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越關

    三國初期群雄並起,各地諸侯窺伺天下,其中最有權威和實力的就是袁紹和袁術,而他們二人還是兄弟卻極為不和,甚至發展到了雙方都支援對方的仇人。

    嫡長子之爭

    《三國志》中記載;袁術是袁紹的從弟,古人把堂兄弟稱為從兄弟。

    袁術為袁氏宗族中的嫡長子袁成之子。但是袁成在逝世之後,袁紹就被過繼到了袁成的名義之下,因此袁紹就代替了袁術,名義上就成為了袁家的嫡長子,也正因為這一原因,袁術深深的恨起了袁紹,認為是袁紹奪取了自己的地位和名譽,所以就有了後來經常說袁紹是庶出,以此來抬高自己的威望。

    這一行為嚴重的分化了兄弟之間的感情,所以雙方都在給對方互相使絆。

    矛盾激化

    在討伐董卓之時,因為推選盟主為袁紹,所以袁術極為不快。

    袁紹的盟主之位就是靠著袁家的聲望得到的,所以這件事更加深了袁術對於袁紹搶奪了自己嫡長子位置的不滿。

    最終矛盾激化在時任袁術部將的孫堅攻下豫州後,袁紹派周昕為豫州刺史,奪取孫堅的地盤,袁術此時引兵擊退周昕。兩兄弟就此徹底決裂。

    二袁爭霸

    在三國的初期,其實是袁紹和袁術的爭霸,就連曹操和劉表等諸侯都是選擇靠著二袁來站隊的。

    由於袁紹是名義上的嫡長子,而且能力相對於袁術要突出,所以天下諸侯大多願意與袁紹結盟,當時的曹操更是如此。

    袁術因此大罵袁紹極其黨羽說“這些豎子不跟隨我,反而跟隨我的家奴。”還大肆宣揚袁紹不是袁家子孫,只是奴婢所生。

    因此,袁紹聯合了曹操劉表等人鉗制袁術,自己也起兵攻打袁術的盟友公孫瓚等人。袁術也毫不客氣的起兵攻打袁紹的附庸曹操和劉表等人。

    但是結果卻相反,袁紹大勝公孫瓚,袁術敗於曹操。最終讓曹操發展了起來,二袁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2 # 關東俠客

    袁紹,字本初是司空袁逢長子過繼給叔父袁成做養子。袁術,字公路是袁逢次子,兩個人是親哥倆,不同的是袁紹是小妾生的,袁術是正妻生的嫡子。古代是一夫多妾制,只有嫡子有繼承權。所以袁術從骨子裡瞧不起袁紹常稱"吾家奴”。但袁紹生的美姿儀,各人修養,品格和能力均高於袁術,所以術深忌之。漢末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是名門望族有很強號召力。東漢末年皇帝年幼被權臣控制,袁紹想立劉虞為帝,寫信爭取袁術意見。袁術不想立成年皇帝,他看到漢室衰微想取而代之,為然認為小老婆養的太沒出息,於是義正嚴辭的拒絕了,兩個人因此鬧翻。十八路諸侯討董桌,諸侯多依附袁紹。袁術非常生氣,說袁紹是我們家奴僕而矣!袁紹聯合劉表夾擊袁術,後來袁紹和曹操聯合打敗袁術。袁術逃到揚州稱帝成了眾矢之地。先後被呂布和曹操修理元氣大傷,氣得吐血而死。袁紹兵多將廣有機會統一北方的,官渡之戰惜敗也窩囊而死。

  • 3 # 大學生追夢者

    一、正統之爭,袁紹和袁術都是袁逢的兒子,不同的是袁紹是妾出而袁術是正妻所生。要知道古代嫡子地位遠高於庶子,袁術從一出生就比袁紹高一頭。因此袁術被眾人眾星捧月般的百般呵護,而袁紹卻飽受人們的白眼。此後袁紹被過繼給袁紹的大伯,但是袁術卻更看不起他,兩人也一直在爭奪袁家的真正繼承者之位,但是最終還是袁術獲得了袁家的大部分資源和地位。

    二、討伐董卓時,反董聯盟的盟主之位

    在推選盟主之位時,大家公推袁紹,袁術因此很不滿意。因為論官階自己比袁紹高,論血統自己又比袁紹正,所以想當然認為袁紹不能當上,必然盟主之位是自己的。但是大家卻絲毫沒有推選他的意思,心高氣傲的袁術怎麼能忍,認為是袁紹暗中做手腳從此恨上了袁紹,之後兩人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但是袁術政治以及軍事手段不及袁紹,從此被兩人的矛盾激化,之後袁術攻打曹操,曹操很聰明的藉助袁紹的力量來對抗他,這更是激化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三、袁紹攻打公孫瓚

    公孫瓚和袁術是類似盟友的關係,但是袁紹一直看公孫瓚不順眼,袁紹就聯合曹操一起攻打公孫瓚。從此袁紹袁術兩兄弟的矛盾轉變為仇敵,自此直至袁術身死兩兄弟的矛盾才算化解吧!

  • 4 # 泊圖泊途

    這事情在《三國志》裡面都明著寫了。

    “(袁術)既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三國志》

    袁術和袁紹有嫌隙,但是和劉表又不和,勾結公孫瓚,袁紹為了發展肯定要滅公孫瓚,那就聯合劉表。這倆人各懷鬼胎,遠交近攻。

    袁術原本不在江淮地區,在陳留駐紮,為什麼搬走了呢?袁紹、曹操聯軍把袁術打跑的。這兄弟關係還有的相處嗎(還不同母)?

    假如這兄弟二人能同心同德,南北呼應,確實是東漢最強力量,但是他們誰都不服誰,袁紹覺得袁術是弟,袁術覺得袁紹是庶出,發展一段時間後,袁紹實力最大,袁術必然眼紅,嫉妒之心如何抑制?袁術還要稱帝,袁紹看了豈能舒服?

    只能套用表情包裡的一個搞笑句子“這日子沒法過了!”

    袁氏這個好牌被他們打爛了,除了對手強以外,自身還是有原因的。

    這種妒火還蔓延到袁紹的兒子之間。當然還是由於爭奪地位。袁紹死後,大臣各自支援其主,袁氏分裂,即使在曹操打來時,袁譚、袁尚之爭還在發生,只能說子自毀長城,加速曹操統一北方的程序。

  • 5 # 船伕

    關係崩盤期

    袁紹和袁術哥倆之所以反目,這和討伐董卓之後的袁氏家族緊密相聯,這裡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人物,那就是袁逢的嫡長子、袁紹和袁術的哥哥——袁基。如下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袁術雖然是嫡子,但不是嫡長子,這跟雖然是皇子,但不是太子一個道理,袁術和被過繼給伯父袁成的袁紹都是半斤對八兩——差不多。而袁基作為嫡長子,不僅繼承了袁逢的爵位,同時已經官拜太僕,位列九卿之一,地為只比三公低一級。可以說,只要袁基一句話,袁紹和袁術就必須聽著,不論是從官場上還是氏族關係上,這倆人被袁基壓得死死的。

    轉折發生在袁紹和袁術起兵討伐董卓之後,董卓一氣之下屠了袁氏滿門,其中就包括位高權重的袁基。袁基死後,袁氏家族相當於群龍無首,誰來接盤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遺產?毫無疑問,袁紹和袁術誰都想!兄弟反目已成必然。後來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

    註釋1:人生四大鐵,指的是一起扛過槍、一起同過窗、一起分過髒、一起嫖過娼。

  • 6 # 笑看三國風雲

    許多人一直嘆息擁有最大資源的袁紹和袁術兄弟居然在三國初期的爭雄過程中一敗塗地,敗給了閹黨之後的曹操,確實令人扼腕嘆息,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人們轉而同情賣履小兒劉備,那麼作為四世三公,擁有龐大資源的袁紹和袁術為何不能夠兄弟聯手創業,反而非要鬥得你死我活呢?其實根本緣由還是來自一個“利”字,而矛盾來自兩件事,正是這兩件事讓他們兄弟倆人鬧起矛盾,最終從此分道揚鑣。

    第一件事:豫州之爭。

    孫堅投靠袁術後,為了拉攏孫堅,就上表天子敕封孫堅為豫州刺史,把孫堅納入麾下,這樣袁術勢力大增。

    翻開地圖我們就發現,豫州位於曹操兗州的南邊。袁紹如果拿下豫州,就可以形成對曹操南北夾擊的態勢,曹操就處於必敗之地,也就沒有後來的官渡之戰。

    而且汝南郡屬於豫州,這是袁氏發展的老巢,對於袁紹來說是龍興之地。如果擁有這塊地盤,對於他的發展來說,就如同插上翅膀一樣,翱翔天空。

    袁紹為了達到目的,就派自己的老部下週昕趁孫堅遠征董卓的時候下手;當孫堅全師正在和董卓鏖戰,沒有防備袁紹來這一手,豫州就被周昕佔領了。孫堅還沒有來得及生氣,袁術就開始動手,對臥榻之旁的豫州居然被袁紹毫無理由的佔領甚是憤怒,就立即從派人擊敗周昕,重新奪取了豫州。

    袁術雖然拿下了豫州,但是對於袁紹企圖染指豫州之事很是來氣。在袁術看來,自己是袁氏家族的嫡長子,繼承祖宗基業理所當然,你一個庶子哪裡有資格來爭呢?表面是地盤之爭,實際就是嫡庶之爭,袁術當然是寸土不讓。

    袁紹偷雞不成反而蝕把米,周昕本來是袁紹放在江東的一顆棋子,棋子被洩漏之後,袁術和孫堅對於周昕的追殺是契而不捨,直到消滅會稽太守王朗,也沒有放過周昕。

    第二件事:立新帝之爭。

    董卓控制京城,操縱朝政大權,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內外封賞大事均來自董卓一人說了算。袁紹等人就動了心思,覺得既然你董卓可以立一個皇帝,那麼我們聯合起來也可以立一個皇帝,這樣在京城的小皇帝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在大義上可以佔據主動。

    這事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是做起來非常有難度,重新立一個皇帝需要照顧各個方面的利益,除非你能夠像董卓一樣全綱獨斷,立殺不服,否則如果不服眾就難以辦成。

    當袁紹提出讓幽州劉虞作為新的皇帝,袁術立即提出了反對,說的大義凌然,其實他就是不願意立一個年長的劉氏宗親做皇帝;年紀太大不好控制才是袁術反對的根源。這樣一來二去兩個最大勢力的袁紹袁術兄弟不同意,事情就難辦了,新皇帝就沒有立成。

    經過豫州之爭和立新帝之爭兩件事情之後,袁紹和袁術從合作倒董到分道揚鑣,各立山頭,開始爭鬥不休,互相拆臺。袁術支援袁紹北面的公孫瓚對抗袁紹;而袁紹就支援袁術西南面的劉表牽制袁術,而袁術為了對付劉表就啟用孫堅,兩兄弟的爭鬥開啟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 7 # 談古論金

    袁紹與袁術是親兄弟,他們都是司空袁逢的兒子,袁紹是哥哥,袁術是弟弟,但是在漢末諸雄的爭鬥中,兩人不但沒有聯手,還是糾纏不休的敵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大致有如下幾個理由:

    1、由於嫡庶有別、品類差異引起的妒忌。袁術是司空袁逢嫡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而袁紹則是袁逢的庶子,也就是婢妾所生的兒子,袁術本來看不起出身微賤的袁紹,但是袁紹卻又因為過繼給伯父袁成,在宗法上成了袁成的嫡子,也隱隱成為袁氏家族這一輩中的代表人物,被父輩們重視,在士林中聲望也很高,袁術看到他心目中的“吾家奴”與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影響力更大,十分妒忌。再加上袁術少年時候以有俠氣出名,與四世三公的袁氏家風不符,英俊威武、儒雅寬宏的袁紹作為“別人家的孩子”讓他心理也很不舒服。

    2、由於政治立場不同引起的矛盾。袁紹曾經想擁立漢朝的宗室劉虞為皇帝,希望得到袁術支援,但是劉虞比較年長,早已心懷異志的袁術不願意擁立成年的漢朝皇帝,兩人翻臉的導火線是這個。當然,袁紹也不是真的想匡扶漢室,也有自己的打算,因此,這個政治立場的不同其根源還是袁術對袁紹主導大局感到不滿所延伸出來的。

    綜上,袁紹與袁術的矛盾一開始主要是因為袁術的各種心理不平衡與敵對情緒引起的,當然袁紹也不是講“兄友”道德的人,因此針尖對麥芒,本是兄弟的他們也就成了死敵。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雖然袁紹和袁術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是袁術的母親出身高貴,袁紹的母親出身卑微,袁術打心眼裡就瞧不起袁紹。在天下大亂後,袁紹佔據了北方,袁術佔據了淮南,兩個人的實力都非常強大。一山不容二虎,袁紹和袁術本身就一直不和,兩個人又都想要統一天下,因此袁紹和袁術根本不可能合作。

    因為出身的差異,袁紹和袁術年輕的時候關係就很一般。袁術仰仗著出身高貴,經常做一些遊俠的事情,袁紹則一直禮賢下士,在東漢末年備受士人尊敬。大將軍何進掌權的時候,袁紹和袁術都是何進的手下,何進遇害之後,袁紹和袁術合作誅殺了宦官,這一時期兩兄弟的關係還沒有到達水火不容的地步。

    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

    董卓禍亂朝政的時候,袁紹怒斥董卓的行為,受到了天下諸侯的擁戴,被推舉為反董聯軍盟主。袁術也參加了反董聯軍,負責為聯軍運送糧草。

    雖然袁紹的官職和地位都高於袁術,但是袁術內心裡面一直瞧不起袁紹。袁紹在反董聯軍失敗後佔據了冀州,冀州是天下最大的一個州,袁紹憑藉著冀州的力量四處征伐,逐漸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州郡。

    袁術在董卓之亂時期佔據了淮南地區,淮南地區的面積不大,人口卻非常的多,一個南陽郡的人口,就相當於益州整個州的人口。不過袁術手下的人才並不多,袁術曾經憤怒的說:“士人們都不來投奔我,反而投奔我們家奴隸生下的孩子!”

    在反董聯軍失敗後不久,袁術拉攏了陶謙和公孫瓚進攻袁紹,袁紹拉攏了曹操共同抵禦袁術。結果袁紹擊敗了公孫瓚,曹操和袁紹聯手擊敗了袁術,曹操擊敗了陶謙,袁紹和袁術的交戰以袁紹的全面勝利告終。

    到了公元197年,不甘失敗的袁術在淮南稱帝,遭到了諸侯們的群起攻擊,最終在公元199年走向了窮途末路。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袁術主動找到袁紹求和,想要北上投奔袁紹,袁紹也原諒了袁術,派人在半路上接應袁術。然而袁術在中途被劉備擊敗,最終憂憤而死。

    在袁術和袁紹開戰的時候,袁紹和袁術幾乎控制了全部的諸侯,假如兩個人能夠團結合作,肯定能夠一統天下。然而袁術和袁紹都想要一統天下,把對方當做了敵人,而且袁術一直瞧不起袁紹,無法同袁紹和平相處,袁紹和袁術的這些錯誤最終導致了兩人的失敗。

  • 9 # 蔥蔥那年

    袁術和袁紹的矛盾恐怕是他們兩人登上政治舞臺的那一天就有了,因為:

    第一、出身問題。在那個社會對出身問題看的比較重要,袁術是正妻所生,袁紹是妾所生,更合況袁紹不僅人長的好看,而且門客有多,人脈資源比袁術好,這個弟弟就開始輕視和仇恨哥哥了。

    第二、政見不同。兩人擁有四世三公的家族地位,當時的四世三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又逢亂世,這袁氏二兄弟都比較牛,都想當皇帝,袁術懷揣玉璽直接稱帝,袁紹另立劉姓的人,結果袁術當了三年半皇帝,吐血而死,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也被曹操擊敗後抑鬱而終。

  • 10 # 車工00

    主要是為了爭權

    袁紹、袁術都是司徒袁逢的兒子,只不過一個是大老婆所生,一個是小老婆所生。袁術是大老婆所生,屬嫡子,袁紹雖比袁術大,但是是庶出,可袁紹又過繼給伯父,又變成長子,成了名義上的掌門人。而且在社會層面也得到承認,在十八路人馬聯合討伐董卓時,大家一至公認袁紹為盟主。這讓袁術很不舒服,憑什麼讓丫的頂了我的位置?因此,處處與袁紹作對,最後不如單幹,在淮南建之根根地。

    要說袁術自己稱雄一方也無可厚非,可他偏偏拉擾袁紹的對頭陶謙、公孫贊對付袁紹,這就有點過了。咱哥倆的事哥倆解決,扯上外人幹嘛?一怒之下,聯合劉備,曹操滅了陶謙,也滅了公孫瓚,讓你小二子知道疼。

    常言說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後來,袁術竟起當皇帝,自己稱起帝來。這一下,玩大了,超越了遊戲規則,人人都有理由打他,一下子被打殘了,這才想起哥了。哥說你來吧,咱必盡是兄弟,我去接你,誰知半路上殺出個正義凜然的劉皇叔。結果兄弟面沒見上,袁術氣死了。

    不過老袁家兄弟不和可能是傳統,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後來如出一轍,好像是袁紹袁術的翻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密斯凡德羅作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