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直播高速

    諸葛亮一生沒有提過襄陽,更沒有提過"隆中"二字!相信諸葛亮更不知道古隆中!

    諸葛亮的人生被襄樊人控制:給他安排個老婆黃月英(民間傳說,演義2003出現評書人物),襄樊習鑿齒把阿頭山號曰為隆中,成偶居的家,1893年現代襄樊人一商量把號曰為隆中的山頭改為"古隆中"!

  • 2 # ME南柯

    襄陽市,解放初為襄樊市,後為了混熱度,炒旅遊,更名為襄陽市。襄陽人愛改名由來已久,阿頭山,魏晉以後改名為隆中山,是東晉襄陽人習鑿池在《漢晉春秋》一書中才出現的,其實也是為了湊西晉陳壽《三國志》"隆中對"的熱度。近來,又把泥嘴鎮,改名為臥龍鎮,加強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能不說,襄陽人民自古至今,這方面一直做的不錯。

  • 3 # 奔流到海不停留

    在躬耕地的爭論中,“襄陽說”經常拿“隆中”“隆中山”來證明自己。例如“躬耕南陽如果不在隆中,為什麼叫《隆中對》啊?”。笑話,且不說《隆中對》的名稱清代才出現,以前都是叫《草廬對》,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陽的啊!史書最早出現“隆山”的記載是東晉李興的《祭諸葛丞相碣文》裡的“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個隆山毫無疑問位於文中所言的“沔之陽”,《水經注》則具體記載為今河南唐河縣湖陽鎮的蓼山。該山坡道平緩,馬車可直上山頂,幾十公里外的臥龍崗歷歷在目,與李興所述絲絲入扣。而“隆中”之名則是王隱的《蜀記》引用李興碣文的加註,由隆山變為“至隆中”,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現,但並未言明此“隆中”在何處,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應該還在沔之陽的湖陽。而此時漢水南岸襄陽西則根本沒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記載。100餘年的襄陽人習鑿齒才“號曰”了一個“隆中”。何謂“號曰”?就是“給它安個名”的意思,今天襄陽不也把泥嘴鎮“號曰”成了“臥龍鎮”了嗎?“號曰”畢竟是嘴說,實地考察一下湖陽隆山和襄陽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腳下,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劉弘費那麼大勁爬隆中山去“遠望”什麼?“遠望”哪裡的“亮宅”?劉弘為什麼非要先去登山“遠望”才能回過頭來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閭”?有這麼笨的人嗎?現在的隆中山峰巒陡峭,荊棘密佈,牛車、馬車能上去嗎?可見,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興所言之“隆山”。各位看官如果不信,可以讓隆中風景區弄一輛馬車試試登上隆中山遠望一下,必定與“襄陽說”的下場一樣,人仰馬翻!

    “襄陽說”認為,“隆中得名應在諸葛亮躬耕之前,決不會是附會之名。也就是說,陳壽著《三國志》的時候無疑是知道隆中的”。是啊,我們也奇怪,如果諸葛亮和陳壽都知道隆中,為什麼非要說“躬耕於南陽”而不說“躬耕於隆中”呢?對此,“襄陽說”專家們在羅列了一連串“不可能不知道隆中”的假設後給出的答案是“史籍行文體例的要求和這部史籍特別精審、惜墨如金使然;再則就是陳壽這位蜀漢舊臣對諸葛亮這位尊者的尊重和避諱”因為諸葛亮“自言是‘南陽’(郡名)已屬符合史籍行文體例要求,陳壽也就不必或不便再及其他了”。這個解釋真使人瞠目結舌、大跌眼鏡,憑空臆想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登峰造極了。“躬耕於南陽”是陳壽“惜墨如金”嗎?“南陽”二字的筆墨比“隆中”少嗎?這也算陳壽不寫“隆中”的一個理由,真是笑話!避諱物件主要是避國諱、避家諱、避聖人諱。避諱方法為“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筆。”對陳壽而言,他憑什麼要去避諸葛亮的“諱”?從避諱的範圍上,就算諸葛亮是當朝皇帝,臣民所要避的“諱”也只有“亮”一個字,請問,《三國志》避這個字的“諱”了嗎?因為諸葛亮寫了“南陽”,為“避諱”就不能再寫隆中更是匪夷所思的“臆想”,我們可以隨便翻翻史書,哪有因諸葛亮說了“躬耕南陽”,陳壽也就不必或不便再及所屬地名的記載?請問,新野、冠軍、樊城都是南陽郡的屬地,陳壽“避諱”不寫了嗎?笑話啊!“襄陽說”這種匪夷所思的思維方式還有許多,例如:“‘躬耕南陽’充分證明了諸葛亮一生都沒有去過南陽”;“就算‘困於南陽’是困於宛,諸葛亮這樣說,邏輯上不是更加支援了躬耕在隆中之說嗎?”類似這樣指著鼻子說眼睛的所謂“論據”,於史學研究,是可悲?還是可笑?

    “襄陽說”爭“躬耕於南陽”可謂不遺餘力,可對於史書記載的“襄陽第一名勝”卻很少去研究論證,甚至是避而不談,這個名勝就是“阿頭山”。《後漢書•郡國志》有“襄陽,有阿頭山”的記載。同書《岑彭傳》載:“彭乃潛兵度沔,擊其將張揚於阿頭山,大破之。”何謂“阿頭”?《爾雅》雲:“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者,李巡曰:陵之大者名阿。”縱觀襄陽附近,符合這一描述的只有現今的隆中山了。《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是將阿頭山標註在了襄陽城西的這個位置。但到了具體論證其準確位置時,因“襄陽說”丟擲的隆中必須“屬於南陽郡”這個麻煩,於是便又不知所措,胡言亂語了!請看:清乾隆《襄陽府志》卷四山川部分載:“阿頭山,縣西九里。下有曲隈。傳為鄭交甫遇遊女處。按:是山在萬山西,而接壤曲隈,居兩山之間。”另據《襄樊日報》刊登的邵繼雲先生“實地察看萬山以西地形,就在今二廣高速漢江大橋南岸東側。正與阿頭山形貌相符”。如果《襄陽府志》和《襄樊日報》觀點屬實,那“襄陽說”又麻煩了。阿頭山在萬山以西,那萬山還能是和南陽郡的界山嗎?從萬山到泥嘴都是襄陽縣的地盤了,那南陽郡怎麼可能越過阿頭山去管轄南邊的隆中村?所以,研究躬耕地的襄陽專家是絕不可能承認阿頭山在萬山以西這個觀點的,哪怕是打臉《襄陽府志》和《襄樊日報》也在所不惜。既然阿頭山不能在萬山以西,那就在萬山以東找。《襄樊地名與名勝叢書》一書中《阿頭山地理位置》認定,“阿頭山是萬山向東延伸的一小丘”。可是,萬山本身就是一個小山包,以東就是襄陽城,一個三層樓高的小丘被認定為“阿頭山”,呵呵,三層樓高,是“陵之大者名阿”嗎?岑彭大軍有可能在這裡“從川穀間伐木開道”嗎?開玩笑吧?再說了,“一小丘”能在東漢時作為襄陽的象徵嗎?這也不行,有襄陽專家乾脆就說萬山是阿頭山。但萬山又名漢皋山,東漢已有其名,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說過萬山就是阿頭山,現在瞎編來得及嗎?還有人說阿頭山是襄陽城南邊的某山。南邊?沔水南岸就有秦豐的軍隊把守,岑彭怎麼“潛兵度沔水”?

  • 4 # 明眼觀世界

    南陽噴子多作怪,這是他們造的謠言之一,先列下他們的非常手段

    看看南陽人在搶奪躬耕地時所用手段:

    1、意淫“宛,中隆”(本意是“山中央高”)說臥龍崗才是真真的古隆中。

    2、南陽說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張曉剛撰文考證“天子命我,於沔之陽.....”時,直接把劉弘304年駐襄陽篡改成304年駐節宛城(赤裸裸的篡改)

    3、杜撰了:《晉書 習鑿齒傳》中有此文字記載:“齒好著述,而文辭散亂,矛盾相沖。其書意可觀者,皆父兄所代,文體混漫,羞澀難解者,齒之撰也。”(赤裸裸的造謠誣陷,晉書中全是對習鑿齒的稱讚,無任何貶低之詞)

    4、直接把社科院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結論第一條說成:歷史文獻關於臥龍崗躬耕地的結論向來一致。恰恰相反結論說躬耕地就是襄陽隆中。

    5、把譚其驤的“諸葛亮躬耕於今襄陽隆中”結論直接在報紙上篡改成譚其驤說“諸葛亮躬耕於今南陽市”,直接顛倒黑白,造成了香港句容先生錯批譚其驤。

    6、造謠襄陽五上北京,搞定教科書事件。教科書事關教育大計,不以史書為依據,還以南陽臥龍崗的傳說為依據?

    7、造謠歐廟遺址是東漢襄陽城。毫無根據的空穴來風,也無引用任何資料。只一句話就把襄陽城換個地兒。難道別人不知道,襄陽因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還有無知的貨色說東晉才有的北津壘,知道楚(秦統一六國之前)之北津戍是比東漢早多了嗎?

    8、杜撰臥龍崗最早由黃權建祠。我們看看真相,《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中發現這樣一段文字:“侯初亡,所在求為立廟,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後為立廟沔南。事見三國志通鑑。蜀亡,故將如黃權等先已在宛,其他族當多相依,故南陽有侯祠所謂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類。”意圖以此證明武侯祠是黃權最早建立的,這段歷史無任何史書記載,且晚了諸葛亮時代1000多年,可信度本來就不高。加上之前飄逸的歷史網友已指出“這句話並不是《明嘉靖南陽府志》的正文內容,而是民國三十一年為《明嘉靖南陽府志》作的校注內容,也就是說這是一份近現代民國時期資料,而且在明清兩代的南陽府志中都沒有發現類似的記載。”(http://mini.eastday.com/a/171009121845505.html有圖有真相)。還有蜀亡之前黃權已死。這段文字內容就是假的。

    下面是孫筱祥的《古隆中諸葛亮草廬及自然村模擬規劃設計構想》的原文開頭

    再看看南陽人篡改後的引用截圖

    兩項一對比,就看出某地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10、造謠襄陽隆中是阿頭山改名而來,卻不拿任何證據。實際上史籍記載阿頭山最少距離隆中10裡以上。

    11、造謠襄陽城考古無東晉之前文化土層,實際上襄陽城是戰國時期楚之北津戍演變而來,遠不止東晉。

    。。。。

    再來看看古隆中和阿頭山的方位:

    《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讀史方輿紀要》 卷七十九 湖廣五 記載:虎頭山府南三里。一作阿頭山。東漢初,岑彭破張揚於阿頭山,後改為虎頭。宋末,蒙古將阿術謀取襄陽,登虎頭山望漢東白河口,是也。《志》雲:府西南九里又有阿頭山。

    阿頭山史書記載,大致有兩個地方。但在地理位置上都和隆中相去甚遠,基本沒有關係,南陽人為達目的不惜造謠,偏偏還有那麼多無知噴子信以為真,特別是提問的貨,不加考證,冒然提問,只會再給南陽造假一個笑柄!!!

  • 5 # 遙遠的湖

    說到隆中,自然聯想到隆中對,此文來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曰:“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縱觀全文,並未出現隆中這個地名,所謂《隆中對》,應為後人起的名字,文中所言“隴畝”也不是地名,是田地的意思。

    再看諸葛亮的《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通篇也未出現隆中這一地名。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諸葛亮未出茅蘆而作出名震天下的“隆中對”,(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諸葛亮在寫的時候應該是沒有命名隆中對),如果那時就有隆中這個地名,我想諸葛亮後來在寫出師表的時候,很可能會寫成臣本布衣,躬耕於隆中,畢竟隆中對太出名了,他之所以寫成南陽,說明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應該是沒有隆中這個地名的,是後人(說不定就是毛宗崗)在看了陳壽的三國志那篇文章後給起的名字,再後來,便以隆中來稱呼當地。

    古人也像現代人一樣,喜歡找個很牛的人或者事件來裝點自己的家鄉,隆中到底在南陽還是襄陽,目前仍存在爭議。早在西晉的時候,隆中就已經成了有名的景點,而到了明代,更是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亭、吟嘯山莊、銅鼓臺、長廊、觀星臺、棋盤石、琴臺、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

    因此,雖然不能準確的判斷出隆中這個地名出現的準確時間,但至少在西晉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西晉建國時間是266年,諸葛亮死於234年,很有可能隆中這個地名就出現在幾十年間。

    純屬個我推測,圖增談資耳

  • 6 # 華中之聲

    沒有一部正史說襄陽那個被習鑿齒號曰為隆中的山頭是躬耕地。所有野史、雜記、傳說裡只能證明號曰為隆中的深山可能是孔明住過的宅,類似襄陽隆中這樣孔明住過的宅全國太多。南陽新野、成都、漢中等等。但躬耕地只有一個,即:孔明親口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襄樊人真是奇葩怪論:為孔明一句:躬耕於南陽,非說南陽不叫南陽,所有南陽就是指"隆中"。漢代南陽張仲景和張衡也不是南陽人,也是號曰的隆中村人。九頭鳥真是無賴,簡直是流氓。龐統可以說襄陽龐統,南陽你不能說南陽孔明。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親口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襄樊認為這個南陽指的是隆中,但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說:"…操困於南陽(城)"。這個南陽也指的是隆中嗎?《襄陽耆舊記》卷第三《山川》載:“樂宅戍,南陽城南九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這個南陽城該是宛吧?東漢時南陽與宛是不是可以互稱?難道也是隆中?! 襄樊說的祖師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這裡他親口說了南陽和南郡以漢江為界。他號曰“隆中”。在漢江以南,屬於南郡,後為襄陽郡。這樣描述地界已經很清楚了。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習鑿齒口中的鄧縣位於漢水以北,號曰隆中(阿頭山)位於漢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兩個地方。 襄陽先把泥咀鎮阿頭山"號曰“為隆中,又在1893年改為古隆中,襄樊先以學術交流名義,騙走岳飛在南陽臥龍崗手寫《出師表》拓本,回去在隆中複製刻碑,但後邊的“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題跋刪去不刻,矇混遊客;襄樊近代圍繞諸葛亮造假痴狂:改山名(阿頭山改隆中山),改鎮名(泥咀鎮改臥龍鎮),改市名(襄樊改襄陽},改教材(《草廬對》改《隆中對》把南陽註解為襄樊一帶),請名家題詞刻碑,改廣場名(文化宮改名諸葛亮廣場),改校名(孔明學院).,改古詩原文(編《隆中志》把古文的南陽字眼篡改為隆中),改古地圖(多次攻關譚其驤和社科院歷史所磚家,讓其改口出偽證),篡改所有網路詞條。建假臥龍崗和茅廬,公開在民間徵集古董……喪失底線篡改古聖先賢的東西。窮盡手段,極盡瘋狂!.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貴州巡撫彭而述 在《臥龍懷古 》“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詩中反映當時社會上層對襄陽偽躬耕地的說法厭惡得可謂直白露骨。

  • 7 # 不要藍色的夢

    南陽每天能給自已培養出能寫能編小混混,這些混混還口出枉言,否認一切,目的是讓華人信你們,你們也不拉泡尿照照,你們屬哪個級別,和你們的智商一樣低劣小市混,沒飯吃了,出來幫腔,混點菸錢飯錢,你們有什麼資格對習鑿齒說三道四,人家為中國歷史,你們為爭一點活命錢!

    既然我選擇回覆,就多說幾句。

    南陽人歷代以種地為生,素質不高,文化程度有限,人窮志短,不思進取,遊手好閒,吃裡扒外窩裡橫。學不來北方人的豪爽,少了南方人的精明,卻自學了自己獨有一套的狡詐與小聰明。

    南陽市,這是一個垃圾輩出的城市,不求上進。靠人多堆出來的河南第三GDP,經濟一直在倒退,居然有人說說他是一個崛起的城市南陽真牛逼。省內和洛陽、周口互掐,省外作為鄰居被襄陽按地上摩擦。南陽屁民卻整天活在歷史中無法自拔。見到誰都是我們大南陽自古以來,曾經,想當年…那是出五聖,六聖的地方,一番吹噓。

    看著網路上的南陽噴子,滿嘴噴糞,但他們唯獨對一個人很尊敬,此人名叫二月河。 經常有南陽屁民引用他的話“歷史不是金錢堆的” ,從而讓他成為了南陽屁民心中的神。 這麼說吧,二月河那張嘴,能把南陽說成是國家遷都的不二城市。可惜,此人胡話八道多了,在2018年被天收。此後南陽噴子消停了段時間,因為他們也聽過古話“賤人自有天收”的道理。

    二月河,何許人也,河南南陽市人,此人是寫小說的,說好聽點就是作家。此人的愚昧頑固程度不亞於河南老東西劉慶柱。可以說劉慶柱是一心為了河南,二月河是一心為了南陽。在二月河身上把南陽人的陰險狹隘,體現的是淋漓盡致。

    二月河在小說中,亦或者是公開場合,抬南陽貶襄陽。在諸葛躬耕問題上更是出頭先鋒,也直接了當不拐彎抹角的說諸葛躬耕在宛城。時而自圓其說,時而強詞奪理。 更是說出了在南陽屁民心中重千金的句子“歷史不是金錢堆的” 讓屁民們的興奮程度到達G點。但是,自從二月河被天收之後,南陽屁民就像死了親媽一樣,有的神經了,有的瘋了。 作為局外人,我強烈建議南陽市給二月河立個廟,豎個碑,雕個像,逢年過節去燒香磕頭祭拜。

    最後言歸正傳,南陽市中共宣傳委 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頂著各方壓力力排眾議,其出版的《諸葛亮小傳》一書明確指出諸葛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卻引起了南陽屁民的公憤:我們整天在網路上為南陽搖旗吶喊,居然還有胳膊肘往外拐的。屁民們心中那個氣啊,一時間找不到說理的地方,有的屁民都跳河了。甚至有屁民自發集結要去砸南陽市宣傳委的門,最後因沒膽量而告吹,統一商量還在網路上繼續混淆視聽就行。以至於蔓延在整個河南省都掀起了搶名人風。

  • 8 # 鄧城居士

    《三國志》只有人物紀傳、無地理志,因此未記載“隆中”。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三國時期,在山野躬耕比較風行,例如有司馬子華以鹿車載其母,避亂荊州,居南方十餘年,躬耕守節,但不知其躬耕於何處。另有田子泰深入徐無山躬耕,以養年邁之父母。

    由於陳壽對諸葛亮躬耕之地描述過於簡略,僅是評說諸葛亮“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可知其一要點是諸葛亮避難荊州(襄陽),其二要點是躬耕於“荊州”之野(前後兩句不應析解)。荊州之野,我個人認為是距離荊州州治襄陽較近的一個範圍之內,比如襄陽城外百里範圍的城間之野地,那麼推導一下,可以是鄧縣之野、宜城之野、中廬之野、山都之野、隨縣之野、甚至新野之野。

    但又根據諸葛亮《出師表》自語“躬耕於南陽”,基本可以排除南郡諸縣。《漢晉春秋》進一步指出亮家在鄧縣的某一處,號“隆中”,後來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隆中”便隨《三國志》流傳至今。試想,如果諸葛亮不是躬耕在野外,陳壽必將很清楚地記載諸葛亮遊學於襄陽、南陽或是洛陽。因此,此問題的最客觀答案是:三國諸葛亮時期,有沒有隆中這個名字,已無法考證。因為大量的史書已經遺失。目前可查到最早記載是諸葛亮去世後不久的晉代,也許日後有可能發現新的出土文物,可以推早這個名字的時間,但目前為止,還沒有。

    至於說阿頭山改隆中,則是某些別有居心之人“張冠李戴”的攻訐。

    《後漢書》記載“南郡〖襄陽〗有阿頭山”。但並未指明阿頭山的方位。《後漢書》記載阿頭山的原因,只是因為發生了岑彭破張揚的戰役。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有載“虎頭山,府南三里。一作阿頭山。東漢初,岑彭破張揚於阿頭山,後改為虎頭。宋末,蒙古將阿術謀取襄陽,登虎頭山望漢東白河口,是也”。清楚地說阿頭山在襄陽府南,可見白河口(魚梁洲),而隆中在府西側,更近解珮渚。這兩地完全不沾邊,不知說“阿頭山改隆中”的人,從哪裡推出的這個結論?還是別有目的、渾水摸魚?

  • 9 # 隱居黃山

    諸葛亮死前有咳血癥狀,我判斷是肺結核病要了諸葛亮的命,這也要了蜀國的命,徹底改變了三國的歷史程序。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裡面埋,

    對照陰宅找臥龍,

    亮家不在古隆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上補習班的孩子一定會比不上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