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非本原
-
2 # 範鑫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魯華人,後來因為放棄做官離開了出國,各個國家的諸侯都知道孔子是個人才,都想要得到這個人才,就連楚王也不過如此,所以楚昭王便派人邀請孔子來楚國。楚昭王還派過軍隊接孔子。522年時,孔子已經辦學校辦了十幾年,這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人知道孔子的名聲了,在這一年裡,齊景公很多次來拜訪孔子,想和孔子聊聊天,這個時候他和孔子聊到了秦穆公打下天下的問題,孔子也因為這次談話和齊景公成為了好朋友。
-
3 # 尋根拜祖
孔子一生熱衷於仕途,周遊列國到過很多國家,可惜顛沛流離,歷經被圍困、攻打等危險境地,可惜沒有一位諸侯願意啟用孔子。孔子見過哪些國君,史料記載有分歧,可以明確的是,孔子見過齊景公、魯定公、衛靈公、葉公,疑似見過魯昭公、魯哀公、楚昭王。
孔子一生都去過哪些國家孔子一生顛沛流離,本週於各國,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夠得到施行,他先後去過齊國、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
孔子三十五歲時,因為魯國發生內亂,他前往齊國。在齊國生活了兩年,不光沒得到啟用,還差點遇害,只好逃回魯國。
孔子五十二歲那一年,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兩年後因為與執政季桓子的矛盾,孔子被迫辭職,並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路。
孔子的第一站去的是衛國,衛靈公給予了孔子非常好的生活待遇,但沒有給他職務。孔子先後兩次在衛國生活了三年。
後來孔子去過曹國、宋國和鄭國。宋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想加害於他,孔子逃離宋國,鄭聲公也不喜歡孔子,乾脆不允許孔子進城。
孔子六十歲時,被圍困於陳蔡邊境,絕糧七日,後來子貢請來楚國救兵,才解了陳蔡之圍。孔子是否到過楚國,說法不一,但結果一樣,他遭到了貴族集團的抵制,沒能在出國為官。
在從陳國前往蔡國的途中,孔子到過葉國,與葉公有過會面。
孔子一生都見過哪些諸侯可以確定的是,孔子見過本國國君魯定公、齊景公、衛靈公和葉公。
魯定公十一年,孔子被任命為大司寇,這是孔子一生中,唯一一次做官(不算年輕時倉庫管理員和被陽虎任命為小司空)。誅殺少正卯就發生這段時間,史書說,孔子為政兩年,魯國大治。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與執政季桓子矛盾難以調和,春季郊祭後,季桓子沒有將祭品分給孔子。按古代禮法,這就表明季桓子免去了孔子的職務。
孔子與齊景公認識比較早,早在孔子二十九歲時,齊景公和晏嬰訪魯期間,特地拜見了孔子,並向孔子請教秦穆公稱霸事宜。孔子三十四歲那年去了齊國,齊景公問政,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這個期間提出的。
齊景公本有計劃重用孔子,但是晏嬰不同意,勸阻了齊景公。
孔子與衛靈公打交道時間最長,他第一次與衛靈公會面,衛靈公也曾經向孔子問政,並給予孔子六萬石的年奉,不過沒有給他任命官職。子見南子,就是發生這段時間。
當時衛國正面臨太子黨與後黨之爭,孔子不光得不到重用,反而受到了衛靈公的懷疑,被監視居住。孔子被迫離開衛國,前往陳國。
孔子曾經計劃去晉國,被子路阻止。孔子應該沒有見過楚國楚昭王,否則史書上一定會留下他與楚昭王的會談內容。
為何孔子始終得不到啟用孔子在諸侯國的名氣非常大,很多國君都想與孔子見面問政,但是卻沒有一個國君願意啟用孔子,導致他奔波十餘年,一事無成。為何這些國君,對孔子那麼仰慕,卻始終不肯對他委任職務呢?
1.孔子的思想學說損害了諸侯的利益
儒家思想是把雙刃劍,在強調臣子對諸侯的忠誠同時,又強調諸侯對周天子的忠誠。他對齊景公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很高興,臣子對他忠誠他才睡得安吃得香,可是要得到自己的權利同時,他首先必須做周天子的孝子賢孫,這恰恰又是齊景公既不願意,同時也做不到的事。
鄭聲公拒絕孔子入境就是這個原因,他一心想做霸主,你讓他對周天子低頭,怎麼可能?
2.孔子的思想學說不符合卿大夫利益
諸侯不敬天子,卿大夫也架空了國君,孔子要求卿大夫們還政於國君,這又損害了卿大夫們的利益。自古最難做的一件事,就是將既得利益放棄。
孔子在衛國、齊國和楚國,都受到了卿大夫們的抵制,在魯國更是如此。季桓子還算有見識計程車大夫,否則孔子怎麼可能做大司寇,但從本質上,孔子的學說,對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損害太大,孔子與他們的立場就是對立的。
3.孔子的思想學說開歷史倒車不合時宜
以晏嬰為首,他認為孔子這樣的人,就是不合時宜的迂腐之人。有人說晏嬰妒才,其實真不是這樣,孔子力圖恢復周公的禮法,本就是開歷史的倒車,行不通!
以上三點,決定了孔子名氣很大,但誰都不願意接受他的思想,落得顛沛流離的下場。
-
4 # 我有我的歷史觀
孔子是鼓勵他的學生出去做官的,他自己也身體厲行,周遊列國。他帶著他的學生們到過很多國家。
為什麼?為的是宣傳和推廣他的儒家思想,希望各諸侯國的國君採用他的儒術治理國家,教導國民。
那麼孔子這一生中見過哪些諸侯國君呢?齊景公——齊景公是第一個求見孔子的國君。
孔子還在魯國時,30歲那年,齊景公便帶著晏嬰來魯國問政。他請教秦國能稱霸的原因。孔子告訴他:“秦地小而志大,地僻而施政得當”。兩人促膝談了三天。齊景公很滿意。
(齊景公)
35歲時,孔子透過在高昭子家做家臣接近了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請教治國之策。孔子丟擲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觀點。另有一次又請教他,他說:“政在節財”。孔子提出了許多理念,齊景公都很滿意,便為他封官置田。但有由於遭到齊國的大夫,尤其是晏嬰的排擠,並想加害於他。孔子只得離開齊國。
魯定公——魯定公在位時,上卿季桓子掘井時挖到一個陶器,內有一物似羊,向孔子請教。孔子根據夔、罔閬、神龍、罔象、紋羊的特性判斷此物為“紋羊”。
魯定公認為孔子見廣博聞,便任命他為中都→司空→司寇。
魯定公十年,魯、齊言和,兩國在夾谷(地名)築壇盟誓。但齊國大夫黎鉏勸齊景公藉機除掉魯定公。魯定公帶上了孔子,並讓他兼辦會晤事宜。
孔子兩次識破齊國將殺手混進樂隊的詭計,使其陰謀沒有得逞。事後齊王心存歉意,便歸還了此前侵佔的魯國的鄆、汶陽、龜陰等地。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建議:“不能私藏武器,大夫的城牆不能超過三百丈”。公山不狃和叔孫輒不願意,便攻打魯定公。定公躲起來,孔子下令反擊。他們打敗了公山和叔孫輒,拆除了費邑城牆。
但孟孫氏也以城牆防齊人入侵為藉口,不願拆除。魯定公率兵圍城,沒有攻下。
孔子56歲時,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國相事務。掌政三年,奸商不再,路不拾遺,外商來魯也不用送禮打點了。民風一步步向好。
齊國看到孔子在魯國掌政,認為魯國日後必將稱霸。齊為魯國近鄰,將受威脅。便贈送魯公美女、寶馬,以麻痺魯公。魯公果然受之。於是美女相伴,不問政事。
孔子看到他近女色而遠賢臣,便離開了魯國,去了衛國。
衛靈公——衛靈公給了他在魯國同樣的俸祿——俸米六萬鬥。但由於有人誣陷孔子,從此出入受到監視。孔子怕一不小心便獲了罪,便離開了衛國。
(衛靈公)
孔子要去陳國,經過匡地時,被百姓圍困五天,他們以為孔子是曾殘害過他們的陽虎(曾在魯國為亂,後來失敗逃到齊國)。後來孔子派一個隨從去做甯武子的大臣,才被放走。
一個多月以後,孔子又回到了衛國。衛靈公讓他見了夫人——南子。一個多月以後,衛靈公帶上孔子出遊,香車美女相伴。孔子很厭惡,便離開了齊國。
幾年後,孔子離開陳國經過蒲地時,遇公孫氏反叛衛國,蒲人扣留了他,並讓他發誓不去衛國,才放了他。
楚昭王——孔子在蔡國呆了三年。這時,吳國伐陳,楚國援陳。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蔡邊境滯留,便派人聘請。陳、蔡兩國大夫認為:楚本強大,若再重用孔子,陳、蔡必有後患。於是派人把孔子一行圍困在郊外很久。
直到孔子把子貢派去楚營報信,楚昭王派兵前來迎接孔子,才免去了這場災禍。
楚昭王欲給孔子七百里封地,令尹子西說:“孔子的弟子都很賢能,如果再給孔子封地,這對楚國不利”。於是楚王打消了這個想法。這年秋天,楚昭王去世了。
一日,楚人接與經過孔子車旁,說:“過去的無法挽回,未來的可以再趕上。算了吧!現在執政者都很危險,你還是走吧!”那人沒等孔子和他說上話,就飄然而去。於是孔子就離開了楚國。
魯哀公——孔子從離開魯國,在外輾轉十四年,又回到了故土——魯國。
(魯哀公)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治國策。他說
政在選臣。
季康子擔心盜竊的發生,他說:“首先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但是,魯國始終沒有重用孔子,孔子求仕的慾望逐漸淡薄。
孔子去了該國,想去宣傳儒術,但卻沒有見到國君的國家宋國——孔子到宋國時,與弟子們正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不歡迎他們。他砍掉了大樹,並想加害孔子。於是孔子他們便離開了宋國。
陳國——孔子去陳國時,是寄住在司城貞子家裡一年多。有一天,有一隻被”箭柄是楛木,箭頭為石,箭長一尺八“的箭射中的隼落在了宮中。陳湣公便向孔子請教。但陳湣公只是派了使者來請教,自己並沒有來。
孔子在陳國呆了三年,沒有受到重用。又恰逢陳國遭遇戰亂,晉、楚、吳都曾伐陳。孔子看到陳國國君沒有進取之心,便離開了陳國。
趙國——孔子在衛國沒有得到重用後,便打算去拜見趙簡子。但到了黃河邊時,卻聽到竇鳴犢、舜華被殺的訊息。
這兩人都是趙簡子沒有顯赫時的功臣。孔子知道這個訊息後,便掉頭回了魯國,並作《陬操》琴曲悼念二位賢人。
孔子是否還見過其他國君,他到過哪些國家?孔子帶領弟子們去過許多國家。由於史料不詳,且本人愚鈍,無法參透,不敢妄斷。但本人可以試一試,勾勒出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圖。
魯國(這是出生地,就不用說了)→周都(向老子學習“禮”)→魯國(回魯國教書育人,已經名聲在外)→齊國(三十五歲時透過在高昭子家做家臣而接近齊景公,後被重用)→魯國→衛國→陳國→
衛國(又回到衛國,但厭惡衛靈公貪戀女色而離開)→曹國→宋國→鄭國(由於與弟子們走散,獨自站在東門外,被人形容猶如“喪家犬”)→陳國→衛國→趙國→衛國(此次寄住在蓬伯玉家)→陳國→
蔡國(蔡昭公準備去吳國,在半路上被大夫公孫翩射殺)→楚國(楚國葉地葉公向他問政,他說“遠者來,近者附”)→蔡國(路遇長沮、桀溺,二人說:“諸位各國去推政,社會並未改變,還不如我們耕田避亂世)→楚國→衛國→魯國
最後回到魯國,闡述儒家理論,倡導儒家思想,教書育人,著書立說。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孔子周遊列國,最高職位被封為“大司寇”,代理國相事務。但他並不是為了“權”,而是為了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希望各諸侯國國君採用他的儒術治理國家。
你可能會說:那他好好的輔助一個國家就不行了嗎?不行!孔子的目的是想讓全社會都倡導 ”仁愛“之風,而不是謀求某一個國家強大。
你可能又會說:那他直接去周室輔佐周天子就不行了嗎?沒用!孔子處於春秋後期,此時周天子只是一個空架子,並不能對諸侯各國“發號施令”。各國的制度、政策的制定是各國國君。
孔子在當時推廣儒術為何失敗您可能還會說:孔子博學多才,治國魯國也很有成效,可為何推廣儒家思想到最後卻失敗了呢?
孔子名望很高,許多國家都想聘請他。孔子17歲時,魯國大夫釐子病危時告訴他兒子:“日後一定要重用孔子”
他初在魯國時,齊景公親自帶著晏嬰來到魯國問政。後來到了齊國受到重用,但由於受到晏嬰等大臣的排擠。
公山不狃反魯時,也派人來請孔子。由於孔子久不得志,開始時也想去,但最終沒有成行。
佛肸佔據中牟,反叛趙國,也想孔子輔佐。孔子本想去,但考慮到佛肸為人不善,便沒去。
季桓子後悔生前沒有重用孔子,臨死時便囑咐他的嗣子季康子:“你以後一定要召回孔子”。
後來衛出公想起用孔子。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沒有名分,那將辦事不力”,便沒有去。
一,孔子處於春秋後期,他去世時,中國已經進入戰國時期,此時早已禮崩樂壞,出現弱肉強食,諸侯兼併的時代,此時要求各諸侯國君推行“天下博愛“已經不可能。
二,那些士大夫是既得利益者,腦子裡的奴役、剝削、自私等觀念根本無法拔除。孔子的主張與他們的利益相牴觸。
三,孔子被許多國家拒之門外,他甚至還遭到了多次生命威脅。
孔子晚年潛心倡導儒術孔子在晚年專心倡導儒學。他編定了《書傳》、《禮記》,修訂《雅》、《頌》,詳細解釋了《彖辭》、《錫辭》、《卦》、《文言》等。孔子用《詩經》、《尚書》、《禮記》、《樂經》作為教材教書育人。
孔子顛沛流離,輾轉各國,去推廣儒術。雖然有生之年沒有成功,但好在儒家理論被保留了下來,儒家思想被繼承了下來。並經後世發揚光大,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成為世界文化園地的一塊瑰寶。
希望我們每一位都用心捍衛儒家理論,奉行併發揚儒家思想,才不負孔聖人周遊列國,顛沛流離之苦心。
回覆列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陬邑(今山東)人,祖籍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創始人。
孔子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波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召見。孔子的弟子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的去世,孔子聽到訊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因此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
孔子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魯國來到衛國。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曹伯陽沒有接見孔子。在曹國稍作停留,到達宋國,宋司馬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59歲的孔子離開衛國經、宋國、鄭國至陳國,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60歲,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離開陳國,來到了。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華人相救。由楚國返回衛國,途中又遇隱者。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衛國,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敗。孔子的弟子參戰有功。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衛國,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子弟子冉求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子學來的。68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孔子反對。對冉有說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君子的行為,應該用他的禮數來判斷。施捨的時候,會從重付出。做事的時候,會中庸而行之。死的時候,會對自己薄葬。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去世。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這一年,孔子最愛的弟子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孔子周遊列國,按照現代人的概念,既然是列國,孔夫子大概走了很遠的路。其實孔子從魯國出發,就是在今天河南境內打轉轉,現在看來,並不算是多麼遙遠的路線。
孔子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
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
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信陽——羅山,然後原路返回。
所以,孔子經歷了這麼多國家,按照周朝禮儀,應當是把各國國君都參見了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