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自成佔領的地盤並不多,南方富庶之地依然在大明統治之下。
8
回覆列表
  • 1 # 楊大眼看歷史

    明朝和唐朝國情不一樣,唐朝有天子亂跑的傳統,明朝沒有。

    唐朝雖然很強大,但皇帝被打的到處跑卻不是一次兩次了。俗稱國都六陷,天子九遷。唐朝要是再堅持幾年,皇帝逃跑估計都要幹出兩位數了。

    明朝卻很不一樣,從朱棣遷都,天子守國門後,不管是俺答還是皇太極整到北京城下,天子也一直沒跑過。

    原因嗎,有這麼三點。一是傳統不允許,土木之變明朝精銳盡失,當時有個大臣叫徐有貞就建議南遷,結果被恥笑了一輩子。二是文官太強大,明朝到了末年,那幫文官天天道貌岸然,不幹實事嘴巴又厲害的要命。當時誰要敢提南遷,怕要被那幫吃閒飯的噴死,皇帝也不敢提。三是都城很堅固,以前那麼多敵人都沒打進北京城,只要勤王的兵一到就好了,北京城裡那幫人也沒想到李自成能迅速拿下北京城。

  • 2 # 37639145

    他自己沒好意思提,想借大臣之口提,結果身邊都剩老油條了,磨蹭磨蹭就過了一個月,結果就跑不了了。他就是個無決斷的庸才

  • 3 # 秦川木子

    之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今天再來和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

    崇禎皇帝當時的情況是和唐玄宗不一樣的。安史之亂後,雖然大唐也很危險,四分五裂,但是在安史之亂前,大唐極盡繁華,大唐的百姓安居樂業,民心未失,僅僅只是遭遇一次叛變而已,大唐很有機會能夠獲勝。而明末不一樣,此時內憂外患,崇禎皇帝登基時就已經是個爛攤子,可以說,這麼多年過去,崇禎是絕望的,因為已經努力了這多年,可是卻絲毫看不到希望,而且連年天災,官員腐朽,百姓早已怨聲載道,李自成就是起義軍,民心已失,崇禎皇帝看不到看不到明朝延續下去的希望,所以選擇以身殉國。

    還有一個方面,明朝是出了名的剛,歷朝歷代都是這個風格,在這樣的風氣下,崇禎也一樣,並且當時的大臣並不支援逃跑,誰坐天下,他們都是臣子,犯不著為此壞了自己的名聲。大臣沒有主張逃跑,皇帝更沒臉提出逃跑了。明朝的臣子看似一個個有骨氣,實際上在亡國之際的表現卻不盡人意。

  • 4 # 清峰徐來89

    確實,明朝有天子守國門的傳統。天子一般不得離開京城,祖上有政策,不能亂跑。

    但實際都是活的,我人認為全是崇禎用人不當,盡用些書生意氣的書呆子們,胡亂治國。把能用的大將,該殺都殺光了,無人能盡守國土了。那些書呆子們,也不傻盡往自己腰包裡裝銀子,從不管百姓們的死活。弄到最後,打仗了,國庫都沒錢了,就從百姓身上搜刮,百姓們飯都吃不飽,哪來的錢。於是民憤四起,揭竿起義。

    那些東林黨們平時道貌岸然,口口聲聲最愛國,可真心不是什麼好鳥,治國能力比起魏忠賢就不是一個檔次的水平,把國家搞的一團亂麻,自己腰包鼓鼓,真的是把崇禎坑死了。

    一句話,沒有那兩把刷子,就不要攬那瓷器活,害人誤國。

    崇禎也知道,他就是南逃,百姓也不會支援他,人家唐玄宗安史之亂前可是歌舞昇平呀,現實情況不一樣。

  • 5 # 穿越再現彼岸

    其實當時真實狀況是崇禎皇帝準備南逃到南京的。1643年,孫傳庭率領的明軍主力被李自成的農民軍徹底消滅,明朝在中原地區已經沒有調動的軍隊可用,保衛北京的軍隊也嚴重不足,這時崇一、南逃南京的原因:

    1.江淮、華南、西南仍在明朝控制下。

    2.南京作為第二首都,哪裡仍有一套辦事機構,可以馬上進入執政狀態。

    3.南部比較富庶,可以很快的集中人力物力,組織力量與農民軍抗衡。

    遷都南京是崇禎皇帝以及明朝最好的選擇。崇禎和親信李明睿等達成協議,在朝堂上提出南遷的動議,卻遭到絕大部分官員的強烈反對。

    二、大部分官員反對的主要原因是:

    1.拱衛北京可以調山海關吳三桂部進京。

    2.好多官員耕地、商鋪等既得利益在北京,一旦南遷,這些都將化為烏有。

    3.遷都南京後大部分官員的權力地位將會有大的變化,畢竟南京患有一套政府班子。

    4.明政府當時的財政已經捉襟見肘,無財力支援南遷。

    三、再說說崇禎皇帝的個人性格也是導致其自殺的主因。

    1.崇禎用人多疑,性格乖張,頻繁更換官員,導致用人不專一,對邊疆守衛將領更是懷疑很重,袁崇煥被冤殺,洪承疇降清等使自己和官員的隔閡越來越大。

    2.在南遷南京的問題上虎頭蛇尾,這樣的重大決策怎麼能多疑,隨便更改。

    最終沒有南遷南京換是崇禎個人起了很大作用。

  • 6 # 青言論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陳述:心存僥倖、國朝無先例以及歷史有陰影。

    先說心存僥倖這個問題。縱觀整個崇禎朝,北京就沒少被圍過。崇禎登基一年,北京就被皇太極給圍了個結結實實。此後十幾年,後金/滿清一直組團來北京城下搞武裝遊行。這麼搞一次兩次,也許還心驚膽戰;搞得多了,也就習慣了。再者說,京城三大營裡還有十幾萬大軍,也不一定這一回就死在李自成手裡。

    再說國朝無先例。大明的國策,從朱棣開始就是“天子守國門”。庚戍之變北京差點被攻破,皇帝沒有遷都;土木之變皇帝都被抓走了,再立一個皇帝也不遷都。于謙還喊出過一句名言:“妄議南遷者,當誅之!”在這個大前提下,貿然提出遷都是非常招致一片反對的(事實也正是如此)。

    最後一點,也許也是崇禎最關心的一點,就是歷史陰影。題主提到唐玄宗南遷,確實,南遷了,但是之後呢?且不說馬嵬坡那攤子事,光太子自行登基這事就夠朱由檢噁心的。此外,宋高宗南逃、宋欽宗不認他這事兒,崇禎也不會不知道。更近的則是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鬩牆的故事,這無不讓崇禎膽戰心驚。

    另外,就算想南逃四川,也沒這個機會。因為彼時,四川在張獻忠手裡攥著呢。

  • 7 # 無常的小跟班

    煤山上自縊的崇禎皇帝,何嘗沒想過遷都與金陵,把江南地區作為大後盾,在與反賊李自成,決一雌雄。作為明王朝的陪都金陵是是明王朝的發家之地。同樣跟北京一樣有現成皇宮,有配套行政機構。

    但自從崇禎皇帝上臺以後,年少輕狂經不起忽悠,糊里糊塗把魏忠賢扳倒。沒有了人制約東林黨。慢慢的,崇禎皇帝對整個東林黨完全是失控了。東林尾大不掉以後,裹挾著崇禎皇帝,東林黨跟崇禎皇帝打了十多年的嘴照,一事無成。隨著李自成起義,崇禎皇帝身邊,已無人可用如何南遷??

    隨著萬念俱灰的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大明朝也就隨之而滅。

    最諷刺的莫過於李自成打進北京,在北京福庫搜刮到了10萬兩白銀。而所謂的東林黨,這些清流們給李自成貢獻了七千萬兩白銀,可見東林黨之流是一些什麼玩意。

  • 8 # a本色蔚藍

    其實這個問題個人以為可以分三部分回答。

    第一,崇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帝王教育,他的政治智商可以說是極為低下,他老哥天啟就不一樣,天生早慧,政治手腕雖說不能和嘉靖相比,但也學到了兩三層,崇禎一上臺就聽信讒言把錦衣衛和東廠全部裁撤掉,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那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力量,完全陷入了文官給他編織的美夢中。所以說他根本就沒能控制朝廷。

    第二,當時北京城已經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地步,除了東面尚且能控制以外,其他三面都陷入到李自成的包圍了,即便能夠出北京城,但是帶著滿朝文武那行進速度感人啊,不被李自成活捉就是怪事了,被活捉了文武官員可能還能活命,但崇禎一家子是萬萬活不成的,他要是孤身逃跑到了南京,還能有誰跟著一個不在意下屬生死的領導?所以他逃不出北京。

    第三,即便他能夠把滿朝文武安全帶到南京城,但是南京城是誰的主場,是那一群文官的主場,在北京城都不怕崇禎,到了南京城難道還能怕崇禎?用一句話說是才脫狼穴,又入虎口了。再說了,南京的軍隊承平兩百餘年,還能有多少戰鬥力?所以到了南京,也成不了事。何談整頓兵馬?

  • 9 # 落寞中落墨

    公元1644年,大明已出現亡國之象,作為大明末代皇帝的崇禎皇帝,並非沒有想過南遷。而是當時大明的制度不允許,再者當時的百官已經和崇禎貌合神離,誰也不願意揹負遺棄祖宗陵寢、辱國失地的罵名與責任。在相互推諉之間,喪失了大明東山再起的機會。當時情況如此,且聽我慢慢道來:

    明朝的時候都城本來是南京,後來朱棣造反成功,這才遷都北京。歷代中原王朝形勢不好的多是退守南方建立割據政權,比如東晉,南宋。雖然這些政權沒有最後能夠收復中原,但是至少還是能夠維持百年以上的統治。崇禎那個時候也是一樣,明朝內憂外患,所以南遷在當時也有很多人向崇禎建議,就我個人看來崇禎其實還是願意南遷的。

    明朝的後宮干政的情況是比較少的,如果連皇后都知道這樣暗示崇禎皇帝,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形勢是何等的惡劣。崇禎當然也是有過類似的想法的,據說他和周廷儒就曾秘密商議過南遷的事情,內閣首輔陳演極力反對南遷,繼任的首輔魏藻德家是北京人,自然也是反對。當時的大太監們基本上都是河北人,當時的勳貴們紮根北京兩百多年,家業都在這裡,怎麼肯輕易走?這些人哪裡會有那麼高的覺悟拋家舍業跟著你走?

    甚至連崇禎的嫂子,懿安皇后都出來說:“祖宗陵寢俱在北京,遷安往?”。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當時北京的軍隊主要是京營,而京營官兵世代都生活在北京,現在你讓他們拋棄家小跟你南下,不怕譁變啊,普通士兵可沒那麼高的思想覺悟。 南遷的提議是1644年2月才提出來的,當時李自成才剛進攻山西,北京離山西還有千里之遙。當年也先兵圍北京時明代宗沒有南遷,起義軍打到霸州時明武宗沒有南遷,俺達入寇北京時明世宗沒有南遷,現在李自成的軍隊還遠在千里之外,你就匆忙跑路,這樣到了南京哪裡還有合法性?而且南京也有六部,去了南京極有可能會陷入新一輪黨爭當中。有這種種因素制約,崇禎最終也沒走成,錯失了最佳的南遷時機。

    當時明朝還沒有到窮途末路,1644年2月底崇禎已經急調吳三桂帶兵進京了,唯一的變數是北京因為有內應開城門,導致僅僅守了不足三天就被攻破,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要知道,當時吳三桂已經走到豐潤了,離北京僅僅只有100多公里。如果能多守哪怕3天,一切都還未可知,關寧鐵騎可不是吃素的!

    最主要的一點是崇禎不願意承擔遺棄祖宗陵寢,辱國失地的罵名。他一直想找個大臣承擔,但此時的大臣已經和崇禎貌合神離了,甚至有人想借崇禎向李自成邀功。再者,崇禎能力非常一般,並不是什麼能夠力挽狂瀾的君主。比如當初太原陷落以後,要送太子去南方督軍就被崇禎及其大臣否定了,因為誰都知道當年唐肅宗靈武之事。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即使崇禎在北方戰死了,太子以能夠在南方繼位,繼續延續大明的統治,從而避免群龍無首,互相爭鬥。

    無論怎樣,崇禎是大明最高的統治者,國家的大政都是他決定的。南遷的關鍵還是在於崇禎皇帝。他這個人在歷代亡國之君中算非常好的,勤於政事,既不貪財,也不好色,也不成天遊山玩水,不過他也有不足。那就是他這個人缺乏擔當,老是喜歡找大臣背鍋。比如他在位17年,換了50多位首輔。很多關鍵的決定是需要皇帝力排眾議,做出抉擇的。可崇禎的性格已經註定了大明的悲歌,風雨中那棵歪脖子是這段歷史最好的解讀……

  • 10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崇禎為什麼沒有“南下”,為什麼會“自縊”,這中間有多方原因。

    首先,來說說崇禎為什麼沒有離開北京南下

    崇禎的性格

    看過明史,崇禎給我的感覺是,這個人非常的傲氣,愛憎分明,也很倔強。因此,如果讓崇禎選,他一定是選擇反抗,而不是走為上計。

    眾叛親離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時,崇禎想要防守反抗,但底下的臣子幾乎無人支援。後來是由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先迎闖王麾下劉宗敏部進城,再由太監王德化則引導李自成,從德勝門入城,直入內殿。畢竟對於那班大臣們來說,聽朱由檢的還是聽李自成的,區別不大,都是漢人,可以接受的,中國千百年來,不是沒有改朝換代過。

    崇禎本欲暫避外戚府中,不料行走一圈,皆閉門不得入。

    皇帝做到這個份上,真成孤家寡人了。

    沒有軍隊

    如果崇禎要南下,沿途盜匪猖獗,沒有軍隊護衛,崇禎是到不了陪都南京的。而當李自成到達北京城下時,崇禎下令防守,卻搜盡全城,只得幾千老弱病殘,因此大臣們放棄抵抗,選擇迎立李自成進城。

    資訊阻隔

    當時南京方面和京師幾乎斷了聯絡,不知道北京的形勢如何了,也無力遣兵北上接應崇禎。這也是造成崇禎沒有南下的一個原因。

    以上就是崇禎被困在北京的幾點原因。

    至於為什麼崇禎會“自縊”

    我想是因為“心灰意冷”

    城破家亡,臣子離心離德,宗族六親不認。空有恨,卻無力迴天。倔強的崇禎皇帝是絕對接受不了束手就擒這種屈辱方式的,因此他選擇自縊,至少從容的自己選擇離開,對他而言是種體面的,有尊嚴的謝幕方式。

    先逼著皇后自盡,而後親手砍去15歲長平公主的雙手,長平公主是崇禎最疼愛的女兒,一國之君也有自己的小家情懷,他實在不忍讓長平死去,又怕活著受辱,於是砍去長平雙手,崇禎做出這個行為時是多麼的瘋狂和無奈啊。在崇禎觀念裡,皇家有皇家的尊嚴,國破必身死,絕不苟且。

    我去過北京的景山公園,在那裡可以看到紫禁城的全景。當崇禎在這走向人生終點時,身邊竟只有一個老太監王承恩相隨,是何等的淒涼。此時此刻,竟無一臣子關心皇帝的去向。

    每當想起崇禎的最後時刻,總覺得一陣悽苦湧上心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間要怎麼相處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