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民之友阿飛
-
2 # 蕭逸45
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兩個人的成就差不多,虧你說的出來,先把他們生平事蹟一一列出,後面再做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事蹟:
17歲:平定山西反隋叛亂,成功抵禦突厥
18歲:太原舉義起兵,擊敗隋朝名將宋老生,攻克長安。
19歲:淺水原之戰擊敗薛仁杲平定隴西
20歲:收服秦叔寶,程咬金
21歲:擊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大唐河東地區
22歲:擊敗竇建德,王世充統一中原地區,進封天策上將
23歲:擊敗劉黑闥,鞏固大唐河北地區
25歲:平定楊文幹叛亂,擊退突厥
27歲:登上帝位,以六騎渭水嚇退突厥
28歲:改元貞觀,精簡官吏,開始貞觀之治
29歲:降突利可汗,滅梁師都,完成大一統,放宮女三千餘人,冊封夷男為薛延陀可汗
30歲:申明審駁制度,發10多萬大軍開打滅東突厥之戰
31歲:滅東突厥,牂牁、党項附唐,俘頡利可汗,成就天可汗霸業,小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朝拜唐太宗
32歲:重申死刑五奏,繼續開疆拓土,鞏固大唐天下
33歲:焉耆王遣使入貢,鐵勒契苾部附唐太宗的旗下
35歲:平吐谷渾
39歲:松州之戰大敗松贊干布
41歲:滅高昌,置安西都護府
42歲:擊敗薛延陀,冊封百濟王
43歲:擊敗西突厥咄陸可汗
44歲:命人畫凌煙閣24功臣像
47歲:滅薛延陀,將外蒙古高原,貝加爾湖首次納入中國版圖
48歲:滅龜茲,設定燕然都護府,開參天可汗道,骨利幹入貢,車鼻可汗入貢
49歲:作《帝範》松外蠻附唐,契丹首領曲據內附,阿史那賀魯降唐,置松漠府、饒樂府
50歲:徒莫祗等蠻內附,于闐王伏闍信入朝。五月唐太宗駕崩。四夷之人入仕於朝及來朝貢者數百人,聞喪皆慟哭,剪髮、剺面、割耳,流血灑地。八月,葬於昭陵,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請殺身殉葬,未獲準
隋煬帝楊廣生平事蹟:
20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領兵平南陳,真正指揮全軍的是高熲,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
22歲楊廣奉命到江都任揚州總管。
32歲突厥進犯,楊廣率軍出靈武,卻沒有任何俘獲而返回。
36歲與獨孤皇后策劃成功的登上了帝位。
37歲攻打占城,但班師後占城王又馬上覆國
37歲營建東都洛陽(徵民夫兩百萬)
37歲修大運河、造大龍舟(徵民夫兩百萬)(這兩次大規模興建是農民起義的源泉)
37歲聯合突厥大敗契丹
40歲利用吐谷渾向隋朝求救時滅吐谷渾,但卻沒管理好,最後西部被吐谷渾反擊,隋朝無力防卸
42歲擊殺流球打流求主歡斯渴刺兜,俘男女數千人而去。
44歲進攻高句麗失敗
45歲再次進攻高句麗失敗
46歲第三次進攻高句麗失敗
47歲在雁門被突厥圍困,雖然死裡逃生,但從些信心全無,在揚州醉生夢死,等待別人來拿他項上人頭。
在東南方向也擴大了許多領土。
縱觀楊廣與李世民的一生,在管理上楊廣是一塌糊塗,經常戰爭勝了,管理失敗,不但沒得到利益還損兵折將;在軍事上頗有一番建樹,但雁門大敗及各地紛紛起義也註定他以失敗而告終。
而李世民在軍事征服後各被征服國服服貼貼,沒有反抗之心。
他使一個唐朝有了傲視群雄的氣度,使一個民族有了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
他令世界各國紛紛前來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可謂萬國來朝,德化遠播。
他鑄造的強盛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使一個民族贏得了外族空前絕後的尊重。
楊廣與李世民不管在為人處事上、管理上、軍事上都不是一個檔次的。
-
3 # 錦鯉小毛球
唐太宗和隋煬帝在軍事功績方面其實是非常類似的。隋煬帝攻滅南陳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幾百年的分裂局面,使國家重新統一。破契丹,攻林邑,徵吐谷渾打通西域古道,為當時的新政權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唐太宗滅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內部軍閥割據勢力,平突厥、回紇、龜茲、高昌吐谷渾等周邊勢力穩定邊境,為後來的大唐盛世創造了良好的內外環境。而隋煬帝還有開創科舉,開鑿京杭大運河的偉績是唐太宗不具備的。所以僅從歷史成就講隋煬帝並不是無能之輩,相反還雄才大略。
但最後隋煬帝還是身死國滅,被後世認為是暴君。其根本原因出在對“民”的態度上。
自漢武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一直是幾千年中國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儒家講的就是仁者愛人,在治國理念上提倡仁政,而唐太宗做的最好的恰恰就是這一點。
唐太宗的帝位是透過“玄武門之變”得來的,這一點無疑會受到儒學正統思想的猛烈抨擊,不可避免會造成後續執政時國家政權的不穩。李世民非常清楚這點,所以後續執政就特別小心謹慎,施惠於民,從諫如流,一切都向儒學正統思想靠攏,並說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唐太宗的這些治國理念無疑與儒家是非常投契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後世讀書人對其評價也非常之高,才被稱為“千古一帝”,並被後世普遍用來作勸言當代帝王實行仁政的極好例子廣為流傳。
而反觀隋煬帝則完全沒有意識到“民”的重要性。大業八年,天下大旱,百姓流離失所,隋煬帝還強徵民力發兵攻打高麗;大業十三年大旱,無論老少百姓都被強徵築城,死傷無數,百姓怨聲載道;大運河的開鑿更是勞民傷財無數,造成民生凋敝。在納諫方面隋煬帝幾乎完全獨斷專行,敢進諫者要麼永無出頭之日,要麼直接處死,這樣就完全斷絕了大臣和讀書人實現自己政治抱負和治國理想的機會。隋煬帝的這一切執政行為可以說與儒家正統治國思想完全背道而馳,最後不得人心而亡國,被稱為暴君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
4 # 楊浩浚
唐太宗和隋煬帝的成就誰高誰低,不好評說。如果說是歷史成就,無疑唐太宗高——貞觀之治。先說說隋煬帝。楊廣本來與皇位無緣,但是她有一個‘好’母親。隋文帝和獨孤皇后據說感情深厚,隋文帝事事都聽皇后的。他們的太子(長子)楊勇據說因為某事惡了皇后,皇后因此認為太子不孝,不配當太子,於是多次建議隋文帝改立太子。期間,楊廣對皇后大獻殷勤,以搏皇后高興。我甚至懷疑楊勇惡皇后是不是楊廣從中作梗。果然不久,楊勇被廢,楊廣被立為太子。此後,楊廣展示出作為一個太子應有的形象,帝后都相當滿意。然後皇后仙去,隋文帝終於可以廣納妃子,加上已經年老體衰,朝政有所懈怠,楊廣開始一步步暴露野心。隋文帝有所察覺時,楊廣已經羽翼豐滿,皇帝亦無可奈何。從以上可以看出,楊廣的智商情商很高,非常擅長演戲。之後隋文帝死,楊廣繼位。楊廣是一位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但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恤民力。第一,犧牲民脂民膏以迎萬國來朝。隋朝在開皇之治之後,國力日強,四夷嚮往。楊廣好大喜功,萬國來朝之時,除廣予賜贈外,外使在中國消費不用出錢,另外,為了體現天朝上國,綢緞不知浪費幾何,如此鋪張浪費,就是自損國力。第二,三徵高句麗,無功而還,兵士不知死傷幾何,糧草兵械不知浪費幾何。第三,三徵高句麗,百姓已經怨聲載道了,不與民休息,恢復生產,還廣徵百姓,糜費錢糧,修造京杭大運河。(據說修大運河時,百姓死傷無數。)如此,百姓不堪重負,爭相起義,烽煙四起,帝國風雨飄搖。於是,李淵乘勢而起,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李唐定鼎中原。
接下來,說說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有一點與楊廣很像,都是一開始不是皇位的正統接班人——唐太宗開始是秦王,他哥才是真太子。但是,作為太子卻經常和父親一起看家,協助李淵處理朝政,而作為弟弟的李世民卻在外面征戰,功勞日益壯大。並且在此期間,憑藉自身人格魅力,吸引不少人傑來投。李世民集團日益強大,政治特權也日益增多,不滿足現狀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最後逼迫父親退位,自己登基成為皇帝。可見,李世民步步為營,追求快準狠,也是一位狠角。
唐朝立國之初,廣受突厥侵擾,但是歷經隋末之亂,國力甚弱,無力反擊。但是,李氏父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勵精圖治。大局觀,李世民比楊廣強。
李世民登基之後。①廣開言路,讓曾是對立陣營的魏徵犯顏直諫。不像楊廣,不顧國情,不聽忠言,一意孤行,勞民傷財。也因此,後人修史時,對兩人的褒貶不一,也就不奇怪了。②成功征服高句麗,兩相對照,李世民完勝楊廣。③修改歷史,李世民曾經對自己的上位史進行過洗白,那對前朝的歷史摸黑,也就見怪不怪了。
總之,李世民創造了貞觀之治這一盛世,就可以讓他名垂千古,成為千古一帝。而楊廣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想有所作為卻一事無成或勞而無功或費力不討好。所以,戒急用忍,穩紮穩打,廣開言路,博採眾長方為上策。
-
5 # 天然呆的木
簡單點說就是李世民施仁政,而楊廣卻算不上仁君。
他們兩個的成就在這裡簡單列舉一下吧,首先說楊廣吧。楊廣在大多數人眼中,隋煬帝楊廣是一個荒淫的富二代,是個昏庸的亡國之君:他弒兄奸母,殘害忠良;他巡遊無度,靡費奢侈;一生亂用民力,徵發數千萬人次,民不聊生。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他還有另一張面孔——雄才大略的實幹家:他平定陳朝,統一天下;他修建東都,遷都洛陽;他修建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開疆擴土,平定吐谷渾,通絲綢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開創科舉,重視教育。另外,他的詩文更是一絕,被歷代名家所稱頌。下面簡單說點他的成就吧!
科舉制:隋煬帝楊廣登基後大興科舉,讓平民百姓也有了當官的機會,多了一條出路,在沒有科舉之前都是舉薦做官,比如說:你是一個縣官,手下有個師爺,在你升職以後舉薦他接你的班坐縣官,之後有3你的上級稽核,層層遞交(這裡涉及到楊廣的另一個舉措),透過之後這個師爺就順利做了縣官了。而設了科舉之後選拔人才得面無疑就廣了許多,也讓大隋繁榮一時。後世也一直延用
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書省(也叫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此三省下轄六部。六部是指“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六部各自管轄“四司”共有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各司其職,皇帝只需要最後拍板就可以,再不用事事親歷親為的同時權利也不會太分散。這一制度一直延用到清朝也沒有太大變化!
修京杭大運河,為漕運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南北交通起到重大作用,加強中央對南方統治。當然是利國的大事 但是它在短時間內不利民 大量徵用勞役 再加上隋朝本來就是在幾百年戰亂後剛建立的 自然對百姓不是件好事。
平定吐谷渾,通絲綢之路,迫使突厥分裂!
三徵高句麗:這個算不上什麼成就了,公元611到614年隋煬帝三次親征高句麗,三次全都鎩羽而歸,導致國內民不聊生,叛軍四起,為隋朝的覆滅埋下伏筆!
接下來是唐太宗李世民了,其實他沒什麼好說的,我去百度貼上一段你們看看好了(懶得要死的我啊):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他是傑出的軍事家,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統一中國。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歲,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674年加諡文武聖皇帝,749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754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其實兩人的成就真的差不多,只不過前者算是暴君,而後者確是仁君!其實楊廣穩步發展國力的話未必會成為亡國之君,但是野心迫使他不停地想著開疆拓土,同時還兼顧著國內,使得內憂外患!外面打架沒贏,家裡還全是造反的,後期因無力鎮壓,而被宇文化及衝進江都宮中活活勒死。唐朝傳承下去了,唐太宗自然就是千古一帝了,楊廣卻是因為自己瞎折騰而成了亡國之君。基建狂魔楊廣:(找不到圖了,這張隋唐演義的將就著吧。。。) -
6 # 紫禁公子
唐太宗和隋煬帝成就差不多,為何一個是千古一帝一個是亡國之君?
這兩個人的相似之處還是很多的,但只能說處於的時機不同。現在說說他們的相同之處,兩人有著同一個外公,屬於表兄弟的關係。其次,兩人都是帝王,是天下之君。再來,兩個人擁有的抱負很相似,擁有的才能也很相似。但很可惜,如此相像的兩人,卻因為時機不同,使得他們在歷史上有這兩種評論。對於隋煬帝,大家評論他是一位暴君。而對於唐太宗,人們評論他是一大明君。兩個人有著這兩種評價,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就來分別討論一下。
隋煬帝,他其實運氣比較好的,他爹在位的時候,已經幫他平了天下,還大力發展了經濟,發展了軍隊。按理來說,這個時候他來繼承位置,路應該走的會很順暢。不過呢,隋煬帝有兩個最大的毛病,好色又好打仗。由於他這兩個愛好,他後來修建起了隋朝大運河,這也就是現如今的京杭大運河的前身。這條大運河的優勢在後來是顯現出來了,它提供了兩地的交通便利,使得兩地的經濟發展更加的順暢,可以說是好處多多。但在當時看來,隋煬帝下令修建這條大運河,是一件耗費了巨大財力,耗費了巨大人力的事情。故而,當時他引來的不是人們的歌頌,而是人們的咒罵。
再來說他打仗的事情,他幾次出征高句麗,也和突厥等人發動過對戰。雖然在和突厥他們打的時候,他每次都取得了勝利,但他幾次出征高句麗的都是無功而返。每次去和人家打,每次又沒有成效,這就導致軍費消耗很快,他爹為他豐富下來的國庫,也很快就被他這樣敗光了。如此以來,國家沒了錢財,百姓又覺得他是在壓迫他們,所以就引起了內亂。在他後來第3次出征高句麗之時,朝堂內部開始動盪起來,無奈之下他又只能趕緊收兵回去。就這樣一來一回,仗打了沒效果,錢卻花費得差不多了。其實說白了,隋煬帝並沒有安下朝政,就忙著去外征戰,擴充疆土。如此一來,就造成了內外夾擊的情況,隋朝才會被滅,也就很正常了。
再來看唐太宗繼位的時候,他算是撿了自己堂兄的這個漏。在他掌權的時期,隋煬帝已經幫他平了突厥的戰亂,等於外敵減少了。而在那個時候,大運河的重要性也體現出來,這就使得唐朝的經濟更加的發展。這時候,唐太宗就不用管外面的問題,安安心心的治好內部,就能讓唐朝越發的強大起來。因此,他後來完善了科舉制度,大量的任用賢臣,共同治理國家。這就使得百姓生活越變越好,大唐的國力也在不斷的提升。再者來說,唐太宗這個人很愛戴自己的人民,因此得了民心,被萬人擁護,如此一來,他自然受到了無數百姓的歌功頌德。
-
7 # 詳侃歷史
我談談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唐太宗和隋煬帝成就差不多”是誰的高論,是從何時興起的,只能說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一、隋煬帝殘害百姓,唐太宗保全百姓
隋煬帝大業年間,隋朝人口達到了890萬戶,但是,由於隋煬帝的種種暴行,殘酷迫害百姓,百姓實在活不下去,紛紛起來造反,於是出現了隋末大起義的混亂局面,有名有姓的起義領袖就有上百個。隋末亂局,使得人口從890萬戶,銳減到武德年間的200餘萬戶,減少600-700萬戶,請大家注意,隋朝剛建立的時候,繼承的北周的人口就是600-700萬戶,可見人口損失的嚴重。
唐朝建立後,開始安撫百姓,恢復社會秩序,人口也相應有所恢復,由武德年間的200餘萬戶,至貞觀十三年(639)恢復到300萬戶,至貞觀二十三年(649)進一步恢復至380萬戶。
二、隋煬帝毀滅了國家,唐太宗恢復了國家,並使國家不斷強大
隋煬帝的種種暴行,導致隋末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可以說,如果不是唐朝迅速掃平各地的割據勢力,國家有再次回到南北朝亂局、甚至東晉十六國亂局的可能。
至於對外開疆擴土,隋煬帝在位早期,確實降服了吐谷渾,並開拓了西域,但是,隋末大亂的時候,吐谷渾重新崛起,西域也脫離了中國的控制,隋煬帝在西域的成就,一正一負,相當於零。北方的突厥,原本在隋文帝的時候已經降服,在隋煬帝時期,也重新崛起,並對中國構成了重大威脅。至於三徵高句麗,損兵折將數十萬,毫無進展。
唐太宗,在武德年間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削平了薛秦、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成為皇帝后,貞觀四年(630)討平突厥,貞觀九年(635)討平吐谷渾,貞觀十二年(638)擊敗吐蕃,貞觀十四年(640)討平高昌,貞觀十八年(644)討平焉耆,貞觀十九年(645)重創高句麗,貞觀二十年(646)討平薛延陀、並招降漠北敕勒諸部,貞觀二十三年(649)討平龜茲、並初步降服西突厥。開疆擴土,使唐朝國威迅速佈於四方。
三、隋煬帝破壞法治,唐太宗尊重法治
隋文帝晚期,已經出現了獨斷專行、破壞法治的苗頭,《開皇律》已經受到了嚴重破壞,隋煬帝即位後,雖然制定了《大業律》,但是這部法律從制定出來開始,就被束之高閣,從來沒有執行過。據《隋書》刑法志記載:
帝乃更立嚴刑,敕天下竊盜已上,罪無輕重,不待聞奏,皆斬。百姓轉相群聚,攻剽城邑,誅罰不能禁。帝以盜賊不息,乃益肆淫刑。九年,又詔為盜者籍沒其家。自是群賊大起,郡縣官人,又各專威福,生殺任情矣。及楊玄感反,帝誅之,罪及九族。其尤重者,行轘裂梟首之刑。或磔而射之。命公卿已下,臠啖其肉。百姓怨嗟,天下大潰。
唐太宗即位後,尊重法律,嚴格按照規矩辦事,制定《貞觀律》,並嚴格執行死刑五復奏制度。整個貞觀年間,法治嚴明,社會秩序井然。據《新唐書》記載:
太宗定天下,留心聽斷,著令:州縣論死三覆奏,京師五覆奏。獄已決,尚芋然為徹膳止樂。至晚節,天下刑幾措。
綜合以上幾點,唐太宗比隋煬帝不知道高出幾個層次,二人的成就,豈可同日而語。
-
8 # 速不臺
一個身首異處,天下大亂,百姓十室九空,自己的后妃到處轉手。另一個打遍東亞,橫行漠北西域三百年的突厥被掃穴犁庭,都督府建到了今天的伊朗,這叫成就一樣?我就問俘虜敵方可汗幾個王朝做到了?
-
9 # 漫卷詩書
如果是從他們的個人結果來看,確實是如發問人所言。如果從功業而言,其實楊廣也做了不少影響後事的正面事情。比如科舉、營建東都洛陽、修建京杭大運河,這都是影響千年的事件。不久前,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再次提出,重新疏通京杭大運河的某些河段,以便恢復大運河的運輸,繼續發揮河運功能。
至於說,導致一個千古一帝、一個亡國之君的結果,這與兩人的性格和抉擇有關。
-
10 # 青萍浮生
隋煬帝不管怎麼上位的,楊堅留下那麼好的底子,居然弄得天下大亂,百姓十室九空,亡國了。
唐太宗統一後,打敗北方遊牧民族,重新繁華起來。
-
11 # 使用者1400030393031
楊廣開挖運河,開創科舉制度,僅此兩點就不是唐太宗所能比的!文成公主遠嫁是典型的拿女人換和平,而隋朝沒有!論對後世的影響和貢獻楊廣應該排在秦始皇之後。千古一帝自然無人能超越,但楊廣排第二是不成問題的!
回覆列表
首先在性格上,唐太宗李世民要比楊廣沉穩!楊廣雖然胸懷大志,但其做事卻時常急功近利!修築大運河與三徵高麗就可以看出其急切想建功立業的想法!大興土木與連年征戰使得底層百姓長期生活在困苦中,這都為隋末農民大起義埋下了根源!
隋煬帝的敗亡給唐太宗李世民提了個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重視百姓生死的朝代是不能長久的!所以唐太宗很重視百姓疾苦,這為唐初的興盛太平打下了基礎!
在人才的選用及調配上唐太宗知人善用,並且能很好的處理與大臣們的關係。隋煬帝在任用大臣及與大臣關係上上遠不如唐太宗,而且煬帝推廣科舉制觸碰了關隴貴族的利益,這為隋煬帝被迫自殺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