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來源有兩支。• 一支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將其弟“季孫”,封在“潘”這個地方,季孫的後代就以潘為姓氏,稱為潘氏。 • 一支源出於羋姓:春秋時,楚國的潘 氏是楚國的王公貴族。 而在臺灣,許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統、甚至無漢人血統。此因早期漢人稱原住民為“番”,再轉為“潘”的緣故。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號,據傳說潘姓的由來,是有位潘大老,從唐山來臺灣平番(因是傳說,所以沒有明確的時間與姓名)。但其軍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後來相處久了,大家產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說你們也沒有姓,不如就來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來。據說目前臺北縣石門鄉老梅、苗栗、屏東、埔里與我們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緣而姓潘的。資料來源: 潘:南北兩大淵源 在中國民間,潘姓,一直是一個為人所熟知的姓氏,歷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蓮花"的絕世美人潘妃,乃至專門跟楊家將作對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鹹知的著名人物。歷史悠久的古姓 這種現象,當然也間接說明了潘姓的古老。實際上,潘姓的確是一個其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時代,就有人開始以潘為姓,並且,潘姓的始祖,還是出身光彩奪目的周朝王室。 關於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採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 畢公,就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 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成陽以北的一帶。後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採於潘,於是,後來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發源地,當然也是在陝西的北部。大約四、五百年以後的春秋時代,南方的楚國又有人以潘為姓,這是根據《姓氏尋源》的記載。《姓氏尋源》上是這樣說的: "楚公族羋姓之後,以字為氏,潘崇是也。" 這一支潘氏,很顯然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浙江一帶。 分別發源於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潘姓多源於楚國 不過,後世卻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國,《通志氏族略》就是採認這種看法的,該書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詳其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這種看法,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歷來在古藉上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古人,幾乎統統都是楚國的人物,譬如,《史記》所提到過的潘黨和潘尪,就全是楚國的大夫。所以,如果說以後中國的潘姓主要是曾經在春秋時稱霸的楚國的後代,應該也是未嘗不可。 潘黨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著名人物,不但證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給了後世子孫無盡的光彩--潘黨,是楚國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戰將,據傳,他與養由基練武不輟,深受楚王的激賞,曾經讚美他們說:"君有二臣如此,何憂於戰!" 潘尪,則是曾經為楚莊王出奇計破滅庸國的大將。漢晉間人才輩出 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譬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名將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來民間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經為孫權大破五溪蠻,信賞必罰,獲虜數萬,使得事變自此衰弱,與蜀、魏鼎足而三的孫吳得以無後顧之憂;潘璋,則曾屢平寇盜,領兵數千而所在常如萬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麥城》的故事中,關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並加以殺害的,後來,平劇裡還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戲,演的是開公顯聖,潘璋被活捉的故事,當然,這根據的也是《三國演義》,與事實並不相符,因為,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潘璋建此大功之後,曾被封公,榮華富貴了一輩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因為他的字為安仁,所以才會被喚作潘安,結果,後來潘安兩個字反而比他的原來名字要響亮些。這位歷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麼程度,後人很難從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實際容貌,但是據傳他常常挾彈出洛陽道,婦女見到了都聯手縈繞,並投之以果,則當時他以美貌風靡女性的情形,實在不難想見。後來,有一位詩人楊億也曾寫詩形容當時的情形說:"猶記潘郎擲果時"。絕世才華潘安仁 實際上,潘岳之所以留名於史籍,並不僅僅是由於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還是因為他的絕世文學才華。他的文章文辭豔麗,與當待的陸機、謝靈運、及顏延之齊名,現在一般人常用的《賦閒》一詞,就是出自他所作的《聞居賦》,大詩人駱賓王還作詞讚美他是"潘、陸詞鋒絡繹飛"呢! "潘"這個字,是由一個"番"字加上水旁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會對姓潘的人開玩笑說,他們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邊的潘人。實際上,潘姓是最正統的黃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時期,卻的確有外族冒姓為潘,所以此後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並非黃帝的後代。這段記錄是見諸《魏書官氏志》的:"改破多羅為潘氏"。 宋代的大將潘美,也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大家對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壞人"之林,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在著名的"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處處跟楊家過不去的緣故。山東日照潘氏字輩:“廷遠兆(昭)維(惟政)月(明)廣(光星)培錫延貴希”。 山東諸城潘氏字輩:“遠兆維月光繼”。 山東青島潘氏字輩:“立新維孝友”。 山東惠民、河北棗強潘氏字輩:“宗昌建德洪書增佃”。 山東聊城潘氏字輩:“尚文大福廷金臣悅子立”。 山東沂南潘氏字輩: 乾派:“遠振立一放須兆為月光”; 坤派:“玉秀松竹”。 山東五蓮潘氏字輩:“錫遠兆維月”。 山東曹縣潘氏字輩:“趙尚守志常崇善逖乃昌”。 山東潘氏一支字輩:“有承興業廣恆聚立義昌謹懷先兆遠洪臺慶雲章”。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2、出自姬姓,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採於潘邑(今陝西省西安、咸陽一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
3、出自姚姓,為上古舜帝之後,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姓氏》載,舜帝生於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後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援太子商臣,併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二、遷徙分佈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浚,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氵睿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佔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鍾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2、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賢堂”、“篤慶堂”、“優肅堂”、“永言堂”、“司諫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四、宗族特徵
1、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晉潘岳以“美姿容”著稱,潘妃以妖豔著稱,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江蘇溧陽潘姓一支字行為:“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為:“炳其宣慈,承先繼澤。”
一、出自姬姓後裔
潘姓的最早起源與中國早期的姬姓關係非常密切。姬是中國遠古時期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偉大部族首領,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黃帝本姓公孫,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為姬,黃帝曾居住在軒轅之立(在今河南新鄭縣軒轅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
傳說黃帝是一個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黃帝時代的部落爭霸鬥爭中,黃帝藉助各種力量,取得了絕對勝利,征服了天下。從此,黃帝成為至高無上的代表,姬姓也成為尊貴的姓。後來的許多帝王和一些歸附的少數民族也都以姓姬為榮耀,自稱或被稱為是黃帝姬姓的後裔。
相傳,黃帝有25子,得姓的有14子,共12姓。後來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這些姓的後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相傳都與黃帝有關。夏人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商人的始祖契,相傳是黃帝曾孫帝嚳的次妃簡狄吞食玄鳥卵而生;周人的始祖后稷為帝嚳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腳印感孕而生。后稷承襲了姬姓,其後代建立了周朝。到周文王時,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高,被封在畢國(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後人稱他畢公高。畢公高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他同召公等大臣一起輔政,使周的經齊文化有了較大發展,形成“成康之治”的局面。
畢公高的小兒子叫季孫,他的封邑在番(今陝西省北部一帶),於是他的後代就以時地潘為姓。今天陝西北部一帶成了潘姓最早的發源地。
二、出自楚公族後裔
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後裔(姬姓)陸終娶鬼方氏女姑為妻。女姑懷孕三年,可是孩子總生不下來。最後陸終只好剖開女(女貴)的左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然後又剖開女(女貴)的右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季連的後代鬻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教師。到周成王時,追封前代功臣的後代,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後來荊君的兒子建立了楚國。
當時的楚國地域遼闊,包括今江蘇、浙江,北到山東南部,河南中部,南到洞庭湖的廣大地區。
春秋時期,楚國也有人以潘為姓。關於楚國的潘姓人,其祖源史無記載。楚成王時,潘姓中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商臣的師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長子商臣為太子,徵求令尹(楚王手下的最高執政官,有軍政大權,相當今總理)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大王年紀不老,且後宮的寵姬很多,不必急於立儲。一旦立了太子以後再想改換,那就容易引起內亂,國家就會不穩定,社稷就會難保。再說商臣長相特別,眼睛鼓鼓的像黃蜂,聲音尖尖的像豺狼,這是心狠手辣的徵兆,肯定是個狠毒的傢伙。為楚國的江山考慮,不宜立商臣為太子。”可是成王最終還是沒能聽取子上的建議,仍將商臣立為太子。
幾年以後,楚成王年紀大了,又想廢掉商臣,立寵妃所生的小兒子職為太子。商臣也聽到了有關廢立的風聲, 因為不知道是否屬實,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議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成王最寵愛的妹妹羋,然後就可辨明廢立的真假。商臣依計而行,故意對江羋不恭敬。果然江羋發怒了,罵道:“你這個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殺你呢!”商臣;把江羋說的話告訴了潘崇。潘崇說:“你甘心做職的臣嗎?”商臣說:“不甘心!”潘崇又伺:“你願意逃走嗎?”商臣答:“不願意!”“那麼你敢做大事嗎?”商臣想了一想說:“敢!”於是,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東宮衛隊包圍了成王的住處,活捉了成王。成王知道難逃活命,因平時最喜歡吃熊掌,故要求臨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商臣卻說:“熊掌難熟燒起來很費時間,夜長夢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成王無奈,在長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殺。商臣繼位即楚穆王,除封他的師傅潘崇為太師外,還對潘崇大加賞賜,把太子宮裡的財物全都賞給了潘崇,以示恩寵。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權有勢的大家族。
潘崇家族由於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足跡幾乎遍佈楚國各地,今天江蘇、浙江、河南等地仍有這支潘氏的後裔。
三、出自北魏時鮮卑族的破多羅氏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國都由平城(山西大同)遷到洛陽(今河南省洛陽)。為了使鮮卑人適應由遊牧生活到農耕生活的轉變,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孝文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鮮卑族的舊習俗,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鮮卑人改穿漢族服裝;提倡和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準用鮮卑語而用漢語;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都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等等。在北魏這次大規模的改姓過程中, 曾把繁雜難記的鮮卑姓氏全部改為一個或兩個字的漢族姓氏,其漢姓化的方法是根據同音對譯的原則把鮮卑姓氏的第一個字譯成對應的漢字,其中破多羅氏的破與潘同音,故把破姓改成潘姓。從此,這支由鮮卑人改姓潘的後代就留在了中原,在今河南一帶活動。
六、潘姓遷徒史
發源於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兩支潘姓,他們在血緣上實同出一源,即都是黃帝的子孫。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
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至三國時發展興旺,魏晉時遂成為當地一大郡望。
晉時,有潘姓北遷於廣宗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時又有潘姓遷入 今湖北隨縣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時,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歷史上另外兩個郡望。
宋代以後潘姓是以中國南方為其繁衍的主要地區。潘姓南遷於福建,始於唐初,是自河南固始遷去的。至宋時,潘氏再由福建進一步遷居廣東、雲南等地發展。
明清時期,潘姓已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
潘姓,從人數上說,是臺灣的第四十二個大姓,大都聚住在北部的臺北等縣。潘姓自閩遷臺的資料,卻非常豐富。據記載,永曆二十八(公元1673年),有一位潘步曾在族後蓋寮捕魚;康熙二十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後媽祖宮;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墾今臺北縣石門鄉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墾同鄉的老梅村等等。
堂號
"黃門堂":晉代潘岳為河陽令,累官黃門侍郎,詩作是最好,和陸機合稱"潘陸"。
潘氏又以"滎陽"為其堂號。
家乘譜牒
山西:滎陽重修潘氏宗譜四卷、潘氏合譜一卷、潘氏族譜不分卷;
上海:潘氏家譜六卷;
江蘇:山陽潘氏統宗譜十卷、山陽潘氏統宗譜十二卷、淮安潘氏續修宗譜、潤東順江洲潘氏宗譜四軍四卷、賢莊潘氏宗譜四卷、毗陵永寧潘氏續修宗譜十二卷、潘氏族譜十六卷、毗陵桃原裡潘氏宗譜四卷、毗陵棠林潘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潘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滎陽潘氏家譜不
分卷;
浙江:富桐潘氏宗譜八卷、蕭邑崇化潘氏宗譜八卷首一卷、蕭山錢清北祠潘氏宗譜六卷、慈溪潘氏宗譜四卷、吳興純孝裡潘氏世譜、潘氏宗譜三卷、潘氏家譜不分卷、古溪潘氏家譜十二卷、東洋潘氏宗譜八卷、華牆潘氏家譜不分卷、臨海潘氏宗譜四卷、滎陽潘氏宗譜二卷:
安徽:歷陽潘氏宗譜四卷、廬江潘氏宗譜十四卷、新安潘氏宗譜四卷、新安潘氏宗譜不分卷、新安潘氏源流族譜、大阜潘氏族譜、潘氏支譜、六安潘氏宗譜十卷;
江西:萬載湖源潘氏族譜三卷;
湖北:潘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潘氏宗譜十九卷、潘氏宗譜四十七卷、潘氏宗譜二卷、潘氏支譜四卷;
歷史名人
潘 耒: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到叢三松堂集77遍誦藝林。
潘 恭: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潘平格: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人錄》。
潘檉章:明清之際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 嶽:以其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為當時形式主義的代表人物。與陸機齊名。其《悼亡賦》為世傳頌
潘氏來源有兩支。• 一支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將其弟“季孫”,封在“潘”這個地方,季孫的後代就以潘為姓氏,稱為潘氏。 • 一支源出於羋姓:春秋時,楚國的潘 氏是楚國的王公貴族。 而在臺灣,許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統、甚至無漢人血統。此因早期漢人稱原住民為“番”,再轉為“潘”的緣故。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號,據傳說潘姓的由來,是有位潘大老,從唐山來臺灣平番(因是傳說,所以沒有明確的時間與姓名)。但其軍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後來相處久了,大家產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說你們也沒有姓,不如就來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來。據說目前臺北縣石門鄉老梅、苗栗、屏東、埔里與我們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緣而姓潘的。資料來源: 潘:南北兩大淵源 在中國民間,潘姓,一直是一個為人所熟知的姓氏,歷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蓮花"的絕世美人潘妃,乃至專門跟楊家將作對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鹹知的著名人物。歷史悠久的古姓 這種現象,當然也間接說明了潘姓的古老。實際上,潘姓的確是一個其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時代,就有人開始以潘為姓,並且,潘姓的始祖,還是出身光彩奪目的周朝王室。 關於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採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 畢公,就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 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成陽以北的一帶。後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採於潘,於是,後來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發源地,當然也是在陝西的北部。大約四、五百年以後的春秋時代,南方的楚國又有人以潘為姓,這是根據《姓氏尋源》的記載。《姓氏尋源》上是這樣說的: "楚公族羋姓之後,以字為氏,潘崇是也。" 這一支潘氏,很顯然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浙江一帶。 分別發源於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潘姓多源於楚國 不過,後世卻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國,《通志氏族略》就是採認這種看法的,該書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詳其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這種看法,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歷來在古藉上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古人,幾乎統統都是楚國的人物,譬如,《史記》所提到過的潘黨和潘尪,就全是楚國的大夫。所以,如果說以後中國的潘姓主要是曾經在春秋時稱霸的楚國的後代,應該也是未嘗不可。 潘黨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著名人物,不但證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給了後世子孫無盡的光彩--潘黨,是楚國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戰將,據傳,他與養由基練武不輟,深受楚王的激賞,曾經讚美他們說:"君有二臣如此,何憂於戰!" 潘尪,則是曾經為楚莊王出奇計破滅庸國的大將。漢晉間人才輩出 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譬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名將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來民間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經為孫權大破五溪蠻,信賞必罰,獲虜數萬,使得事變自此衰弱,與蜀、魏鼎足而三的孫吳得以無後顧之憂;潘璋,則曾屢平寇盜,領兵數千而所在常如萬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麥城》的故事中,關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並加以殺害的,後來,平劇裡還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戲,演的是開公顯聖,潘璋被活捉的故事,當然,這根據的也是《三國演義》,與事實並不相符,因為,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潘璋建此大功之後,曾被封公,榮華富貴了一輩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因為他的字為安仁,所以才會被喚作潘安,結果,後來潘安兩個字反而比他的原來名字要響亮些。這位歷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麼程度,後人很難從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實際容貌,但是據傳他常常挾彈出洛陽道,婦女見到了都聯手縈繞,並投之以果,則當時他以美貌風靡女性的情形,實在不難想見。後來,有一位詩人楊億也曾寫詩形容當時的情形說:"猶記潘郎擲果時"。絕世才華潘安仁 實際上,潘岳之所以留名於史籍,並不僅僅是由於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還是因為他的絕世文學才華。他的文章文辭豔麗,與當待的陸機、謝靈運、及顏延之齊名,現在一般人常用的《賦閒》一詞,就是出自他所作的《聞居賦》,大詩人駱賓王還作詞讚美他是"潘、陸詞鋒絡繹飛"呢! "潘"這個字,是由一個"番"字加上水旁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會對姓潘的人開玩笑說,他們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邊的潘人。實際上,潘姓是最正統的黃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時期,卻的確有外族冒姓為潘,所以此後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並非黃帝的後代。這段記錄是見諸《魏書官氏志》的:"改破多羅為潘氏"。 宋代的大將潘美,也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大家對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壞人"之林,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在著名的"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處處跟楊家過不去的緣故。山東日照潘氏字輩:“廷遠兆(昭)維(惟政)月(明)廣(光星)培錫延貴希”。 山東諸城潘氏字輩:“遠兆維月光繼”。 山東青島潘氏字輩:“立新維孝友”。 山東惠民、河北棗強潘氏字輩:“宗昌建德洪書增佃”。 山東聊城潘氏字輩:“尚文大福廷金臣悅子立”。 山東沂南潘氏字輩: 乾派:“遠振立一放須兆為月光”; 坤派:“玉秀松竹”。 山東五蓮潘氏字輩:“錫遠兆維月”。 山東曹縣潘氏字輩:“趙尚守志常崇善逖乃昌”。 山東潘氏一支字輩:“有承興業廣恆聚立義昌謹懷先兆遠洪臺慶雲章”。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2、出自姬姓,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採於潘邑(今陝西省西安、咸陽一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
3、出自姚姓,為上古舜帝之後,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姓氏》載,舜帝生於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後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援太子商臣,併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二、遷徙分佈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浚,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氵睿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佔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鍾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2、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賢堂”、“篤慶堂”、“優肅堂”、“永言堂”、“司諫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四、宗族特徵
1、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晉潘岳以“美姿容”著稱,潘妃以妖豔著稱,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江蘇溧陽潘姓一支字行為:“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為:“炳其宣慈,承先繼澤。”
一、出自姬姓後裔
潘姓的最早起源與中國早期的姬姓關係非常密切。姬是中國遠古時期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偉大部族首領,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黃帝本姓公孫,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為姬,黃帝曾居住在軒轅之立(在今河南新鄭縣軒轅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
傳說黃帝是一個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黃帝時代的部落爭霸鬥爭中,黃帝藉助各種力量,取得了絕對勝利,征服了天下。從此,黃帝成為至高無上的代表,姬姓也成為尊貴的姓。後來的許多帝王和一些歸附的少數民族也都以姓姬為榮耀,自稱或被稱為是黃帝姬姓的後裔。
相傳,黃帝有25子,得姓的有14子,共12姓。後來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這些姓的後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相傳都與黃帝有關。夏人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商人的始祖契,相傳是黃帝曾孫帝嚳的次妃簡狄吞食玄鳥卵而生;周人的始祖后稷為帝嚳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腳印感孕而生。后稷承襲了姬姓,其後代建立了周朝。到周文王時,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高,被封在畢國(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後人稱他畢公高。畢公高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他同召公等大臣一起輔政,使周的經齊文化有了較大發展,形成“成康之治”的局面。
畢公高的小兒子叫季孫,他的封邑在番(今陝西省北部一帶),於是他的後代就以時地潘為姓。今天陝西北部一帶成了潘姓最早的發源地。
二、出自楚公族後裔
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後裔(姬姓)陸終娶鬼方氏女姑為妻。女姑懷孕三年,可是孩子總生不下來。最後陸終只好剖開女(女貴)的左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然後又剖開女(女貴)的右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季連的後代鬻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教師。到周成王時,追封前代功臣的後代,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後來荊君的兒子建立了楚國。
當時的楚國地域遼闊,包括今江蘇、浙江,北到山東南部,河南中部,南到洞庭湖的廣大地區。
春秋時期,楚國也有人以潘為姓。關於楚國的潘姓人,其祖源史無記載。楚成王時,潘姓中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商臣的師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長子商臣為太子,徵求令尹(楚王手下的最高執政官,有軍政大權,相當今總理)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大王年紀不老,且後宮的寵姬很多,不必急於立儲。一旦立了太子以後再想改換,那就容易引起內亂,國家就會不穩定,社稷就會難保。再說商臣長相特別,眼睛鼓鼓的像黃蜂,聲音尖尖的像豺狼,這是心狠手辣的徵兆,肯定是個狠毒的傢伙。為楚國的江山考慮,不宜立商臣為太子。”可是成王最終還是沒能聽取子上的建議,仍將商臣立為太子。
幾年以後,楚成王年紀大了,又想廢掉商臣,立寵妃所生的小兒子職為太子。商臣也聽到了有關廢立的風聲, 因為不知道是否屬實,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議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成王最寵愛的妹妹羋,然後就可辨明廢立的真假。商臣依計而行,故意對江羋不恭敬。果然江羋發怒了,罵道:“你這個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殺你呢!”商臣;把江羋說的話告訴了潘崇。潘崇說:“你甘心做職的臣嗎?”商臣說:“不甘心!”潘崇又伺:“你願意逃走嗎?”商臣答:“不願意!”“那麼你敢做大事嗎?”商臣想了一想說:“敢!”於是,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東宮衛隊包圍了成王的住處,活捉了成王。成王知道難逃活命,因平時最喜歡吃熊掌,故要求臨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商臣卻說:“熊掌難熟燒起來很費時間,夜長夢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成王無奈,在長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殺。商臣繼位即楚穆王,除封他的師傅潘崇為太師外,還對潘崇大加賞賜,把太子宮裡的財物全都賞給了潘崇,以示恩寵。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權有勢的大家族。
潘崇家族由於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足跡幾乎遍佈楚國各地,今天江蘇、浙江、河南等地仍有這支潘氏的後裔。
三、出自北魏時鮮卑族的破多羅氏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國都由平城(山西大同)遷到洛陽(今河南省洛陽)。為了使鮮卑人適應由遊牧生活到農耕生活的轉變,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孝文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鮮卑族的舊習俗,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鮮卑人改穿漢族服裝;提倡和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準用鮮卑語而用漢語;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都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等等。在北魏這次大規模的改姓過程中, 曾把繁雜難記的鮮卑姓氏全部改為一個或兩個字的漢族姓氏,其漢姓化的方法是根據同音對譯的原則把鮮卑姓氏的第一個字譯成對應的漢字,其中破多羅氏的破與潘同音,故把破姓改成潘姓。從此,這支由鮮卑人改姓潘的後代就留在了中原,在今河南一帶活動。
六、潘姓遷徒史
發源於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兩支潘姓,他們在血緣上實同出一源,即都是黃帝的子孫。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
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至三國時發展興旺,魏晉時遂成為當地一大郡望。
晉時,有潘姓北遷於廣宗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時又有潘姓遷入 今湖北隨縣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時,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歷史上另外兩個郡望。
宋代以後潘姓是以中國南方為其繁衍的主要地區。潘姓南遷於福建,始於唐初,是自河南固始遷去的。至宋時,潘氏再由福建進一步遷居廣東、雲南等地發展。
明清時期,潘姓已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
潘姓,從人數上說,是臺灣的第四十二個大姓,大都聚住在北部的臺北等縣。潘姓自閩遷臺的資料,卻非常豐富。據記載,永曆二十八(公元1673年),有一位潘步曾在族後蓋寮捕魚;康熙二十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後媽祖宮;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墾今臺北縣石門鄉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墾同鄉的老梅村等等。
堂號
"黃門堂":晉代潘岳為河陽令,累官黃門侍郎,詩作是最好,和陸機合稱"潘陸"。
潘氏又以"滎陽"為其堂號。
家乘譜牒
山西:滎陽重修潘氏宗譜四卷、潘氏合譜一卷、潘氏族譜不分卷;
上海:潘氏家譜六卷;
江蘇:山陽潘氏統宗譜十卷、山陽潘氏統宗譜十二卷、淮安潘氏續修宗譜、潤東順江洲潘氏宗譜四軍四卷、賢莊潘氏宗譜四卷、毗陵永寧潘氏續修宗譜十二卷、潘氏族譜十六卷、毗陵桃原裡潘氏宗譜四卷、毗陵棠林潘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潘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滎陽潘氏家譜不
分卷;
浙江:富桐潘氏宗譜八卷、蕭邑崇化潘氏宗譜八卷首一卷、蕭山錢清北祠潘氏宗譜六卷、慈溪潘氏宗譜四卷、吳興純孝裡潘氏世譜、潘氏宗譜三卷、潘氏家譜不分卷、古溪潘氏家譜十二卷、東洋潘氏宗譜八卷、華牆潘氏家譜不分卷、臨海潘氏宗譜四卷、滎陽潘氏宗譜二卷:
安徽:歷陽潘氏宗譜四卷、廬江潘氏宗譜十四卷、新安潘氏宗譜四卷、新安潘氏宗譜不分卷、新安潘氏源流族譜、大阜潘氏族譜、潘氏支譜、六安潘氏宗譜十卷;
江西:萬載湖源潘氏族譜三卷;
湖北:潘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潘氏宗譜十九卷、潘氏宗譜四十七卷、潘氏宗譜二卷、潘氏支譜四卷;
歷史名人
潘 耒: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到叢三松堂集77遍誦藝林。
潘 恭: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潘平格: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人錄》。
潘檉章:明清之際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 嶽:以其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為當時形式主義的代表人物。與陸機齊名。其《悼亡賦》為世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