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黃梅戲是從黃梅發端的嗎?它是安慶地方戲,起名黃梅戲是安慶人在黃梅時節唱的小戲?
15
回覆列表
  • 1 # 東籬先生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而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自然災害頻繁。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調,以適應災年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石牌鎮(原懷寧縣縣城)為中心的安慶地區各縣,搭臺唱戲,從那以後,黃梅調才能稱為黃梅戲。隨後黃梅戲就在安徽省安慶市流傳盛行了,在安慶市得以發展、壯大和繼承,這樣黃梅戲就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為“ 中國五大戲曲種 ”,同時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而由王少舫和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改編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從而把黃梅戲推向全國,這樣全華人民大眾都知道安徽和安慶有黃梅戲。其中,黃梅戲代表人物分別是表演藝術家嚴鳳英、馬蘭、韓再芬等人。黃梅戲的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其表演質樸細緻,並以真實活潑著稱。而黃梅戲作曲得力於戲曲大師時白林老先生。黃梅戲的角色行當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黃梅戲的唱腔分為兩大類一小類,即主調、花腔、陰司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最初只有大鑼、小鑼、扁形圓鼓等打擊樂器伴奏,即所謂"三打七唱",就是三人演奏打擊樂器並參加幫腔。

  • 2 # 申牛春

    謝邀!對提的問題未深入探討,只會淺表層,據講黃梅戲來自湖北黃梅縣,舊稱:黃梅調,後發展成安徽著名地方戲,在文革前曾進京向中央彙報,受到毛主席,周總理好評,其中拍成電影有:天仙配,女駙馬,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市桐城路《四十五中老校斜對面》,有箸名演員:嚴鳳英,王少舫《其女為本人校友》,馬蘭,吳瓊,韓少芬《現團長》等。其中韓少芬挑大樑出演了很多黃梅戲,包括去年大戲《徽班進京》,《徽州女人》進京參加匯演。

  • 3 # 壽險規劃師劉普剛

    黃梅戲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共3個含義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1][2][3][4]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5][6]。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5]。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公佈安慶師範大學為黃梅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 4 # 古性1

    謝謝再邀請:《中國戲曲典藝詞典》介紹了黃梅戲的發源地。黃梅縣內北部山區盛產茶葉,茶工的歌聲傳下中部的湖區與漁民的歌聲經過長期的演變形成。黃梅縣中下部有長江沖積平原百里,江河湖池渠溝密佈,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湖北省的東大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平年代是物流的集散地。千年古縣四個國家遺產,以一個縣由國家命名的黃梅戲在中國只有一個的獨特之處是,豐收年是百姓的誤樂工具,水災時遠走他鄉是賣藝求生的手段。它的核心是鄉村音樂,用這種音樂配戲叫黃梅戲,最近武漢市成立了黃梅戲迷劇團,尤其,是外地人演唱時加上當地的方言土語容易懂,更能使觀眾喜愛。解放後,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現在經過影視英特爾網際網路的發展在家裡就可以看大戲黃梅。

  • 5 # 大林山人

    黃梅戲,戲因縣名,縣因山名,自隋開皇建縣,而隔壁宋代治某軍才得名,自古兩地地緣相近,人文來往密切,比如太湖趙文楷與帥承瀛,宿松石葆元與湯思永,懷寧鄧家與湯家累世相好,鄧稼先就是隨湯一介去的西南聯大,懷寧余英時,就是因為黃梅戲鄉音而與邢慕寰成為至交,黃梅戲,不僅僅是地名上的黃梅戲,孔壠筷子街上毛子才十幾齣戲流傳,告壩費,從下新鎮的李益,到逃水荒中嚴家閘邱金蓮,再到大辭店界嶺張二女,甚至抗戰時宣傳抗戰而創作的計殲敵首,黃梅戲啊,從來就沒有離開黃梅這個地方,萬年臺,邢繡孃的影子還在,松梅嶺上,郎對花,女對花。

  • 6 # 跪射俑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省安慶市。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採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餘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

    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絃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地區。”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採茶戲。”

    1958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毛主席看完戲後,有疑問地說:“你們湖北的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當時的湖北省委副秘書長梅白向毛主席彙報了有關情況之後,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說:“原來你們的黃梅戲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還稱讚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

  • 7 # 言午求真

    安慶地方戲叫“黃梅戲”,是用了"黃梅"二字。但不是借用黃梅縣的大名,更不是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

    它之所以叫“黃梅戲”,是往年在黃梅雨季,也是安慶地區釆茶季節,安慶桐、懷、潛三縣鄉下人,大概是因為不能下地幹活了,為了打發農閒,湊在一起要麼打牌玩,要麼哼起了自古以來,流行在安慶地區的採茶調來取樂。因為這種釆茶調很好唱也很好聽,容易學,於是唱的人就多了起來。唱的時間也就不侷限在黃梅雨季了,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也要搭臺來唱唱、樂樂。地點也不侷限於桐、懷、潛三縣了,從而擴大到整個安慶地區。曲調名稱也不僅僅是採茶調了,什麼藍橋會、補背褡、打豬草、鬧花燈的都有。

    安慶人為了統一這些曲調、戲調的名稱,考慮到這些曲調開始唱在“黃梅時節",也有唱在安慶懷寧黃梅山下的。就釆用了“黃梅”二字來統一這些曲調的名稱,統一稱為黃梅調或黃梅戲。這就是安慶地方戲為什麼要叫做“黃梅戲"的由來,也是黃梅戲發源於安慶的有力證明和不爭的事實。

    由於安慶黃梅戲解放前、後,在藝人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的努力下,逐漸小有名氣了,並從鄉下唱到城裡。當時安慶吳樾街附近有個民眾劇院,就是專門演唱黃梅戲用的。安慶黃梅戲,一九五一年還參加過赴朝慰問團到北韓慰問志願軍。後來又進京匯演,並得到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的讚賞。從而一舉成名,享譽中外。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安慶黃梅戲出名了,引起了一些爭名奪利者的覬覦。忽然有人覺得“黃梅戲”有名可爭有利可圖,想來揩油兒了。黃梅人便首當其衝,就在“黃梅”二字上作文章。開始只是認為:既然叫黃梅戲,該是我黃梅縣的了。於是就牽強附會地把安慶黃梅戲說成是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

    如此強詞奪理,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儘管這是無稽之談,但黃梅人一直樂此不疲,喋喋不休地爭說:“黃梅戲”當然是起源於黃梅縣的了。要是安慶的,為什麼不叫“安慶戲"而叫“黃梅戲"呢?聰明的黃梅人又發現黃梅戲是由釆茶調演繹而來的。於是又說黃梅縣的釆茶調在唐代就有了,是我黃梅縣的採茶調傳到安慶去的。這種有理無理強佔三分理的推斷,真叫人哭笑不得。

    試問:因為你縣名叫黃梅,“黃梅”二字就是你們縣的專有特權了?那麼“黃梅季節"中的“黃梅"呢?安慶懷寧“黃梅山"的“黃梅"呢?安慶地方戲為什麼不能根據“黃梅季節”中的“黃梅”或“黃梅山”中的“黃梅”把安慶地方戲叫“黃梅戲"呢?若是這樣說,那麼“花鼓戲”呢?該是花鼓縣的了。河北"棒子戲",該是棒子縣的了。“實在叫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議。

    黃梅縣人知道,光憑這兩點來證明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縣,還沒有多大說服力。於是就時時尋找機會,尋求更有力的佐證,來把安慶黃梅戲說是湖北黃梅縣的。終於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九五八年四月,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人到湖北視察工作,住在武昌東湖賓館。湖北人知道毛主席曾在北京看過安徽安慶的黃梅戲《天仙配》,並讚揚了安慶黃梅戲和演員嚴鳳英。於是,湖北省委覺得要想爭黃梅戲發源地,這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便找來黃梅縣的土戲班子,在洪山禮堂演《過界嶺》給毛主席看,並對毛主席說:這是黃梅戲。企圖想得到毛主席的讚賞,讓黃梅縣的黃梅戲名正言順。毛主席看過黃梅縣演的《過界嶺》後,並不認可是黃梅戲,還告誡黃梅人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毛主席在這裡不說黃梅縣演的《過界嶺》是黃梅戲,而是說土戲,明白人一看該知道了。

    正因為毛主席不認可《過界嶺》是黃梅戲,也不認可湖北有黃梅戲。回到住處,想起湖北黃梅縣演的《過界嶺》也稱黃梅戲,怎麼與安徽在北京匯演的《天仙配》的唱腔根本不一樣?便產生了疑問。就問湖北省委:“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湖北省委一時語塞,還是省委副秘書長梅白靈機一動回答說:“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毛主席聽了這種莫名其妙的回答,不以為然地哼了一聲。“噢,是大水衝去的。”於是從此以後,黃梅人就在梅白的這句無根據的謊言上做文章、設偽證。千方百計要把安慶黃梅戲說成是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的。

    一九五八年九月,毛主席來安徽視察,住在稻香樓賓館。大概想到了湖北黃梅縣演《過界嶺》也稱是黃梅戲的事不妥。便對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說:“黃梅戲出在安徽。”毛主席還讚揚了嚴鳳英是個出色的演員。還反問安徽省委:“嚴鳳英祖籍是湖北人嘛。”從這裡不難得出,毛主席肯定黃梅戲是安徽的,湖北沒有黃梅戲,黃梅縣演的《過界嶺》不是黃梅戲,只是本縣的一曲土戲。只有安徽進京匯演的《天仙配》才是正宗的黃梅戲。安徽安慶是黃梅戲之鄉,黃梅戲生根、開花、結果都在安徽安慶,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黃梅人就是不知趣。硬是藉著梅白“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一句莫須有的謊言,杜撰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來,說明安慶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如:一是借梅白的話杜撰出,在發大水時,黃梅縣一對夫妻逃荒到安慶,把黃梅縣的釆茶調帶到安慶了,而安慶的黃梅戲就是在黃梅縣的釆茶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是認為安慶地方戲為什麼不叫安慶戲而叫黃梅戲,就是因為是起源於黃梅縣的才叫黃梅戲。三是說黃梅人桂林西在安慶當領導時扶持了安慶黃梅戲。……謊謬的偽證太多了,不必一一去列舉了。其實這幾條都不值得一駁。一說發大水黃梅人逃荒到安慶,把黃梅縣的釆茶調帶到安慶了。往年發大水,首當受災的是沿江低窪的安慶地區,黃梅縣比安慶地勢高,發大水受不了災,黃梅人為啥要到災區逃荒呢?再說釆茶調是黃梅縣帶到安慶的,人們不禁要問,難道釆茶調也是黃梅縣特有的?孰不知安慶早在漢代就有釆茶調流傳了。黃梅戲是從安慶地區釆茶調基礎上演繹而來的,不是從黃梅縣傳入的。二是要問安慶地方戲為什麼不叫安慶戲而叫黃梅戲?前面己經說得很清楚了,不再哆嗦了。至如說是黃梅人桂林西來扶持安慶的黃梅戲,更是無稽之談。

    人們不禁要問?黃梅人為什麼如此偏執地要來綁架安慶的黃梅戲呢?是對安慶黃梅戲的鐘愛嗎?是因為跟你們縣同一個名字,就來胡攪蠻纏嗎?真正目的何在,不言自明。

    順便勸告黃梅人。你們若是把黃梅縣的土戲跟縣名聯絡起來叫黃梅戲,倒也無可厚非,但這只是你湖北黃梅縣的黃梅戲,跟安慶黃梅戲沒有牽連。二是黃梅縣的土戲起源於黃梅縣的釆茶調也算合理。但安慶黃梅戲不是起源於黃梅縣的採茶調,安慶黃梅戲是起始於安慶釆茶山區的釆茶調,安慶的釆茶調比黃梅縣的採茶調流行得早。

    如果執迷不悟非得把黃梅縣的土戲跟安慶黃梅戲綁架在一起,混淆視聽,以求一逞,怕是徒勞,也為世人所不齒。

    還順便提醒一下:

    最近有人拼湊出一張模糊不清的照片。毛主席穿著單衣,接見穿著厚衣且東張西望的一群人。這張合影明鮮是拼湊且捏造的。釋出此照片的人,是企圖暗示是毛主席接見過演《過界嶺》的演員,想來證明《過界嶺》是黃梅戲。(如果《過界嶺》是黃梅戲,那就更好說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縣的了。)

    不過,做法太拙劣了。

    又有人透過增刪篡改一九五八年四月毛主席看過《過界嶺》之後的講話,並重新打印出來。還附言:“不用解釋,樓主難道比國務院還權威。”(其目的是想暗示:國務院有資料記載了黃梅戲是大水從湖北衝到安徽的,黃梅戲當然起源於湖北黃梅。)

    還有人在《悟空問答》欄多次設問答題:“安慶人為什麼想讓黃梅縣劃到安慶來?”這個問題明鮮不是安慶人提出的。安慶人怕黃梅人,俗話說:“天上有個九頭鳥,地上有個湖北佬。九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黃梅佬。”想把黃梅縣劃到安慶來,倒是黃梅縣人夢寐以求的事。這樣,不就更成全了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慶之說了。(奉勸黃梅人不要數典忘祖,湖北不比安徽差,為什麼為了爭黃梅戲的發源地就不惜離開湖北呢?)

    以上這些荒誕不經的提法、做法,到底為什麼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該可以休了。再演下去,更為世人所不齒。

  • 8 # 唯一音樂小鑽風

    首先,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豫劇、評劇並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在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過題主這個問題的爭議,到現在也還是存在的。但目前公認的說法是“起源於黃梅縣,發展於安徽”。

    黃梅戲的老調採用的方言確確實實是黃梅方言,起源於黃梅縣孔壠堂鋪,只是黃梅地裡形式以及自然災害的因素,向安徽安慶一帶流傳,壯大確實在安慶一帶,建國後安慶的曲藝人淡化了黃梅的方言,更多采用本地方言,但是不難看出黃梅話的影子。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安徽在壯大黃梅戲的功勞,很多黃梅戲的大師都是安徽人,雖然黃梅戲被叫黃梅戲,也不是說黃梅戲發源地是湖北省黃梅縣就是奪取了安徽發揚黃梅戲的功勞,我們不能去否定起源。

    既然說到了起源問題,希望尊重歷史,不是不允許安徽使用這張名片,只是想完全佔有的吃相很難看。

  • 9 # 吾天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於安徽安慶市!

    黃梅戲有其獨特點,很好聽,我們那邊很多老一輩的都熱衷於黃梅戲,反倒對楚劇不是很感冒!特別是老一輩喜歡唱的《夫妻雙雙把家還》。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這就是一個起源和發展的問題,因為很多地域行政劃分在歷朝歷代都經歷了很大的變化。而且黃梅縣和安慶又是挨著的,起源和發展肯定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 10 # 溫暖的愛17

    黃梅戲,應是安慶,土生

    土長的黃梅戲,原來是民

    間小調,後經黃梅戲大師

    藝術加工,成為世界知名

    大戲,所謂,黃梅縣是天

    然巧合,

  • 11 # 戲曲文化

    黃梅戲起源在湖北省黃梅戲,一開始不叫黃梅戲,只是當地人唱的山歌,後傳入安慶地區,演化成現在的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源於湖北黃梅地區,因人民的社會交往逐漸向東流傳到安徽懷寧為中心的地區,並以此為中心,發展成型,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等和當地民歌及其他戲曲的音樂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

    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許嵩傷聲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