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眼鏡週週
-
2 # 愛廚坊
自制油茶的用料
油 麵粉 碎核桃 黑芝麻 枸杞 葡萄乾 白糖 碎花生
自制油茶的做法步驟
步驟 1
開火,熱鍋,倒入適量的油
步驟 2
倒入事先準備好的麵粉,快速不斷翻炒,這裡注意一定要用小火,用大火或者翻炒不及時,很容易糊鍋。翻炒至微黃就可以關火盛出來了。
步驟 3
由於炒熟的麵粉,會有小的麵疙瘩,盛出後放在面板上,用擀麵杖再碾一邊,就可以放到一邊晾著了
步驟 4
晾面的時候,就可以把配料提前準備好,我們這次做的比較多,就用盆裝了,分別放了枸杞、花生碎、碎核桃、葡萄乾、黑芝麻、白糖。白糖實際要比圖片裡的多。
步驟 5
然後把這些配料攪拌均勻。
步驟 6
麵粉晾涼之後,就跟之前的配料一起攪拌均勻。
步驟 7
然後裝到食品袋裡放起來,隨時都能喝了。
自制油茶的小貼士
1.前面忘了說,提前準備好碎核桃和碎花生,都炒熟了,打碎,葡萄乾、枸杞、黑芝麻都是從超市買的
2.我們這是一下子炒了10斤面,放了好像6斤白糖吧。不過不放白糖也可以,做原味的,喝的時候在放糖,比較好掌握。
3.最後攪拌均勻所有的配料,抓一把,基本上每個配料都有,就是最完美的了。
-
3 # 隨想邊寫
茶油,也就是食用油。茶籽曬乾,撿出茶籽米,然後油榨。目前油榨方法太多,一般就傳統壓榨。現在給你看看“婧月油茶油”
-
4 # 精緻女孩的日常
1.先炕花生芝麻。炕好後花生切碎,備用。
2.準備好牛油,豬油(牛油我家平常不怎麼能接觸到,就用的羊油和豬油),開火,等油化了後,小火放過篩麵粉翻炒,炒至微黃出鍋。 3.把炕好的花生碎,芝麻啥的倒到炒好的麵粉裡。
4.鍋裡燒水,水開後倒入和水的油茶麵,放少許鹽調味,煮開後可下麻花,進去一起煮。或者煮好後舀出來放麻葉,香油。
煮茶,用熱水,不用開水,因為用開水油茶又燒開,一是多次煮沸的水喝了無益,二來用熱水易於生薑等味道揮發。放鹽也要注意,要等油茶起鍋時才放,放早了,油茶就會發黑,沒有那金黃色的雞湯般的模樣了。 一鍋茶水被飲完後,還可向鍋內摻入清水熬煮,如此重複熬煮可達五六鍋。這樣油茶一鍋一鍋煮下來,感覺味道已沒有先前的濃烈,這正應驗了油茶的“一鍋苦、二鍋呷(澀)、三鍋四鍋好油茶”之說。這是提醒你慢慢品嚐,好好回味。
-
5 # 就愛紅太郎
用料
大米粉200g鹽適量花椒粉少許榨菜末適量小蔥少許香菜少許花生米適量油饊子適量辣椒油/白油適量四川油茶的做法
香菜、小蔥、榨菜切末
大米粉加少許水調勻
鍋里加適量清水燒開,轉小火
加入調勻的米粉,一邊加一遍攪勻
然後慢慢攪至米糊變得濃稠即可
把煮好米糊盛入碗中,依次加入香菜、小蔥、榨菜、花生米、油饊子,最後加入鹽,花椒粉,辣椒油(或白油)即可
簡單美味的四川油茶就做好了~~~開動吧!
小貼士白油:在四川是指熬好不辣的食用油,一般涼拌、麵條、米粉、或者各類小吃等等都會用到!製作方法:食用油放鍋裡,加入大蔥、生薑、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小火加熱至香味濃郁,過濾掉輔料就做好了,一次可多做一些慢慢使用 -
6 # 欣動美食
原料 麵粉 黃油 炒好的芝麻 花生敢碎備用 葡葡幹 麥片 麥乳精 奶粉
做法 鍋入油下面小火慢慢悠悠的炒至淡黃色 加上上述輔料攪拌均勻即可 吃時開水一衝即可
面香味濃 方便省事 營養豐富 老少皆宜
-
7 # 小小鳥vlog
打油茶
打油茶亦稱“吃豆茶”。瑤族、侗族傳統待客食品。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等地。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黃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製成。有的還加蔥花、菠菜、獵肝、粉腸。侗族在不同的場合吃不同的豆茶。
中文名
打油茶
亦稱
“吃豆茶”
流行
湖南、貴州
用料
花生米、玉米花
起源
漢、壯、瑤、侗等族飲食習俗。傳說起源於唐代。把糯米蒸熟晾乾放進熱油中炸成“米花”,備好其他副食。茶葉用油炒後,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時,圍坐火塘,主婦把碗擺在桌子上,碗裡放上蔥花、菠菜等,用熱油茶稍燙,再加米花和花生、黃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日常食用,也有隻喝油茶水或用油茶水泡冷飯的,副食品多少不一;待客時,往往舉行油茶會,副食品較為豐富。
原理
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一些地方,村前村後、園庭周圍,都種有幾株茶樹,任其自然生長,每年採葉一二次。將葉放入甑中或鍋中蒸煮,等葉變黃,取出淌幹,加米湯少許略加揉搓,再用明火烤乾,充分乾燥後成為打油茶的調製原料。在烹煮中需在油鍋中加入花生、黃豆、芝麻、玉米花、幹筍子等。據說,這種茶湯營養十分豐富,一些機關食堂也備用此茶。
製作油茶的主要原料,一是茶葉,二是茶籽油(山茶油),三是配料:大米花、酥黃豆、炒花生、蔥花、糯米飯等。
油茶具體制作方法是:先將煮好的糯米飯曬乾,用茶籽油爆成米花,再將一把米放進鍋裡幹炒,然後放入茶葉再炒一下,並加入適量的水,開鍋後將茶葉濾出放好。待喝油茶時,將事先準備好的米花、炒花生等放人碗中,將濾好的茶斟人,就是色香味美的油茶了。[1]
來歷
打油茶是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飲食習慣。侗語稱為dosxeec,瑤話叫dangdaisuo,意為放茶、做茶。當地漢話稱之打油茶。其主要原料是“陰米”。陰米都預先備制,製法是:將糯米拌油或粗糠後蒸熟、陰乾,再用碓臼舂成扁狀,去掉粗糠。打油茶時先將陰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備用。接著把配料花生、黃豆、芝麻等炒熟。配料沒有定規,時鮮瓜菜、豬肝、蝦米都可以放,還可以放些蔥花、薑絲等作料。原料準備就緒後就煮茶水。放一把米在鍋裡炒到焦黃,再添上本地土製的上好茶葉炒拌幾下加水煮沸,濾出渣子。把茶水倒進盛著米花等原料的碗裡便是油茶。春節期間的油茶還要加兩塊手指寬的油煎餈粑。北部地區喜歡在油茶中放紅薯。
打油茶
油茶可稱恭城瑤族的第一主食。人們不僅早餐吃油茶,每頓飯前都要吃油茶,甚至到了宵夜,也是說去某某地喝油茶去。油茶是招待客人的傳統食品。特別是婦女往來,常聚於一起打油茶。侗族人吃油茶只興用一隻筷子。客人吃了油茶不還筷子,表示還要再吃;還了筷子,則表示多謝主人,不用再添了。瑤族人則沒有這麼繁文縟節。客人要還想喝,碗往桌上一放,主人便再給你斟上,直到客人放下筷子說飽了。才停下打油茶。
工序
居住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相處,十分好客,相互之間雖習俗有別,但卻都喜歡喝油茶。因此,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做油茶,當地稱之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經過四道程式。
選茶
首先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幼嫩新梢,這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
選料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作好待用。
煮茶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麵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打油茶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準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油炒經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奉茶
最後是奉茶,一般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於喝油茶是碗內加有許多食料,因此,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說是喝油茶,還不如說吃油茶更為貼切。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讚美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藝不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發出“嘖、嘖”聲響,還讚口不絕!
泡法
“油茶”是侗鄉人必不可少的家常飲料,也是待客的佳品。“打”是指這種奇特飲料的製作過程,侗鄉婦女幾乎都會“打”。“打油茶”所用炊具很簡單,只需一口炒鍋,一把竹篾編成的茶濾,一隻湯勺。佐料一般有茶油、茶葉(最好是粗加工的清明茶),陰米(糯米蒸熟後散開再涼幹即成粒狀的陰米)、花生仁、黃豆、蔥花。而豐盛些的油茶還有糯米甜水圓、白餈粑粑、公魚仔、粉豬肝腸。待佐料配齊,架鍋生火就可以“打油茶”了。
打油茶
先把茶葉炒熱,即加入些茶油和少量的鹽、姜等與之同炒,待油冒煙,即加入清水,煮沸,接著用木槌把茶葉舂碎——所謂“打油茶”的“打”就是“舂”的意思——再用文火燜一下,使茶汁濃些,便濾出葉渣,放點蔥花,油茶便算“打”好臨吃時,先取一小碗放入各種配吃的小食品,如爆米花、炒花生、炸黃豆、炒芝麻、餈粑、豬肝片等,愛甜食的則加入白糖。然後舀滾熱的茶汁衝進碗中即成。香甜美。
在桂北侗族地區,茶葉、茶油是特產,所需的配料小食品也是本地所出,都很現成,桂北冬天較冷,打油茶還可暖身,所以在那裡,吃“油茶”、尤其在冬季很流行。一進侗鄉,侗胞往往把“打油茶”當為敬客的一道禮節,侗妹們會一小碗一小碗地捧給你,還讓你只用一條筷子來喝完,表示敬你是一心一意的,此種吃法既獨特又受歡迎。打油茶遂迅速傳遍桂北。
首先炸陰米,將少許茶油倒入熱鍋煮沸,把陰米倒入鍋裡,噼噼叭叭,轉眼間炸成黃白色的米花,把它撈起盛在碗或盤裡。其次是炸餈粑、炸花生、黃豆,把豬肝粉腸、蝦公魚仔煮熟分別盛在碗裡。再次是煮茶水,把茶油倒入熱鍋,放入一小把粘米(或陰米),炒到冒煙嗅出焦味,再把茶葉拌和焦米一起炒,待鍋裡冒起青煙,倒入清水,撒少許鹽,煮沸。每碗茶水煮多煮少,以喝油茶人數的多少而定,以每人每輪半小碗為準。喝油茶一般每餐“三鹹一甜”(三碗放鹽的茶水、一碗放糖水圓的茶水)。喝茶時,由主婦把炸陰米、炸花生、炸餈粑、豬肝、魚仔等均分入碗,用湯勺將沸茶水倒進碗,噴香的油茶就“打”好了。
影響
侗鄉人獨創的油茶,具有濃香、甘甜的美味,常飲能提神醒腦,治病補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責怪兒孫不孝。侗鄉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發痧一樣不舒服,趕緊回家打油茶。與侗族人民雜居一起的苗、瑤、壯等民族,受這種習俗的影響,也喜愛喝油茶。離開侗鄉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鄉姑娘,仍喜愛打油茶。
打油茶
侗鄉人從那朝那代開始有喝油茶的習慣,無法考證。據侗族老人說,他們祖祖輩輩種油茶樹,家家戶戶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區,喝油茶能禦寒防病。習慣成自然,打油茶便成為代代沿傳的民族習俗了。
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一杯苦,二杯夾(方言,意為澀)三杯、四杯好油茶”。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嚐,好好領略。油茶有祛寒溼、提神、飽腹之功能。我們家鄉地區溼度大,喝“打油茶”便成為當地百姓的飲食習慣,亦是他們用來待客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在人覺得非常勞累的時候,如果能喝上那麼一兩碗油茶,過不了多久,滿身的疲憊便會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了,同時迎來的便是一份難得的過冬好心情。
茶俗
廣西打油茶是廣西侗族同胞的飲茶方式,也是他們招待賓客的必用之品。飲用油茶,既可品嚐這一獨特風味,又能領略一番侗族同胞的待客風情。
油茶多為家庭婦女即食即制。在一些大的賓館飯店也開始經營。其製法是,先將茶葉入鍋炒熱,再倒上茶油,加上食鹽、生薑同炒,炒香後,加入泉水煮沸,再用木槌把茶葉舂碎,燜一會兒,濾去茶渣;將油炸黃豆、花生、糯米、餈粑等配料放入賓客的碗內,衝上茶水,就成了香味撲鼻的打油茶了。飲用這種油茶,要用一根筷子,一般要喝三碗,還有一定的傳統禮節。即主說聲“請”,再飲用,飲後待主人收拾完畢方能退席。
詳解
侗族打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俗。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隨時都可以製作。油茶待客一更是侗族的重要禮俗。用來製作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葉、大米花、酥黃豆、炒花生、豬下水、蔥花、糯米飯等。具體制作方法是:先將煮好的糯米飯曬乾,用油爆成米花,再將一把米放進鍋裡幹炒,然後放人茶葉再炒一下,並加入適量的水,開鍋後將茶葉濾出放好。待喝油茶時,將事先準備好的米花、炒花生、豬肝、粉腸等放人碗中,將濾好的茶斟人,就是色香味美的油茶了。侗家人喝油茶的規矩是:在侗族地區無論到哪家,請你喝油茶,你不必講客氣,太客氣了,是對主人的不尊敬。喝茶時,主人只給你一根筷子,如果你不想再喝時,就將這根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一看就明白,不會再斟下一碗。如果不是這樣,主人就會陪你一直喝下去。貴州的布依族也喜歡喝油菜,製作方法與侗族差異不大,只是不用豬下水等物。
打油茶
瑤族打油茶
居住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的其他兄弟民族都喜歡喝油茶。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打油茶款待客人。打油茶一般經過以下四道程式:
打油茶
選茶:通常選用專門烘炒的末茶或者選用剛從樹上採下的幼嫩新梢。
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和筍乾等.。
煮茶:待鍋底發熱後放適量食油入鍋,當油麵冒出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既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即可。
奉茶: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於喝油茶是碗內加許有許多食料,因此,還需要用筷子相助。
-
8 # 花倍淘洗
油茶北京也叫油炒麵,是一種點心,有點心店裡有賣的,也可以在家裡已經做,做法,準備麵粉,放炒鍋裡面用小火慢慢炒,不斷翻炒,炒到麵粉成金黃色,取出趁熱加適量香油,有的加牛骨髓油,但自己做太麻煩就用香油代替,也很好吃,再放入炒好的核桃仁,瓜子吃多了,熟芝麻,糖,吃的時候先用少量溫水調開,再用滾開的水衝開,不斷攪拌,做成糊狀,就可以吃了。香甜暖胃,充腸適口,是不錯的點心,但它是高油高糖的,最好還是少吃點吧。
-
9 # 美食吃貨大世界
1.先炕花生芝麻。炕好後花生切碎,備用。
2.準備好牛油,豬油(牛油我家平常不怎麼能接觸到,就用的羊油和豬油),開火,等油化了後,小火放過篩麵粉翻炒,炒至微黃出鍋。
3.把炕好的花生碎,芝麻啥的倒到炒好的麵粉裡。
4.鍋裡燒水,水開後倒入和水的油茶麵,放少許鹽調味,煮開後可下麻花,進去一起煮。或者煮好後舀出來放麻葉,香油。
-
10 # 臥龍鳳雛119523461
打油茶亦稱“吃豆茶”。瑤族、侗族傳統待客食品。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等地。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黃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製成。有的還加蔥花、菠菜、獵肝、粉腸。侗族在不同的場合吃不同的豆茶。
中文名
打油茶
亦稱
“吃豆茶”
流行
湖南、貴州
用料
花生米、玉米花
起源
漢、壯、瑤、侗等族飲食習俗。傳說起源於唐代。把糯米蒸熟晾乾放進熱油中炸成“米花”,備好其他副食。茶葉用油炒後,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時,圍坐火塘,主婦把碗擺在桌子上,碗裡放上蔥花、菠菜等,用熱油茶稍燙,再加米花和花生、黃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日常食用,也有隻喝油茶水或用油茶水泡冷飯的,副食品多少不一;待客時,往往舉行油茶會,副食品較為豐富。
原理
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一些地方,村前村後、園庭周圍,都種有幾株茶樹,任其自然生長,每年採葉一二次。將葉放入甑中或鍋中蒸煮,等葉變黃,取出淌幹,加米湯少許略加揉搓,再用明火烤乾,充分乾燥後成為打油茶的調製原料。在烹煮中需在油鍋中加入花生、黃豆、芝麻、玉米花、幹筍子等。據說,這種茶湯營養十分豐富,一些機關食堂也備用此茶。
製作油茶的主要原料,一是茶葉,二是茶籽油(山茶油),三是配料:大米花、酥黃豆、炒花生、蔥花、糯米飯等。
油茶具體制作方法是:先將煮好的糯米飯曬乾,用茶籽油爆成米花,再將一把米放進鍋裡幹炒,然後放入茶葉再炒一下,並加入適量的水,開鍋後將茶葉濾出放好。待喝油茶時,將事先準備好的米花、炒花生等放人碗中,將濾好的茶斟人,就是色香味美的油茶了。[1]
來歷
打油茶是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飲食習慣。侗語稱為dosxeec,瑤話叫dangdaisuo,意為放茶、做茶。當地漢話稱之打油茶。其主要原料是“陰米”。陰米都預先備制,製法是:將糯米拌油或粗糠後蒸熟、陰乾,再用碓臼舂成扁狀,去掉粗糠。打油茶時先將陰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備用。接著把配料花生、黃豆、芝麻等炒熟。配料沒有定規,時鮮瓜菜、豬肝、蝦米都可以放,還可以放些蔥花、薑絲等作料。原料準備就緒後就煮茶水。放一把米在鍋裡炒到焦黃,再添上本地土製的上好茶葉炒拌幾下加水煮沸,濾出渣子。把茶水倒進盛著米花等原料的碗裡便是油茶。春節期間的油茶還要加兩塊手指寬的油煎餈粑。北部地區喜歡在油茶中放紅薯。
打油茶
油茶可稱恭城瑤族的第一主食。人們不僅早餐吃油茶,每頓飯前都要吃油茶,甚至到了宵夜,也是說去某某地喝油茶去。油茶是招待客人的傳統食品。特別是婦女往來,常聚於一起打油茶。侗族人吃油茶只興用一隻筷子。客人吃了油茶不還筷子,表示還要再吃;還了筷子,則表示多謝主人,不用再添了。瑤族人則沒有這麼繁文縟節。客人要還想喝,碗往桌上一放,主人便再給你斟上,直到客人放下筷子說飽了。才停下打
回覆列表
油茶製作十分簡單,主料也就一樣。
像其它的饊子啊,小蔥啊,姜啊等等都是配料而已。
油茶的主料其實就是大米粉,當然要豐富點可在把大米碾成粉之前,可以加花生,核桃這些配著做出來的油茶,味道更美更營養。
好了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到底是如何做的吧,有喜歡或者需要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影片,其中製作方法與步驟都說的很詳細,在家裡你只要按著這個步驟走,就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