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闆這個詞在高校很流行。是很多高校研究生和博士們對自己導師的一個稱謂,為什麼會將導師稱作“老闆”?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謝謝!
12
回覆列表
  • 1 # 誰不曾彷徨

    根據我的情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從屬關係

    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雖然很多人會認為學生管自己的導師叫老闆的根本原因是學生給導師幹活,導師給學生獎勵,這種工作模式,金錢關係,所以學生喜歡叫導師老闆!

    但是我感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導師與學生的從屬關係,這就好像工作時老闆對你的級別問題,學生的科研情況,畢業問題,很多都是由導師決定的,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就像在單位裡面老闆對於員工的指揮?這是我認為叫老闆的一個原因。

    獎勵

    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原由,讀研或者是讀博,導師都會給學生安排一些科研任務,並且學生的畢業論文也與這些認為相關,學生完成工作,努力畢業,同時老師會給一些獎勵,這就是老闆與員工的基本關係!

  • 2 # 帥小西De

    答題的小西來咯...

    老闆的概念(百科):

    現指支配別人做事,並給予報酬的人,皆可稱作老闆。

    導師的概念(百科):

    高等學校或研究機關中指導他人學習、進修、或撰寫學術論文的教師或科研人員。例如:研究生導師。

    ----------------------------

    小西之前在讀研、讀博的時候,跟隨師兄師姐們的傳統,私下/學生間也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闆",原因就是簡單的兩個字"習慣"。

    其實,在我工作後,這樣的"習慣"很多,在課題組年輕老師同樣稱呼帶頭人為"大老闆",喊"某博士"、"某教授"會顯得有些疏遠,體現不出團隊的凝聚。

    有人說,喊導師才是對老師的尊敬,不少導師厭煩學生喊"老闆"。在他們心中,學生才是"老闆",得求著學生幹活、做實驗、寫論文,老師做的hen辛苦。小西的學院就有類似的研究生,研二就提前出去實習,請假的理由居然是"用人單位離不開她。"最後,導師威脅延期畢業無效,還是找的另外一個學生幫她做的實驗,最後捧著送畢業的。

    有人會問,不讓她畢業就是啦。但是,簡單的抑鬱就能嚇壞剩下的導師(高校研三都會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就怕跳樓...)。不否認,有不少師德不好的導師在,但要求嚴格不能簡單的劃分在"壓榨"內,就和現在小學生管理一樣,不能打、不能罵,必須得捧著,要不就得告你,讓你被開除。

    不少導師hen看重學生/老師的階層,永遠不會和學生成為朋友。但是,不少老師就不同,哪怕年紀差異不小,和學生依然是忘年交的感覺,除了關心學習,也有生活。這時候,相處融洽的老師,你喊"老闆"、"老師"、"某哥"都沒問題,我就有不少學生喊我"名+哥",難道還能說我們混社會嗎?

    還有一點,就是"老師"這個詞已經被糟蹋啦,你看看理髮的也是老師,演員也是老師,遇到人喊其為"老師"總歸不會錯,對吧,畢竟"三人行,必有我師"。很多人聽別人喊自己老師,總感覺比較神聖吧...

    其實,只有工作後你才知道,大部分導師和你公司的"老闆"差異很大,導師可以給你改錯的機會,哪怕不止一次,在公司/單位錯一次就沒有以後啦。"坐冷板凳"的結果,就是你會懷疑自己、懷疑人生,或者直接就是"滾蛋"。就我熟識的導師中,沒有一個讓學生延期的(女生懷孕產子除外),都是盡力把他們推畢業。這也是不少人質疑國內研究生水平不高的原因...

    另外,不少人喊導師為"老闆",是將自己放在和導師合作的層次(哈哈,到了博士後層次,的確就是合作導師啦),即"給導師打工做實驗、發文章",然後"現指支配別人做事,並給予報酬的人"即老闆,這樣理解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師生情也是相對的,喊"老闆"都是挺應景的...

  • 3 # 英語老師Minnie

    作為曾經在一所985學校上英語專業的研究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讀研期間,我認識很多學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們當中一部分人確實是稱自己的導師為“老闆”。

    據我瞭解,對導師的稱呼,有以下兩種情況:

    1、稱導師為“老闆”。這種情況一般是工科的研究生更多一些。

    理工科的導師一般都有很多科研專案要做,有學校基金專案、國家基金專案等等。這些專案都需要碩士生和博士生參與,他們甚至作為專案的主力軍,導師只是起指導作用。專案完成以後,批下來的研究經費會適當分給做這些專案的學生。

    博士生們,每天都要在實驗室或辦公室裡做專案。我認識的一個冶金專業的女博士,管理著他們實驗室平時的經費,經常提起她們“老闆”如何如何。

    2、稱導師為“導師”或“某老師”。這種稱呼較多的是文科專業。

    文科專業相對來說,在研究生階段的專案比較少,跟導師幾乎就是平時課程、中期檢查和完成畢業論文時期來往較多,其他時間都是各自安好。所以,他們對導師的稱呼就是“導師”或“某老師”。

    不管導師被為“老闆”還是“導師”,他們給與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指導,對學生來說,都寶貴的資源。導師們對學生三觀也是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導師不僅是學業上的導師,也是學生的人生導師。

  • 4 # 經武歷史講堂

    首先,叫什麼完全取決於學生自己,就算有學生稱自己導師為“老闆”,那也是私下的稱呼,當面一定恭恭敬敬的叫老師的。“老闆”這個詞其實是我們學生之間相互調侃的話而已,估計也沒有老師會要求學生喊自己老闆。

    其次,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稱呼自己老師為“老闆”。拿小編自己來說,私下裡同學調侃我就不稱老闆。同學問起來,幹嘛去。“去見導師爸爸,聊一下論文。”一般是我比較喜歡的調侃稱呼。確實如此,離家一千五百多公里,除了春節以外的所有節日都是在導師那裡過的。導師待我確實跟自己家孩子沒什麼區別,一般節日小禮物有他兒子小叮噹的就有我的。從確認導師的那一天,老師就跟我說,以後不管是學術的問題還是生活的問題都可以找他。之後的日子,從學術問題探討,到畢業論文選題,提綱的確定,材料的收集把關,我導都是手把手的教我。可能是我們學校要求,每個老師每年只能帶一個學生的緣故吧,我覺得老師對我不像是教育,而像是陪育,陪伴的陪,不是培養的培。

    也確實有老師有著老闆心態,認識一個女生,讀書期間,在軟體園做兼職,漸漸的去實驗室的時間就少了,她導師就停了她的補貼。理由很簡單,你不給我幹活,幹嘛拿我的科研經費。我們不能說這種現象到處都是,但至少在一些師門是這樣的。不能說這樣不好,畢竟這樣可以逼著一些學生回到自己的知識領域,學習自己該學習的本事。

  • 5 # 燕園終身學習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

    我是學經濟類專業的,以前本科就讀的是財經類大學。據我的瞭解,財經類大學的研究生一般都是稱呼導師為“老師”,稱呼為“老闆”的很少見,至少,是不流行的。

    後來我考研進入綜合性大學,發現整個人文社科類專業,對於導師的稱呼都很正常,很少有人稱呼為"老闆"。倒是經常在實驗室忙活的理工科專業學生,尤其是工科學生,稱呼導師為“老闆”的比較常見。

    從專業來看,讀研讀博,估計最苦逼的就是工科學生了,往往需要經常泡在實驗室裡。工科類專業,專案多,課題多,某些有本事的導師能拿到多個專案,甚至還可以和外面企業合作,拿到一些商業性應用專案。這個時候,就是導師去拿專案,拿到後就給自己的學生做,給學生一些補貼之類,導師成了“專案老闆”,而學生給導師打工,師生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僱傭關係”,學生往往會把導師稱為“老闆”。

    我有個同學,在一所汽車專業實力居於全國前三甲的強校裡面學車輛工程專業,導師是個牛人,不但能拿到基金委、部屬、省屬之類的課題,曾經還拿到了一個汽車發動機生產廠家的商業專案,幫助該企業做關於產品升級的一些實驗和大量計算。結果該商業專案使得我同學和他的幾個研究生同門幾乎沒日沒夜幹了半年多。後來課題結束,他們每個人獲得了導師數萬元的補貼,當然,這些補貼來自於該專案的報酬。

    在類似這樣的做課題或者專案的過程中,導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事實上的“僱傭關係”,學生是否被“壓榨”,往往由導師決定。某些時候,導師甚至會因為自己的專案需要,不讓已經可以畢業的學生畢業。所以,學生把導師視為“老闆”,並私下裡那樣稱呼,在工科類專業裡面比較常見,而且已經“流行”多年了,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而人文社科類專業則幾乎不存在那種“僱傭關係”,導師能拿到的課題往往不多,即便有課題可做,研究生也主要是在導師的指導下,理思路、查資料、找資料、搜文獻、做計算、寫論文之類的工作,一般來說,不算很煩難,無需泡實驗室,導師也沒有多少機會給予學生多少補貼之類,所以往往是一種“正常”的師生關係,自然也就沒人把導師當做“老闆”了。

    可見,很多事情的背後,有他自己的邏輯和道理在,把導師稱呼為“老闆”,其實背後就有這種“導師變老闆”的邏輯在。不過,這種導師當“老闆”,學生做“打工仔”的現象終究不利於師生之間樹立健康良好的關係,也不利於人才培養。就最近幾個月,已經出現了多起研究生跳樓的事件,其中原因,固然比較複雜,但往往也很難繞開研究生的那個“老闆”。

    從“導師變老闆”來看,現行的“導師負責制”,特別是在理工科類專業裡,有最佳化和改進的必要。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6 # 曉曉筆記

    在高校,很多研究生和博士們將自己的導師稱為“老闆”。這是一個存在的事實。

    “老闆”一詞指代的並不是公平的“僱傭”關係,而是一種不平等的壓榨。

    我們知道導師會申請課題,然後導師會指導學生去做,很多情況下都是學生們自己完成。而一般課題會有相應的科研基金。做完課題之後,專案完成了,導師因專案而獲利頗豐。而真正幹了事情的學生們,只是獲得了蠅頭小利。

    老闆一詞或許是一種戲謔。更或許是一種無奈的宣洩。

    學生們稱導師為老闆,相互交流時,有戲謔的成分,但著實也是存在著無奈。我不知道,所有事情都是老闆說了算,員工只有聽從的份兒,只有幹活的份兒。

    有問題不可怕,我們要認識到問題,努力解決。

    我們一生會面臨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不能因為問題而去迴避,有問題認識到,就要想辦法去解決。當然也確實有良心的導師,在為祖國培育明日的大師,學生們也能從老師的指導中,從課題專案的實踐中學到真實的本領。

    【教育是一個國家未來制勝的決定力量,而做為時代的引領者,教育的傳播者,應該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而不是沾染太多的銅臭氣。文化淨化,思想淨化。】

  • 7 # 一個考研過來人

    在我讀碩士研究生之前,根本不知道會稱研究生指導老師為“老闆”。說實話,我個人比較反感這種稱呼!

    我從同學的口中瞭解到,把導師稱為“老闆”的地理區域大多位於南方,江蘇南京比較普遍,尤其是工科領域!北方較少,我就在北方讀研,機械專業,我從沒有聽說過自己學校學生稱導師為“老闆”,都被導師為“某某老師”。

    在《超級演說家》中樂嘉曾經說過:“師傅是教怎樣養家餬口的,老師是教如何做人的”!我特別贊同這句話。同樣,我覺得導師除了指導科學研究和論文撰寫等“教書”責任外,還具有“育人”的義務!而現實中的老闆只是充當僱主,給你付一定的費用而已,不存在僱傭之外的其他關係。

    除此之外,學校這一特殊的場所,把導師稱為“老闆”完全有曲解師生關係的嫌疑,淡化了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從側面也可能看出部分的師生關係與過去的師生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但是我個人還是很不認同這一稱呼。雖然時有發生導師和學生關係不好的事情,但是不能全面否定導師整個群體的素質和職業道德。並且,在官方的任何訊息中,都還是一直沿用導師一詞,所以,我們更應該堅守學生的本分,老師就是老師。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大家對此現象怎麼看呢?

  • 8 # 三觀糾正器

    在我眼裡,老師就是老師,怎麼能被稱為老闆呢?“Tutor”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Boss”了。我最開始準備考研的時候,聽別人稱老闆,我還不知道是何含義呢,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都喜歡把導師稱為老闆。現在國內已經普遍把導師稱為老闆了,美國也已經有人開始把導師稱為老闆,可你一看,原來都是中國的留學生。我本人並不太喜歡這個稱呼,因為把老師稱為老闆,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把學術出賣給了商業,導師也搖身一變成了商人。可事實就是如此,我發現很多導師與其說他是老師,還不如說他就是企業老總更貼切一些。正如長虹的廠長所說:“我作為廠長的任務就是給全廠的工人找活幹。”其實中國的很多導師就和這個是差不多的,身為導師,主要任務就是給研究生找活幹。正如有的導師是兼任博導、碩導的,一般就是接一些專案,有橫向、縱向,然後分配給博士,再由博士去帶領碩士幹活,碩士當然是底層幹最具體的活兒的了。根據能接專案的大小,導師又分為大老闆、小老闆。大老闆就是能“忽悠”大專案的導師,他接到一個大專案之後,有可能給其他小老闆分點兒任務和經費,這個可以理解為商業裡的“轉包”。比如院士就可以帶領一大幫碩導、博導一起幹、一起接專案,根據導師在團隊中地位的重要性來分配經費,什麼973、863以及橫向課題等等。而導師在團隊中的地位重要性又是由其以前發表的論文的份量和他接到的自然科學基金數量和經費多少等等來決定的。總之,導師就和老闆一樣,到處接專案,給研究生找活兒幹,自己卻很少真正參與到這些專案中,接到一個專案後,再找些學生去做,自己卻又忙於申請另一個專案了。如此,有些導師一年到頭就是忙著各類申請書,自然科學基金剛剛忙完又忙於973、863等等,導師的學術地位也是這樣造就的。要說有些導師最精通的是什麼呀,我看就是Word、ppt了。呵呵!

  • 9 # 李小汪老西

    現在很多大學的教授確實更像是老闆,而不像是導師。

    導師制度可能最早源於歐洲國家,老師和學生並沒有太多的人身依附關係,更多的偏重於對於學生的科研以及論文方面進行指導。

    而老闆制度更像是企業化的管理制度,學生和導師之間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就像在企業裡面,領導安排的工作,只要不是嚴重有損員工的健康和人格,員工一般都是要服從的。

    最近幾年,全國各地也出現了很多老是壓榨學生的情況,教育管理部門也出臺了檔案三令五申的要求高校規範教師的職業行為,並且也明確的規定,老師不得給學生安排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無關的工作。

    但是現實中,還是有很多老師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小秘書”,甚至是當做一個廉價的工人,大部分學生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之前,看過一份調研,顯示某高校有40%的學生認為自己和老師的關係是”老闆與僱員型”的關係,有30%的學生認為自己與老師的關係屬於“學術研究型”的關係,有17%的學生認為自己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朋友型關係”,還有6%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和老師的關係是”父母子女型”的關係。

    “說不清,道不明”的師生關係

    本身是導師型的關係,現在卻變成了“老闆員工型”的關係,可能主要是因為現行的教育體制所造成的。

    一方面,是各地都出臺政策鼓勵老師進行科研成果轉化。豐厚的物質回報以及知識分子“經時濟世”的情懷,促使了很多大學老師以自主創業或者是與社會企業合作的形式,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商業產品或者是研究報告。

    高校的教師從事商業活動,不僅在科研方面具有優勢,而且很多大學還有廉價的高素質大學生人力資源。

    雖然,很多地方都在鼓勵高校科研成果的商業轉化,但是對於高校教師經商卻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定,有的地方明確禁止高校教師從事商業活動,而大部分地方採用的是預設的做法。

    正是因為對於教師的從事商業活動,沒有明確的規定,當學生的正當權益遭受損害時,自然也沒有合理的救濟途徑。只有當學生付出生命代價時,迫於媒體的壓力,教育管理部門或者高校才不得不出手整治。

    另外一方面,高校研究經費以競爭的方式發放,並將用於研究生培養的費用囊括在內;研究生招收主要由導師掌握的研究經費決定,經費越多,學生越多。

    特別是很多高校都規定,所有的碩士生及博士生導師必須承擔相應的課題專案,在評優、評先以及晉升時也對科研專案有具體的要求。

    所以,很多高校老師的身份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老師肩負起了拉資金、接專案的任務,老師透過自己的人脈和學術影響力來承接專案,而學生利用在校學習的時間來給老師“打工”。

    這樣的課題一般是分為兩種,一種是教育系統內部層層所下達的任務,另外一種是有一些ZF部門或者是企業委託的一些課題。

    當時承接完專案之後,導師一般是很少有時間自己去打理課題的,而是透過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層層分包來完成相應的科研專案。

    到時在接到專案之後,現有碩士生或者是博士生組成一個臨時的研究小組,分不同的方向來完成相應的課題。如果人手不夠,有時候可能需要一些本科生做一些資料收集、資料分析等重複性的工作。在這個層面上,導師很像是企業的老闆,而學生很像是企業的員工。

    “老闆”與“民工”

    大部分學生覺得,跟著導師做專案,對於自己的研究能力提升還是很有幫助的,研究生不就是要做研究嗎?如果導師沒有專案給自己做,那才是最尷尬的事情。學生真正反感的是老師對於學生單方面的壓榨。

    有80%的學生覺得自己跟著老師做專案,掙錢只是次要一方面,最主要還是想跟著老師學點東西,為以後的科研道路或者是就業打好基礎。

    但是,有一小部分老師對於學生卻是單方面的索取,在承接完科研專案之後全部分包給學生,學生把初稿上交之後,老師只是改一下標點符號,甚至是不做任何修改,當然也不會給學生一些實質性的指導意見。

    還有的老師就是在利用學生廉價的勞動資源,讓學生做一些和專業並沒有任何關聯的科研專案。其中,調查顯示,只有50%左右的學生認為他自己所參與的課題,和專業方向是密切相關的。有8%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做的課題和專業基本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而導師掌握著學生的生殺大權,如果老師不讓學生畢業,學生也沒有正規的途徑可以申訴,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學生覺得這些課題、實踐活動對自己沒有太大的幫助,也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默默忍受成了唯一選擇。

    讓凱撒歸凱撒。

    要想真正改變這個狀況,可能有兩條途徑可供選擇。

    第一條途徑,承認高校的老師可以從事一些營利性的商業活動,並且明確的規定,高校的導師可以與學生建立僱傭關係。

    但是,老師在僱傭學生時,要簽訂勞動合同,這種做法在國外也是比較普遍,當學生的權益作出的侵害的時候,可以透過正規的勞動仲裁或者是起訴的方式得到解決。

    另外一條途徑,允許導師從事一些商業性的營利活動,但是要規定清楚,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僅限於研究和學術方面的指導,導師不能夠給學生安排和教學以及學習無關的任務,當學生的權利遭受到侵犯的時候,可以透過投訴或者是更換導師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您是怎麼看待高校的老師成了“老闆”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某生中考體能測試中途倒地,及時送醫不治身亡,初步診斷為心肌肥大,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