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數理的老莊

    『用平常心看字面意思』古籍沒那麼深奧難懂,深奧的內容是被後人注出來的。越注越亂,越亂則越注。這就像童話故事,後村打死了一條蟲,傳到前村變成打死了一條龍!不管是今文還是古籍,看的是字面的意思。字面意思說不清楚,九成九是作者文字修養火候欠缺,詞不達意,而並非博大精深,高深莫測。所以看原文的字面意思古籍就不需要讀一萬遍了。說的文縐一點這是大道至簡,說白了這就是平常心而已。『說得出來的道理並非恆常的道理』《道德經》被認為最玄乎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檢視註解,那當真是像東漢時的《象數易學》,一經注至百萬言。“道可道非常道”的字面意思就是“說得出來的道理並非恆常的道理”。儒家獨尊後,孔夫子被視為聖人和萬世師表,子曰就是恆常的真理。於是直到20世紀初期,中國的學校理所當然就是私塾,教的理所當然是四書五經的真理。在11世紀西方已經全面實施分科教育,把希臘數理大量翻譯成拉丁文,納入學校教材。16世紀末,韋達已經研究數學分析,笛卡爾的幾何學已經考慮虛數。這時明朝的徐光啟才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學歐幾里得平面幾何!後人把徐光啟視為大數學家,其實在當時肯定只能算是民科而已!明朝學術的正統當然是儒家道統,學的是孔孟儒學,宋明理學和易學,而且後者被視為超越洋夷數學和科學的學問。把孔夫子的思想和易學視為恆常的真理正是滿清衰敗和民族百年恥辱的內因。中古神權時代的歐洲把基督教義視為恆常的真理,這是造就黑暗時代的一個內因,科學家哥白尼和伽利略都遭殃。17~18世紀的歐洲把牛頓力學視為真理。幸虧科學思想講究邏輯推理和實驗驗證,所以和老子一樣,不認為科學理論存在恆常不變的真理。果不然,20世紀初的近代物理實驗就證明牛頓力學的不足。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都證明這一點:說的出來的道理都不是恆常的真理。箇中原因是語言的侷限。牛頓發明的微積分,成功解決理論物理的兩千多年疑難。然而解決相對論的問題,微積分和向量就不充分了,必須用黎曼幾何和張量。解決量子力學的還需要泛函分析。缺乏“道得出來的道理並非恆常的道理”的平常心,故弄玄虛,營造聖人是誤國之舉。所以莊子說:“勝賢不死,大盜不止”。

  • 2 # 申愚人

    《道德經》中國式哲學經典著作,先秦時期,即文化軸心時代,大約公元五世界,由老子所著。經書,包涵老子哲學(道論)思想智慧,其追問之深邃,思境之高超,非常人所能及。為此,讀道德經?是以自己的思想參悟老子的思想,也就是思想了解思想。老子思想!具有鮮明睿智的哲思特點,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對於讀道德經的人來說,就無聲地提出了要求,就是讀者必須具有哲思頭腦;才可以在讀的過程中,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與老子的思想溝通,才會達到讀而有得。由此可知!想讀通透道德經?具備哲理思維,是必備條件;否則!不能把道德經讀通透。結合問題談!讀道德經,如果不具備哲理思維,縱然讀一萬遍,只是得到道德經“語句”的通順,最終不能把道德經的“意味”讀通透。反過來說!具備哲理思維的讀者,每讀每得,反覆閱讀可以漸進不斷地基本領悟“經”的涵義;但很難得到通透,除非有超出或等於老子智慧的人,不過事實上沒有。故此!道德經總是讀、總是有符合解決時代問題的新意義,永遠向人類奉獻思想。至於讀多少遍道德經,能夠通透意義,讀的遍數量,不是讀通關鍵,具哲思頭腦,才是條件,只有因人而異,自行斟酌去讀道德經,比較適當。

  • 3 # 家傳紅

    《道德經》通俗講,是修道育德經。

    孔子也修道人,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但孔子自嘆弗如老子的高度。《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記載。

    故而,讀《道德經》可增智開竅,容不得投機取巧,悟性更重要。

  • 4 # 知常容

    不能。

    道德經通篇都是廢話,你讀上一萬遍,寫上十萬遍,你能懂的只是文字的意思,也就是廢話的意思,其精妙之處是無法表達的。

    文字是什麼?

    莊子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個做車輪子的老木匠看到桓公在看書,然後問他,你在看什麼書。

    桓公說我在看聖人的書。老木匠問他聖人還在嗎?

    桓公說聖人已經不在了。老木匠馬上就對桓公說你看的肯定是糟粕。

    桓公大怒,因為哪有人如此搗毀聖人的,所以對老木匠說你要不說出一個道道來,我就殺了你。

    於是老木匠就說了下面這段話: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可,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莊子天道》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我坐車輪子的技術已經很高了,尺度把握得十分好,我想將這個傳給我的兒子,發現其精妙處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所以我知道你讀的肯定是古人的糟粕。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你剛看到標題或許你會憤怒,相信看到這裡,你的怒氣會消了一大半。你看看我的名字叫什麼?

    你讀過《道德經》肯定知道我這三個字就是來自《道德經》。我怎麼會詆譭《道德經》呢。

    我曾經寫過一專欄《道德經不是讀的而是實踐的》,這就是正確開啟《道德經》的方式。當然關於《道德經》的專欄不止這些。

    不過很可惜,現代人大多將其當作古詩詞一般誦讀。

    這樣只會將《道德經》知識化,知識化的《道德經》就只是廢話和糟粕。

    讀一萬遍,無非是理解《道德經》中的字面意思,真的理解了嗎?

    肯定沒有的。

    王陽明說何謂知?知即行,行即知,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為不知也。

    讀一萬遍只是知,這個知是知識得知,而不是知行得知。

    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這句話我相信你能讀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讀懂,但你翻開歷史,那些能青史留名的厲害人物,有幾個真正讀懂了呢?

    比如韓信被劉邦用計從楚王位置上抓下來才明白“功遂身退,天之道。”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史記·淮陰侯列傳》

    再比如霍光權傾天下,可以將劉賀扶上皇位也可以將他拉下來。最後呢?

    他死之後,霍家被夷三族。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權傾天下,死後屍骨未寒就被清算。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說“兵仙”韓信、霍光、張居正他們不懂這句“功遂身退,天之道”嗎?他們肯定十分清楚,只是在權力和富貴等干擾之下,根本沒有想到這個,或者已經忘記這句話。

    純粹的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除非是要進行考試。

    道理講清楚了,再強調一次,讀一萬遍能懂的只是字面的意義,但字面的意思終究只是字面的不是你自己的,至於通曉其中的含義,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技術與道之區別。

  • 5 # 秦巴山上的月亮

    法家是權謀家的學術稱呼,而法家的思想來源就是道家,尤其是道德經的理論,韓非子在自己的書中,寫了解老喻老的篇章,史記也是把法家和道家列到一起,原因就是,大家都看到了《道德經》對權謀的整體意義。真本書不厚,但是權術思想卻很深刻,但是深入研究後,道德經的權謀思想主要集中在三點:

    1、和光同塵

    中國的類似的老話很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鶴立雞群等,一個人把自己表現的和別人不一樣,就會被人排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我們身邊大多數人還是普通人,你要適應普通人的,熟悉普通人,和普通人打成一片,才能駕馭普通人,才能領導普通人,如果自己表現的不是和光同塵,就不會被普通人認可,自己提前就會被大多數人所排斥。被眾多人排斥,也就談不上有成就,社會上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對普通人瞭解深刻的人,偉人說過的群眾路線就是對和光同塵的深刻理解。

    2、物極必反

    反者道之動,事物的本質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方向發展的,所以我們要居安思危,要未雨綢繆,要消滅潛在的政敵,如果沒有對事物的規律的深刻把握是說不出這句話的,作為權謀家,要明白,你陰的狠了,別人要反對你,你陽的很了,別人要欺負你。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持兩段之說,這樣才能剛好地控制規律而不是被規律控制,所以中庸就是對物極必反的深刻迴應。

    3、大智若愚

    人都不喜歡和聰明人交往,源自內心深深的不安全感,因為聰明人帶給普通人的壓力很大,光怕別人坑自己,而不知道,所以很多人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心裡踏實。處處表現自己的聰明,只會被人當成賊防著,被人防著的話,就很難有所作為,所以大奸若忠,大智若愚,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沒有威脅性了,大家才會接納你,你才能有所作為。

  • 6 # 飛飛貓說話

    答案是不一定能知曉其義。

    因為《道德經》是一座高山,一個深海。借用蘇東坡的一首詩來說明一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時間看都是不一樣的。

    從古至今,有成千上萬人來註解《道德經》,不但沒說清楚,反而被《道德經》融化了,形成了一種我注老子,老子注我的局面。這些人當中最優秀的人是莊子,王弼,郭相,李白,惠能,蘇東坡,王陽明,包括民國時期的一批人物。但是,能超越老子,超越《道德經》的人還沒有啊。

  • 7 # 飛鴻吟

    巛道德經》只需讀九遍就足以。

    讀文章要講究方法和方式,既要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又要貫通全篇找出精髓。

    老子著《道德經》的目的,是想號召人們遵循事物規律言行!做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實現“無為,無不為"。故老子以無和有、柔與剛、陰與陽、大和小等關係,告知讀者:“無中生有。道生之,德蓄之。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無為。”

    由此可知:老子所稱之道,絕不是宇宙大爆炸理論,且他生存於春秋戰國時期,戰亂、民不聊生貫穿整過社會。故他想告知人們′按照事物規律說話和做事,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人類社會與地球的長久共存,才是《道德經》的整體目的。又加之“厚德載物",“以柔克剛",“和大怨執左契",“法網恢恢,疏而不失",“城中有四大,君王不為大"等等。

    所以,道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德則是這些事物規律積累的多少、以及遵循事物運動變化規律說話和做事的品質。

    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瞭解多了,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事物的特點和特性,創造出我們生活所需的物品,這樣我們生活的物品就會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這是不是就“厚德載物"了呢?

    關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你們一定會認為萬物都是道生出來,自然界都是道法出來的……

    如果這樣去理解,你們十萬次都讀不懂《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本意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我們只要發現了一個,我們就可以用已知的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去發現第二種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第三種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直至萬物萬物的運動變化的規律,直至窮盡萬物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這樣我們創造生活所需物品是不是就易如反掌!

    人法她,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的是人們生存生活於地球上,就一定會受地理環境的約束。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照射之下,就一定會受天理天規的約束。天是存在於宇宙中,就一定會按宇宙規律(道)執行,即受宇宙規律約束。然道在那裡呢?道則蘊藏於自然界,他要受自然界晴、陰、風、雨、雷、電的約束。所以,自然界的東西是迴圈往反,一環扣一環,一物剋一物。

    這裡的“生"是發現、表現出來的意思。這裡的“法"是受其束縛的意思。

    所以,《道德經》只要把握了道與德的真正含義,是非常好理解的。

    關於“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的理解:人們來到地球上,是在什麼都不知,什麼都瞭解的情況下。即從無開始認知有的。在已有的認知下作進一步瞭解時,卻又什麼都不知道了。人類就是在這種無和有的狀態下,才打開了徹底認知事物之門。(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如何?簡單嗎?

  • 8 # 聚靈陣

    很遺憾,不能,《道德經》不是文學作品,這種書光靠讀是讀不通的,而要靠領悟。也就是把你讀的,所想到的,和你日常的實踐進行對照,看看你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道德經》中所說的是不是一致,如果一致,你會對《道德經》中的內容有所瞭解,如果不一致,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是自己認識上有偏差,你所瞭解的和《道德經》中不一樣,還是《道德經》寫得有些不對,已經不適合當前的時代了?只有你在不斷地反覆驗證的過程中,你才會實踐過程中不斷領悟《道德經》的智慧,當然前提條件是你首先要放下一切成見,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覺得今天的人認識就一定會超過古人。

    還有就是想要有所收穫,最好像老子一樣,進入天人合一的狀態。有些東西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感悟到,所以第一個拿的《道德經》的伊尹要到武當山修行。

  • 9 # 閒著聊聊天呀

    機械重複當然不能通曉其義。

    道德經開篇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表明老子要說的道,用文字表述不了其完整意義,只是借用道這個字來代表他要闡釋的物件。

    打個比方,一個蘋果擺在你面前,你用文字描述這個蘋果。別人看了你的描述,會跟你看到的蘋果一樣嗎?即使顏色,你描述為淺紅,對於淺紅各人就理解不一樣。即使你拍張這個蘋果的照片,也跟真實的蘋果有差別。這就是說老子的想法與表述是存在很大差別的,提供一部道德經,只是作為入門的參考,要通曉其含義,是要不斷向心求證,向自然求證,才能悟道。

  • 10 # 碧海太史令王化

    中國傳統典籍中,帶“經”字為書名的,都不是隨便來的,想以“閱讀理解”方式去把握的,恐怕都會一頭霧水,一無所得,只能以在生活實踐中反覆體悟的方式去心領神會,方法是:

    一,最好是先背會,而不是重複地讀上萬遍,二者的用心程度是不同的。背會了當然也還是不懂,但已經為進一步的“懂”打下了基礎,只需做到當生活中某一瞬間和經文相應時,那句經文能及時在耳邊響起就行了。背得越熟越好,如果不是足夠熟,就算領悟的時機來了,經文卻不能及時在耳邊腦海浮現,也就錯過了。

    二,背得再熟,也要定期複習,半點夾生的感覺也不能有,此時轉向另一個階段:忘記《道德經》這回事,投入到具體的生活中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對待好每一個人。在認真細膩的生活實踐中,讓你突然領悟到經文的那個瞬間早晚會出現的。

    三,最初是很久才會出現那種心經神會的瞬間,當時你會欣喜若狂。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心領神會的瞬間越來越多,你已不再覺得有多欣喜,而是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有時想同別人分享,卻猛然發現,原來這種領悟是沒辦法用語言描述的。

    四,此時若看到別人的註釋,你自己就能看出來,哪些是真懂的過來人的話,哪些是他自己根本不懂,只是做了一個翻譯軟體就能做的事,由於翻譯的人自己都不懂,他的註解自然會讓看的人更加不懂——何況,經文是硬菜中的硬菜,本來就是沒法說。

    五,你的心領神會也是沒有止境的,它會螺旋式上升般地最佳化,並不是一成不變。只是你的生活在發生變化,你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也在逐漸最佳化……然而你仍然無法和別人進行真正的分享,除非他也這麼做了。

    六,別人懂不懂《道德經》,不是透過他對經文的解釋來看的,而是透過他的做人做事言談舉止來看的,有時候看他寫的文章,也能看出來他懂了多少——這些文章和《道德經》並無直接關係,但你就是能聞到那股氣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大名捕電影劇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