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可書畫

    六祖慧能理解的佛學真諦就一個字:空。

    萬物皆空,也是佛家的緣起性空,這也是六祖之後禪宗不再一一單傳的原因。

  • 2 # 火煮水壺84501

    菩提夲無樹,明鏡亦非臺,夲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讀來大徹大悟,心靈空空。

    一切有形的皆無形,一切存在的都成空。你眼裡看到的,幾百年後皆沒有。有最終成空,活著終將死去。天地萬物皆如此!

    人來世間,匆匆不過百年,何必執著於有,卻看不到空呢?每日聲色犬馬,逐名求利,艱難困頓,費盡心機,到頭來黃土一抔,土饅頭一個,一切如露如電如影如幻,一切皆成空!何不放下虛名,求善求來世,方能看破紅塵,如好了歌中所唱,一切好了時,大徹大悟呢!

  • 3 # 旃檀香嚴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保處惹塵埃?”六祖已明心見性,故其偈乃表示佛性,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受薰染,本來成佛,乃站在真如果位上而言也,本來無一物,是指佛性,根本不起妄念,起妄念是見聞覺知,不起妄念是佛性,佛性與見聞覺知分不清楚,學佛用功錯了。

  • 4 # 老斯絮語

    讀心經,悟心經,再照見此詩,便悟知“五蘊皆空”,更覺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唯一個“空”字,便識得塵世紛繁。

    上週末偶書“靜心無塵”一小幅,似乎亦可對應此意。

  • 5 # 問道華夏

    此句出自《六祖壇經》,是六祖慧能針對師兄神秀的的“身是菩提樹”的偈而做的一首詩,意思是說: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全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虛,哪裡來的塵埃呢?

    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字面背後卻是大徹大悟的境界。我們不放比較一下師兄弟兩人的偈語,看看有什麼不同。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他的重點是“時時勤擦拭,勿使惹塵埃”,這說明神秀的修行境界已經很高,時時勤拂拭,不造惡業,不墮惡道,不受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有一日三省的意思。

    惠能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修行者,但是他悟性極高,慧根極深,他認為人性本自淨,無所謂塵埃。法貴自性,心念為善則行善,心念惡即作惡,一念之間,無論聰慧與否,魔鬼也好,心中有佛便是佛,即一念可成佛。

    神秀說“時時勤擦拭”,說明他心有掛礙,還有塵埃,不然何必不時地擦拭?既然老是擦拭,那就說明心中有塵埃,既然有塵埃,心思還停留在世事表相上,心中還有住持,有執念,有執念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心生貪嗔痴。如此,則沒法做到明心見性,獲得真正的自在。

    而六祖慧能深悟一切皆空,這世界上本來空無一物,何來塵埃需要擦拭?

    所以,兩相比較,神秀勤擦拭,是說明他修行很勤奮很用功慧,但也只是方法。慧能沒文化也沒說方法,但他悟性高,一語道破修行的關鍵:空無的境界。

  • 6 # 無名草2020

    菩提本是佛之道,之智,之覺:佛之正

    等正覺,佛之無相之真智。無上菩提,

    唯有佛才能證得的覺悟,那是成佛的根

    本標誌。是般若無知之大智!無知而無

    所不知,無為而無所不為,就是菩覺道。

    這種高深莫測的大境界,無上大境界,不

    可思議的大境界,你能以樹來比喻嗎?

    能以什麼明鏡啦,臺啦,來比喻嗎?

    任何文字不能詮釋,任何物相無法比擬,

    言語道斷!

    體本空寂,無相無著,性體寂然,無來

    無去,無生無滅,到哪裡去惹塵埃?!

  • 7 # 觀心悟道

    這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當年入佛門不久於師兄神秀寫的偈子基礎上修改的偈子。看下神秀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個比較容易懂,意指修行要常檢查自己的心和言行舉止是否合道,不讓自己被汙染了。站在修行的立場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這僅是修行,卻未到達開悟境界。

    而惠能的就不一樣了,直指本心,從相見性,從事相表面直接看到本質。本質都是性空、清淨圓滿。

    世間萬物,所有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等等,無不是性起緣空,因緣和合而有,緣聚又緣散。諸“相”背後的本質沒有一樣能長久實有,所以相的本質都是空。

    修行人若能從相的本質去思維,就很容易當下覺悟。

  • 8 # 荷蘆塘

    當佛教的五祖弘忍在眾弟子中挑選接班人時,叫大家進行評論,都認為:最有希望的接班人應該是神秀。佛祖為此叫每個人寫一條偈語於牆上。當時神秀作了一偈在牆上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璄臺,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卻有一個叫慧能的,才剛來八個月,做了個碾米工,也作一偈,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於是五祖立即將衣缽傳給慧能說:只有慧能夠格。心就是心,是不能用比喻來說明的,因為有些喻就會產生誤解,比喻是與誤解為伴的。神秀的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還是你心不靜,怕這怕那,哪有什麼塵埃。心就是心,就不用比喻為鏡。身就是身,不要比喻為樹。後來慧能成為六祖。六祖慧能可稱為中國禪的祖師,由他主持了生氣蓬勃的中國禪宗。

  • 9 # 南縣易可85635859

    這是禪宗六祖寫的一首詩。他叫惠能,他的頓悟派禪宗的出現,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革命性的產物。佛教本來來自印度,在東漢年間傳入中國,一開始,佛教的傳播受到很大的阻礙,因為他的思想體系與中國的固有的文化格格不入。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佛教與當時社會思想領域佔據主流的儒家思想產生了衝突。儒家是強調現實的,強調入世的,儒家認為人的價值和最高理想是成就聖人的人格,成為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儒家把人的價值定位在現實世界,定位在此岸世界,並沒有什麼虛無飄渺的彼岸世界。而佛教則不同。佛教以因緣為基礎,告訴人們四大皆空,人的最高理想是到西天淨土成為佛,享受無上的幸福。

    第二,儒家要求仁愛,仁愛的基礎是孝,而佛家則要求人們拋妻棄子青燈黃卷,遁入空門萬事不管,這是第二個衝突。

    第三,儒家強調以禮為中心的社會規範和秩序。如孔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來稀西漢的董仲舒更是強調人倫之間的無常,這就要求人們遵守社會等級制度,而佛教的教義是萬物平等,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無論你是王公貴族還是平頭百姓,都是一樣的。所以這是他們之間的第三條衝突。也就是說,佛教徒到底要不要敬王的問題。

    佛教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是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融合與改造能力,能將外來文化改造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各種佛經被運用中國的漢字和書寫習慣被翻譯出來的時候,必然帶有中國文化的特質。所以,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各種佛教的教派。本文講的禪宗就最中國化最有革命精神的教派,禪宗特別是禪宗六祖的出現,一下子讓佛教發展壯大起來,起真正的原因,在於他的修行方法的不同。這就是這首詩的意境之精細佛理。

    我們知道,人類總是很懶惰的,他們總想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回報。在佛教的修行上也是如此。

    本來的佛教的修行是非常辛苦的。要斷絕慾望遠離紅塵,要每日唸經拜佛心無旁騖,這些繁瑣的儀式倒也罷了,最重要的是我們不知道在這樣辛苦的條件下,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成佛。

    禪宗六祖慧能的出現,讓這一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關於六祖慧能,有一個傳說,據說他本是個獵人,不識字,但是天生聰明有慧心。在拜在五祖弘忍門下時候,僅僅是個廚房做飯的雜役。五祖要將衣缽傳人,就叫來大弟子神秀,讓他寫一首偈,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正在廚房幹活的慧能,因為不會寫字,就自己口述請人幫他下來,慧能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由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認為神秀的修行不夠,對佛性的理解不夠,就秘密地把衣缽傳給了慧能,並讓慧能連夜逃走,慧能回到老家廣州,經過十多年的修行帶徒,最終在弟子的幫助下,成為禪宗的六祖,成為禪宗的南方教派的教主,而神秀則成為北方教派的教主。

    那麼,慧能和神秀的這兩首詩,到底有什麼區別,那麼慧能的詩到底是好在哪裡,為什麼五祖能把衣缽傳給他呢?

    其實,他們兩首詩的不同,是修行方法的不同。神秀認為修佛要用盡全身心的力量,不斷地讓自身和內心清靜,就像是擦拭鏡子的一樣,一旦有灰塵,就要擦趕緊,但問題是,理論上講,人心永遠都沒有清靜的時候,所以修佛是一個痛苦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種修行方法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漸修派。

    而慧能認為,人心就是佛心,佛並不是外在的,而是在我們的內心,內心之外,別無它物,人人都是有佛性的,只要我們能返回自己的內心,找到佛性,就能成佛。而成佛的過程也許就是那個一瞬間,一下子就頓悟了,就能成佛了。慧能的這個修行方法叫做頓悟派。就像是慧能在另外一首詩中說的那樣: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惠能曾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接著說:“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唸佛往生難到。” 這就很明顯地告訴我們,人心 就是佛心,你修佛不需道外面尋找,否則就是到了西天你也找不到。真正的修行方法,是自己到自己的內心深處去找。慧能又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反覆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求佛的人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

    通俗地說,慧能認為,既然內心有佛,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有可能突然發現佛性發現佛心,就可以一時間茅塞頓開產生了化學反應,這就是頓悟。慧能的理論與傳統佛教的修行方法相比則更具優勢。

  • 10 # 見佛偈語

    這是六祖慧能禪師最能體現自心見自性,皆能成就佛道的本質。六祖慧能不識字,這首偈也是求別人寫到牆上的,可見不悟,佛也是眾生,只有悟道,眾生也是佛。五祖門下十大弟子,神秀是上座,做得“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對兩偈比較,慧能覺悟高於神秀,遂敲其頭三下,慧能領悟,深夜三更拜見五祖,為慧能講解金剛經,慧能大悟命他連夜南歸,三年後慧能得道,成就南慧北秀。

  • 11 # 紹興李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知道大家怎樣解釋,你如何理解?

    感恩邀答:

    心中無一染,跳出三界外。

    醫家謂虛無,李耳說成道。

    仲尼定仁心,子思話中庸。

    釋迦曰無相,心靜皆得之。

    得而非得也,真相具告知。敬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跪求黎明的今夜你回不回來粵語音譯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