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王不二說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明朝的內閣制度。

    眾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不久,便廢除了封建王朝延續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從此以後,皇帝大權獨攬,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但是,皇帝也管的事情多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也感到有點力不從心了。於是,就設立大學士來幫他處理政務;明成祖時期,命令解縉等入值文淵閣,稱“文淵閣大學士”,內閣就此成立,到明朝後期,內閣的權力不斷增加,開始掌管六部,可以行使宰相職權。這一權力到萬曆年間達到最大,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內閣權力達到頂峰,成為和皇帝相抗衡的集團。這就是明朝內閣發展的歷程。

    既然說內閣已經形成了和皇權相抗衡的態勢,那麼,按照封建政治的發展趨勢。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一定會再培養一個權力機構,來平衡一下內閣的權力,幾千年來都是如此,明朝也不例外。於是,皇帝將他的目標放在了伺候他的宦官身上。

    在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時,他身邊的宦官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成祖時期,宦官便開始參與政務了,比如鄭和。而到明朝中後期,隨著內閣的權力不斷增強,逐漸形成了和皇權分權之勢,皇帝一看,這不行啊!於是,便大力提拔身邊的宦官來和文官集團對抗,皇帝從中坐收漁翁之利。一方面既平衡了內閣的權力,又可以使皇帝獨攬大權,何樂而不為呢?就這樣,明朝中後期開始了皇權、內閣、宦官三方相抗衡的趨勢。

    之所以說明朝皇帝愛用宦官,主要是為了制衡內閣的權力,而當時,除了文官集團外,皇帝身邊就只有宦官可用,這些閹人既聽話又會辦事,不用他們用誰!

  • 2 # 悠然布衣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所有的權利集中到了朱元璋的身上。但是呢,在權利集中到皇帝身上的同時,繁雜的政務也都集中到了皇帝身上,皇帝需要找一些人幫助,分擔,於是內閣應運而生。

    在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屬於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不用說,朱棣更是奪權的馬上皇帝,安南戰爭、五次北伐等等,武將集團實力龐大,和文臣相互制衡。但是在朱棣之後,朱高熾本身就就是偏向文官的,同時因為國家安定下來了,武將集團的力量就漸漸的沒落了。文官集團開始失去了制約,要崛起了,內閣的權利逐步的加大,已經嚴重的危及到了皇權。

    特別是在英宗朱祁鎮時期,土木堡之變,導致精銳部隊陣亡50餘萬,武將集團遭受了巨大的打擊。更關鍵的是北京保衛戰是在於少保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的指揮下獲勝的,文官集團的聲勢大震。此後,武官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制衡文官的能力,後期文臣帶軍也是屢屢發生,例如王陽明,胡宗憲。

    武將集團已經沒有力量了,但是也不能讓文官集團一手遮天呀。於是皇帝必然要扶持出一股勢力來制衡文官。司禮監成立於洪武年間,在最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的權利,還受到限制。但是在武將集團無力的情況下,便被皇帝推出來和文臣打擂臺戲,太監不能生孩子,沒有後代,用得也放心。

    文官集團在朱棣時期,因為這位馬上皇帝,再加上武將集團正在巔峰,還沒什麼太大的舉動。但是在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登基後,便有了動作。三楊內閣時期其實就是文官集團慢慢失控的過程,朱高熾有機會阻止但是沒有阻止。朱瞻基時期想要阻止也來不及了,所以只能擴大太監的權利。而明朝史上第一任專權太監王振,就是崛起於朱瞻基時期,但是因為朱瞻基已經有自己寵愛的太監了。王振就去伺候皇太子,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登基後也是重用王振,前期有張太后和三楊制衡,王振還有所顧忌,在張太后去世,三楊陸續離開後,宦官就真正的崛起了,一發不可收拾。

    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的鬥爭幾乎成了明朝中後期的主旋律。

  • 3 # 夢圓的金窩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和兒子朱棣都因為早年的戰場經歷而格外的勤政,加上他們的身體都還不錯,壽命也不短,更重要的是這對父子兩控制慾極強,所以在這兩朝的朝政處理上是沒有宦官什麼事情的。

    但是,在他們之後的明朝皇帝或者因為身體因素,比如朱棣的兒子朱高熾體胖多病,或者愛玩的天性,比如朱載垕兄弟,玩法多樣。。。這樣就沒有那麼多事件處理朝政了。於是在明朝誕生了內閣制度,由文臣領頭幫助皇帝處理朝政,不得不說,皇帝的壓力減少了很多啊。

    但是那些文臣也是擁有自己的利益階層的,為了他們的階層,他們會在處理朝政的時候稍有偏向或者沒有節操的政策傾斜。皇帝在有的時候反而勢單力孤。

    而太監呢。。。。從小陪著皇帝玩大,在感情上,比那些文鄒鄒又倔強的老頭更討人喜歡。而且沒有文臣特殊的利益階層影響。在辦事能力和慾望上,會貪財,但是大頭會留給皇上。不會犯原則性錯誤,這樣的人用來與文官階層制衡也是挺好的。當然也有王振這樣的一手好牌卻打爛的超級二貨。。。

    所以,不管是從感情上來說,還是從利益的角度,明朝皇帝只要不想變成工作狂比如朱由檢朱元璋朱棣那樣的,都會或多或少的使用太監,省事。

    而且就我們後人來看,這些太監也有不少人並不壞,比如在朱祐樘年幼時保護他成長的很多太監,(也是萬貴妃人品太差),比如七下西洋的穆斯林太監鄭和,比如陪著崇禎朱由檢共赴國難的王承恩。

  • 4 # 帽子戲法242

    明朝重用宦官,始於朱棣!因為朱棣費盡九牛二虎靖難成功,始終覺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順。對於朝中大臣難以放心,為加強控制,成立了東廠,老大就是太監!從此太監成為了明朝皇帝與文臣對抗的重要武器!直到崇禎身死國滅!

  • 5 #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縱觀歷史,每個朝代的滅亡都和宦官當權有很大的關係,明朝對宦官的重用程度,超出歷代各朝,宦官充斥在皇宮的各個角落,還有東廠、西廠這種特務機構,大到王公貴胄,小到街邊攤販,沒有宦官不管的,正義的使者遠遠要小於罪惡的勾當。那麼,明朝皇帝為何不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卻還是這樣喜歡宦官呢?

    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皇帝為了加強和鞏固皇權,需要這種特殊的人去做別人不能做的特殊事情。比如,派宦官到大臣家去當臥底,監視其行動,監視其是否有謀反之心等。

    2、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跟皇帝朝夕相處,溝通方便,宦官善於揣測聖意,皇帝用起來方便順手。

    3、宦官都是被閹了的人,沒有子嗣後代,對皇帝極為忠心,遇事只考慮皇帝的利益。

    4、有的宦官還受過高等教育,起草檔案、出謀劃策不像王公大臣那樣有條件限制,宦官都是無條件執行,皇帝自然喜歡。

    5、不用擔心宦官威脅皇權,皇帝隨時可殺可用宦官。明朝宦官和漢朝、唐朝的不一樣,明朝宦官沒有軍權,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明朝皇帝喜歡宦官的原因了。

  • 6 # 青山綠水Skyline

    關於宦官,雖然各個朝代的叫法不一樣,但本質相同,即閹割了生殖器官的男性。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掉丞相一職後也不允許後代再設此相應的職位,而是由皇帝大權獨攬,直接管理各部,以前由丞相統管的許多政事全部壓在皇帝手裡,就好像現在的股份公司不設總經理,大小事務一律由董事長掌管。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精力旺盛,即使累點還可堅持下來,但後代皇帝卻逐漸吃不消了。雖然設立了內閣,也有內閣首輔,但真正統領內閣的仍然是皇帝,內閣成員都是跑腿的。在明朝皇帝心中,帶把兒的男人都有篡權越位的野心和嫌疑,但自己又實在不願或受不了許多具體政務的糾纏所以把一些批紅、擬旨的工作交給太監來幹。所以,與其說明朝皇帝願意用宦官,倒不如說是不得不將一些工作交給宦官來做。別說為什麼不交給宮女,古代女人基本都是文盲不說,體力和性別差異也很大,另外老祖宗的制度也不允許。

    另外,皇帝也趁機利用宦官來制約內閣,以坐收漁翁之利。而凡事都有個度,雖然宦官因生理缺陷和身份原因抑制了野心的膨脹,但如果宦官忠於皇帝,無弄權之心還好,如果遇上奸佞之太監,其偏狹之心比正常人會更加變態,如魏忠賢之閹黨便敗壞了朝廷,禍國不淺!

    綜之,明朝重用太監是頂層設計和時勢造就,並非皇帝喜歡,情非得已啊!

  • 7 # 若耶溪水劍

    首先,宦官本身就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他們的身份大致相當於皇帝的家臣。他們主要依附皇室生存,皇帝對他們具有絕對的生殺予奪的權力。這種先天的依附性決定了他們只對皇室負責,完全效忠於皇帝,能夠深得皇帝信任。儘管歷史上也有極少數產生異心、挾持皇帝的宦官,但這都是因為皇帝對他們過於信任、給予的權力過大引起的,而且其下場也往往很慘。

    宦官在中國出現的很早,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測,大約早在夏商的宮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中國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自秦漢以後,隨著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的確立,封建專制制度進一步增強,皇帝對宦官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給予宦官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這一現象至明朝時尤為嚴重。明朝重用宦官也是一種政治的需要。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鑑於前朝宦官專權的教訓,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由於燕王朱棣靠造反起家,用武力篡奪了侄兒的江山,民心很難完全臣服。所以永樂皇帝朱棣也對朝中大臣很不放心,轉而信任和重用身邊的宦官。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朱棣下令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主要用來監視臣民,諸事可直接報告皇帝,設有獨立刑獄,可不經司法部門審理、處死犯人。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又在東廠外另設西廠,還是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12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眾。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總之,明朝皇帝對臣下的不信任和加強封建集權是重用宦官的重要原因。

  • 8 # 盪漾飛劍

    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指的是在皇城內務擔任職務的官員,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的人,所以之後的宦官完全等於太監,歷史上太監干政的事例幾乎比比皆是,離我們最近的、最出名的、最有能力的太監,那一定是——大太監劉瑾和魏忠賢這樣可以隻手遮天的太監,他們一個號稱“立皇帝”,一個號稱“九千歲”,太監可以這麼吊,為什麼整個封建時代都喜歡用太監呢?我們以明朝為例進行分析:

    首先,太監是不可能有後代的,也就是說太監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關係網路,不會像那些世家大族一般,只要給時間,就可以控制一方,太監一死,所有的積累全部付之一炬,所以太監不可能做大做強,頂多強一時,對自己幾百年的王朝統治來說,一眨眼就過去了,不會危機統治,相當安全。

    其次,皇帝后宮佳麗三千,皇帝不可能每天都守著這些人,萬一有幾個給自己帶了綠帽子,那豈不是要遺笑萬年,所以,為了防止自己的頭頂不會生長一片綠油油的青青草原,用這些不男不女的閹人,是最佳的選擇。

    還有一點,那就是太監可以作為皇權與百官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帶,太監可以替皇帝解決掉那些皇帝不好除掉的人,到時候實在不行就可以將太監推出去來緩解皇帝與世家大族的矛盾。受益者是皇帝,背黑鍋的是太監,如此棒棒噠的一個黑鍋俠,為什麼不用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太監的權利來自於皇帝,也就是說皇帝只要想收回權利,那分分鐘就能收回去,而且太監不能掌握軍隊,那麼不管這個太監多麼權勢滔天,都只是空中樓閣,沒有任何根基,皇帝想滅他,那麼他必死無疑,所以,明朝皇帝更願意用宦官。

  • 9 # 有趣的靈魂何處安放

    宦官主要是在皇宮中擔任侍者的角色(就是幹活的)皇帝的後宮嬪妃眾多,要是讓完整的男人進入後宮,時間長了皇帝的頭上會長草的,但是也不能完全讓宮女來做事,一些需要力氣的活還是需要男人來做的,那怎麼辦呢,就讓失去了男性特徵的男人來吧,他們雖然有些殘缺,但敢寫出力氣的活肯定是要比宮女強的。

    宦官是依靠皇室來生存的,如果能侍奉太子那就是非常幸運了,在太子還小時他們就和太子非常親密了,他們一方面是太子的下人,什麼苦活累活都會幹。另一方面是陪伴太子長大的玩伴,當太子繼承了皇位後肯定不會忘了那些曾經陪伴他成長玩耍的宦官(如劉瑾)

    皇帝會賦予身邊的宦官一些權力,其原因有二:

    一是政務繁多,皇帝自己處理不來(不是人人都像朱元璋那樣精力充沛的)就需要一些跑腿幹活的人(比如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

    二是要透過身邊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明朝的文官集團勢力極大,明朝的內閣在極盛時幾乎將皇帝的權力架空(參考萬曆時張居正)皇帝想要做什麼,文官(內閣)不同意,總是和皇帝對著幹,而且還會干涉皇帝的私生活(上奏摺提醒萬曆要雨露均霑那位)皇帝卻也奈何他們不得,搞得皇帝很是頭大。而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關係就像在進行一場拔河比賽,當皇帝感到累的時候就會叫一個人來幫幫他,這時身邊的宦官就成為了他最好的幫手。

    總結來說,宦官是皇權時代下的產物,宦官依靠皇權生存,同樣皇權也需要宦官來維護,歷朝歷代都有非常喜歡用宦官的皇帝,但是在明代那個皇權和相(內閣)權此消彼長又糾纏不清的特殊背景下,明代的皇帝大都非常喜歡用宦官。

  • 10 # 文史劉磚家

    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出於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二是情感上的依賴。

    一、明朝的內閣制度。

    明朝中央政府的權利組織形式與前朝相比最大得特點就是廢除宰相,組建內閣。內閣最早是明代皇帝的秘書處,秘書稱為內閣大學士。因為他們的辦公地點在中極、建極、文華、武英四殿,還有文淵閣、東閣兩閣,所以這些人就稱為內閣學士或內閣大學士。主要任務有:

    一是做皇帝的顧問。這些人工作在離皇帝不遠的地方,皇帝遇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隨時召見並詢問他們的意見,以便輔助決策重大問題。

    二是根據皇帝口述批答奏章,擬製詔令。明朝一代,宰相廢除,權利統統歸於皇帝一人。皇帝的詔令都要透過聖旨向下傳達,大臣的建議和情況報告均透過奏章向上報告。由於檔案數量龐大,皇帝也不能一一親自動筆批答,便把自己的想法口頭傳達給大學士,然後再由大學士書寫成文,即所謂“傳旨當筆”,充當私人秘書。

    二、票擬和批紅。

    明朝初期,皇帝經常去內閣,奏章批答的時候皇帝也在場。後來,皇帝去內閣的次數少了,到了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所以,內外一應章奏,先由大學士看過,拿一張小籤條,寫出他們意見,附貼在公事上,送進宮裡交給皇帝皇帝細閱決定,這在當時叫做“條旨”,意為向皇帝分條貢獻建議。這和我們今天機關呈文辦事的流程差不多。這種方法又稱“票擬”,是說用一個小條子(即票)擬好意見,然後交給太監送給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過,把這條撕了,親自用紅筆批下,名為“批紅”,亦稱“硃批”。批好拿出去就形成了正式的諭旨。所以,太監成了聯絡內閣和皇帝的中間重要一環。

    三、太監權利的由來

    由於皇帝不去內閣,形成了內閣“票擬”,皇帝“批紅”的政治執行模式。由於皇帝和內閣成員不見面,於是就安排太監負責皇帝和內閣的聯絡。中間跑腿的太監慢慢地接開始了涉足權利中心。皇帝有事吩咐給太監,再由太監傳達給內閣。內閣有事,也同樣報告給太監,再由太監上呈給皇帝。這樣,太監就有了專權的機會。甚至有皇帝嫌麻煩,自己不批公事,私下裡安排太監批。批紅的實權,由原來的皇帝之手落到太監手裡,太監掌握了國家大事的決定權,掌握政府最高最後的決定權。太監干政由此而來,並且愈演愈烈。這在這種情形下,內閣學士若真要做點事,也必須先勾結太監。因為內閣見不著皇帝面,如果不勾結太監,皇帝的真實想法便無法得知。就連明代有名內閣大學士張居正也只有和太監結成政治集團才能掌握實權,可見太監權利之大。

    所以,宰相廢除,內閣產生,本來就在皇帝身邊侍奉的太監有了新的任務,由於經常來往於皇帝和內閣之間,再加上太監本身沒有實際職務,一般不會對皇權構成威脅,皇帝對他們格外信任。隨著太監專權,皇帝不得不重用太監。利用太監還可以起到監視朝中大臣的作用。

    除此以外,太監由於身體殘缺,除了父母,再無其他親人,而他們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伺候好皇帝,從某種意義上說,工作也成了他們的情感寄託。相比那些朝中大臣,他們對皇帝更加忠心。有的太監從小陪伴皇帝,一直到皇帝登基,情感上不免會產生親密和依賴。而且長時間服侍皇帝左右,更能瞭解掌握皇帝的心思和喜好,也更能討皇帝的開心。

    總之,皇帝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一國之主,有各方面的需求,正是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絡才使得皇帝與太監有種無法拜託的關係。

  • 11 # 秦始皇他老爹

    為了制約內閣文官勢力,明成祖朱棣以後,隨著內閣首輔的設立,為了制衡實力越來越暴漲的內閣六部!皇帝們只好啟用身邊聽話貼身太監來保證權力集中到皇上的手中!

  • 12 # 書津

    帝王術,明朝到了後期越來越有君主立憲的味道,文官集團用道統來限制皇權,皇帝狠不好做,只能選擇其他力量來制衡文官。宦官是一群很特別的人,人一旦閹割就會喪失健全的人格,甚至無所畏懼,除了生死和權利,是一種很好用的人。況且宦官除了皇權無所依靠,比較衷心。

  • 13 # 醫葦

    1,明朝時期,文官集團是一個理論及行動都很有體系,說教嚴謹,已被認可,若有什麼事情,文官集團可以搬出一大套理論來支援,以此實現個人的目標。而皇帝反而被其牽制。因此,皇帝重用太監,這樣皇帝的意志可以減少來自文官集團的阻力,更好的得到充分的表達。

    2,太監本就是皇帝身邊的奴才,無子嗣,用得放心安心。

    3,太監對皇帝的心思揣摩得更透徹,用起來更默契。

  • 14 # 坑親王府帶剪子侍衛

    為了維護皇權,

    文臣的勢力太大了。

    說實話明未儒文就是一批只會紙上談兵的玩藝兒,只會維護自己利益,用酒囊飯袋說他們一點毛病也沒有。

    所以皇帝只能月宦官,起碼宦官對皇帝忠心

    比如崇禎沒用宦官,所以亡國了。

  • 15 # 春秋瑣事

    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原因,

    第一: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是政治體系、編制以外的人員,因為跟皇上朝夕相處,溝通起來也更加方便

    第二:宦官都是閹黨,沒有子嗣後代,所以他們對皇上更加忠心。

    以皇上多疑的性格,會更加喜歡宦官

  • 16 # 左閣

    大明建國初期朱元璋時期,宦官是不幹政的,朱元璋還特意在鐵牌上刻:內侍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成祖朱埭時也無宦官干政。直到仁宣時期,給了太監批紅權,至此,大明朝太監走上了政治舞臺。

    其實,太監干政的幕後就是皇帝,當相權威脅到皇權時,明朝取消了丞相設制,取而代之的是內閣制,將相權分而化之。但皇帝還覺得不夠,於是就啟用最為親近的朝夕相處的閹人進入朝廷,以抗衡閣老們。但是太監因為特殊的生理原因,心理多扭曲,做事往往走極端。皇帝到最後經常疏於管教,導致失控。

    宦官當監軍,我覺得是最不好的事情,導致了很多戰爭的失利!

  • 17 # 寡言悟裟

    上面回答的很詳細,就不再贅述了,來點簡單點的。

    朱元璋把丞相給廢除了,然後原本丞相所能夠處理的政務,也放到了龍案上。

    朱元璋呢,是個精力旺盛的人,可他兒子孫子們卻沒那麼勤奮,就能偷懶就偷懶,把案宗交給了太監。

    其實呢,朱元璋有祖訓,不允許太監干政。

    但是呢,朱棣搶皇位的時候,因為用了太監做內奸,為了安撫太監,就開始給太監分權了。

    之後的皇帝,習慣成自然,哪還管朱元璋的祖訓。

    於是,就造成了皇帝大都喜歡太監這一現象。

  • 18 # 舟無系

    這要源於成祖朱棣,他當年南下打建文帝時正是南京這邊的宦官做的內應,起到了挺關鍵的作用,所以朱棣對太監的印象一直都不錯;後來他發展朱元璋的儀欒司為錦衣衛,大搞特務政治,毛、紀兩代之後錦衣衛勢力過大,又發展宦官主宰的東廠以制衡,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 19 # 善良老鼠愛大米

    這要問明朝黃帝了,我問不到

  • 20 # 禾木兮

    不好意思,對明朝的歷史知識還比較欠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加7T新機來襲,安卓機皇稱號名副其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