿2份及適量馬糞。在3月份,把準備好的秸稈切碎或粉碎成3釐米左右的碎塊,按體積比1:2:7的比例將人糞尿、畜禽糞尿和粉碎好的秸稈充分混拌均勻,澆足水(材料含水量以60%~70%,即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的狀態為宜)。再把準備好的格蕘堆成一堆,選背風向陽之處點燃,把馬糞用熱水澆透抖好(溫度在40℃以上),蓋在點燃的格蕘上,做個暖心(發熱點),然後把已混拌好的秸稈一層層蓋在馬糞上,堆成一圓城,堆高不應低於1.5米,堆好後要注意管理,防止人畜踐踏,並觀察堆溫,把堆溫控制在50℃~60℃之間。因為此溫度範圍有利於微生物的活動,加快秸稈的分解速度,同時又可殺死病菌、蟲卵,減少氨的揮發。這樣堆腐7~10天,溫度達60℃~65℃,此時可以進行倒糞,然後每隔7天左右倒一次,共倒3~4次,大約需35~45天就可以發酵好。發好的秸稈肥具有黑、亂、臭的特點,有黑色汁液和氨臭味,溼時柔軟,有彈性,干時很脆,容易破碎。 

    施用方法

    ⑴秸稈肥一般用作基肥,可潮溼施用。做追肥應覆土。半腐熟的肥料施用於生長期較長的作物,腐熟度高的秸稈肥施用於生長期較短的瓜果蔬菜等作物,沙性地用半腐熟的肥料,黏土地最好施用腐熟度高的肥料。

    ⑵秸稈肥中有機質十分豐富,氮、磷、鉀養分較為均衡,還含有各種微量元素,是各種作物、各種土壤都適宜的常用肥料,具有提高產品品質、增加產量的顯著效果。 

    所以,農民以經濟人的身份,自然不會去秸稈嘔肥。

  • 4 # 長江老農

    冬季秸稈在土壤中很難漚肥,因為漚肥需要溫度,冬季環境溼度北方零下幾十度,南方氣溫也在零度左右,秸稈在田裡不會腐爛,也不會發酵,無法漚肥。漚肥大多在夏季,氣溫35°C以上,秸稈在土壤中發酵腐爛,才能漚肥。而冬季土壤封凍,秸稈在土壤中彷彿進入保鮮狀態一樣。所以,農民把秸稈雜草清除出田,才能播種。

    現在都是旋耕機淺耕,秸稈很難翻入土壤內,如果秸稈雜草不清除掉,種子落入秸稈上,很難發芽紮根,農民寧願把秸稈雜草清除掉,也不願把秸稈留在田裡。雜草秸稈清除出田的好處多,能順利播種、出苗,能使種子生根發芽成長,能減少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所以,農民把秸稈收集堆放在路邊,我們當地田間路邊堆成了“長龍”了。秸稈深翻土壤後,秸稈中蟲卵、病菌會在田間土壤中越冬,來年春暖花開時,病蟲害就會漫延滋生。秸稈在土壤中冬季不會腐爛漚肥,來年夏種時,又被旋耕機翻出土面上來,影響夏季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種植和出苗。因此,把秸稈雜草清除出田,有利於農業生產,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防治成本和生產成本。漚肥需要水和溼度,冬季乾旱無雨,土壤乾旱,氣溫偏低,農作物很難在土壤中發酵腐爛。漚肥過程是發酵腐爛過程,在水和環境溼度的作用下,秸稈發酵也會產生熱量溫度,會加速秸稈腐熟。然而,冬季土壤中的秸稈沒有水的浸溼,沒有溼度的促化分解,無法漚肥的。小時候我見過當地農民漚肥,挖一個直徑3米——4米的圓坑,深0.5米左右,把農作物秸稈一層一層地放在坑裡,放一層踩實一層,撒上餅肥、動物糞便,再放一層,堆滿坑後,潑上人糞尿或水,水要淹沒秸稈,使秸稈受潮,然後用土覆蓋,用鍬拍實,再用塑膠薄膜覆蓋發酵30天。發酵過程漚肥坑冒熱氣,秸稈腐爛發臭。農作物秸稈現在不是小數目,收割機收割後,鋪滿整個田塊,如果不清除出田,旋耕機難翻入地下,秸稈還在土面上,即使播種,種子也不會發芽紮根,秸稈在土壤中日積月累,農田裡會盡是秸稈,不見土壤。這幾年,農民普遍反映,秸稈還田,秸稈難以腐爛,種子落在秸稈上,扎不下根,而且這幾年農作物病蟲害嚴重發生,用藥成本在逐年增加,農民當然要把農作物秸稈雜草清除出田後再播種了。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僅供參考!

  • 5 # 新農志
    我們把這個問題刨析開來,逐步分析,自然就得到答案。農民為什麼把秸稈都清理出來?為什麼不把它扔在田塊裡漚肥?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農民為什麼把秸稈清理出來?

    說實話,如果身為農民,又是我的小輩說出這種話,我上去就是一個腦瓜崩。秸稈是粉碎了,也的確可以不清理出來,但如果不想來年減產,最好還是清理出來的好。

    雖然現在的收割機可以直接將秸稈打碎,但並不是直接打成粉末,而是成段的均勻的灑在收割後的土地上,這樣做雖然算是秸稈還田了。但實際上,還田後的效果卻不是那麼好,因為秸稈不是粉末狀,一旦收割完畢後,將耕地突然翻過來的話,會直接掩埋秸稈,這必然會造成突然間隙大,會使土壤溼度流失嚴重、土地硬化。硬化的耕地對農民意味著什麼,這我就不多少了。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要知道秸稈上是有很多蟲卵的,如果直接掩埋在耕地裡,到了來年氣候適宜時,那些秸稈可就變成了蟲害的溫床,很容易造成蟲災。

    而秸稈在耕地裡,尤其是摻雜在土壤中,還會降低土壤溫度,明明氣候已經適合種子發芽了,但因為土壤的密封性差,會導致種子漿化,或乾脆就不發芽了。

    咱們接著說什麼不把它扔在田塊裡漚肥?

    這東西可不是渴了花一元錢買瓶水喝那麼簡單,秸稈雖然是有機物,也的確是可以用漚肥,但這需要時間,少則一年以上,多則三年還會有殘留;一年可能還感覺不到什麼,但如果地裡的秸稈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雖然可能會改善未來的耕地環境,但眼下卻是不利的。要知道但凡有機肥料、農家肥,轉化是需要過程的,尤其是在自然環境下降解,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可能第一年的秸稈還沒來得及降解,第二年的秸稈又有了,最後很可能導致耕地無法種植。

    這還是短期內無法預見的,咱們再來說說燒種、燒苗這個事,漚肥的確是好事,也的確會對耕地有好處,但在漚肥的過程中,這些有機物分解會吸收很多熱量,如果是乾旱或者炎熱的夏季,一旦這些秸稈在耕地裡發酵,也就是漚肥的過程中釋放大量的熱,可能會導致土壤內的溫度急劇升高,最後導致種子不發言,苗生長緩慢等,嚴重了就乾脆燒死了。

    更噁心的是,一旦有機物,也就是秸稈開始發酵、開始釋放熱能,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週期持續也是比較長的,這肯定會影響農作物生長。也就是說,有機物一旦開始發酵,哪怕我們再次清理一下秸稈,也有可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

    所以,大多數農民的做法就是秸稈還田後,再想辦法將這些粉碎的秸稈,用耙子或其他工具清理出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家裡耕地少還好處理,像一些種植大戶,少則幾十畝多則上千畝地的,根本沒辦法去將秸稈放在耕地裡漚肥。

  • 6 # 響水大米

    對於農民來說農作物收穫後的秸稈處理是個大問題,二三十年前秸稈是農村生活的重要物資來源,家家戶戶生活做法最主要的燃料來源就是秸稈,現在隨著農村的生活狀態變化,秸稈處理成為了老大難的問題,在北方種地農民確實是寧可把秸稈都清理出去也不能進行漚肥的,秸稈漚肥的處理辦法在北方特別是龍江地域的農業耕種中並不適用。

    首先是秸稈還田費工費力,在東北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基本除了水稻就是玉米,這些植物都屬於剩餘秸稈數量比較多的植物,現在人們都廣泛使用機械化收割了,所以收割後水稻及玉米茬都比較高,要想將秸稈進行漚肥還田,必須將秸稈再次粉碎、破茬、旋耕、耙壓等作業,將秸稈深翻至土壤15-20釐米以下。所以需要多次進行耙地、翻地。一畝地需要多付出幾十元乃至上百元的成本,並且還費工費力。

    再有就是秸稈田間漚肥,在降水豐富、高溫高溼的南方地區比較適用,對於北方地區來說,秋天農作物收穫以後,馬上就要進入冬季,直至來年的5月份自然溫度都會保持在零度以下,這樣的天氣溫度根本無法腐熟秸稈,特別是秋收後農作物秸稈如果沒有及時處理,一場大雪將秸稈掩埋凍住,到第二年都無法處理。

    還有就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秸稈還田發酵不徹底,所以導致在下一輪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打碎的秸稈就會在土層裡形成空隙,種子無法完全接觸到土壤,影響下一輪的插秧和幼苗生長,並且由於秸稈無法腐熟,所以秸稈中的病蟲害會繼續危害下茬農作物。

    所以,秸稈還田技術在南方和北方的應用意義是不同的,對於北方來說,秸稈還田並不是完美的處理解決辦法,不同的地域應該倡導不同的秸稈處理辦法,只有滿足當地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才是最好的最得民心的解決辦法。為什麼有的農民要把秸稈都清理出田塊而不把它扔在田塊漚肥呢?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 7 # 建行漸遠

    其實,像我們農村前些年剛開始實行秸稈還田的時候,確實也曾響應號召,秋收的時候,將玉米秸稈直接粉碎後,等到耕地的時候,一起翻入地下。可後來,人們發現,這種做法不僅沒有為下茬作物帶來增產,反而種植小麥後,出現出苗不齊的狀況。所以,從那之後,人們就都將作物秸稈清理出農田了。

    記得小的時候,秋收後的玉米秸稈都是留作牲口的飼料的,而地裡的玉米根則是抽空刨回家曬乾以後,將上面的泥土拍打幹淨,留著平日裡燒火做飯用。所以,在那個年代,秋收過後,地裡都是乾乾淨淨的,連雜草也都劃拉乾淨,當做了柴禾。

    秋收完之後,將家裡積攢的農家肥運到地裡,然後撒施均勻。套上耕牛,拉著犁具將土地翻耕一遍,然後再用耮耙平。最後用耬咣噹咣噹地一步三晃,將麥種耬到地裡。

    後來,隨著農村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人養牛的少了,這秋收的玉米秸稈基本上都被拉回家,當做了燒火做飯的柴禾。所以這地裡沒有秸稈,種植小麥的時候,出苗還是和原來一樣,只要是地色好,土壤墒情不錯,麥苗出的都比較整齊。

    農村有一段時間內,號召廣大農民實行秸稈還田,說是還田的秸稈可以腐爛後,作為農作物的養分,起到肥田的作用。於是,人們開始將一些農作物的秸稈在秋收時候,直接用機械將其粉碎後還田。可是等到種植小麥的時候,由於粉碎的秸稈在翻耕入土壤之後,深度並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造成土壤下方空虛,小麥下種的時候,一部分種子會直接播在秸稈上或是透過秸稈與泥土間的空隙,掉進深層,以至於後來小麥出苗不齊。

    北方農村冬季溫度過低,這些被埋入土壤中的秸稈不容易腐爛。而當冬去春來,地溫上升之後,隨著麥田的澆水等,這個時候埋入土壤中的農作物的秸稈開始腐爛發酵。而這些秸稈腐爛發酵的同時,釋放出啦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又會妨礙到小麥等作物的正常生長,有的甚至出現高溫導致小麥根系被灼傷的燒根現象,導致小麥減產現象的發生。所以,人們從那之後,就不再實行秸稈還田技術了。

    秸稈粉碎之後,是可以漚製成農家肥的,只不過那需要特定的密封環境以及相應的環境溫度才可以發酵。像生產隊的時候,都是將作物秸稈與牲畜的糞便混合之後,用溼泥抹起來密閉封存,促使作物秸稈腐爛,加快發酵速度。那時候,積肥基本上是在村頭的田地邊上,記得早晨如果你起早從糞堆旁走過,都能看到糞堆上冒出來的熱氣呢。等到發酵好之後,這些農家肥才會被撒施到農田中,作為下一季農作物的基肥使用。

    所以說,如今農民都是將作物的秸稈清理出農田,即使是用作漚肥的原料,也是在農田之外進行漚制處理,等其完全腐熟後,才會施入農田中,只有這樣,作物秸稈透過充分腐熟發酵之後,才能作為養分,促進農作物的生長。這也是農民將農作物秸稈清理出農田的主要原因,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 8 # 村哥小凡

    現在快進入冬天了,像我們南方的,現在也開始收割水稻了,等這次水稻收割完後,到第二年種水稻時,起碼有三個多月的時間,這會有一個比較長時間的農閒期。

    在過去,農民們為了第二年春季水稻可以收穫得更多,一般會在收完水稻後,就會把田給翻一次,然後把稻草秸稈散鋪到水田裡,再放水浸泡,趁溫度還高時,讓稻草在田裡初次發酵。

    等過陣子,會牽著牛來整田,或者人工來整田,把田裡的稻草秸稈踩入泥裡,然後田裡放水,長時間發酵。第二年開春時,再翻一陣水田,然後才播種。

    在我們南方,以前有人會用稻草秸稈放田裡發酵,主要原因就是,稻草秸稈比較容易發酵,發酵後的殘渣也軟,不影響耕種,而且南方冬天溫度也不低,利於發酵。

    現在,我們那邊的人也很少有人會用稻草秸稈放田裡發酵了。主要還是比較麻煩,農民們也變懶了。現在大家收割完水稻後,把稻草秸稈丟到天邊就完事,等明年開春時,才會來整田。有人來收購稻草的話,如果價格便宜了,他們都懶得收走拿去賣。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賣稻草那一百來塊錢,費半天勁,還不如回家打一場麻將。

    秸稈放田裡發酵漚肥,想法是很好,但是卻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不同的秸稈,發酵的時間是不同的。不是每一種秸稈都適合放田裡發酵漚肥的。

    像稻草秸稈,本身就比較容易發酵,一般溫度合適的話,放田裡發酵,幾個月後,那殘渣就不會對作物根系和土壤產生影響。

    而像玉米秸稈就不同了。玉米秸稈比較硬,發酵時間長。大家可能會發現,玉米稈,放田裡一兩年,都還有殘渣。那些殘渣,會影響作物根系向土壤深層或者周圍伸展。到最後不僅沒起到增加肥力作用,反而讓作物欠收了。而種植戶門苦不堪言,還要一點點地把這些殘渣收走。

    2:秸稈發酵,是需要合適溫度的。如果自然環境下,溫度低了,發酵的過程會延長。當溫度低於零下時,田裡的秸稈發酵會非常慢,等來年耕種時,那秸稈還很新鮮,又不得不把它們清理出去。

    所以,大家想用秸稈回田發酵的,最好還是根據自己當地的溫度來決定吧。簡單說就是,南方的溫度適合秸稈回田發酵,而北方的冬天溫度,就不建議了。

    3:秸稈回田發酵,容易使得來年農田有病蟲害。

    很多害蟲在過冬時,都會把蟲卵產在秸稈裡,透過秸稈來避寒過冬。農民們,在收割完後,如果不及時把秸稈清理走,這些害蟲來年孵化後,就會留在田裡了,對農作物產生威脅。

    在過去秸稈還可以焚燒時,一般農戶們會在田裡焚燒成草木灰後,再回歸農田的。現在只能把秸稈清理走了。

    總的來說,現在很多農民選擇把秸稈帶走,主要原因還是省麻煩,而且秸稈回田的缺點太多了。

  • 9 # 蘇北申哥

    這裡其實說的是,秸稈還田的問題。秸稈還田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這個東西本身是要具備一定的田間的,其中關鍵之一就是時間問題,時間成本問題,秸稈從最初的樣子到打碎,然後再到腐爛,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

    就比如玉米收完種小麥吧,我們希望將將玉米秸稈處理後還田,以此來協助小麥的生長。但實現並非理想狀態。很多情況下,由於處理技術等問題的存在,秸稈處理的不夠細緻,將它們融入地裡再種麥子,反而會出現麥苗出不奇的問題。

    秸稈在土壤中,要想達到腐爛成為肥料的程度,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的。而在最初階段,秸稈在土地是完好的,這樣一來就會與土壤之間會形成一定的空隙,會妨礙種子的發芽進度。如果種子滑到秸稈下面,很可能會壓制種子的芽,讓它們頂出不了地面。這些問題的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下,很多農民為了豐收,就不再想用秸稈還田了。

    其實,在我們小時候,看到種地的時候本來就沒有人把秸稈給處理入土或者把它們仍在地裡漚肥了,這時間太長了。後來因為農民燃燒秸稈的問題,當地就開始推廣秸稈還田的技術了。但現在已經很少的農民把秸稈作為肥料的對待了。為什麼呢,聽我往下說。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的升級,秸稈的用途也越來越多,如今的秸稈不再是到處扔沒人要的東西了,它可以賣錢了。有人收秸稈去做什麼?有的是賣給了飼養場,有的用作了造紙,有的被加工成了很好的青飼料,還有的用作了其他的用途。總之,秸稈是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農民可以將其換點錢,就不必將其仍在地裡了。

  • 10 # 家在南鄉

    秸稈還田在我們膠東農村當地,曾經一度是熱門話題。

    玉米秸稈在過去的農村,是秸稈再利用的代表農作物。尤其對於養牛的農戶來說,這是耕牛的越冬飼料,有經驗的主人,都會提前掂對一下家裡的玉米秸稈夠不夠,如果不夠的話,預訂村裡其他種植戶的玉米秸稈,當然是需要花錢購買的。

    後來隨著機械化的普及,農村的耕牛也很少見了,可以說招遠南鄉的養牛農戶寥寥無幾。剩餘下來大量的玉米秸稈,用來燒火做飯的話,不如樹枝耐燒。而且我們當地是紅富士蘋果主產區,修剪下來的樹枝當年也燒不完。

    玉米是膠東農村的主產農作物,記得小時候人工剝苞米,我那時個子矮,粗糙的玉米葉子拉得面板起紅印子,汗水一浸火辣辣得疼。玉米剝下秸稈時要格外注意,帶下來的秸稈外皮容易割傷虎口,到現在左手還有當時留下的疤痕。

    苞米剝完後刨玉米秸稈,這是個體力活,需要一頓吃上兩個大饅頭,一鼓作氣用小钁連根刨除,手上磨得起泡是常有的事。如果是用鐮刀收割,當時是圖省事,留在地裡的苞米根處理起來就麻煩了,需要犁具耕起來,用筐子一點一點背出地去。

    一、玉米秸稈還田,機器粉碎不徹底,10公分的碎片比比皆是,即使經過深耕翻到地下,不可避免的有些裸露在地面上。

    二、膠東農村是典型的北方氣候,近幾年雨雪量銳減,冬季溫度低,乾燥寒冷多風,而且低溫時間長,秸稈碎片在田裡根本漚不爛。

    三、頭年用來種植玉米的地塊,第二年換茬輪作,種花生蒙地膜時扶壟,秸稈碎片支愣空兒,影響地膜和壟背的貼合度,在多風的春季,地膜容易刮壞破碎。

    四、冬小麥種植時,秸稈還沒有腐爛,耬麥種時容易出苗不齊,紮根時影響對農家肥的吸收。

    綜上所述種種原因,當地農民寧可麻煩點,把秸稈碎片都清理出田塊,而不願扔在田塊漚肥,實在是因為特殊的氣候,腐爛速度慢,影響到小麥和花生種植,種植大豆會好一些,但也總不能把全部的秸稈還田地塊,都種成大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橙子怎麼榨汁比較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