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二八思維

    謝謝邀請,所謂成長性思維,並不是成長起來的,很成熟也沒關係。成長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模式,是與固定型思維對立的。成長型思維能使人面對消極的情況依然可以積極應對,比如考試沒考好,固定思維的人就比較消極,想怎麼又沒考好,自己肯定不行,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就會這樣考慮,這次沒考好,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我要繼續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

  • 2 # 閱海人

    首先弄清什麼是思維。思維就是根據事物的互相聯絡,認識更廣闊,說一曉二或見一曉二,再者聽一曉二,這就是思維過程。常人的思維習慣很強,這是因為從為繼承長輩的思維方式。什麼是成長性思維呢!即思維方式多,思維廣度,深度逐加大!這樣的成長思維,常有獨立性,自我論證性,不輕易相信流行觀點,尊重實際,接觸哲學。

  • 3 # 悟川居士

    這個問題提得好!我從佛學的角度嘗試著用大白話回答一下。人,最難的就是讓思維向正確的方向成長!理論上講,當思維突破三維空間,進入四維時空,甚至更高維度時,就是“跳出了三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難道象孫悟空那樣?我們是極難達到這個境界的,暫且不妄論它了。實際上講,每個人的命運就是被自已固定的思維註定了!假如,你改變了某一個想法,那麼,你就改變了某一段人生軌跡。這個理論,佛學上稱之為“破我執”,我執,就是自我的執著思維。改變自己固有的執著思維,就是改變命運的方法。那麼,向什麼方向改變才好呢?假如,你幫助了別人,因而在未來的某一天得到了這個人感恩的回報,那麼,就是說行善,會得到善的果報。相反,也就是“惡有惡報”了。佛學,是最宏觀,最深遠地看待問題的一門學問。如果你要問,如何破我執?由於篇幅的原因,我就不多說了,還是請你多學習一些佛學思想吧。

  • 4 # 510321張桂山

    我認為,成長型思維就是獨立的客觀的不拘一格的對人戓事物的思考形成的看法。看人,看事,看問題,和下棋一樣,既要守規矩,又要立於不敗之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思維應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

  • 5 # 獵旗-翟越

    成長型思維,是相對於固定型思維來講的。先理解了固定型思維,就明白成長型思維是什麼樣的了。

    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和天賦都是天生的,固定的

    一樣事,你擅長做,你就是有天賦;

    有了天賦,你也不需要努力了;

    如果還需要努力,說明你的天賦不夠;

    天賦不夠,你努力了也沒有用,所以乾脆不努力。

    你看,這是一環套一環的給自己找理由,故步自封,陷入自己的牛角尖中出不來。

    成長型思維,就是不自我設限,做事以成長為樂,不以追求成功為目的

    一樣事,你擅長做,就可以花相對少的精力,比別人做的更好;

    不擅長做,說明這裡有一個提高自己的機會在等著,應該馬上抓住,彌補自己的短板;

    如果努力還不夠,那就加倍努力;

    如果天賦不夠,就用更多的時間來啃,想更好的辦法來提高效率;

    你看,這也是一環套一環自帶胡蘿蔔的自我激勵療法,但是人畜無害,值得鼓勵。

  • 6 # 思維之謎

    很多書會告訴你成功人士的特點,比如能夠承擔風險,相信自己、堅持到底.....,但即使是同樣的條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為什麼會這樣呢?

    透過《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到的思維模式,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答案,書中介紹了人的兩種思維模式:成長型和固定型。

    透過對比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何為成長型思維模式。我們從對能力的認知以及該認知下的行為來對比。1、成長型思維模式對能力的認知: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或才能是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學習不斷提升的。行為表現: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面對成功時會更多的思考自己有哪些提升或收穫;面對失敗時,會思考是哪裡做的還不夠,要如何改進才能成功,下次要更努力才行。因此,外在行為表現為勇於面對挫折,承擔責任,相信自己;且內心會認為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因而會更謙虛。2、固定型思維模式對能力的認知: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人為,人的能力或才能是固定不變的,出生時的天賦決定了人的聰明才智。行為表現:面對成功,他們會認為是自己足夠聰明,有天賦,所以成功了;而遇到失敗時,又會自怨自艾,覺得是自己太笨了,常常把一件事情的失敗,變成定義自己的標籤。他們認為聰明的人不需要努力,而你努力就說明你不聰明。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外在行為表現容易兩極化,成功時容易驕傲、目中無人;失敗時容易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或者推卸責任。從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對比可以看出,由於對能力的認知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行為,進而導致不同的結果。

  • 7 # 秦偉良1

    我就是成長性思維!其實就是自己的人生經歷,遇到事自己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後來又怎麼樣了。我覺得只要是沒被遇到的事難住,又遇到事,又沒被難住,遇到更大事的時候,還是沒被難住,而且是遇到的事越多,自己心理越清楚,越知道怎樣應對。我覺得這就是成長性思維!

    1982年,我進廠第三年,知道領導剋扣我的福利佔為己有。我去找工會主席,廠長,黨委書記要說法,沒有!為什麼?我也有不滿,氣憤,還想過變賣公司廢品彌補自己的損失。有個已經故去的師傅說,你別看沒人公開管你的領導,但你要做違法的事,一但被發現,一定會有理由辦你。我聽了師傅的勸,就開始潛心思考和觀察,並自學了公共關係,心理學,現代企業管理等社會學科,長期閱讀(中國經營報)瞭解社會變遷過程中,顯現出來的負面和正面的問題和分析。慢慢的對許多事物的理解和認識逐漸的全面和成熟起來。

    2008年,我毛遂自薦參加了公司精益管理培訓,實踐中解決了公司一直試圖解決而解決不了的問題。得出組織結構性問題與系統執行問題攪合在一起,就出現了責任不清,推諉扯皮的種種不作為的現象。我把這個結論寫成建議,發給總經理和黨委書記依舊沒理我。我沒有沮喪,他們的態度表明,他們是整個國家機器裡的一個環節,需要從更大層面建立機制,才能逐漸解決組織結構性問題,理清系統執行職責。但國傢什麼時候能夠做到這一步,一定更復雜的問題和思考。

    從我的人生經歷,可以認為傾聽別人的意見,可以避免當事者迷的情緒化舉動。在有隻有內心真想探討為什麼的時候,才有動力和持之以恆的定力,不能空想,更不能執迷不悟,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這個道理吧!

  • 8 # 陽春心理

    通俗來說就是你知道1+1=2,並且捍衛1+1=2。

    而一部分人好奇為什麼1+1=2?探索1+1不等於2的可能性。

  • 9 # 歲月聆

    說到成長型思維,就不得不提《終身成長》這本書,也不得不請出他的對手——固定型思維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指遇到一件事時的一種看法,一種思考模式及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說明:一位學生,在等待考試成績的時候,往往在想,我這次考試的成績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我能透過這次考試知道自己的漏洞在哪裡,知道漏洞後如何改善提高。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指遇到一件事時的另一種看法,另一種思考模式及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說明:一位學生,在等待考試成績的時候,往往又在想,我一定要考高分!考的好我就沾沾自喜,考不好我就默不作聲,總之,我要維護自己的尊嚴。

    他們有什麼區別?

    國外一位知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給一些人做了一些很難的題目,結果是,成長型思維的人在聽到答案的專業知識時,精神集中;固定型思維在聽見答案的專業知識時,只關注自己有沒有答對。

    結果顯而易見,成長型思維往往側重於成長,固定型思維往往側重於當下是否正確。

    為什麼推薦看《終身成長》

    本書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兩種模式的特點以及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改掉固定型思維。

    每個人難道都是成長型思維或固定型思維的之一嗎?

    不是,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兩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例如學霸在學習中,是成長型思維,而在生活中,是固定型思維。

  • 10 # 自然法則是真理

    所謂成長型大概就是還沒成熟。成長型思維應該是還沒有自己的成型的思想系統,還沒有比較自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但既然是成長型,就是說還在不斷思索,學習,進步,向成熟的三觀前進。相對成長型思維還有習慣性思維,自封型思維等等,太多了。

  • 11 # 我是生命的意義2014

    《簡明幸福之路指南第一版》 第四章 之“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坦率說,如果說有那種觀點對我影響最大,我應當說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儘管我2017年才讀到《MINDSET》(《終身成長》)這本書,但是我立刻明白了一些困擾我很久的問題,這是真正令我“恍然大悟”的時刻。

    簡而言之,“成長型思維”相信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透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固定型思維”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或者難以改變的。

    德韋克在這本書裡,給我們詳細闡述了這個觀點: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我們不一定能意識到這些信念的存在,但它們對我們想要什麼以及能否成功達到目標至關重要,這就是人類信念的力量。我曾經就是一個有著深刻固定思維影響的人,也曾經深受其害,下面是一個列表,兩者之間的區別大致如下:

    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

    個人風格

    樂觀主義

    悲觀主義

    自尊

    高質量、穩定的自尊

    自尊低下,或者自尊的不穩定性,或者自戀

    婚姻

    培養心態

    固定心態

    人際關係

    聯接思維

    排序思維

    智商

    智力是不斷髮展的,希望不斷學習,於是持續進步

    智力是恆定的,想讓自己變得看起來聰明,避免挑戰

    挑戰

    勇於接受挑戰

    逃避挑戰

    挫敗

    不懈奮鬥

    輕易放棄

    努力

    只有努力才能駕馭一切

    努力是毫無用處的

    批評

    從批評中學習

    忽視有用的負面意見

    別人的成果

    吸取經驗並得到激勵

    威脅到了自己,嫉妒心態

    他們不斷掌控人生的成功,並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志的偉大力量

    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這一切構成了他們對世界的確定性看法

    在關於個人風格方面,“成長型思維”發展出樂觀主義風格,容易獲得人生的幸福;“固定型思維”發展出悲觀主義風格,阻礙了對幸福的提升。

    在關於自尊方面,“成長型思維”相信自己的成長,以自己內心的標準為依據,有內心穩定的高質量自尊;“固定型思維”以外界的評判為依據,發展出低自尊,或者不穩定性自尊,或者自戀。

    在關於婚姻方面,“成長型思維”發展出培養心態,坦然面對挑戰,積極解決問題,最終讓親密關係更甜蜜和穩固;“固定型思維”發展出尋找心態,相信所謂“真命天子”宿論,容易逃避問題,消極解決問題,更容易結束當下的親密關係,去尋找“真命天子”。

    在關於人際關係方面,“成長型思維”發展出聯接思維,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平等交往,尋求合作共贏,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固定型思維”發展出排序思維,信奉權力、位序等,混淆工作和生活界限。

    在關於智力方面,“成長型思維”相信智力是不斷髮展的,希望不斷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固定型思維”相信智力是恆定的,只是想讓自己變得看起來聰明,避免挑戰。

    在關於挑戰、挫敗方面,“成長型思維”勇於接受挑戰,遇到挫折不放棄;“固定型思維”逃避挑戰,害怕失敗,容易輕易放棄,經歷失敗之後,嘗試修復自尊,責備他人或者找藉口。

    在關於努力方面,“成長型思維”認為只有努力才能駕馭一切,讓努力成為人生的習慣;“固定型思維”認為努力是毫無用處的,相信天賦,遇到困難輕易放棄。

    在關於批評方面,“成長型思維”勇於接受批評,從批評中學習,並因此而持續進步;“固定型思維”認為批評威脅到了自己,不停為自己辯解,故步自封。

    最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斷掌控人生的成功,並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志的偉大力量;而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這一切構成了他們對世界的確定性看法。

    上面的簡述舉例,已經涉及到了各個方面,然而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因為這兩種思維深刻地影響了人的動機,而動機是被認為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關於動機方面,“成長型思維”目標是獲取成功,也就是“趨向動機”,雖然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遭遇困難甚至失敗,然而在樂觀主義的解析風格下,他們還是不斷進步,最終達到或者超越了目標。

    “固定型思維”目標是避免失敗,也就是“避免動機”,他們希望成功是因為害怕失敗,成功反而是一種壓力,因為成功之後會面臨更大挑戰。但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們傾向於逃避問題,或者降低目標,很可能卻又導致了更多的失敗,在悲觀主義的解釋風格下,最壞的結果是滑向“習得性無助”深淵。固定型思維和悲觀主義的結合,是造成個體無法充分發揮潛能的主要因素。

    從某種意義而言,“成長型思維”更好地解釋了“自我實現預言”理論。自我實現預言,是指一個人自己的預期最後變成了現實,這聽起來有點神秘主義的色彩,更有點像拿破崙希爾

    、卡內基等鼓吹的成功學的雞湯味道。然而,無數的事件證明了“自我實現預言”理論,包括著名短跑選手Roger Bannister的故事:

    Roger Bannister是個跑一英里的跑步選手。在1954年之前,在四分鐘以內跑完一英里,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醫生、生理學家們證明四分鐘跑一英里,是人類能力的極限。然而Roger Bannister卻說“四分鐘內跑完是可能的,我要證明給你們看”。他堅持練習,卻一直失敗。但1954年5月6日,Roger Bannister用3分59秒跑完一英里,轟動一時。六週後,澳洲跑手John Landy只用了57.9秒。第二年,37名跑手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1956年,超過三百名跑手突破四分鐘界限。

    在成就“自我實現預言”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很顯然是動機。而這些動機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根植於成長型思維和樂觀主義風格思維的土壤中,推動他們實現了自我預言。

    客觀來說,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但它並不能告訴你能改變多少,或者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獲得改變,而且這也不意味著所有的事,包括自己的喜好和價值感,都可以被改變,更何況,“能改變”和“被改變”之間還需要行動的證明。

    外在事物的成功,包括積累巨大財富或贏得重大全力職位等,這些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能決定,還牽涉到其他人和其它因素,比如運氣和機遇等,並不是單一的因素決定。而內在的幸福感,主要由個人自主決定,“自我實現預言”或者“成長型思維”就具有了巨大的影響力。

    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都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混合體,有些人在某些領域發展出“成長型思維”,而在另外的領域發展出“固定型思維”。這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自己,反省自己的思維模式。

  • 12 # 小數課代表

    成長性思維

    成長性思維又稱為“成長型心態”,理論創始人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 克)“成長型心態”教育理念是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鼓勵學童積極評估及發展自己的潛能。

    教授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擁有成長型心態的孩子,會相信透過努力學習、堅持不懈、良好的策略 和他人的指導,可以提高自身的稟賦和能力”,在數十年的實踐對比中,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往往會願意應對更多挑戰,在面對 困難時也更加堅韌不拔,而且往往越在困境,成就越突出。

    孩子的思維能力應該從小培養,當孩子3歲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思維能力的啟蒙教育了,火花思維在這領域挺專業的,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自主研發的六大課程體系,比較多元化,是很全面的思維能力,學習習慣,運算能力的培養課程,適合3-12歲的孩子!

  • 13 # 美式學習零距離

    “成長型思維”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經過了40多年,研究了數千名兒童的行為後提出。

    她發現,當孩子們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時,他們就會努力並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而她的主要理念就是: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鼓勵孩子發掘自己的內在潛力。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情不容易放棄,更能從做事過程中享受到樂趣,在困難面前更願意堅持,更願意努力去完成長遠的目標。

  • 14 # 健康長壽之本

    所謂成長型思維是相對於定性型思維而言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有兩種屬性的思維方式。那麼在沒有解釋成長型思維之前,我先說一下什麼是思維:思維也叫思想、也叫意識,是人類對客觀物質現象的認識,也是對宇宙萬物的主觀認知。物質離不開意識,意識也離不開物,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相輔相承的關係。而思維本身的認知是有一個過程的(在此不詳解)。而成長型思維就是指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我們的思維也是不斷成長變化的。比如,10年前的我們和現在的我們思想上一定是不一樣的,對問題的看法和處理事情方法以及對萬事萬物的認知都不一樣。1O年後的我們和現在還不一樣。當然了在我們思維成長的過程中還是有好壞之分的。

  • 15 # 秀善力人

    如果你對自己的心態完全一無所知,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人的心態分成兩種,一種叫固定型心態,一種叫成長型心態。但是人的心態真的只有這兩種嗎?有沒有別的不同的心態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心態。你覺不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答案是什麼呢?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此刻的想法是對的。為什麼?因為如果你知道自己此刻的想法不對,你一定會想辦法改變它。那為什麼我們不改變呢?那一定是因為你現在的想法是你對比了各種狀況後,你所能做出的最優決策。所以這就是一種預設,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已經產生了一種預設,而這種最基礎的預設就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心態。

    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是什麼呢?雖然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在儘量地做著自己覺得最正確的事情,但是透過統計,我們能夠看到在職場中,有一半以上的僱員都覺得自己的老闆很蠢,都覺得自己的老闆給自己增加了很多痛苦,每天的工作都不愉快。所以很明顯,我們大家的想法未必都是對的,只是我們不知道。

    先來找了一個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假設這個人叫約翰吧,他的特點有這麼幾個:

    第一,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確,經常會出賣自己的員工,把鍋甩給別人;

    第三,他經常喜歡操控局面來回避問題,就是他透過辦公室政治,透過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來操控局面,讓別人看不出來;

    第四,他對這一切都習以為常

    這是一個典型的職場當中的反派人物的形象,我們待會兒就能夠看到他身上所反映出來的這幾種不同的表現,分別對應著什麼樣糟糕的心態。

    對他來說,學習跑步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心態的扭轉。他是一個跑步的愛好者,他覺得跑步不需要學習,自己跑得也很快。結果有一天,他跑著跑著,突然發現膝蓋不行了。他覺得很奇怪,就跑去問專家,專家說“你跑步的姿勢不對”。透過這件事,他就發現一個人對於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事情,是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問題的。

    心態是我們心理能量的過濾器,我們每天需要做很多選擇,而90%以上的決策是根本不過腦子的。有人專門統計過一個特別有趣的資料:一個人一天要做多少個決定。你想想你一天要做多少個決定?有人說十個?二十個?一百個?別逗了,你一天要做三萬多個決定!從早上起床,你就開始做選擇了:先洗臉,先刷牙,還是先吃早飯?用哪個牌子的牙膏?你一整天一直在做選擇,直到睡覺。三萬多個選擇中,90%以上的選擇,是沒有任何意識的。而這些沒有任何意識的選擇是透過什麼來“過濾”的呢?或者說,你是怎麼做出這些選擇的?這就是我們最底層的、最基石的心態在起作用。所以心態決定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

    有一張對我影響很大的圖,叫作心態金字塔

    我們能夠看到,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三層問題,最底層的、很厚重的這部分叫作心態。中間這部分叫作思維、學習和行動,就是我們的認知。金字塔的頂端是生活、工作和領導力的成功,你所做的那些事在最上面。

    如果你想要移動這個金字塔,你想讓自己的人生髮生位移、發生改變,我們會動哪兒呢?請看這張圖

    我們很多人會喜歡花很大的力氣去拖動我們的思維、學習和行動,以及生活、工作和領導力的成功。也就是說,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去拖動上面的兩層。當你好不容易把這兩層拖動了——比如參加了一個為期兩週的培訓,花了很多錢,回來以後覺得信心滿滿,有種被打了雞血的感覺——你會發現底下的心態沒有動。就好像船被風吹到了一邊,但是錨沒有動。當那個錨沒有動的時候,你能夠想象過兩天是什麼樣子?就是上面兩層很自然地回來了,因為它們是用繩子拉在一起的。

    那真正比較正確的改變方式是什麼呢?你會發現,當我們能夠想辦法改變我們的心態,讓心態產生位移以後,上面的思維、學習和行動,以及生活、工作和領導力的成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位移。這就是為什麼心態非常重要。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解決問題的辦法,永遠在問題之外”。為什麼呢?問題之內就是上兩層,就是我們肉眼可見的問題。我們覺得只要把這件事解決了,肯定就好了。比如我們會覺得“只要換人就好了”“只要改變流程就好了”“只要再加一個規定就好了”,或者很多家長說,“只要把孩子的手機收回來就好了”。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去改變上面兩層,這兩層就是問題之內。而真正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是來自問題之外。就是它沒有顯現在問題中,而是你的心態起了作用。只要你把心態挪開,它就發生了改變。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是在酒店的服務員身上展開的。把樓裡打掃衛生的服務員分成兩組,他們對其中一組什麼都沒做,讓服務員正常地打掃衛生;又讓另外一組參加了一次培訓,告訴他們鋪床單、拖地的動作,相當於在健身房裡做了多少運動,這些動作可以減少多少卡路里。只是告訴這組人,他們所幹的這些活和健身房之間的聯絡,告訴他們這些活能減少多少卡路里,除此之外,沒有在他們的工作上做任何改變。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被培訓過的那一組服務員普遍減肥了:他們的工作幅度普遍變得更大了,他們更願意使勁,最後減肥了。而對這份工作沒有感覺的或者覺得好煩的那一組,他們完全不知道這其實就是個鍛鍊。其實他們沒想到,很多有錢人沒事幹,還要花錢去健身房裡擼鐵,而他們在這兒打掃衛生,既做了運動,又賺了錢,不是更愉快嗎?心態一調整,你就會發現這兩組人的身體表現就完全不同了。

    各位不要小看那90%的無意識行為,它們是由心態自動過濾的。我們需要把這種無意識卻自發處理的這90%變得更積極,這才是我們學習心態調整的最重要的原因。

    你可以測一下你有什麼樣的心態,你屬於四大類心態中的哪一種。但是我個人有一個建議,就是這個測試未必準確。你可以測一下,但別把它當回事。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人選擇的答案,和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所以測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瞭解它的本質。

    一種是固定型心態的人,一種是成長型心態的人。本質區別是什麼呢?固定型心態的人,更重視自己的形象、評價、表現,而成長型心態的人更重視自己的成長、學習和挑戰。

    所以固定型心態的人這一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要證明我自己”“我要面子”。面子是很重要的,所以無論他做什麼事,首先想的就是這事丟不丟臉,這事我能排第幾,跟別人比起來我怎麼樣,他總在和別人的對比中度過自己的一生。所以這種人容易傲慢、耍大牌、不講究誠信、輕易放棄、迴避挑戰,這就是固定型心態。

    而成長型心態的人認為這個世界是變化的,我這輩子不需要跟別人比,最重要的是我自己能不能進步,能不能學到東西。雖然這件事情很丟臉,沒關係,因為我今天學到東西了,我很開心。這是成長型心態。而成長型心態的人更容易誠信,因為他不認為這一次的博弈結果很重要,他認為未來還會和對方打交道,說不定還有更多合作機會。成長型心態的人更願意接受挑戰,接受失敗,因為他覺得只要我能學到東西就夠了。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叫做字跡模糊實驗。有兩組學生,先對他們進行心態測試,就是讓他們先做問卷,做完問卷以後,就能知道哪些人更偏向成長型心態,哪些人更偏向固定型心態。然後給這兩組學生髮了兩套難度差不多的題目,讓他們做。前一半的題目都比較簡單,所以大家都會做,這兩組學生表現得幾乎都一樣,全都做了。

    但是他們做後一半題目時出現了一點小狀況,就是後一半題目的字跡是模糊的,裡面亂七八糟的,有很多錯別字,還有印得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他們去猜測那裡寫的到底是什麼。這是研究人員故意設計的,就是他們故意出了一套非常模糊、質量低下的卷子。

    這次的結果就不一樣了。結果是:72%的成長型人格的人都繼續去做題,並且做對了這些題目,而有35%的固定型心態的人放棄做這些題。為什麼?因為對於一個固定型心態的人來說,他覺得“這事又不怪我,誰讓你把題目印得那麼模糊”,他找到了理由,所以就可以不參與了。

    所以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最本質的問題在於,他們對於失敗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成長型心態的人回答字跡模糊的題目,有沒有可能會失敗呢?當然有可能。但是他認為“這件事可以探索一下,就當是測字遊戲,多好玩,而且最重要的是,咱們的任務不就是做這個題嗎,就做唄,為什麼要挑那麼多毛病呢”,這就是成長型心態。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從固定型心態轉變為成長型心態?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部分固定型心態,也會有一部分成長型心態。你說一個人全都是成長型心態,這種人我反正沒見過,這挺不容易的。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改?我們每個人應該如何修身,怎麼改變自己?有幾個方法。

    首先,辨識自己的心態。就是當你出現了一個問題,你需要先提醒自己:“是不是我的心態有了問題,我有了固定的心態?”

    識別以後有了意識,然後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設定一個改變路線。就是“我在哪些方面需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我打算做哪幾件事來讓我變得更加具有成長型的心態”。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寫心態日記。這招很管用,就是每天在本子上記錄三件自己表現良好的心態。

    第二種心態就是封閉型心態和開放型心態。公司的成功,取決於徹底的開放思想。有多徹底呢?就是員工可以在公司裡可以給領導發信息,說“你上個禮拜開會的時候,表現得太糟糕了”,然後寫出他有哪些問題。他能把老闆的問題用公開信的方式寫出來。然後老闆自己還把這封信轉發給公司其他的人,然後大家一塊兒討論怎麼樣讓老闆變得更好。這就是一種完全開放的心態

    這種開放的心態有一個抓手。我們經常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一個想法,叫作“我是對的”,今後你把“我是對的”這句話稍微改進一下,你的心態就從封閉變成了開放。改成什麼呢?叫作“我是如何知道我是對的”。就是你稍微對自己的判斷有那麼一點點懷疑:“我怎麼知道我這是對的呢,萬一我這樣做不對呢”。

    那為什麼我們會有封閉型心態呢?為什麼我們老是想確認自己是對的呢?你也不要把封閉型心態一棒子打死,因為它也有它的好處。好在哪兒?封閉形態最起碼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當一個人有封閉型的心態時,他更容易讓別人接納和喜歡。因為他能夠表現出魅力、堅定感、領袖氣質,讓很多不明就裡的人覺得“這個人什麼都知道”,這是第一個好處。比如你去問醫生“這個病咱們現在有沒有辦法治”,真正的大醫生都會說“這件事情我們現在有一定的把握,但是也不確切,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風險,這個病的病發症很多、很複雜”,他不敢隨便說“沒問題”。但是隻有江湖神醫,他會說“沒問題,我治好過一百個,你放心吧”,就是封閉型心態會讓你顯得很有魅力。

    第二個好處,就是封閉型的心態生活/工作效率更高。如果我們在每件事情上都保持開放型心態,那就沒法做決策了,因為每件事都有別的可能,最後的結果就是誰說了都不算。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就聽我的,就這樣了,沒問題”,這樣就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做決策。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逐漸地發展出了這麼一套封閉式的心態,這是在管理學上、社會交往上的意義,所以不能夠全部否定。

    但是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一旦我們對封閉的感覺追求得太過分了,我們在什麼事上都希望自己趕緊拍板、趕緊決策,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是你真的封閉在一個地方出不來了。所以我們既需要有自信,也需要不斷地開放。

    有一句話叫作“理直氣壯,同時虛懷若谷”。要把握好這個度很難,就是有人過於虛懷若谷,什麼事都不清楚,就沒法理直氣壯。有人過於理直氣壯,就是“我自己說了算,別人說了都不算”。這兩個東西能夠結合起來,就是你的心態越開放,你越減少自我欺騙,你就可能越理直氣壯,越容易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意見。

    而在我們生活當中,封閉型的心態很普遍,比如當他人說到我們盲點的時候。我們講溝通視窗(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將人際溝通的資訊分為隱私象限、盲點象限、潛能象限和公開象限四大區域)的時候,經常會講到盲點象限。盲點象限是什麼呢?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別人能夠看得見,但是你自己不知道。一旦被別人指出來,你還惱羞成怒,你覺得他就是挑你的毛病。但實際上,他的話裡很可能有你需要改進的部分。所以一個人要真正做到自信而謙卑,他才能夠獲得更加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會有更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去提升他的領導力。

    在工作當中,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谷歌曾經推行過一個亞里士多德行動,什麼叫亞里士多德行動呢?就是谷歌有很多個不同的小團隊,他們就要研究為什麼有的團隊效率很高,有的團隊的效率不如那些高效率的團隊。他們專門組織了一批人研究團隊的效率,命名為亞里士多德行動。

    結果做完了長時間的研究以後,他們得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結論。谷歌的人發現,他們的行動力、他們小組的效率取決於一件事,就是團隊成員心理上的安全感。一旦這個團隊成員的心理安全感很足,那會是什麼狀態?就是你在開會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察言觀色,不需要去揣度老闆的心思,講話的時候不需要考慮“這句話會得罪誰,會影響哪個人,那個人跟我不是一派的,萬一別人這樣說我怎麼辦”,凡是遇到這種想太多的情況,效率一定降低。因為你所表達、所做的事情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說的或者真正應該做的,你總是在到處打太極拳,顧慮太多。而如果你的團隊安全感很強,你看到了別人有需要彌補的地方,你一定會說出來。所以這就是讓整個團隊實行開放型心態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提升整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所有封閉型心態的本質來源在哪兒呢?“你需要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恐懼。”封閉型心態就是“我的地位、想法不能夠被挑戰”,這種心態的根源來自哪兒?來自恐懼,就是我們恐懼被他人看到自己的錯誤,我們恐懼不能夠把控一切,我們恐懼不確定性。

    為什麼領導喜歡在會上拍板、做決策,甚至問每個員工的每個舉措做得怎麼樣,會怎麼樣,前提就是他不信任那個員工,他覺得“員工八成沒有我想得更深入”“這個員工肯定沒有我經驗豐富”,所以他一定要把控,這種把控就是來自內心的恐懼。所以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封閉型心態的主要特徵有以下幾種,可以對照一下:

    1、感覺要採取防禦行為,或者自我保護行為;

    2、當有人反對你時,你自己會有一種挫敗感;

    3、不願意聽取他人的意見,會迅速表示拒絕;

    4、感覺受到催促或者有壓力;

    5、要在孰是孰非的問題上分出一個高下;

    6、對他人給出的意見極力地做出解釋,而不是聽取他人的意見;

    7、認為自己比周圍其他的人都懂很多。

    以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封閉型心態的最重要的表現。我們都容易恐懼,都容易有不安全感,怎麼才能夠從封閉型的心態變成開放型心態呢?

    第一個方法是冥想。冥想為什麼這麼重要?各位要注意,心態從物理層面來說是什麼?就是神經元的連線通路。大腦當中幾十億個神經元會互相建立連線,一旦建立了連線,它就會被週期性地使用。所以,假如一個人特別容易警惕、惱怒、發飆,他“生氣”的這條線就會很發達,會變成“高速公路”。而“淡定”的那條線卻是漆黑一片。

    所以如果你希望更換自己頭腦當中的“高速公路”,把那個經常亮起的部分慢慢地暗下去,讓從來沒有用過的、淡定的、從容的、樂觀的、開心的那部分亮起來,有效的辦法就是冥想。冥想意味著打斷,就是我不再按照慣性走了。每天需要拿出幾分鐘時間來讓自己坐一會兒,簡單地冥想一會兒,就能夠改變我們頭腦中發亮的區域和部分。只有斷開才有機會建立新連線,沒有斷開的過程,新連線永遠建立不起來,因為人都是跟著習慣行動的。所以你要透過冥想不斷地反思、調整,來改變自己大腦神經元的連線。

    第二個辦法就是改變你的認知。怎麼做呢?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叫作“我或許錯了”。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你可以承認“我或許做錯了”;在工作的層面,你可以承認“我或許做錯了”;在對他人的判斷的層面,你可以承認“我或許錯了”。這種想法會改變你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會讓你用更加開放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第三個方法叫作增加你的思維容量。思維容量是什麼?就是“器”。有人“器大”,有人“器小”。比如你的杯子已經裝滿了,你再往裡倒水,肯定倒不下。就是當你能夠增加自己的思維容量,讓自己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讓自己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永遠是這個星球上相當侷限的一小部分,你的心態會變得更加開放。這也是有效的辦法。

    以上就是封閉型心態和開放型心態的區別,希望大家能夠變得更開闊,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我們都不知道的人和事,有很多場奇遇,有很多跟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它們都可以存在。一旦你見得多了,你的心態也會好很多。

    第三,防禦型心態與進取型心態。防禦型心態是什麼呢?老怕失去,總是在努力地構造一個護城河,讓自己不要失去。進取型的心態就是總在進取,總在想我能不能做得更好。

    那這兩種心態的區別在哪兒呢?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研究。點球大戰的時候,有兩種點球的時刻,一種時刻是隻要進了這個球就贏了,一種時刻是隻要這個球沒進就輸了,這是經常會出現的情況。

    在這兩種情況下,這些球員踢球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是眼睛能不能跟守門員對視,要不要盯著守門員看。其次就是會不會改變踢球的動作,敢不敢做出一些新動作,敢不敢挑戰。最後的統計結果顯示,這兩種情況有很大的區別,就是如果這個球踢進了就贏了,92%的球員會採用新的角度、新的動作。而如果這個球踢不進就輸了,只有62%的人敢於嘗試新的角度、新的動作。這個區別還是很大的,差了30%。所以進取型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我們在踢點球的時候,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因為人的心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我們想贏怕輸,我們厭惡失去。因為我們懼怕失去,所以我們會花很大力氣去避免問題的發生。

    那麼怎麼培養進取型的心態呢?首先,給自己一個目標。跟我們前面講的開放型心態一樣,你的目標不能太小,你需要有更大的目標。你每天所擔心的,就是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並完成這個目標。

    “無一朝之患”,就是生活中遇到了一個爛人,一件糟糕的事,遇到了一些挫折,虧了一些錢,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沒有前進與進步。

    第二,就是想辦法讓你的左側的前額葉皮質更多地工作。就是右側前額葉皮質工作的時候,人們更容易焦慮、煩躁,考慮人際關係,有很多煩惱。它會給你帶來消極的感受。左側前額葉皮質工作的時候,人們就會更容易積極。

    那怎麼能讓左側前額葉皮質工作呢?冥想、保持正念都是很好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你的心態變得更加積極。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去讀一些更宏大的好書。有很多好書是你不讀就根本不知道它好,你不讀就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想問題的人。你可以讀一些人物傳記,向那些令你欽佩的人學習。為什麼人物傳記會有幫助?就是人物傳記能夠幫你啟發左側前額葉皮質。當你讀了那些令人激動的人物的人生以後,你的積極的那部分大腦會變得更加活躍。還包括記日記,我們前面講的每天記三件好事,你可以用一件事就把這兩個心態都改善了。

    第四種心態,也是最不容易理解的一種心態,它從我們怎麼對待街邊的乞討的人這件事上就能體現出來。我們大部分人,包括有一段時間我也是這樣,我們的反應就是不要幫他,因為你幫他的結果是更多的人這麼做。我們會覺得“他就是騙子,他其實很有錢”,我們經常會有這樣很實用主義、很理性的想法。

    你反過來想想看,你更願意跟一個心裡有點柔軟的、有點不理性的、願意給他們一些錢的人交朋友,還是跟那個板起一張面孔來說,他應該自力更生的那個人交朋友?你只要這麼一想,就會覺得身邊有那麼一個溫柔敦厚的人,好像挺好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雖然看起來受騙了,看起來傻傻的,見到人還要給幾塊錢,但是他並沒有吃太大的虧,他的人生變得更好了。這兩種心態叫作內向型和外向型的心態。

    內向型心態的特點是什麼呢?比如咱們早高峰有個車子要加塞過來,然後大部分的人就會頂上去不讓他加。結果你沒拼過人家,被別人加進來了,你就在後面罵他“這人真糟糕”,覺得很生氣,甚至衝過去還要隔著窗子罵他兩句。因為我們始終活在一個自己的身體裡,我們認為自己有價值,別人沒價值。所以這時候你會過度敏感,你會過度恨那些走了捷徑的人。但是反過來,我們是不是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你自己有沒有加過塞?你自己有沒有很著急的時候,或者不得已被逼到一條路上?甚至有時候沒有任何理由,你就想往前走一點,這時候你有沒有罵過自己是人渣?會不會覺得自己今天擠進來了,自己技術很好?所以我們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往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標準。

    這兩種標準會導致我們產生不一樣的心態——內向型還是外向型。外向型心態,也就是中國古人講的“民胞物與”(指愛人和一切物類),就是我們能把眾人都看作是我們自己一樣來對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外向型的典型特點。而內向型就是“我要對我自己好,而你們這些人在我眼中看來都是‘東西’”。

    內向型心態會把我們帶入泥潭。雖然你覺得“我沒錯,我很理智,你別給我灌迷魂藥”,你可以這樣堅持,但是內向型的人會把你帶入泥潭。什麼樣的泥潭呢?首先是自圓其說的泥潭,就是你會對周圍發生的一切不對的事、糟糕的事自圓其說,所以你不會有動力去改變它。

    其次叫沮喪的泥潭,就是你會覺得“為什麼有這麼多不靠譜的人”“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努力”“為什麼這些人都對不起我”,因為你都是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別人,都覺得是別人不好,所以你會覺得沮喪。你還會無法理解這個世界,你會覺得“這些人為什麼都這樣呢,不懂,我不懂”“我不明白,怎麼會這樣”,以後你可以把它們換成“他們已經盡力了”,這時候,你的心態就多了一份慈悲、一份力量,你也不會有那麼多沮喪和不理解。

    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大家瞭解一下內向型心態和外向型心態的區別。

    如何看待自己:內向型的人認為我們比他人更重要,世界圍著我們打轉。外向型的人認為,自己是一幅大拼圖裡的一小塊,所有拼圖碎片都在人生這部鉅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如何看待他人:內向型的人認為,其他人都是物品或資源,是給予我們幫助的,或者至少不能對我們起到阻礙作用。外向型的人認為,其他人都是真正有價值的人和合作者

    我們如何看待他人的情緒、需要和情感:內向型的人認為我們缺少人性,不考慮他們的觀點,或者情緒、需求和情感。外向型的人對他人很有人性,會了解他們的觀點,以及考慮他們的情緒、需求和情感。

    我們如何看待他人的思想、行為和付出:內向型的人認為其他人都沒有盡其所能,喜歡對別人評頭論足、挑三揀四。外向型的人認為其他人都盡其所能了,更容易與他人共情,不評判和批評他人。

    我們如何看待失敗和負面經歷:內向型的人認為,自己所經歷的負面事件都是他人的錯。外向型的人會反思自己在失敗或負面經歷中所承擔的責任。就是“我是不是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變”。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內向型的人,你會發現周圍都是刺蝟,會有很多煩惱。而如果你能遇到一兩個外向型的人,他們能夠把你當作人來對待,他們不是利用你,不是把你看作工具,而是把你看作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認識、有故事的一個人,你會覺得很溫暖。所以這個心態跟我們工作和生活當中的痛苦有很大的關係。

    如何培養外向型心態?

    第一,就是我們要主動地學會關心他人,從小事做起。你能夠學會關心他人,你能夠學會每天做一些真正觸及靈魂的事,做一些讓別人覺得你對他真的關心的事,你會非常開心。

    第二,小心你自己的恐懼和自我背叛。內向型心態的根源就是恐懼和自我背叛。就好像我們前面講防禦型心態的根源是恐懼。

    恐懼和自我背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老擔心別人會做一些對我們不利的事,所以我們得先做一些對他不利的事,這就叫自我背叛。為什麼叫自我背叛?就是你其實並不想做這個壞人,你其實並不想做這件糟糕的事,但是你還是做了。你看孟子說,一個人要想做好人、學仁,其實很簡單,不要去做你不想做的事就好了。但是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說的話是“我不得不,是你逼的,是你們把我逼成這個樣子的”。這種“我被別人逼成這個樣子”的心態,就叫作自我背叛。

    所以當我們有很多恐懼和自我背叛的心理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惡性迴圈。就是你背叛了別人,做了一些糟糕的事,接下來別人對你更糟糕。你越發地證明了“你看,我說得沒錯吧,他就是個壞人”,接下來這個“壞人”變得更壞,你的動作變得更惡劣,這就是惡性迴圈。

    那你要想解開這個惡性迴圈,你說“他先解,他不鬆手,我也不鬆手”,何必呢?你不如自己先改變,先打破這個惡性迴圈,能夠對他人有一些更良好的預設,覺得“他已經盡力了”——這句話很治癒,你只要記住這句話,就能解決很多內心的問題。當你能夠想到這句話的時候,不是他會發生什麼改變,而是你自己的心情馬上就會好很多,然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了。這就是打破惡性迴圈的方法。

    第三,就是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關愛。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別整天批評自己、辱罵自己、貶低自己,多看到自身進步的地方,把它記下來,然後刻意地給自己一些慰勞、放鬆。一個人如果不能愛自己,他也不會設身處地地愛別人。

    以上,講的就是內向型和外向型的心態。一共四組完全不同的心態:固定型心態對成長型心態,封閉型心態對開放型心態,防禦型心態對進取型心態,內向型心態對外向型心態。希望大家能努力地走向積極的一端。這種改變當然不會一蹴而就,但是人生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探索。

    發覺痛苦的根源,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之前對這些心態都完全一無所知,我們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也許你能有一些反思,能去發掘問題本身,減少我們內心的恐懼和貪婪。當你把恐懼、貪婪、自我背叛的根源找到了,你才有可能發生改變。

    最後強調一下,一個人發生改變的最基本的路徑是覺知、接納、行動、反饋,接納這一步是不能少的。你覺知了自己的問題以後不要批評(一般人會“覺知、批評、不行動”),因為自我批評會降低你的自尊水平,你就會更沒有行動的動力。而如果你覺知了問題之後,能夠接納自己,你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我依然愛我自己”,這叫接納。接納之後再製定行動計劃,給自己不斷地提供正向反饋。

    有一部分人“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另一部分人說“我覺得很好,但是我沒有改變”。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整天批評自己,說“我怎麼又沒有做到,我怎麼聽了就忘了”,你永遠都記不住。而如果你能夠稍微樂觀一點,說“我在這件事情上改變了一點點”,這麼一點點的改變,以及對自我的反饋和表揚,就能讓你改變得更快。所以希望你能從根源上改變自己的心態,這個社會上心態健康的人越多,我們的生活就會越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記一次精彩的運動會>,題目自擬,400字以上,可以運用場面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等,多運用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