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nusn45940

      確有其人,只是從古到今人們都將他們神話了。只是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  以下是他們三位的部分傳說:  炎帝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遊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另一種說法炎帝活動在山東濟寧地區,是東夷人的部落聯盟的首領,後來黃帝西進,)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華人自稱為「炎黃後代」。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是傳說遠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神農氏。  傳說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后,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說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曆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遊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華人自稱為「炎黃後代」。  姜氏族為西戎族一支,原為遊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凌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今京郊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充套件,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所謂涿鹿中原,源出於此。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司馬遷《本紀》中有關炎帝之記載: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徳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歷史傳說中,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傳說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部落初期從事採集、漁獵,因發明農業,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遷徙生活。遷徙路線是沿渭水東下,到達河南、湖北一帶。炎帝部落對中國農業發展有偉大貢獻。炎帝“遍嘗百草”,發現可食用植物並培育成農作物;發明了生產工具,取代刀耕火種,開創了農業文明史。同時,改善飲食結構,瞭解植物的治療作用,開創了中國醫藥史。  相傳,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人們靠打獵、捕魚、採摘野果為生,捱餓、受凍、遇險,過著原始遊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這種苦境,心裡極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過上豐衣足食的安安穩穩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種草結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嚐盡了無數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誤吃了毒果差點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終於在南方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結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這就是禾苗。經過試種,第一年就收了滿滿一擔黃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實,第二年,收穫了幾十擔。從這以後,一傳十,十傳百,天南地北,種穀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炎帝又教會人們耕作技術。  炎帝種穀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炎帝敬為神農。明崇禎十二年,把炎帝尋禾種禾的地方取名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  炎帝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闢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絃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六、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七、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炎帝還是中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製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華人也稱為"炎黃子孫".  為什麼稱炎帝?  一說中央為黃色,黃帝是正稱;南方為赤色,因而炎帝別稱赤帝。但此說有一缺陷,炎帝發祥地應該在北方渭河流域,與黃帝區域差不多,後來才向南發展,不應當在到達南方才號炎帝。  《帝王世紀》說:“有聖德。以炎德王,故號炎帝。”炎德是什麼?《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記,故為火師而火名。” 原來他改造了伏羲計時的方法,發明了以火紀時的火歷,尊奉太陽神,所以尊稱為炎。我認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 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炎帝又號“高辛氏”,“高辛”這一稱號的涵義,過去未有確解。據人解說,“辛”即“薪”的本字,辛在甲骨文像形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有辛(薪)則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該是火神之別號。  黃帝  黃帝 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關於黃帝的歷史資料十分稀少,比較可信的僅為歷史上有其人其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居於軒轅之丘。  黃帝的出生地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詳見軒轅丘]。中國古都學會(民間成立的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新鄭市軒轅丘,但這一說法未得到學界的認同。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  傳說一、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曆二月初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傳說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鄭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國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媧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寶,她們是姐妹,是有礄氏之女。在今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的有熊國的宮殿裡,傳來了嬰兒出生時呼吸大自然之氣時的“哇哇”哭啼聲。  傳說三、黃帝生於山東省曲阜市,這一認定是目前古代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通論。據古史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而壽丘位於曲阜城東四公里的舊縣村東,宋真宗尊黃帝為趙姓始祖,曾把曲阜縣改為仙源縣,並於曲阜壽丘起建景靈宮、太極觀進行祭祀。景靈宮共1320間,是當時禮制最高的廟宇,佔地1800畝,是今天曲阜孔廟的三倍還多,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後,推崇黃帝,下令重修景靈宮,准許漢人祭祀黃帝,後景靈宮毀於元末戰亂。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少昊陵。而目前,曲阜市正在重建景靈宮,重建黃帝城,為黃帝正名,曾邀請陝西黃陵政府來祭奠黃帝,並向社會宣佈一代文化宗師孔子的故里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故里。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鄭、涿鹿三種說法。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週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採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河南靈寶均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華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華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關於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併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鬥英勇無畏,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 、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併,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鹹,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神農  神農氏,據《司馬負·三皇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忎神龍而生,長於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炎帝,有媧氏之女安登,為少典妃,忎神龍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斲木為耜,揉水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號“神農”。據《司馬負·三皇本紀》載:“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龍河馬圖神其應,洩陰陽之秘,奧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曆象以興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結繩(指燧人氏結繩記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傳無懷、葛天、女媧至伏羲,繼承基業),為禮道重人倫,作二十五玹之瑟,龍師紀官。始庖廚,倡六獸,之先帝也。端拱於上,朱襄諸臣分理於下。嗚呼,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因為當時為禪通紀十九氏時代,故伏羲氏禪位於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之論。綜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為一個人。據《辭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別名,給以充分認可”。《辭源》又解:“《呂氏春秋·古樂》雲:“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從此句之意也說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禪位而有天下,故記載“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據《古史考》載:“陳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給以明確提出,朱襄史都於邑地陳(指陳州)。又據《寰宇記》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給以指明瞭地點,在當時的陳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縣,在縣城東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當時屬陳州轄區,而現在屬商丘,故曰:“炎帝神農氏都於商丘。”據《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歲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萬國之享民重農功。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神農之教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蠶以為天下先。”據《司馬負·三皇本紀》載:“味草木之滋作方書以療疾(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辦其君臣佐使之義,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風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絃,帝於此未嘗敢一日自遺也。後遷於曲阜,卒於茶鄉,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後臨魁六帝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亂,而不能制,有公孫軒轅孰能擒之哉”。炎帝神農氏,儘管後來遷於曲阜,卒於茶鄉,因為他對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德高望重,很可能卒後,人們把他運回祖居地柘城家葬,(但史冊未有記載)故此至今柘城朱崗寺有朱襄陵,後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來,口碑至此,豐碑至此。  ①農業的發明者。關於神農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生產階段的情況。《周易·繫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②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馬驌《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拾遺記》卷一:“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拾之,以植於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記·補三皇本紀》亦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紀。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種。  ③醫藥之祖。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幹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後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好五臟,因能化解藥毒。又傳說神農因嘗百足蟲,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參見明·周遊《開闢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又有神農“作五絃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④土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注:“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  ⑤異草名。《太平御覽》卷三九引《神農本草》:“常山有草名神農,置之門上,每夜叱人。”  神農澗 在河南省-溫縣。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一:“神農澗在衛輝府溫縣。神農採藥至此,以杖畫地,遂成澗。”唐代吳玉斗詩云:"坎水是從一畫生,闢來古澗潤溫城。……久待兩岸藏仙藥,認識尚須眼有睛"。溫縣周圍古屬懷慶府,盛產的地黃、菊花、牛膝、山藥素為上品,世稱"四大懷藥"。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 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之火德。  剷草興鋤 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裡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拿鏟子剷草。地曬乾了,剷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比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  神農氏是中國原始農業的發明者,他教人們開墾土地,播種五穀,帶動了原始社會後期,由漁獵畜牧到農業經濟的轉變和發展,他,便是以“大德”聞名於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農氏的大德的完美寫照。  為了懷念他,舊時的藥鋪裡,常掛著一幅畫像,那是一個濃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圍樹葉、手執草藥的人,他就是“神農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油詩和絕句詩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