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步世界歷史

    遠征兵力本不夠,後勤保障更是充滿危險。此外,西比阿“圍魏救趙”過海攻打迦太基城把戰爭引向非洲本土,漢尼拔只能回援了

  • 2 # 黎塞留的野望

    其實公元前216年坎尼戰役後,漢尼拔的部眾已成了強弩之末,對於滅羅馬純粹是有心無力了。為什麼要這麼說?

    別看坎尼戰役漢尼拔的兵力損失是五六千人的樣子,而羅馬損失七到八萬。但是漢尼拔的攻城所需要的器械大部分都在翻阿爾卑斯山的時候為了行軍方便而扔了。那這樣就打不了圍城戰了。而且作為客場作戰的漢尼拔損失五六千也不是小數目。

    提到客場作戰,那後勤供應自然是件大事。漢尼拔在進攻羅馬時採取的是以戰養戰。畢竟己方的後勤補給根本就不夠。當初在坎尼之戰前依靠劫掠還可以堅持堅持。但坎尼戰役後羅馬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以各種方式消掉漢尼拔的後勤來源。這讓漢尼拔的後勤問題愈發緊迫。

    還有漢尼拔也並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僅靠一個決定性戰役就可以滅羅馬,畢竟他擅長的是野戰。他認為應當儘量拿下亞平寧半島南部,慢慢發育然後再逐步擊敗羅馬。而羅馬那邊,在坎尼戰役後也沒有坐以待斃。依然透過各種方式積極襲擾漢尼拔,還分兵攻下漢尼拔之前奪取的據點。

    而漢尼拔在坎尼戰役後繼續南下,開始了碰壁之路。雖然在進入坎帕尼亞拿下了卡普亞,但卻未能奪取那不勒斯。而羅馬的馬克盧斯率軍抵達諾拉阻擊漢尼拔,雙方在諾拉先後展開三次戰鬥(前216第一次,前215第二次,前214第三次)。總體漢尼拔非但未能佔到便宜,反而還折損一些兵馬,內部情緒不小情況愈加惡化。

    倒不是說漢尼拔不會充分利用坎尼戰役的戰果,按照這方面的大神小蝦漢斯(網名)的說法漢尼拔將戰火引到敵人的境內和在亞平寧半島南部的經營方針是沒什麼毛病的。只是三次諾拉戰役對漢尼拔打擊頗大,這讓他放棄了利用坎尼戰役的戰果進一步造成給羅馬的 Political turmoil和其他意圖都破滅了。漢尼拔有些耗不起了。

    三次諾拉之戰後,漢尼拔依舊南下在前213-212年佔據了許多重要城市,這使漢尼拔在亞平寧半島南部的勢頭達到了頂峰。不過仍沒有改變戰略上的被動態勢。很快羅馬人在前212-211年以重兵對漢尼拔在亞平寧半島南部控制的幾個城池發起猛攻,漢尼拔雖各種各種應對但情況未能得到有效好轉。

    隨後兩年羅馬又派費邊和馬克盧斯加緊攻勢。漢尼拔雙拳難敵四手,雖然使馬克盧斯的軍團損失慘重,但卻被費邊奇襲林敦得手。漢尼拔只好認了。而伊比利亞半島的戰局也很糟糕,哈斯德魯拔的部眾在前207年被大西庇阿予以毀滅性打擊。羅馬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也佔據了主動。由此迦太基人徹底轉入防禦。

    到了這步莫說消滅羅馬,自身都有可能難保了。而漢尼拔之後無論怎麼做也都徒勞無功,而在前202年的扎馬會戰,漢尼拔面對大西庇阿遭到了最嚴重的慘敗。

    最後也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綜合實力比迦太基強很多。特別是在血值這塊,遭到了數次重創,每次都損失數萬(特別是坎尼戰役損失七八萬還不是一般的雜兵,如果換成迦太基就已經虛了)但卻總是能恢復過來與迦太基再戰。而迦太基在這點就只能甘拜下風了。故而綜上所述,迦太基根本滅不了羅馬。

  • 3 # 子屠龍

    羅馬哭了,8個軍團慘敗,執政官保盧斯與80名元老院成員陣亡,犧牲或被俘將士達7萬多人……坎尼戰役大勝,漢尼拔一戰封神,成為西方世界最耀眼的1顆將星。

    那麼,這場著名的戰役是如何打響的呢?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奇兵攻佔阿普利亞平原上的坎尼城堡,羅馬派出8萬大軍主場作戰,漢尼拔出動3萬部隊迎戰。

    雙方的戰陣排列:羅馬“一字長蛇陣”,左右兩翼佈置騎兵,中間安置步兵方陣;迦太基“弓形陣”,8千老兵混入2.5萬高盧新兵組成凸出的中軍,吸引敵軍包抄,而騎兵分佈兩翼用於反包抄。

    戰役打響,凸出的迦太基步兵遭到羅馬人的攻擊,很快支撐不住向後撤退。迦太基步兵陣型由“凸”變“凹”,羅馬人的追殺的後果,就是大軍進入凹型。

    這時候迦太基的步兵停止後撤,兩翼騎兵快速包抄,結果羅馬軍隊被圍。擠在一塊羅馬軍隊無處可逃,被迦太基軍隊分解,逐個擊破。

    經此一戰,漢尼拔付出5000多人的損失,而讓羅馬付出亡國般的代價。戰後,漢尼拔繼續進攻羅馬,羅馬陷入恐慌之中。

    面對危機,羅馬人表現出頑強,17歲以上的青年參軍入伍、國家出錢贖買奴隸支援軍隊,很快組建出一支大軍。吃過苦頭的羅馬軍隊,不再尋求與漢尼拔決戰,而是開展牽制為主的軍事行動。

    同時,羅馬派出偏師,攻打那些投降漢尼拔的義大利城鎮、攔截從西班牙增援漢尼拔的軍隊……漢尼拔陷入困境,因為迦太基中央政府不支援他的戰爭,他的補給要派人從西班牙翻山越嶺送來,而迦太基海軍是袖手旁觀。

    因此,儘管漢尼拔又接連打了不少勝仗,但是軍隊的人數是越打越少。當盟友一個個減少,當西班牙被羅馬攻佔,當羅馬軍團登陸北非……漢尼拔註定無法滅掉羅馬,他離開轉戰15年的義大利,回援迦太基的北非本土。

  • 4 # 餘樂未央

    戰術戰略方面的問題:坎尼之戰結束後,漢尼拔的軍隊陣亡也有6千人,負傷也有1萬人。漢尼拔沒有選擇直接進攻羅馬城,而是就地休整,並希望透過談判讓羅馬人贖回戰俘獲取金幣以支付價格高昂的僱傭軍軍費。這就給了羅馬喘息的機會。這就好像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主張立刻進攻邯鄲,但是秦昭襄王同意丞相范雎的意見,希望讓秦軍休整,讓趙國割地求和,趙國藉此贏得了時間,與齊國合縱,到秦昭襄王大怒,派五大夫王陵率軍20萬兵直攻趙都邯鄲的時候,邯鄲城已是同仇敵愾,滿城皆兵,秦國已經錯失了攻取邯鄲的最佳時機。

    羅馬人在坎尼之戰後面對生死存亡之機,他們一方面假意與漢尼拔談判贖金,但同時他們釋放了了羅馬城中的8千名奴隸,又在羅馬和同盟中徵召士兵,積極備戰,打造各種武器並將原本準備派往西西里的羅馬將軍馬庫斯•克勞狄烏斯•馬賽拉斯迅速召回。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羅馬人斷然拒絕了漢尼拔要求的贖金,漢尼拔一起之下將俘虜全部殺死,這一舉動猶如項羽坑殺秦國降卒,使得羅馬人對漢尼拔的仇恨達到了極致。漢尼拔的兵力此時已經不可能攻破羅馬城的銅牆鐵壁,他只好開始進攻義大利南部,希望在義大利南部獲得物資和兵員的補給,但漢尼拔孤軍深入義大利,補給線過長,陷入了不可避免地持久戰,而這恰恰是羅馬最希望的。

    雙方實力和軍事制度方面的問題:眾所周知,一場戰役的勝敗可能與士兵的素質、指揮官的智慧有關,但一場戰爭的勝敗往往取決於兩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較量。迦太基是一個腓尼基人創立的商業帝國,其公民普遍比較富裕,這種情況導致其人民比較惜命,導致迦太基人非常依賴輔助公民兵的僱傭兵。前文說過漢尼拔在坎尼之戰之後非常希望得到羅馬人的贖金就是這個原因。大家都知道僱傭軍的一大特點就是缺乏協調與紀律,打順風戰可以,但是一旦戰局焦灼,僱傭軍往往會逃之夭夭。對比羅馬,羅馬軍隊的主力是其公民軍,HBO的電視劇《羅馬》中,羅馬士兵之間以公民相稱呼,可以想想這樣的軍隊其作戰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戰,這種城邦信仰和愛國主義的公民軍和為了賺取軍餉為目的僱傭軍之間是不可同日而語。羅馬派大西庇阿率領3萬大軍在北非登陸,直接進攻迦太基的大本營,這就是西方的圍魏救趙。迦太基急招漢尼拔回國迎戰。公元前202年,漢尼拔率領臨時拼湊的4萬僱傭軍與羅馬軍團在扎馬決戰,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打了敗仗。次年,迦太基被迫簽訂和約,根據和約,迦太基除了賠款、交出海軍,還放棄了除非洲之外的所有屬地。第二次布匿戰爭以迦太基的失敗告終。

  • 5 # 星空之下

    綜合而言,有兩大最為重要的原因。

    第一大重要原因是因為漢尼拔的戰略目標沒有實現,所以遲遲攻不下羅馬。

    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還只是一個城邦國家,義大利半島的眾多城市組成以羅馬為核心的拉丁同盟。組成同盟的眾多城邦造過好幾次反,因為權利待遇什麼之類的原因。所以羅馬漢尼拔進攻羅馬的戰略方案是希望透過分化拉丁同盟來孤立羅馬,從而削弱羅馬的戰爭潛力。漢尼拔的戰略不能說錯,但就是沒有實現,對羅馬有諸多不滿的拉丁同盟,這次就是沒有反羅馬,因此漢尼拔陷入了羅馬一次又一次組織起來的大軍沼澤,最後被同樣具有天才般軍事天賦的西庇阿一擊斃命,回了迦太基。

    那麼漢尼拔的戰略為何沒有成功分化拉丁同盟呢,這真不是漢尼拔的原因。

    第一,迦太基對待同盟或者說附屬城邦的苛刻惡名在外。迦太基不允許其他城市擁有自己的軍隊,並且要繳納極為沉重的賦稅。拉丁同盟國雖然會因為待遇權利問題,在羅馬虛弱的時候會造羅馬的反,但事實上羅馬在對待遵守誓約的同盟國還是十分優厚的,認羅馬為老大,出征時按要求提供兵源服從羅馬指揮,戰利品羅馬先分大頭,當然前提是戰爭的主力是羅馬。所以,拉丁同盟瘋了才會在這種時候跟迦太基混,造羅馬的反。

    第二,第一次布匿戰爭留下的後患。因為第一次布匿戰爭,面對地中海的老牌霸主迦太基,當時只是內陸城邦的“土包子”羅馬,雖然有過猶豫,但最終決定遵守同盟誓約,出兵援助西西里。並且十分牛逼的小萌新海軍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的迦太基海軍。這帶給同盟的震撼比後世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還要強。

    所以,在羅馬面對漢尼拔的強大攻勢時,拉丁同盟依舊對羅馬有信心,始終沒有真正背叛羅馬。這直接導致了漢尼拔始終只能依靠以戰養戰以及從本土以及西班牙(當時西班牙是漢尼拔家族殖民地)獲得補給,而迦太基本土的補給十分不給力,真正有力支援漢尼拔的始終只有家族殖民地西班牙。所以,被西庇阿抄了西班牙老巢之後,漢尼拔的情況就每況愈下。

    第二大重要原因是,羅馬學自希臘,又遠優於希臘的政治及人才晉升制度,導致那個時期的羅馬生機勃勃,有用不完的人才,就像韭菜似的被漢尼拔割了一茬又冒出一茬。而對比迦太基方面,除了漢尼拔之外,再沒有一個果敢精明富有軍事經驗的將才。

    除此之外,其他的原因網友們都說得很好,就不再贅述。

    所以羅馬輸得起,而漢尼拔輸不起。其實在這樣的大條件下,不要說自認排名第二的漢尼拔(羅馬人認為偷師漢尼拔的西庇阿才是第二),就算是公認第一的亞歷山大都不一定能征服羅馬。漢尼拔即冤又不冤。

  • 6 # 漩渦鳴人yy

    主要還是制度上面的落後,導致了雙方在國家力量的調動上面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一般來講,制度是代表社會生產力的標誌,但是更加先進的制度能夠帶動更高的生產力,這一點也是一個事實。

    迦太基和羅馬雖然同時處於奴隸時代,但是對於他們來講,羅馬的制度更加先進一點,也就是古羅馬的公民制度。古羅馬的公民制度發源自古希臘,古希臘將她的餘輝照耀整個西方古典文明。這個時候在古希臘人惦記了以後,古羅馬選擇將西方古典文明這座大廈建立了起來。古羅馬的公民制度正是這一座大廈的支撐。

    什麼意思?迦太基是一個純粹的奴隸制的社會,這也就造成了除了這些奴隸主以外,其他的奴隸是不可能真心實意地替這些政權進行作戰,國家能夠真正調動起來的實力並不多,因為,對於這些奴隸來講,他們提這個國家奮鬥了有什麼用?他們不是得益者。

    但是對於古羅馬人來講,尤其是生活在羅馬城裡面的那些公民來講,他們就是要替國家去奮鬥,國家越強大,他們分得利益也就越多,能夠得到的努力,能夠得到的賞賜也就越多,這就是古羅馬的共和國,能夠憑藉自己屌絲般的興致,逆襲整個地中海似的勢力的真正原因。

    說到底還是人民能夠從國家拿到多少東西,拿到東西越多,當然積極性也就越高,拿到東西越少,那當然積極性也就越低,而且國家明確告訴他,奮鬥的越多,替國家做的事情越多,拿的東西也就越多,那人民就像發上了發條一樣,就不停地替國家去做事情,去打仗,去獲得利益。

    所以說對於古羅馬人來講,戰爭的失敗不可怕,誰沒有打敗仗的時候,只要你不威脅到我的羅馬城,只要我城市裡面這批公民還繼續存在我就可以再拉出一支軍隊來跟你打!

    這一點就有點兒類似於戰國時期秦國一直屢戰屢勝,屢戰屢強的這種狀態!有軍功制度作為保障,秦國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得到兵力的補充,這樣憑藉一國之力逆襲山東六國這不是一種奢求,而是一種事實。

  • 7 # 欲雲談史論今

    首先,必須得承認,漢尼拔是位軍事天才。漢尼拔的父親就是在與羅馬人對抗過程中不幸戰死,可以說漢尼拔家族就是羅馬人的死敵。還在兒童時期,漢尼拔就隨父出征西班牙,並立下了終身與羅馬為敵的誓言。

    雖然漢尼拔家族都與羅馬結成了死敵,但無奈羅馬實力強過迦太基太多。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因為爭奪西西里島,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並取得大勝。鑑於羅馬的強大,迦太基不得不主動求和,向羅馬賠款,並割讓了西西里島。

    公元前221年,由於姐夫被凱爾特人刺殺,25歲的漢尼拔在軍隊擁護之下成為迦太基駐西班牙的最高統帥。從此,漢尼拔開始了他的天才軍事生涯。

    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軍攻佔了羅馬的同盟薩貢託,這直接引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在公元前218年,羅馬正式向迦太基宣戰。羅馬人原本的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海軍直接攻打迦太基本土,另一路則從西班牙登陸,去攻打漢尼拔。

    可惜,羅馬人低估了漢尼拔的雄心。

    羅馬人還沒來得及部署完畢,漢尼拔就已率領9萬步兵、一萬二千騎兵和幾十頭大象,越過比利牛斯山,沿著高盧南岸入侵義大利半島!這一遠征計劃極度冒險,卻出乎羅馬人意料之外:在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過程中,漢尼拔雖損失了幾萬兵力,卻順利地殺入了羅馬境內。

    此時,漢尼拔大軍遠離己方軍事基地已長達兩年,兵力損失嚴重,僅剩下4萬步兵和1萬騎兵。不但兵力損失嚴重,漢尼拔大軍的構成也極為複雜:有西班牙人、高盧人、非洲人,戰鬥力參差不齊。而羅馬人是主場作戰,派出的還是8萬精心訓練的職業士兵,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羅馬人都佔據了絕對上風。

    可在坎尼大戰時,天才的漢尼拔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設計出了一個弓形戰陣,反客為主地用五萬士兵包圍了8萬羅馬軍團,將強大的羅馬軍團屠殺殆盡——僅有一萬羅馬人得以逃脫!

    坎尼會戰,令羅馬人士氣大受打擊:幾乎每一位羅馬人都有親人在坎尼會戰中喪生,羅馬為此還設立了一個全國哀悼日!

    儘管如此,羅馬卻沒有向漢尼拔屈服。漢尼拔危機,已經是羅馬人第二次遭遇外敵入侵危機了。早在六十多年前,羅馬共和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就已經遭遇到類似的危機。只不過,那是羅馬人面對的敵人是希臘人。

    公元前3世紀時,羅馬共和國剛剛崛起,義大利半島南部大多是希臘殖民城邦。公元前283年,希臘城邦與羅馬共和國矛盾激化,一場大戰已不可避免。為增強己方實力,希臘城邦的首腦塔蘭託不得不向希臘本土求援。由於塔蘭託母國斯巴達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無法前來,塔蘭託人就轉而請來了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

    皮洛士遠征義大利的征途並不順利,剛出發就遭遇颶風,載有軍隊的船隻被颱風吹得散落四處,皮洛士絕望地跳海自殺,幸好被部下給救了起來。最終,皮洛士還是率領3000名騎兵、30頭戰象、2000名弓箭手、500名投石手、20000名步兵登上了亞平寧半島。

    皮洛士登陸義大利後,與羅馬人展開了多次會戰,並先後取得了錫里斯河會戰、阿斯琴倫會戰的勝利,令羅馬人損失慘重!

    可多次失敗之後,羅馬人卻堅決地拒絕了同希臘人的和解。肥沃的拉丁姆平原,供養了數量眾多的人口;羅馬共和國連同其盟友拉丁和坎帕尼亞,兵源多達27.5萬人!與皮洛士作戰損失的一萬多羅馬軍隊,不過是羅馬軍隊的九牛一毛。

    可是,皮洛士就不同了。雖然每次與羅馬作戰都取勝,但皮洛士從希臘本土帶來的精銳士兵也損失慘重。由於遠離本土,皮洛士損失的兵源無法得到及時補充。因此,在阿斯琴倫會戰過後,皮洛士就哀嘆道:“再這樣勝利一次,我們就完了!”

    公元前275年,在義大利征戰了四五年的皮洛士最終在第三次與羅馬軍團的大會戰被擊敗,從此徹底退出了亞平寧半島!

    皮洛士的命運,就是漢尼拔的前兆。

    漢尼拔時代,羅馬共和國實力遠勝皮洛士時期,更不願輕言投降;漢尼拔本人雖然是軍事天才,但他卻得不到迦太基本土的充分信任,反而在迦太基內部遭到了懷疑。因此,在遠離本土作戰的情況下,漢尼拔雖然取得了多次勝利,但這些勝利都是戰術上的勝利,無法轉化成戰略上的壓倒性優勢。因此某種程度上,漢尼拔的多次勝利都不過是“皮洛士式的勝利”。最終,在義大利半島耗盡了自身實力後,孤立無援的漢尼拔宣告徹底失敗了。

    此後,在公元前203年的扎馬戰役中,漢尼拔敗給了羅馬軍官大西庇阿,徹底褪去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神”光環。七年後,強大的羅馬強迫迦太基交出漢尼拔,漢尼拔被迫逃亡海外。後來,漢尼拔被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阿出賣,被押解前往羅馬。不甘心成為羅馬囚徒的漢尼拔,在押解路途上就服毒自殺了。

    失去漢尼拔的迦太基,後來被羅馬軍團攻陷,羅馬人還在迦太基的土地上灑滿了鹽,意在使迦太基土地從此不能再種植莊稼。此後,迦太基正式歸屬羅馬,再也不能對羅馬構成威脅。

    所以,為何坎尼會戰漢尼拔取得大勝卻無法滅亡羅馬?

    關鍵在於羅馬的綜合國力遠勝迦太基,迦太基人內部又不能完全團結一致,造成了漢尼拔在義大利半島征戰十五年,卻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孤軍奮戰。這樣的情形下,漢尼拔怎麼能滅亡羅馬?

  • 8 # 旅途中的歷史

    漢尼拔在坎尼大捷之後沒有攻打羅馬,有幾個原因:第一,他當時缺乏攻城武器;第二,他意識到無法一舉消滅羅馬,意圖簽訂一個對迦太基有利的停戰協議,洗刷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屈辱之後,為下一次戰爭打好基礎;第三,他寄希望於和羅馬之外的義大利人組建反羅馬聯盟,共同扼殺羅馬。

    從後面結果看,漢尼拔的第一個觀點是對的。他的所有勝利是在野外堂堂正正佈陣贏的。包括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和坎尼戰役。他唯一攻下的義大利城市是塔靈頓,但那是有內應開啟城門的結果。漢尼拔一直都沒能攻下塔靈頓的港口,以至於迦太基無法從海路增援遠在義大利的這隻孤軍。這也是漢尼拔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漢尼拔的第二和第三個想法都被證明是幻想。他低估了羅馬人堅韌不拔的決心。坎尼戰役後,羅馬拒絕為被俘虜的羅馬士兵支付贖金,很快又拼湊出兩個軍團,亮明血戰到底的決心。

    漢尼拔同時也低估了義大利各城邦和羅馬的凝聚力。在他蹂躪義大利各地時,羅馬的小兄弟們都選擇繼續跟隨這位大哥,除了坎佩尼亞。其實漢尼拔也很難,因為坎佩尼亞歸順他的條件就是不能向坎佩尼亞人徵兵。以漢尼拔有限的兵力,一方面要保衛坎佩尼亞,一方面要在幾支羅馬大軍的“圍觀”下掃蕩義大利,實在是力不從心。

    漢尼拔失敗的最後一個原因,恐怕也是最主要原因是就國運來看,羅馬正處於上升期,而迦太基正處於衰落期。最直觀的證據就是羅馬這邊將星濟濟,包括老謀深算的費邊,義大利之劍馬卡魯斯,少年得志的西庇阿。而迦太基這邊除了漢尼拔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包括他的兩個親弟弟。漢尼拔以一己之力差點扭轉兩個國家的國運,算得上震古爍今的蓋世英雄。

    下圖是我拍攝的坎尼古戰場。第三張碑文是李維的名句,“沒有一個國家能和羅馬這般置於死地而後生”

  • 9 # 奧特曼打不打小怪獸

    背景資料:

    迦太基漢尼拔在早期完成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現西班牙領土)埃布羅河以南的征服戰,而引發羅馬與迦太基戰爭的導火索是迦太基漢尼拔出兵包圍了埃布羅河之南的薩貢託,而薩貢託因害怕漢尼拔的勢力,便早早的與羅馬結盟。戰爭一觸即發,漢尼拔軍歷經重重艱難險阻,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抵達義大利半島,戰爭的起初,漢尼拔取得了極大的勝利。羅馬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措施,不與漢尼拔正面作戰,以拖垮漢尼拔。面對此景,漢尼拔採取掠奪和突襲羅馬補給基地的方略,激怒羅馬人,迫使其應戰。216年春漢尼拔突襲了羅馬重要的糧倉和補給基地坎尼(康奈城),羅馬人在新任執政官的影響下,決定與漢尼拔決戰。著名的康奈戰爭爆發後,漢尼拔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戰爭至此陷入了一場僵局,羅馬人瞭解到要打敗漢尼拔,惟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堅壁清野消耗戰略,羅馬人不給漢尼拔任何與其正面交鋒的機會。

    羅馬採取了以下幾點主要軍事措施:

    1、羅馬不斷派出小部隊騷擾漢尼拔軍,旨在耗盡漢尼拔的精力,動搖其軍心。

    2、羅馬抵擋住了漢尼拔的攻勢,雖然他攻下塔朗多,卻無法成功佔領領控制其港口,使單軍深入的漢尼拔無法獲得迦太基的支援,至此勝利的天平倒向羅馬。

    3、羅馬奪回卡普阿,佔領錫拉庫薩,並在西西里島上摧毀了一支迦太基軍隊,平定了當地的起義。

    4、羅馬與希臘本土的艾托里亞聯邦(Aetolian League) 結盟對付馬其頓的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圍攻之後不久便向聯軍臣服。

    5、至公元前210年,羅馬在這段時間內已漸漸奪回各地失去領土,並在公元前209年內攻下塔朗多,至此漢尼拔幾乎喪失了其對義大利南部的控制。

    漢尼拔遇到的問題:

    1、面對堅壁清野的羅馬,接下來的幾年內,漢尼拔在義大利南部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成效不彰。

    2、仰仗地方城鎮低效率的補給,缺乏能獨當一面的將領,遲遲等不到迦太基的援軍,無法取得與羅馬相抗衡的資源等等因素,使得進軍羅馬城的希望越來越渺小。雖然在此期間漢尼拔仍與羅馬打了幾場顯著的勝仗,於公元前212年徹底摧毀兩支羅馬軍隊,並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場戰役中殺死了兩名羅馬執政官,但他至終無法取得任何關鍵性的勝利。

    3、公元前207年,漢尼拔再次進軍普利亞,並在此等待與其二弟哈斯德魯巴‧巴卡從西班牙帶來的援軍會合之後一起進軍羅馬城。 哈斯德魯巴不幸的在義大利北部被羅馬軍擊敗身亡(梅陶羅河戰役)。

    4、漢尼拔三弟在利古里亞行動的失敗,及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談判的破裂,為漢尼拔征服義大利的計劃鳴起喪鐘。

    5、公元前203年,在義大利征戰將近十五年後,漢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對抗由大西庇阿率領入侵迦太基的羅馬遠征軍。

    由上所述,非漢尼拔不願攻下羅馬,而是實力做不到啊!

  • 10 # wu潘武

    據說是六萬,不是八萬,死得很慘,羅馬人真笨,不是有什麼陣的嗎?結果被人家圍住,一天殺死幾萬,殺幾萬頭豬,都沒那麼容易

  • 11 # 基情無極限

    對於漢尼拔遠征羅馬帝國這個經典戰例,只能是說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為要摧毀滅亡一個強大的帝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單純依靠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透過軍事打擊就可以做到的,所以這一場遠征是一場註定失敗的遠征。漢尼拔註定只能成為一個悲劇英雄,我從以下幾點分析,為什麼漢尼拔不可能成功:

    第一點:羅馬帝國太過強大,並且底蘊深厚加之羅馬人天生尚武,民族精神彪悍頑強,難以一舉擊潰,就是羅馬在帝國後期分為了東西羅馬帝國,內憂外患的西羅馬帝國都能夠在風雨飄搖中抵擋住匈奴,日爾曼,法蘭克等蠻族一波又一波的進攻,這些蠻族可以說都是比迦太基更強大的存在,最後還是由於後期軍隊僱傭軍成份過高導致無法控制,僱傭軍發動軍事政變攻破了羅馬城,帝國才正式滅亡,但是東羅馬帝國依舊存在並且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再一次揮師西進重新收復了很多故土讓東羅馬再一次成為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最牛叉的是帝國還存在了一千多年,由此可見羅馬帝國並不是速亡之國。那時候雖然漢尼拔是當時迦太基首屈一指的名將,是那個時代的傑出軍事戰術家,手下擁有一支能征慣戰的精銳部隊,但是這些都無濟於事。因為那時候要面對的羅馬帝國是一個龐然大物,更何況當時的羅馬帝國整體正是處在上升期,帝國高層銳意進取不斷開疆擴土,並且同樣擁有優秀的將領,在四處征戰中的羅馬軍隊的戰鬥力水平也是始終處在比較強悍的階段,軍事力量完備先進,所以說就是漢尼拔軍事水平在怎麼高超,帶領的軍隊戰鬥力再爆表,就想依靠這些消滅羅馬帝國這樣一個體量龐大,並且以武立國的軍事帝國,完全不切實際,有一點痴人說夢的感覺。

    第二點:遠征在戰略上就是錯誤的,尤其是孤軍深入。漢尼拔帶軍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接出現在羅馬北部確實有一點出其不意,兵行險招的感覺,既然都拿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信念就應該趁羅馬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就直撲羅馬帝國的心臟位置首都羅馬城直接瓦解羅馬的指揮系統,那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等羅馬人反應過來以後,其實就已經失去了最佳戰機,雖然漢尼拔消滅了不少羅馬帝國的軍隊並且跟羅馬人周旋了幾年,但是這些打擊還不足以摧垮羅馬帝國的根基,要真正摧垮一個帝國就必須最大限度消滅對方的社會生產力,要不然對方依然有能力組織力量與之相抗衡。在同一時期的古代中國秦未漢初爆發的楚漢之爭就是最好的例子,楚霸王項羽和楚軍戰力天下無雙多次把漢王劉邦打得全軍覆沒,尤其是彭城大戰殺得劉邦56萬大軍血流成河,但是每一次慘敗之後劉邦都可以滿血復活,就是因為劉邦有穩定的大後方關中和蜀地可以源源不斷提供兵馬,錢糧,相反楚軍情況每況愈下,最後直接被劉邦耗死。漢尼拔也只是佔領羅馬部分地區並沒有大面積消滅羅馬帝國的社會生產力,所以羅馬人可以不斷的組織軍隊跟漢尼拔較量。相反漢尼拔由於是孤軍深入,所以後勤補己很難跟得上,在加上戰鬥和非戰鬥減員嚴重漢尼拔軍團整體戰鬥力自然是大打折扣,後期羅馬更是執行焦土政策這個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主場作戰的羅馬人完全是以逸待勞,漢尼拔的失敗已經是不可避免。

    第三點:迦太基方面國家意志不夠統一,堅定,民族性格還是偏軟弱。迦太基內部本身就不是鐵板一塊,主要是分主戰和主和兩派,彼此雙方在政見上就不一致,所以漢尼拔勞師遠征羅馬的時候,迦太基沒有做出相對應的策略來支援漢尼拔軍團,要是在羅馬南部也開闢一個戰場那漢尼拔面對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可笑的是迦太基沒有在戰略上深謀遠慮的人才,在說迦太基本身各方面的實力就跟羅馬有很大的差距,還不團結一致要是迦太基人也做到跟羅馬人一樣眾志成城,調動整個國家資源跟羅馬人一決雌雄那或許還有機會徹底打敗羅馬。可惜這個只是假設,而且最可笑的是他們居然還沒有做好應對羅馬人入侵的準備,戰爭永遠都是瞬息萬變的什麼可能都有。後面羅馬方面為了緩解正面壓力派遣西屁阿直接出兵攻打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不得不撤兵去救迦太基本土,就此滅羅馬的這個戰略企圖徹底破產了。羅馬帝國能夠在本土有重大軍事危機的情況下,還能夠從容不迫的派遣大軍直接攻打迦太基本土,羅馬帝國的強大可見一斑,羅馬高層此計完全就是西方版的圍魏救趙。

    最後為什麼說漢尼拔悲劇,他的悲劇之處在於為自己的國家出生入死那麼多年,在回國後面的時間裡迦太基方面迫於羅馬帝國的壓力準備把自己的英雄和守護神交出來,以致漢尼拔不得不逃亡在外,最後自殺身亡,這個才是令人費解的地方這種國家不滅才怪,對比下來迦太基民族精神也沒有羅馬人那麼強悍,那麼百折不撓,要不然也不會拿漢尼拔去換取那虛無縹緲的和平。看看羅馬人怎麼對待自己的英雄和對待英雄的態度就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了,羅馬人確實崇敬英雄並且以英雄為榮。羅馬的凱撒大帝在元老院被反對派殺害並汙衊,羅馬人民可是群情激奮,並且後面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國葬送別自己的戰神,而且最後所有兇手都不得好死,一對比就知道這個傷害有多大了,所以只能說漢尼拔一代英才出身在迦太基註定是一個悲劇。

  • 12 # 莫剛哦認得你

    迦太基把他當做爭奪商業利益的霸權戰爭,羅馬把他當做關乎生死存續的文明決賽。沒有妥協與共處,只有非生既死。迦太基是商業奴隸貴族制,羅馬是地主奴隸貴族制。羅馬的統治利益是擴張,迦太基的統治利益是商業體系。在戰爭中羅馬平民可以憑藉戰利躍升為地主,迦太基平民卻會淪為債務奴隸。1.兵制中,迦太基是僱傭兵制,羅馬是公民兵制。公民兵在擴張戰爭中更能保持高昂計程車氣、戰鬥素養與明確的目標。2.權利分配中,迦太基是商人階層掌握權利,羅馬是地主貴族階級掌握權利,在爭霸戰爭中地主貴族更有政治覺悟與精神動員能力。3.戰略目標中,迦太基目標不和時宜,面對日益強大的羅馬,統治階層依然幻想以戰促談,走走停停,不發展武備,軍事實力依賴於利益牽絆的僱傭軍,不擴大戰爭成果,不利用停戰時期發展軍隊,展開外交。4.軍事建設中,迦羅兩百餘年的鬥爭沒有喚醒腓尼基人的生存警覺,依然武備廢弛,隊伍混亂。面對羅馬的咄咄逼人,一味退讓避禍,不主動出擊。5.國力發揮中,迦太基沒有利用自身雄厚的財力,任由羅馬步步蠶食。羅馬發揮了自身對人力的有力管控,不斷髮展壯大軍事實力,用自己的貧窮與敵人的富有,激勵平民貴族,前仆後繼。將才輩出,武德充沛。 在坎尼會戰的漢尼拔充分展現了自身的軍事才華,也暴露出迦太基與羅馬軍隊的各種不足。漢尼拔繼續擴大戰果,乘勝追擊。羅馬士氣哀沉,迦太基也是後繼乏力。累月的戰爭消耗者雙方的物質財富與精神動力。地主貴族是可以用土地政治重新激勵,繼續戰鬥。而商人階層不渴望土地與人口,只盤算兌現的收入與支出的差價,每一次對戰爭的投入都是一次對財富的洗劫,必然難以承受曠日持久的戰爭補給。被戰爭蹂躪的羅馬,也沒有什麼可以吸引他們的二次投資。故而當漢尼拔向母邦需求補給擴大戰果時,迴應寥寥。羅馬雖經歷如此沉重的損失,舉國震驚。羅馬地主們也都明白不把漢尼拔趕出羅馬本土,羅馬無法取的勝利,不能取得的對迦太基的勝利,就無法佔領埃及,伊比利亞,和阿非利加。富壤肥沃的膏腴,就永遠無法到手。羅馬地主階層就會囿於亞平寧半島的方寸之地,在人地矛盾中逐步衰亡。對於一個剛從各種矛盾鬥爭的倖存下的佼佼創業者,當然不會垂頭喪氣,坐以待斃。必然會調整方略,投入更多力量,誓死保衛自己的創業成果,光大自己的藍圖理念。迦太基,勝一隅,驚敵國,己邦勞。單軍勢薄,孤將難改。敗者不露哀,是為死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真實的談一談你親身經歷有真本事的老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