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不是六娃

    1、天災和暴政導致的農民起義。歷代的農民起義,都是因為天氣或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收成不好加上官府救濟不周真正還有苛捐雜稅,人民的生活過不下去了,飯都吃不飽只能造反,國家鎮壓不下去便只能被新的政權取締。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農民起義出生當了皇帝。

    2、篡權者發動的政變。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篡權者,有的是出於個人野心,比如王莽,還有的被逼無奈,比如朱棣。

    3、外部國家或勢力的侵略。一個國家如果內部原因不足以導致朝代更迭,但依然有很多外患,比如元滅宋,金滅明等等主要原因都是存在外部侵略者。

  • 2 # 煙波江上寒

    第一個原因是歷史週期律,極端的不公平導致社會的奔潰,從而達到新的公平。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古代的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又是由生產力決定的。在中國古代,小農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土地就是當時的主要生產資料,由於當時生產力落後,少量的土地連保證基本的生活都困難,更別說遇到什麼突發狀況。比如說現在我家名下有五畝地,以現在的產量打的糧食吃飽是夠了,在沒有農藥化肥育種的古代,一家四五口人吃都不夠。我們鄰居種二三十畝地的,除了夠吃還能供幾個孩子讀書,就這樣還不能每天吃白麵大米。這樣的社會狀況,在現在看來都是很落後的,農民的生活還是很艱難的。放到古代那就更可怕了,單純依靠土地生活,一遇到天災人禍,那時候不能出去打工,生了病也沒有醫保,只有賣地,賣兒賣女,直至家破人亡,這樣就導致土地逐漸集中到少數人手裡。歷史上有個詞叫流民,就是逃難的人流,一個人出門流浪乞討還能勉強活下去,許多人流浪就稱為流民,一個人流浪還能找到飯吃,這麼多的人哪裡能養的活呢。活不下去就會造反,造反的多了社會劇烈動盪,就會改朝換代。之前的劇烈動盪造成了許多的無主之地,而新的王朝往往會實行均田政策,把這些無主的土地重新分配,這樣就形成一個平衡,新的王朝也會隨之繁榮,然後還是之前的原因,土地最終還是會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歷史就這樣迴圈往復。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陳勝吳廣喊出的那句影響千古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思想深深的刻在華人的骨髓之中,從不迷信所謂的的神權,從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刑天執干鏚而舞等上古傳說中那種戰天鬥地的精神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電影《唐山大地震》裡的主人公向天大喊“老天爺你個王八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說“誰也不能審判我,老天爺也不行”;我們村裡的羊倌,發洪水把他的羊沖走幾隻,他把龍王廟裡的龍王扔到溝裡。都是這種精神的體現。在這種精神的引導下,出現許多“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人,是不足為奇的。

    沒有朝代更替的國家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因為日本人信仰神道教,在神道教的體系中,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以及在人間的代表,至今日本天皇都沒有姓,因為在日本老百姓的心目中天皇就是神,姓是凡人才有的。而日本因為獨特的地緣,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文化入侵,原始的信仰得到儲存,所以日本天皇得以“萬世一系”。實際上日本也是有權利更迭的,只不過都發生在幕府將軍們之間,但沒有一個將軍推翻天皇自立,正是由於日本的神道教文化造的。

  • 3 # 使用者谷中的百合花

    人人罪汙,私慾與罪惡、愚頑依靠自己的權利才能勢力各樣驕傲欺壓魚肉百姓、彼此不順服爭鬥搶奪 ,不依靠上帝的公義良善智慧。

  • 4 # 狼煙一九三一

    這是週期率在起主導作用!一九四六年黃炎培到延安與毛澤東有過著名的窖洞對!大意是一個家族,一個組織,一個區域,一個黨派,乃至一個朝代,一個國家。初時在萬死中求一生存,無一人不用力,無一人不奮力拼博,招攬人才,形成合力,方能成就事業,一旦事業有成,有的人為爭奪利益,就會內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惰性力量的離心力會越來越大,當用力去彌補時,由於各方互不相讓,再加精英的逐漸凋零,雖有大力也難挽危局,直至內部分裂,再加外力侵入,內外一夾攻,沒有不覆國滅家的。漢唐正是在這兩種內外夾攻下滅亡的。

    到目前看來,這個判斷仍不過時,漢唐以後的朝代也是循著這個週期率發展的。

  • 5 # 老紅纓槍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封建王朝歷史週期律。這裡舉個明朝為例說明一下吧。

    明朝後世不願多提及,很多人不太瞭解明朝,瞭解的也只是隻言片語。

    我也說點隻言片語吧。

    明朝是個封建王朝,私有制,天子守國門,吏治嚴明, 律法嚴謹,甚至到了明末貪汙腐敗也不多,因對官僚階層處罰太兇狠冷酷不留情面,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奇葩王朝,為後世掌握話語權的上層人階層所不喜,所以他們對明態度要麼是不願提,要麼是拼命詆譭。

    那麼沒有腐敗的明朝怎麼滅了呢?根本原因在於其私有制基礎上,明平穩持續近300年,私有基礎上合理合法地社會貧富分化,土地大規模兼併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流民遍地,最後到了貧富分化到了極致。民與官富階級對立,矛盾到了不可調合,皇帝也無法用合法手段扭轉合法的貧富差距,滅亡成了結局。所以出現底層人民群眾旁觀外族入侵,甚至幫助外族,底層人民不認為國是自己的國。明高層的權貴富豪,也不喜歡明皇帝的律法制度的嚴厲,日子過得不自在,也希望換掉皇族,喜迎新主。上下夾擊之下,下不得民心,上不得世族大家支援,空有超強國力,打不過小小的蠻族,皇帝國內孤立無援,內有代表底層的李闖王起義,外有代表上層利益並互相有勾結的清入侵,失敗在所難免,最後清取勝。

    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週期律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最根本原因貧富分化過大造成的,也是私有制必然的結果,而不僅僅是腐敗造成的。

  • 6 # 長江一口

    世道變壞,從沒人說真話開始

     

    現在想想,自己說的也不對,“世道變壞”的真正原因,應該是從沒人說真話開始的。

     

    翻開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你會發現,最壞的年代,往往是從沒人敢說真話開始。比如說秦朝,在統一六國後,國力何其強盛,在整個地球,應該也沒有對手,比如今的美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在取得成功後,秦始皇們就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消滅真話運動,把商鞅的馭民五術發揮到了極致。

     

    《商君書》的馭民五術如下:
1愚民:統一思想。
2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
3疲民: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瑕顧及他事。
4辱民:一是無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日生活於恐懼氛圍中。
5貧民: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財(即通貨膨脹或狂印鈔票);人窮志短。 
五者若不靈,殺之。

    
如此一來,自然也就沒有人再敢說真話,整個社會都是一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樣子。

     沒人敢說真話,假話、胡話、鬼話、空話、套話自然就大行其道。因此才會出現發生“指鹿為馬”這個的鬧劇。明明是鹿,趙高非要說是馬,誰說是鹿就會被砍頭,於是大臣們紛紛說這就是馬,而且是難得的千里馬!

     

    於是乎,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一種恐懼的氣氛中,就像一個越吹越大的氣球,隨時都可能爆炸。

     

    這樣的故事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上反覆上演,每個王朝的消失,都是從不敢說真話引起,這裡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

     

    反過來看,在最好的年代,也都是大家敢說真話的時候。比如在唐代,魏徵經常犯言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

     

    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它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懷中。

     

    除了魏徵,當時還有非常活躍的諫官王珪、戴胄、馬周、褚遂良、令狐德纈等“拾遺補闕,有諍臣之風”的一大幫人。整個社會的大環境都很寬鬆,大家敢於說真話,直抒胸臆,因此李白才會“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為酒中仙”。如果換一個朝代,魏徵、李白早掛八百回了,還進什麼諫,作啥鳥詩啊。

     

    到了後來,特別是元朝以後,說真話的環境越來越差,為了明哲保身,從上到下,所有人都變得更加圓滑世故。《紅樓夢》有兩句詩,把華人的這種性格描述的淋漓盡致:

     

    “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

    所謂“人情練達”、“世事洞明”

    ——就是要讓一個人學會世故、學會圓滑、鄉愿。

    ——明哲保身、陽奉陰違、欺上瞞下。

    大凡媚權、媚俗,泯滅個性,磨去稜角,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所有這些都被視為“聰明、成熟”的標誌。

    相反,則被看作是幼稚、天真,或者就是“傻瓜”。

     

    在當今社會,很多時候也是如此,儘管經常鼓勵說真話,但是萬一講真話,就要付出代價,我說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

    幾年前的一天,我去鄭州郊區一個村採訪,村長特意召集了不少村民開會。人到齊後,村長說:“今年咱們村有啥工作做的不到位,大夥兒提提意見。都別客氣啊,我本人也喜歡聽真話!”

     

    村長的話音剛落,有個小夥子就站起來說:“村長,我感覺咱們村修的路有問題。花那麼多錢,為啥質量這麼差?再者,村裡的賬幾年都沒公佈了,還有……”

     

    還沒等對方把話說話,村長就暴跳如雷,額頭上青筋突突直跳:“狗蛋,這麼多人,哪有你說話的份?如果不是咱們村,你能吃飽飯嗎?能娶上媳婦嗎?修路,賬目和你有多大關係?你個沒良心的……”

     

    村長一席話,讓那個名叫狗蛋的小夥子臉上青一陣白一陣的,低下頭再也不說一句話,好像真是自己做了虧心事,會場的氣氛頓時很尷尬。

     

    又過了一段時間,小夥子給我聯絡,說是村長處處刁難他,村裡拆遷,就他家補償最低,補償款也遲遲不給。

    這就是說真話的代價,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說真話需要有勇氣,還需要有犧牲精神。於是乎,真話越來越少,空話、假話、蠢話、鬼話、官話越來越多,到處都是歌舞昇平,人人都講“正能量”。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上網怕人妖、簡訊怕騙錢、交友怕酒託、找工作怕傳銷團伙,甚至做慈善,也怕資助了騙子。

    巴金說:“一個美華人敢站出來說真話,因為他知道身後會有千萬個美華人用行動支援他;一個華人不敢站出來說真話,因為他知道周圍的同胞會默默地與他保持距離,當我們努力不承認惡就是惡的時候,承認善會越來越危險。當壞人已經抱團,好人還是一盤散沙,好人的過度沉默可以讓壞人做盡所有的壞事。”

     

     

    不然的話,世道只會變得更壞,直到徹底不可救藥。

  • 7 # 萌託號

    第一是土地和人口的配置到了必須重新分配的拐點。第二是沒有人的教育,普遍的大眾教育,也沒有上層精英教育。皇家沒有接班人沒有精英智慧智庫。只好任由江湖紛爭中的強者得天下。

  • 8 # 中國70569003

    因為社會在變革,在進步,制度法律不跟著進步變革,就回拖垮社會,再加上貪汙腐敗,吏治黑暗!更完蛋!

    各朝各代,都躲不過土地兼併,圈地亂國!

    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只要地裡糧食夠吃,再有些結餘,那就不會造反,社會就會穩定!

  • 9 # 有書共讀

    要說到朝代更迭,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個朝代不斷分分合合的歷史,從春秋戰國開始,經秦、漢、隋、唐、宋,再到元、明、清,中間歷經無數次政權顛覆,王朝變更。

    其中無論是承平盛世、國富兵強還是兵戈搶攘,最終的結局免不了都是國亡政息,然後新的政權又開始重新建立,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而這些朝代中,最燦爛的時代無疑就是漢唐盛世了。

    說起那個時期,真的是讓有書君熱血沸騰啊!漢唐在中國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華夏在漢朝時期就逐漸被稱為漢族,漢朝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唐朝則一直對海外有著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漢唐時期在經濟、文化甚至軍事方面,都如此偉大繁榮,這樣的政權為什麼未能一直延續至今呢?下面讓有書君帶著讀者來仔細分析一下。

    一、人治凌駕於法治

    我們拋開導致漢唐滅亡、朝代更替的具體歷史事件來看,其實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至春秋戰國以來的社會制度問題,而這種制度就是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帝制。

    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集於一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個人意志決定國家一切。根本沒有獨立性,執行是否正常取決於皇帝的好壞。

    大漢王朝的出現,是由於從文帝景帝實行與民休養生息,這才有武帝改革措施,銳意進取,開疆拓土,一舉奠定了漢朝強盛的局面;然而,在昭宣之後,漢元帝則柔仁好儒,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漢朝就此開始走向衰敗。

    同樣,大唐盛世從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開始,歷經唐高宗李治“永徽之治”,最後到唐玄宗統治下初期的“開元盛世”。

    而後,唐玄宗晚年又開始志得意滿,放縱享樂,而沉溺酒色,忽視國事,最終導致爆發了安史之亂。致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又是著名的無能昏君,致使唐朝開始走了下坡路。

    二、內部權力鬥爭使國家治理失控

    由於世襲政權皇帝無能,一代不如一代,使得統治階層對下屬官僚和整個社會的治理失去控制,導致漢唐後期開始宦官專權,各種亂象層出不窮。

    而宦官並沒有任何社會基礎和政治才幹,因而導致政治更加腐敗。王室無能、貪官汙吏及地方豪紳對人民的敲榨勒索愈益加劇。百姓無法生活,便到處流浪和暴動,最後終於出現大規模的民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東漢晚期的黃巾起義,就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民變之一。最終引起的連鎖反應,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縱觀漢唐盛世,雖然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繁榮時期,但本質上是由於君王強,則國強而造就的,這種方式只強一時,不強長遠。是典型的中國幾千年歷來的國家問題——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

    所以最終還是被歷史的潮流所更迭,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能夠不斷延續的根本原因。

  • 10 # 玄谷真人

    中國的朝代迴圈代表社會運動,代表時代轉換。

    中國一個朝代一直延續有什麼道理?難道是希望這個朝代一直強盛嗎?怎麼可能呢?

    某些人覺得中國的朝代短?中國秦朝以後大統一朝代若漢唐明確實唐明不超過三百年,漢朝分兩漢才有四百多年。但是,如果你覺得短你就是少見識了,因為與漢唐對應的西部帝國古羅馬、阿拉伯,其帝國國運從興到衰也不過幾百年,可是他們還要分朝代,也就是其間君主換血統了。如古羅馬帝國,共有四個王朝,分別是: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安敦尼王朝、塞維魯王朝。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前27年___68年),羅馬帝國建立者屋大維與其家族形成的王朝,是羅馬帝國第一個王朝。不到一百年。弗拉維王朝(69年___96年),上接四帝內亂期,下啟安敦尼王朝,王朝由韋帕薌開創,結束於圖密善,共計三位皇帝。才27年,與中國秦、隋差不多吧?安敦尼王朝(96年___192年),又稱涅爾瓦-安敦尼王朝,但是,這個所謂王朝的君主並不是直系血脈傳遞的,算古羅馬比較強盛的時期,也不超過百年。塞維魯王朝(193年___235年),因為建立者的姓氏而得名,一共傳9個皇帝,才統治42年。那麼,你可以理解,中國的漢朝與古羅馬帝國比,漢朝一個朝代實際上相當於古羅馬帝國從進入帝國到分為東西兩羅馬的時代,而古羅馬帝國的一個朝代超不過百年。

    阿拉伯帝國與唐朝相對應,唐朝是中古東方帝國正脈,阿拉伯帝國為中古西方帝國代表。雖然阿拉伯帝國名義上從632年存在到1258年,但實際上分神權共和時期,倭馬亞王朝時期(661年___750年),和阿拔斯王朝時期,神權共和29年,倭馬亞王朝89年,阿拔斯王朝夠長嗎?實際上也是不到一百年就亂了,各地分裂,建立王朝。9世紀中葉以後,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突厥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里發。哈里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那透過對古羅馬與阿拉伯帝國的瞭解,我們可以說中國漢、唐這樣的大朝代實際上就相當於西方文明的一個帝國興衰時期,也分別代表了東方古典帝國與中古帝國文明。而漢、唐的組織能力和保和太和的能力實際上比古羅馬、阿拉伯帝國都強,一個血脈可以統治兩百多年,甚至達到近三百年,漢代分前後漢有四百餘年,對西部文明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中國學者應該思考中國一個朝代為什麼能如此之長?而不是隻思考為什麼不能超過三百年。

    中國王權時代夏商周實際上持續時間更長,夏商都有五百年左右。周朝一般說八百多年,但春秋中後期王權衰敗得就有人敢問鼎了,所以,比較有威勢的時間也就五百年左右吧。老子思想一出,諸候爭霸、諸子爭鳴並現,可以論新時代開始了。

    那春秋以後,象秦漢這樣的皇權統一朝代為什麼比夏商周短了?我們只能說科技發展了,生產力強了,人心也沒有那麼樸質了,一有條件就有人想建立自己的勢力,去企望皇權寶座。可是,如果我們把春秋以後的社會裂變期與統一聚變期看成一個完整文明運動週期,那麼,我們可以說社會運動週期實際上長了,夏商周是一個朝代可論一個時代一個文明運動週期,而春秋以後是一個裂變與一前一後一短一長的統一時期算一個文明運動週期。而一個完整的文明運動週期是七百年左右。那麼,你數一下春秋自老子出世以後到漢末,三國到唐末,五代到明末,分別都是七百多年。那我們看統一時代與分裂時代,則統一的秦漢、隋唐、元明加一起都是三百多年,秦漢四百多年,正好是七百多年的一半。也就是說社會裂變時期與統一時期大約各佔這個七百多年的文明運動週期的一半。如此,我們可以說七百多年是春秋以後中國社會的正常運動週期,具體社會因素變化比夏商周快,社會較容易形成地方力量,所以,一旦分裂了,社會就陷於割據狀態,同時裂變出文化與科技因素,使下一輪統一形成的帝國力量更大,擴張更遠,文明傳播範圍更廣。所以,秦漢雖然雄風強勁,代表了中華古典帝國對基本版圖的開拓,對東方秩序的基本建構,但唐朝比漢朝擴張得更遠,影響範圍更大,是東方帝國形態的深入發展,對東方文明秩序的深度影響。元明則比唐朝擴張得更遠,影響範圍已經超出東方範圍,基本是半個地球的政治軍事力量所及,全球的經濟、文化影響。所以,漢朝是東方古典文明時代的集中體現,唐朝是東方中古時代的集中體現,元明是全球文明運動範圍東方的近古時代,也是近代因素在舊體萌發的文明力量的集中體現。

    既然我們經過分析認為象秦漢、隋唐、元明尤其漢唐明分別代表了不同時代,那麼,我們可以說當它們所代表的時代過去,它們就應該被更迭了。新生文明因素將透過舊王朝的解體在新的社會裂變中萌生,而新的社會力量將在社會裂變到一定時期從社會中走出來,代表新時代力量而發展壯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單愛的原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