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史更新
-
2 # 易緣術數師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活在春秋晩期。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一)在思想方面:
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體恤民情,愛惜民力,反對統治者不要過剝削壓迫人民,以德施政,主張“愛人”。思想認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重要社會哲學問題,從人本,民本這個核心價值觀。孔子仁道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精華。體現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德治禮治思想。
(二)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裡
孔子在教育方面: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物件的範圍。據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現代教育更應該遵循孔子教育學說模式。
-
3 # 明明之道
孔子的主要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具體的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主要思想首先政治思想上,為政以德,即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打破了當時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也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潛在界限。使平民也能懂禮儀,學禮儀。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出“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義”是指社會道德,利即是追求的物質,孔子認為要先把義放在利的前面。滿足了義才能再去謀利,若是違背道德而去追求利益則是可恥的。
在美學思想上,核心是“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他把文學藝術與德政相結合,透過對禮、樂、詩的修行來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修養。這也是和孔子對周禮的崇拜分不開的,他想恢復西周社會的安樂繁榮。
在教育思想上,最核心的應該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此外還有“誨人不倦”,“循循善誘”等思想。
當之無愧的大教育家現在我來說說,他為什麼是公認的偉大的教育家?
首先,他首次提出並且“有教無類”的思想,並且大力提倡施行,他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其實,光憑這一點,他就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知識都是在貴族和國家那裡,即官學,普通人除了祖傳的手藝啥都學不了,而孔子的出現,打破了上層的知識壟斷,即私學的流行,也就私塾。
他還提出了,非常有名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就像不同材質的木頭一般,有的人適合做房梁,有的人適合架橋,而有的則只能當柴燒。這一點被後世歷代教育者所推崇和運用。
此外,對於教育者,他認為教導者對學生應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要一步步的有耐心的去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軌道。對於學習,他認為要做好“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取長補短,向他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
可以說,孔子的學習教育理論至今都是極為實用的。這無疑再次提現了其對教育事業的極大貢獻。
參考內容:百度百科
-
4 # 使用者4272840285932學
戰國時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他的思想概念是仁,簡單表述就是愛人,貫穿到政治,提出仁愛,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張,反對用嚴刑峻法。總體孔子尊重理性,否定迷信,這就是中對數千年以來華人的思想和精神產物。
講孔子三十而立,就是指3O成熟了,該立志成材,說話算話,有能力,有知識,
3,受人尊重。4,事業,孔子創辦了私學(學校)。標明孔子經濟上獨立起來了,事業成功,為國家培養了人才。所以說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
-
5 # 品茶聽禪
孔子的思想體系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禮”與“仁”。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
孔子的仁,體現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禮,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義是人類發展永恆的主題。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儒家思想經久不衰,影響著每個時代的人,裡面的很多觀念雖舊猶新,值得引用和借鑑。
-
6 # 明道哲史
孔子一生為君為民,結果是“君不受,民不齒”,事實證明,教化是沒有用的,管理華人,還得靠法家,“一紙政令,萬民跪拜”。
-
7 # 牧童散學
我不知道孔子是不是教育家,所以你這個問題我可能沒法直接回答你,但是孔子留下來的思想,文獻等,都證明了,孔子確實是一個很牛逼的人,多牛逼呢,大概就是影響了中國的封建朝代,雖然說罷百家不是孔子自己去幹的,而且儒家的夠人董仲舒一批人乾的,但是他的思想,確實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
-
8 # 三茅居士
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講學,有弟子三千,周遊列國,身體力行。推行自己的思想,仁義禮智信,以德治國,以禮待人,以誠做事。推崇己所不欲,勿使於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忠於君,
子孝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維護了統治階級政權穩固和人與人之間合諧。是儒家思想的鼻祖。著有…詩,書,禮,樂,易,傳,春秋。
論語是主要綜論。
-
9 # 悸動的那一瞬間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⑴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⑵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裡。
(4)、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華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罰。
教育上:⑴、他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⑵、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⑶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⑷、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創立於人類社會“軸心時代”的儒學,它的內在核心價值就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和未來命運十分關心、併為之提供瞭解決人類面臨困境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因而,儒學具有極大的生命力,它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功績,有過僵化,也有過不幸,甚至陷入過“打翻在地,踏上一隻腳,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但是它的基本價值並沒有過時,它似乎像不倒翁,至今仍然有它的生命活力。
在中國學術界曾經廣泛被引用的一句話:說1988年世界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曾在巴黎開會,在其發表宣言中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500年前中國孔子那裡尋求的智慧。”說明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孔子思想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如果沒有也沒有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自己的腦筋,從孔子的思想中去思考到底有沒有能夠為我們提供解決人類面臨眾多問題的智慧。
人本、民本是儒學的核心價值之一
人是宇宙的中心,他更是社會、國家的根本。孔子施政學說中的四大措施,其中重視民眾,特別重視民眾的飲食尤為重要。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 這是孟子明確表達的民本主義思想。荀子把民眾與君主的關係比喻為水和舟的關係,是水主宰舟,而不是舟主宰水。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漢代賈誼說:“夫民者,萬世之本也。”“聞之於政。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悔,吏以民為貴賤”,這就叫做“民無不為本也。” 儒家認為,得到民眾的擁護就能鞏固統治者的政權,得民最重要在於得民心;任何一個政權,它如果喪失了民心,失去了民眾的擁護和支援,它早晚要垮臺的。所以。儒家深刻認識到民眾在國家中的地位,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重要社會哲學命題。
儒家從人本、民本這個核心價值出發,深入探討人的本性問題,這是建立獨具儒家特色治理模式的理論基礎。不論是孔子的“德治”,還是孟子以性善論為其基礎的“仁政”,以及荀子以性惡論為其基礎的“王道”和以後出現的“大同”理想,都始終貫穿著人本和民本的思想。
和諧、合作與協調是儒學核心價值之二
“和”與“同”是中國哲學獨有的範疇。“和”就其字面意義講,指和諧、協調、適中以及和睦等。從哲學意義上講,指不同要素的有機組合或“指要在矛盾對立的諸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實現真正的和諧、統一”, 即矛盾的具體的同一。“同”,從哲學意義上講,指單純的相同因素的機械組合,或指沒有矛盾衝突的抽象的同一。儒家的這種“和而不同”的方法論,又稱之為“和合”。“所謂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元素、要素相互衝突、融合,與在衝突、融合的動態過程中各種元素、要素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 簡要地說,和合是指不同因素,不同矛盾之間的和諧與統一。和合思想,和合的價值的訴求,是儒家獨特的核心價值追求。
再有,以人為中心,以人所面對的各種關係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人與自然的和合,人與社會的和合,人與人之間的和合以及人的生理與心靈的和合。還有從民族和國家的角度,可以劃分為同一國家內部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合,不同國家間民族與民族的和合,國家與國家間的和合。
“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學的基本命題。儒家認為,人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只不過是一個特殊的部分而已,人與自然應該和睦相處。孟子提出“知心—知性—知天”的理論,把人的心靈、本性以及自然看成是一個整體,人的心性與自然是相通的。孟子主張把人的愛的本性擴展出去,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即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相愛,還要愛物類。張載還說:“民吾同胞,物吾與(朋友)也。” 萬物是人類的朋友,因此,應該保護自然生態,不要任意砍伐樹木,不要任意捕殺動物,也不要用很密的網捕獲魚類,要“成己成物”,不但要讓自己有所成,也要讓物類有所成。儒家這種愛護自然生態的價值取向,在歷史上以及在華人民的心靈中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
愛民、富民、教民是儒學的核心價值之三
人與人之間是“相愛”還是“相賊”,是兩種不同的價值選擇。與把人與人之間看成是“狼”的關係相反,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相親相愛”。在中國文化中,不只儒家講“仁愛”,而且道家講“慈愛”,墨家講“兼愛”,仁愛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它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
在儒家的德治學說中,充分體現著仁愛的人本主義的精神。在中國政治思想文化史上,不只儒家講以人為本的治國之術,而且道家也講。老子的弟子亢倉曾說,“國以人為本,人安則國安。故愛國之君,務求理人之術。” 儒家“理人之術”的重要特點就是“道之以德”或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即以仁愛之心去治理國家。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愛人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法。孔子還說:“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戾,則民壽矣。” 治理國家最迫切的事是使人民富裕和長壽。節省苦力勞役,減輕賦稅,人民就富裕了;督促實行禮義教化,使人民遠離犯罪、減少疾病,就可以長壽了。
以上,我們只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從三個方面揭示和論述了儒學的核心價值,但是,儒學的核心價值絕不是隻有這三個方面,還有許多豐富的內容。儒家學說的核心價值具有它多層次、多角度的普適性和現實意義。
“所謂‘世界倫理’,並不是指一個世界性的意識形態,或一個‘單一的統一宗教’超越所有現存的諸宗教,更不是指其中一個宗教宰制所有其他宗教。我們心目中的世界倫理是指,‘有約束力價值、不可取消的標準,以及個人態度的基礎共識’。沒有這樣的對於世界倫理的基礎共識,遲早每個社團會被混亂或專制所威脅,而個人也會絕望。”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建立一個各華人民都能認可的“基礎共識”,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類創造的這個現實世界中,其文化是複雜的、多元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他們的文化傳統是不同的,其經濟發展程度、政治制度或政治體制也是不同的,當前面臨的任務也是不同的。我們應該從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中去尋求統一性和共同性,從多元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觀念中去尋求其核心價值,由此再進一步尋求各華人民都能認可的“基礎共識”,從而為建立“全球倫理”提供歷史借鑑。
-
10 # 平肅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儒家學說創始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去世後,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成儒家經典《論語》。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他的主要思想有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主張以德、禮治國;崇尚重義輕利;主張“美”和“善”。“中庸”是孔子思想範疇中一個及其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當中。“中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要自覺修養,從而達到像美好的天一樣的理想境界。
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稱之為大教育家當之無愧。
回覆列表
孔夫子對人類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幼年就能接受到“仁,義,禮,智,信”,那他長大必成為一個有用之人,長期堅守這樣的信念,長大後必然不會成為貪官,被人送進監牢。害國,害民,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