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位十三年怎麼死的?哪一種說法可信度高?
5
回覆列表
  • 1 # 小路118

    胤禛確實是一個爭議極大的皇帝。易中天對他評價很高,說他刻薄但不寡恩;冷酷但非無情(我是覺得這個有點誇張)。

    有的史書上說,雍正一朝無官不清。 雍正皇帝即位後,致力於改革布新,在河南首先實施官紳一起當差,一起納糧。在江蘇實行勘丁入畝,以取代以往的“人頭稅”。後又整頓旗務,分給旗人田地,讓他們自食其力。

    這一系列政策,無疑打擊了官紳和旗人,以及在朝官員的利益,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遭到他們的重重阻撓,叫囂“官紳不納糧,不當差”是千古年來的制度,祖制不能改。這些人和雍正的兄弟們聯合起來,給雍正加上了“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嗜酒、淫色、誅忠、好諛任佞。”等等十大罪狀。真假既沒有資料也沒有史書證明,至今還是疑案。

    不過老十四和雍正是一母同胞,但是因為是爭奪皇位的最大對手,被從前線調回,永遠禁錮在東陵。老八老九是雍正的死對頭,他用殘忍的手段將二人迫害致死。老十和老三以及老三的兒子都被永遠囚禁,老十二被降爵貶秩,連他自己的的親生兒子弘時也因為不滿其父的無情,同情這些大爺叔叔,最後被雍正處罰致死。

    據北韓的記載,雍正上臺,被殺的宗室、官員達數百人。連康熙身邊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內務府官員趙昌,在康熙死後也立即被殺,引起舉朝震驚,這估計是趙昌太瞭解康熙去世和傳位的真相,因而得禍。

    當然,還有年羹堯和隆科多,真是“飛鳥盡良弓藏”的活生生的寫照。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雍正的母親德妃,因為給小兒子老十四說清被拒絕,一氣之下撞柱而死。所以對雍正的評價,歷來是爭論紛紜。褒貶不一。

  • 2 # 亮仔學史

    也許是雍正皇帝太過於追求事業,追求自己王朝的興盛導致一部分人的日子不好過,才使得他們各種抹黑雍正。

    雍正在位時期實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使得千百年來讀書人享受的特權不復存在,要知道,輿論永遠掌握在握筆桿子的人手中,雖然很大程度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但百姓實際上並沒有為他爭取榮譽的發言權。

    再說到懲治腐敗,動輒滿門抄斬,全家流放,與自己老爹和兒子相比,他更注重實際而忽略名聲。夾在中間,官員與上下兩代君王相比,康乾打著仁政的旗號,對下縱容,不免產生失落,在歌功頌德康乾的同時,不免要把雍正這個“反面典型”拿出來大書特書。

    至於說雍正怎麼死的,累死的!每天繁重的工作量都要親力親為,加上巨大的壓力,也就活了58歲就死了。

  • 3 # 阿岔視角

    一、雍正皇帝在清朝搞改革,一直爭議很大。不論當時在民間還是官場內部,反對的聲音一直都沒有停息。

    二、皇位繼承和執政期間對王公貴族中反對的力量打擊力度很大,導致傳言很多。反對的呼聲也很高。

    三、玩過文字獄等。對當時的文化人影響很大。造成的冤案不少,為此而死的人也不少。所以,有人稱之為暴君也很正常。

    四、當時社會有一股力量,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這種玩法直到孫中山辛亥革命時期也依舊。比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就是認定清王朝政權是非法的,或不是正統。這就自然成了朝廷的敵對力量,這就自然會發生敵我矛盾,鬥爭。因為雍正皇帝是代表官方的,會加大力度打擊,也就自然有了——暴君——的稱呼。

    所有這些反對雍正皇帝或反對清王朝政權的,因為官方渠道走不通,自然就會在民間野史中——

    自由發揮。

  • 4 # 術球

    愛新覺羅·胤禛。清世宗雍正帝,康熙的第四個兒子,是登基最有爭議的皇帝之一。野史中常常寫道,本來康熙是要傳位於十四皇子,被雍正改為傳位於四皇子。才能登上皇位的。但是這明顯是假的。清朝跟別的王朝不同的是,傳位詔書要用滿文跟漢文兩種文字書寫,才能算是正式的詔書,漢文寫錯,滿文總不會也寫錯吧。

    上位就充滿爭議,看過很多清宮劇的人都知道,當初的皇位大爭是多麼的激烈,這也練出了他心狠手辣的心境。野史說他是暴君,主要是他的治國方針比較血性,鐵血治國,設立軍機處,加強皇權。清查官場,提倡反腐運動。而且還把其競爭對手老八幽禁致死,老八同黨老九也死於牢中。推行文字獄,處理政見不一的達成,甚至功臣年羹堯、隆科多都不能倖免。殺人如麻。

  • 5 # 四川達州人

    雍正在政治上屬於少數派,倚仗皇權才將八阿哥九阿哥殺了,囚禁十四等人。所以雍正在滿清政權內部有很多政治敵人。

    此外,雍正搞攤丁入畝、耗羨歸公、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確實挽回了康熙後期的財政劣勢局面,但基本得罪了當權派,尤其是當時的漢族士紳階層,這些人非常厭惡雍正(多收自己的稅糧),所以乾隆上臺之後基本廢黜了雍正推動的這些新政。

    自雍正上臺到其死亡,很多人包括八阿哥等官員的親屬就在故意流傳雍正是暴君,怎樣怎樣壞,殺父篡位,逼母屠弟,屠殺忠臣等,民間那些漢族士紳,明知道這些是假的也故意協助散佈,編新段子說雍正被呂四娘砍了腦袋,死後用金頭下葬,等等。

  • 6 # 酒後看歷史

    縱觀滿清十二帝沒人比雍正更勤政,但雍正卻是十二帝中口碑最差的一個,分析起來原因大致如下:

    一、文字獄;據統計雍正在位期間共發生了二十餘起文字獄,其中最著名的有兩起,一起是呂留良案,另外一起是因寫"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清翰林徐駿一案。每次文字獄的掀起都意味著有成百上千人頭落地,而且這些人多是當時略有名氣的文人,這在文人階層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又怎麼指望文人對他有正面的傳頌呢。

    二、整治吏治;雍正嫉惡如仇,執法嚴苛,懲治貪官汙吏毫不留情,登基前就被稱為冷麵王,不少官僚大族被他抄家,後人稱之為抄家皇帝;他澄清吏治,一生勤政,毫不鬆懈. 在位期間“整頓吏治,建立軍機,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火耗歸公,廢除賤籍,藏權收復,打擊分裂,鞏固疆域”,如此種種,雖然讓大清吏治清明,國庫增加,但卻觸碰到了王公大臣,甚至整個官場的利益,官員都對他暗恨不已。

    三、為己正名方法錯誤;曾靜在給嶽鍾琪的信中歷數雍正“謀父弒兄、屠弟誅忠、貪財淫色、好殺酗酒”等十大罪狀,案發後雍正帝針對信中所述的“十大罪狀”,逐一親自反駁,寫成“上諭”。連同曾靜的供狀,編輯成《大義覺迷錄》,大肆刊印,廣發民間,雍正的意圖很明顯,想透過擺事實,講道理,挽回自己的聲譽,收復民心。但雍正忽略了老百姓們的獵奇心態。老百姓才不會管你誰對誰錯,他們關心的是《大義覺迷錄》裡面記載的宮廷爭鬥、權術陰謀、爾虞我詐、後宮秘聞。因此,《大義覺迷錄》大受歡迎,長時間成為了茶坊酒肆、街口集市上眾人的談資。明白內幕的人添油加醋,不明真相的人以訛傳訛,以至於弄巧成拙,越描越黑。

    四、反滿興漢的需要:19世紀晚期至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時期,近代民族主義在否定清朝中逐漸興起,它將清末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歸因於滿洲人的統治,認為只有徹底剷除滿洲人(即革命)才能解決危機,因此大量關於清代的負面評價與謠言得以個泛流傳,而雍正就成了為黑而黑的典型,這種思想直到八十年代後才得以還漸的正。

    基本就這些吧,別的想不起來了,先就這樣吧!

  • 7 # 步武堂

    說雍正是暴君的所謂“野史”,其實也不完全是“栽贓陷害”。關鍵是雍正這個“暴君”的“暴政”究竟是觸及到了誰的神經,觸犯了誰的利益。

    客觀的講,雍正為了推行自己的新政,的確是幹了很多的不講情面甚至是心狠手辣的事情,最突出的莫過於他為了追討國庫欠款而對相關官員的殘酷無情的抄家。很多的官員為此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抄家加上雍正推行的“火耗歸公”,除了讓一部分官員感到了痛苦甚至是痛不欲生,也會讓幾乎所有的地方官員感到了自己的利益被剝奪。官員們對雍正的感覺應該是“恐懼和仇恨”。

    另外,雍正的一些改革舉措,觸及了一些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決定性影響的利益集團的利益和特權,這兩大集團就是“文人集團”和“滿人集團”。

    中國的封建社會,文人集團是統治階級最不敢得罪的“同盟軍”,但是雍正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不僅僅是侵犯了士子不當差不納糧的“傳統特權”,最重要的是傷害了文人集團的面子。文人的面子大如天,受辱等同於要命。所以在天下讀書人的嘴裡,雍正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君。他的殘暴就是“侮辱斯文”。

    在整個清朝,滿人都是擁有著天然的“天下人供養之”的特權。這個特權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甚至是帝制滅亡之後,雍正認為滿人和漢人應該沒有什麼區別,應該和漢人一樣自食其力,所以,雍正試圖要取締滿人“不勞而獲”的特權。雍正這樣做,本意是國家養活不了這麼多的,並且會越來越多的“不勞而獲”的滿人,但是,這個舉措,幾乎是全面得罪了滿人集團,因為在他們心裡,他們擁有的特權,是他們的祖輩給他們爭取來的,甚至是用生命爭取來的“祖蔭”。雍正動了滿人的根本,絲毫不顧他們祖上的功勞,是何其的冷血和刻薄寡恩。

    深深地得罪了官員集團,文人集團,滿人集團的雍正,在他整個的皇帝十三年生涯當中,暴君的傳說幾乎就沒有斷過,中國的文人,編故事說瞎話鼓動蠱惑的能力是登峰造極的,雍正得罪了文人集團,捕風捉影的編一些雍正“暴政”的故事,歸納總結出雍正的“十大暴政”就不奇怪了。

    有一個落魄的文人叫曾靜,就是不滿於雍正對讀書人的“作賤”,書信勸嶽鍾琪造反推翻雍正,他就編出了雍正的“十大暴政”,包括“篡位”,“殺親”,“荒淫”,“暴虐”等等。

    在曾靜的筆下,雍正就是萬惡的“暴君”。

    這是在雍正還活著的時候。曾靜逼的雍正親自寫了《大義覺迷錄》來闢謠,但是,有些事越抹越黑,雍正沒想到《大義覺迷錄》不但沒有把事說清楚,反而給造謠的文人們又找出來了一些毛病。

    最為極端的,就是“呂四娘手刃雍正報仇”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雍正就是有史以來最殘暴的暴君。

    傳說中呂四娘是明末的學子呂留良的女兒,而曾靜是呂留良的學生,在曾靜案發之後,呂留良被挖墳掘墓,家裡的親眷也被雍正滿門抄斬,呂四娘和她娘因為外出,僥倖逃過一劫。

    呂四娘立志報仇,她遍訪高手,學的高超武藝,然後混入宮中,找機會把雍正給殺了,並且拿走了雍正的首級,祭奠自己的父親。

    按照這個傳說,雍正應該是“身首異處”,這是有多大的仇恨?

    客觀的講,雍正為了挽救大清的頹勢,的確採取了很多的“雷霆手段”推行一系列新政,對那些阻礙新政推行的官員,甚至是皇親國戚所採取的手段比較殘忍,但是雍正總體上最多算是“嚴苛”,絕非“殘暴”。

    畢竟,如果沒有雷霆手段,沒有果敢和擔當,雍正的新政無論如何是推行不下去的。同時,雍正對文人集團的一些報復手段做的也的確比較陰損,比如雍正為了對付文人的反抗,除了高壓之外,也搞過一些臭名昭著的“文字獄”。呂留良就是文字獄的受害者。

    但是,雍正的這些“暴政”還是有實實在在的回報的。他在位十三年,國庫從虧空到五千萬兩,而百姓的稅賦透過火耗歸公和攤丁入畝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減輕。雍正讓大清續上了一口氣。

    在中國得罪了文人,就必然會被文人們隨意糟蹋。誰讓雍正“侮辱了斯文”呢?

  • 8 # 張傑談史

    我看到個別答案說雍正是個謎,繼位是謎,死因是謎,連乾隆是不是自己兒子也是謎。拜託,不要拿野史當正史。雍正繼位一點問題也沒有,乾隆也確實是雍正兒子,雍正也是因為積勞成疾死掉的,都沒有疑問好不好。

    回到主題,雍正這樣的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怎麼可能不對屬下要求嚴格,這也讓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暴君,這樣的觀感沒有問題。再加上文字獄恰恰在雍正時期達到巔峰,說其是暴君是可以的。

  • 9 # 原本一回事

    雍正在做雍親王的時候,康熙皇帝曾經交給他一個催討國庫欠款的任務,而欠款方多為王公大臣,可以說在那個時候雍正就得罪了一大批人。在之後的八王奪嫡的過程中勝出,再一次得罪了皇親國戚、文武大臣。

    所以當時的雍正,不論在對內、對外(文字獄、處理了大批漢族文化人)都是一片罵聲。

  • 10 # 歷史課課代表

    雍正皇帝是清朝最為勤政、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但是他的名聲卻不怎麼好。他在康熙晚年險象環生的九子奪嫡中機關算盡才脫穎而出,歷盡千難萬險才繼承皇位。繼位後,雍正皇帝又衝破層層阻力,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政、革除時弊,延續了康熙盛世,併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雍正帝的一生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其勤政程度可以說在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與此同時雍正帝卻又是飽受爭議甚至罵名最多的一位皇帝。雍正從即位開始就始終飽受弒父、逼母、殺兄、好色等罪名。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如此勤於政事的雍正帝卻有暴君的之名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雍正帝大刀闊斧的改革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觸動了一部分以滿洲貴族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

    那麼雍正帝為何會得罪這群人呢?那就要從雍正帝的改革說起了。雍正帝的改革從整頓吏治開始,由於康熙晚年對於朝政疏於管理,所以清朝吏治腐敗現象開始嚴重,雍正帝繼位後針對愈演愈烈的官員腐敗問題下重拳、用猛藥,同時建立了密摺制度,允許各級官員直接向皇帝諫言。透過這一制度,有效的震懾了貪腐的官員。一些官員因為貪腐輕則罷官去職,重則抄家入獄。雍正反腐力度之大、下手之重,有清一代空前絕後。為正因為如此雍正帝才得罪了大量的官吏。

    另外針對康熙晚年以來形成的國庫空虛、銀錢短缺的問題,雍正帝開始加大了追繳國庫欠款的力度。在追繳欠款的過程中,一些滿洲貴族、皇親國戚暗中抵制,甚至故意賴賬。雍正帝針對那些在規定限期仍不歸還國庫欠款的人,無論是誰都採取了抄家抵賬,下獄問罪的方式。一時間,京城內外,王府宅門,哭聲一片。試想一下,那些曾經作威作福的王公貴族怎會不對雍正帝心生怨懟,口出怨言。

    還不僅如此,雍正帝還對賦役制度進行了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攤丁入畝",從此士紳與庶民一樣當差納糧,這樣的舉措有效減輕了無地和少地農民的負擔,有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卻讓地主官吏以及知識分子喪失了特權,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失,所以,這些人對雍正帝的做法也是心存不滿的。

    可以說,沒有雍正帝殫精竭慮、大刀闊斧的十三年改革,就不會有乾隆時期的盛世景象。乾隆的盛世實際上就是雍正帝打下的基礎。但是由於雍正皇帝鐵腕反腐,重拳出擊,讓很多貪官沒了油水,讓很多貴族沒了特權,所以他們才對雍正帝極盡詆譭,潑盡髒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特朗普總統12月30日決定放緩從敘利亞撤出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