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曰歷史
-
2 # 浪夠了的孫悟飯
李世民沒有支援玄奘取經
李世民由早年的抑佛到晚年虔誠信佛,由貞觀初年的閉關鎖國到後期敞開國門,這既是貞觀朝實現大治的需要,也是開疆拓土實現對西域大一統的需要,同時也還包含著李世民個人自身的原因。
魏晉以來,由於歷代帝王的大力提倡,佛教在中國發展很快,幾近凌駕於道教和儒家學說之上。大唐立國之初,上層權貴大都崇佛。“天下僧尼,數盈十萬;竊人 主之權,擅造化之力”,大量人力、物力被寺院侵吞,給新朝帶來危害。武德八年,唐高祖李淵正式宣佈道教第一、儒學第二、佛教第三,實行崇道抑佛政策,推崇 老祖宗李聃的《道德經》和道教,立足以德治國。到太宗貞觀初年,李世民對崇道抑佛更為堅決,這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李世民父子皆以道教創立者李聃為隴右李 家的始祖,傍上這一位大名人,對雄心勃勃的李世民號令天下無疑有好處;其二是李世民要開創貞觀盛世,必須要有足夠的勞動力供驅使,而隋末多年戰亂使人口大 量減少,故“貞觀元年,二月丁己,詔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貧不能自行者,鄉里富人及親戚資送之;鰥夫六十、寡婦五十、婦人有子 者,若守節者,勿強。”(《新唐書·太宗本紀》)
李世民發出這樣一份干涉人家婚姻、鼓勵早婚早育的詔書,目的就是希望儘快恢復繁殖人 口,以增加勞動力發展社會經濟,所以他嚴禁年輕男子剃度入佛門為僧。在取締一些佛寺以後,保留下來的寺廟僧人名額都有規定。總之,佛寺不能與社會爭勞力。 貞觀元年,洛陽沙門玄奘等一批僧人為解決佛教門派林立、教義紛爭的問題,向朝廷上表提出去西天取“佛法真經”的請求,一再遭到唐太宗的拒絕,或置之不理。 跟玄奘一道上表的僧人,一個個退卻了。最後剩下玄奘一人,不顧朝廷的冷遇,於貞觀三年秋八月,借長安災民可以去外地就食之機,從長安跟著商人的駝隊,偷偷 溜出長安西行,開始了他歷經磨難和冒險的五萬裡西天“求法取經”之行。
玄奘到了大唐西域邊境的涼州,朝廷還曾傳旨給涼州地方官,要捉 拿準備偷越邊關的玄奘歸案。玄奘在當地僧人幫助下,偷越邊關成功,經九死一生到達高昌國,受到高昌國王麴文泰的禮遇,並結拜為兄弟。高昌王一再挽留玄奘未 果,最後資助這位“御弟”馬匹駝隊、絲綢、金帛,並派遣四名沙門弟子和兵卒護送唐僧西行。玄奘一行經西突厥、中亞的凌山、熱海之險,過素葉水、旦邏私諸 城,折而南下到達迦溼彌羅,參謁佛祖出生之地及寂滅之地,最後到達天竺(今印度)那爛陀寺,從戒賢大師學習佛法。最後遊歷天竺各地,與當地僧眾辯論佛法, 名滿五天竺。
貞觀初年,李世民對西域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為了開邊拓土,準備對西域的西突厥、高昌等小國用兵。閉關是為了防止敵方的特務間諜進來刺探軍事情報,除了唐軍的情報人員可以進出關,其餘商業往來和玄奘那樣即使佛學取經,也是在絕對禁止之列。
大唐立國十幾年了,如果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好突厥問題,貞觀大治必然受到干擾和破壞。薛延陀毗伽可汗遣胞弟統特勒入貢,李世民曾賞賜寶刀、寶鞭,對統特 勒道:“朕賜你寶刀、寶鞭,卿所部有大罪者,你可斬之;小罪者,你可鞭之,務使其賓服。”後來兵部尚書兼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李世勣、柴紹、薛萬徹合十萬 餘眾討伐突厥,就充分發揮了軍事間諜提供情報、挑撥離間敵軍的作用。李靖三千鐵騎,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夜襲頡利可汗駐軍的定襄。頡利可汗從夢中驚起,十萬 大軍頓時崩潰,他遂率數萬騎連夜逃竄,一日數驚,最後逃入茫茫千里沙漠的磧口,最終被俘。
此後,突厥俟斤九人率三千騎來降;拔野古、 僕骨、同羅諸酋帥眾來降;突利可汗入朝進貢。接著來降的有:突厥鬱射設帥所有部眾,靺鞨人遠道來入朝。還有南方的東謝酋長、南謝酋長;有地域達三千里的黨 項酋長細封步賴帥所部來降;牂柯酋長謝能羽及充州蠻入貢……是歲,戶部呈奏,華人自塞外歸來及四夷降服者達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遠方諸國來長安朝貢的路 途絡繹不絕。長安城胡漢混雜,服裝詭異。中書侍郎顏師古去大街上圖畫各國奇裝異服,稱之為《王會圖》,獻給長孫皇后。
到貞觀五年,大 唐內外安靖,風調雨順。大唐國力充實,外國綏服,開始出現民豐物阜、海內繁榮的大好景象。從貞觀十四年(640年)起,唐朝經過七八年的經略,先後佔領了 高昌、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等地,設立了安西都護府。這些城鎮成為唐朝屯軍開墾經營西域的軍事基地,對統一西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唐高宗顯慶二年(657 年),唐軍俘虜了西突厥可汗,西突厥國滅亡。至此,唐朝完全控制了整個西域地區,原來受西突厥役屬的中亞諸國也都歸屬唐朝。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 在天山以北設定了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是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統治機構,前者管轄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蔥嶺以西、楚河以南的廣大中亞地區, 後者管轄天山以北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遊牧地區。
貞觀十九年,唐玄奘從西天取經回到長安。當時李世民不在京城,正在遠征高麗 返京的旅途上。玄奘在天竺佛教聖地遊學17年,成為瑜珈學派宗師、戒賢大師的首座弟子,成為戒日王設法會於曲女城的論主,講經十八日,無有詰難,佛國服 膺,今古罕聞。李世民對此早聽稟報,曾讚歎道:“鹿死苑鷲,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玄奘載譽歸來,到達于闐,即遣人上表皇帝。
唐太宗看到表文,對玄奘申述的自己九死一生的奇特經歷,讚賞不已。何況玄奘遊歷的經歷對大唐經營西域有益,遂一改當年阻撓玄奘西行的態度,發出敕令:“于闐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不少乏。令敦煌官司於流沙迎接,鄯善於沮末迎接。”
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到長安時,此時的長安京城跟他19年前離開時有天壤之別了。這個城垣巍峨、街道縱橫達80多平方公里的大都市,一條筆直通向皇城的朱雀 大街,竟有130多米寬,比如今北京的東西長安街還要寬。這個大唐盛世的京城,比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大一倍多,比當時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大六七 倍,是名符其實的國際大都會。城市的繁華與富足,無與倫比。聽到高僧回京的訊息,那一天,長安城和城外遠近的僧人、俗士、庶民百姓傾城而出,萬人空巷,焚 香散花,頂禮膜拜,盛況空前。玄奘取經,歷時19年,行程5萬餘里,帶回經論657部,另有佛像、舍利、花果、作物種子等,為印度與中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巨 大貢獻。
貞觀二十年二月,李世民車駕返回洛陽,還未到達京師,就急不可耐地在洛陽宮召見玄奘。玄奘的陳述給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對近臣說:“昔荷堅稱釋道安為神器,舉朝尊之。朕今觀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
玄奘在陛見皇帝時,提出選賢譯經的要求,得到首肯,“爰召學人,共成勝業”。鑑於西域諸多小國均已納入大唐版圖,但大唐對西域中亞少數民族地區一無所 知,要希望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別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發展與中亞、南亞及西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就迫切需要了解西域廣大地區情況。所以李世民要求要求 玄奘在譯經同時,寫一部《大唐西域記》,盡情記錄玄奘在西域的所見所聞。同時李世民還希望玄奘還俗做官,對此玄奘沒有答應,但在回長安後第二年,即把洋洋 十八萬言的《大唐西域記》完成,介紹了西方一百三十六個大小方國和數百個地區、城市的風土人情。玄奘完全按照皇帝旨意撰寫,在上表書中說:“班超侯而未 遠,張騫望而非博。今所記述,有異前聞,雖未極大千之疆,頗窮蔥外之境,皆存實錄,匪敢雕華。”
李世民拿到這部書稿後,高興而謙虛地 道:“法師夙標高行,早出塵寰,泛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闢法門,宏闡大猷,盪滌眾罪。是故慈雲欲卷,舒之而蔭四空;慧日將昏,朗之而照八極。朕學淺心 拙,在物猶迷,況佛教幽微,豈能仰測。請為經題非以所聞,新撰《西域》記者,當自披閱。”
貞觀二十二年,皇太子治為母親文德皇后修建 的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敕令玄奘和其弟子住進大慈恩寺,潛心翻譯經卷。可是經卷浩瀚,才分高的譯經弟子少,譯述進度十分緩慢。愁腸百結的玄奘信步走出大慈 恩寺,來到曲江岸上躑躅徘徊,忽然看見一個眉清目秀的少年在水邊舞劍,只見這少年劍法精絕不俗,英姿颯爽,穎悟聰慧。玄奘心中不由得一動,如果能將此兒收 為徒弟,教會他西天梵語,那麼幫助和繼承譯經的人才便有了。這時,那少年收劍準備離開,玄奘匆忙上前道:“公子,你姓甚名誰,能跟老僧談談嗎?老僧是剛從 西天佛國取經回來的玄奘。”
那少年聽說是玄奘大師,十分高興,便坐了下來。一老一少有問有答,談得十分投機。原來少年名叫尉遲洪道, 是大唐開國元勳尉遲敬德的侄子,京兆長安人。他出身將門,不僅武藝精絕,十八般兵器樣樣皆通,而且滿腹詩書,聰穎異常,對玄奘法師的考問,對答如流,很有 見解。玄奘恨不得立即將自己平生所學的全部教授給他,讓他做自己的衣缽弟子,繼承自己的譯經傳法事業。當天,玄奘就拜訪了尉遲洪道的父親——左金吾將軍開 國公尉遲宗,向他說明想收他愛子洪道為衣缽弟子的來意。尉遲宗原想要兒子洪道習武,承襲自己開國公的爵位,但覺得玄奘是皇帝敬重的大和尚,又去西天取過 經,做他的衣缽弟子也是極光彩的事,便很快答應了玄奘的請求。李世民聽尉遲敬德說起此事,極為欣慰,便降旨正式宣佈尉遲洪道為玄奘的衣缽弟子,賜法號為辯 機。辯機來到慈恩寺出家,跟玄奘學習梵文,日有所進,很快成為譯經高手。
後來玄奘還收新羅王子圓測為弟子。玄奘在世時,與弟子譯經十 九年,共譯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對後世宗教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玄奘、辯機、圓測師徒亦成為名垂後世的高僧。李世民對譯經非常關注,多次發 詔,“載令宣譯”,在長安建大雁塔以藏佛經。李世民在長春宮制《三藏聖教序》,凡七百八十言。在“聖教序”中,他對玄奘的人品、風采、學問多有褒獎:
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 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霞明珠,詎能訪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行,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 孤征。積雪晨飛,塗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探賾妙門,精窮奧業。
李世民由 早年的抑佛到晚年虔誠信佛,由貞觀初年的閉關鎖國到後期敞開國門,這既是貞觀朝實現大治的需要,也是開疆拓土實現對西域大一統的需要,同時也還包含著李世 民個人自身的原因。貞觀十九年前後,廢立太子,致使骨肉相殘,釀成離散悲劇;東征高麗失誤,致使無數生靈身歿異域,頓懷憂生懼死之慨;再加上精力衰耗,體 力驟降,疾病纏身,使他減卻了叱吒風雲的銳氣,精神陷入空虛境地,而萌發禮佛的靈魂慰藉之念。他從靈州返還京師後的冬末,由於風寒勞頓,精神疲憊,便欲專 事保養。李世民曾對玄奘多次說:“朕與法師相逢晚,不得廣興佛事。”
這種相見恨晚的心緒,正是對玄奘西天取經的最好褒獎。
貞觀二十一年(648年),李世民五十大壽,西域各少數民族回紇、僕骨、多濫葛、拔野古、同羅、解薛、思結、阿跌、奚結、契苾、白霫等酋長來朝,為皇帝 祝壽,稱頌李世民為“天可汗”。唐太宗賜宴於芳蘭殿,命有司對這些少數民族國王、酋長厚加招待,每五日一宴,由皇太子或司徒長孫無忌等大臣作陪。
正月末,詔回紇部為瀚海府,僕骨為金微府,多濫葛為燕然府,拔野古為幽陵府,同羅為龜林府,思結為盧山府,渾為皋蘭府,解薛為高闕州,阿跌為雞田州,奚 結為雞鹿州,契苾為榆溪州,思結別部為跪下滯林州,白霫為寘顏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各賜金銀繒帛及錦袍。敕勒各部酋長大喜,歡呼拜舞,掀起滾滾塵 埃。皇帝在天成殿設宴,歌舞吹奏大唐十部樂招待。諸酋長稱頌道:“臣等既為唐民,往來天至尊京畿,如詣父母,請如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通道,謂之參天可 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酒及馬肉以餉過往使臣,歲貢貂皮以充租賦,仍請能屬文人,使為表疏。”
皇帝欣然應允,於是西域北漠安寧,驛道通達。李世民深有感慨地對近臣道:“朕於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順眾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帥九州之民,鑿山槎水,疏百川注海,其勞甚矣,而民無怨怒,因人之心,順地之勢,與民同利故也。”
李世民以一生的征戰和安撫,開邊千萬裡,打通了通往西域乃至歐洲的絲綢之路,誠如他自己所說“皆順眾人之所欲故也”“與民同利故也”。絲綢之路的開通, 不僅促進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商貿往來和經濟交流,還帶來了京都長安的繁榮。斯是時,長安城往來著來自西域、波斯、地中海沿岸的駝隊。長安街頭萬人攢動,紅 男綠女,服飾各異,膚色不同,一派國際化大都市的景象。
到了是年初夏,李世民感染風疾,苦京師盛暑,命修繕終南山太和廢宮為翠微宮。五月,入住翠微宮。
貞觀二十二年春正月,李世民御製《帝範》十二篇賜給太子,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 武》《崇文》。這是根據他做了22年皇帝的切身體會寫成的,希望太子能從中獲益。李世民不同於歷代皇帝的最可貴之處是,把自己精心撰述的《帝範》十二篇交 給太子治時,諄諄教誨道:“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你當更求古哲王以為師,如朕,不足法也。夫取乎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 下。朕居位以來,不善者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朕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朕弘濟蒼 生,其益多;肇造區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你無朕之功勤而承朕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乂安; 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是年三月,隋蕭皇后國夫人卒於長安。詔復其位號,諡曰“愍”;遣三品官員護葬,備鹵簿儀衛,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這也體現出李世民一代開明君主的君子風度。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於翠微宮,葬於昭陵,廟號太宗。
-
3 # 使用者和言悅色
佛教從古代人就信仰供奉。皇帝也經常去寺廟上香,求佛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康,豐衣足食。一個皇帝他也希望他的江山永固,他的子民平安順利,無災無難。這些願望就寄託在佛法方面。
所以剛一聽說有佛法能給他的國家和百姓都帶來好處,趕緊讓唐僧去為他求取真經。
百姓信佛,會修心做好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他們也會依法修行,也給自己積福報。佛法就是為眾生講道理,讓眾生明法理,自己不去胡作非為,就少了好多的惡果報,真正的為自己拔苦得樂。世間壞人少了,人們就安心度日,不興是非,國泰民安才是一個皇帝真心想要的。
眾生有信仰確實利國利民,對大家都有好處,所以要大力推廣。
-
4 # 跳動的歷史
首先劃個重點:玄奘和尚是私自出關的,沒有官方的認可,更不可能受唐太宗所派遣。
其次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得到禮遇,一方面是統治者利用佛教統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唐太宗本人此時已經年邁,幾個兒子爭儲讓他心煩,萌生向佛之心。
還有一個考量就是唐朝要對玄奘走過的西域用兵,玄奘正好等於一個資料庫。以下:唐朝時期是中國佛教的誕生時期,在此之前的佛教只是從天竺傳來的宗教,屬於外來宗教,水土不服除了胡人很少有人去信。而到了唐朝,佛教飛速發展本土化之後,變成了中國式佛教。傳說中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請回了和尚,建立了白馬寺,就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
然而,早年是沒有漢人入教的。一是影響國家鼓勵生育的政策,不被官方認可,二是此時的佛教教義水土不服又經過二道販子的幾次倒賣散亂得不知何謂。到三國兩晉時代,士大夫流行玄學,就是研究一些亂七八糟玄之又玄的理論。玄學主要是用了很多道教的內容,但佛教在此時也得到了發展,到東晉末年已經開始出現許多著名的僧人了。
從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中國經歷了長達近300年的動盪。劇烈動盪的時局,讓宗教思想傳播開來。特別是北方的十六國、北朝都是胡人建立的朝廷,對於佛教更加容易接受。所以到北魏年間,北方已經形成了佞佛的風氣。達官貴族紛紛舍宅為寺,願意在自己死後把房子貢獻出來做寺廟。以至於河陰之變,爾朱榮屠殺北魏宗室、官員之後,整個洛陽城幾乎全成了寺廟。(為什麼聯想到開羅的“千塔之城”稱號呢?)佞佛的風氣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
首先就是財政,按照傳統佛教徒是受到禮遇,不用交稅的,很多人都依附到佛寺的庇護中,這樣自己也不用交稅。
其次是人口,很多人依附到佛寺,按照傳統也是不用徵發徭役的,就是不用當兵、不用給政府幹活等等,使得政府的人手大為不足。
再者,當時的佛寺講究用銅鑄造佛像,而銅是中國古代貨幣的來源,是戰略資源。大家拿銅錢去鑄造佛像,導致錢不夠用,引起通貨緊縮。這樣,受到威脅最嚴重的北周最先開始了排佛,取消佛教徒的特權、請點財務、逼迫沒有許可證的和尚還俗。這些措施確實打擊了佛教勢力,但是佛教本身已經深入人心了。不僅在高門貴族中流傳,民間也有大眾信徒。
玄奘和尚私逃出關本身是犯罪行為,但是玄奘在天竺幫華人爭了臉面,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名聲,還葉落歸根回國報效。唐太宗自然要禮遇他,不僅將他迎回長安,還給他資助翻譯佛經傳播佛教。
哦,對了,還有一點不能不提。唐太宗時代是一隻在對西北用兵的,打擊西域的東、西突厥。玄奘和尚曾經親自走過絲綢之路,也遊走於西域上層社會,簡直就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間諜資源。比如玄奘回去之後第一件事不是翻譯佛經,而是先寫了《大唐和尚西域記》給皇帝。
回覆列表
太宗併為支援玄奘西天取經,反而是持反對態度。在唐朝初年佛、道之爭屢發,加上李唐王朝自認老子為祖宗,使得道教力壓佛教,武德四年太史令傅奕曾上表斥佛,職責佛教“剝削民財,割截國貯”“軍民逃役,剃髮隱中,不事二親,專行十惡”
等到太宗繼位時,下詔表示“道士、女冠皆在僧尼之前”,讓一眾佛教之人紛紛不滿,僧人法琳就因為著有《辯證論》被道士攻擊老子而被流放益州!
在這樣的形式下,加上中原大弟佛經殘缺,南北差異巨大,玄奘決定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求取真經。
起初,玄奘想透過官方渠道獲得通關文牒,但是並沒有獲得太宗恩准。不過玄奘依然決定前往,於是“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歷經十餘載長途跋涉五萬餘里,從西域繞了一個圈子到達天竺,並修行數載這才帶著數百部經書回來!
貞觀十九年,玄奘東歸,被道教壓迫已久的佛門子弟揚名吐氣,作為皇帝自然要玩平衡之道,於是組織了巨大的歡迎法會迎接玄奘歸來。除此以外更多的是政治訴求,玄奘在印度有崇高的威望,戒日王在會晤玄奘後也多次安排使者來唐朝交流,也正是這樣的情況下兩國首次建立正式友好邦交!
但是太宗對佛教的排斥還是存在的,多次以功德為由勸說玄奘歸俗,不過玄奘並未同意,在翻譯完所有經書後仍然選擇返回少林寺。不過晚年唐太宗因舊疾屢犯,也曾信仰過佛教,卻因天竺高僧的“仙丹”命喪黃泉!死前,還像玄奘詢問因果報應。
可見在太宗心中,相佛還是通道看的是與國有無利處,但基本還是更崇尚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