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出來反抗嗎?
4
回覆列表
  • 1 # 靠山王6666

    崇禎是位好皇帝,活的很辛苦,他的祖宗給他留的都是罪,讓他一人來償還。大明江山早就被掏空了,千瘡百孔,病入膏肓,無能為力,錦衣衛對付普通老百姓兇,八旗鐵騎一個衝鋒都沒影了。

  • 2 # 大表哥說史

    說一說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的父親有好幾個兒子,但是能夠長大成人的只有他朱由檢和他的哥哥朱由校,那麼按照明朝的世襲制度,肯定是由她哥哥來當皇上的。因此,崇禎在他登基之前,在朝廷當中根本沒有什麼存在感。反正皇帝也輪不到我,那麼當個王爺也挺好的,所以也不參與朝廷事情。因此給別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和他哥哥一樣傻乎乎的對什麼都沒有興趣。

    話說朱由檢的哥哥朱由校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非常喜歡玩木頭做木匠活,真是兩耳不聞朝廷事,一心只玩木頭人,因此才會被魏忠賢把持朝政好多年。 也是因為這樣被魏忠賢摧殘,年紀輕輕就撒手走人了。在他生病覺得自己不行的時候,把弟弟叫過來說:我弟弟一定能當個堪比堯舜的好皇帝。這句話可把朱由檢嚇壞了,趕忙跪下來一邊磕頭一邊說:陛下這麼說,我該死呀!心想哪天如果你沒死,醒來了,我不完蛋了!

    在當時宦官魏忠賢專權,即使是設立新皇帝這種事情他也能干涉。然而,魏忠賢千方百計地也沒有能阻止信王朱由檢繼位,但是想來信王這個人對自己還算尊敬,在他面前一點都沒有王爺的架子,而且他這個人看上去沒有什麼主意,做事唯唯諾諾,覺得自己控制他根本不成什麼問題,所以也沒有在大力的去為難。就這樣,朱由檢順利的繼承了哥哥的皇位,當了皇帝,也就是崇禎皇帝。 其實崇禎並不是一個糊塗人,他雖然很低調,但他不像他哥哥一樣無能,正是因為他太低調了,所有人都對他不瞭解,不知道他有什麼優勢,有什麼弱點,也沒有人想要去了解他,因為他對任何人都構不成威脅。也正是因為他這種像一個圓球的性格,四面圓滑,對任何人都不表現自己。

    才保住了自己的地位甚至性命,雖然看似他不關心朝廷之事,但是他作為一個局外人,時時刻刻關注著朝廷的發展。他也知道東林黨人前赴後繼的犧牲就是證明了閹黨的根深蒂固! 儘管他從哥哥的手中接到了一個搖搖欲墜的爛攤子,但還是儘自己最大的所能,勵精圖治,改變現狀。

    不過其實崇禎這個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在剛剛登基勢單力薄的狀況下,順從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還是憑藉自己的智慧除掉了魏忠賢肅,清了閹黨,真正的掌握了實權。 就是這樣一個根本沒想著當皇帝的人,儘管他使出渾身解數,但還是沒有力挽狂瀾,最終,大明王朝走到了盡頭。

  • 3 # 堇行小築

    少年天子,又從小學的儒家修身之道。沒接觸過治國平衡王霸之術。只能聽信一群失意的東林黨人。沒懂得三年不改其政。錯殺魏忠賢。後又在東林黨的鼓吹下錯信大漢奸袁崇煥。畢竟是少年,知道袁崇煥賣國後,疑心大重。罷免最後的重臣孫承宗。實在是悲劇。

  • 4 # 風語不知

    明朝末年各種機構腐敗不堪,錦衣衛也未能倖免,闖軍攻破北京時,僅錦衣衛副職首領李若璉堅守崇文門,最終自殺殉國。其餘或死或降或逃,未能發揮保衛大明的作用。末代錦衣衛都指揮使駱養性被闖軍俘虜並追贓,後降清。其餘部分錦衣衛官員或被闖軍追贓時打死,或跟隨駱養性降清,逃走的投奔南明,地方分支均瓦解各奔前程,廣東都指揮使馬吉翔因先後擁立隆武帝、永曆帝,成為南明錦衣衛指揮使,後來晉升為內閣首輔。清廷入關後,收編錦衣衛,將其變為皇帝儀仗隊,後更名為鑾儀衛,從此錦衣衛消失。

  • 5 # 暮色江山001

    首先,崇禎帝在沒有接受過任何帝王教育的情況下登基,讀過幾本書的少年天子不識人間險惡,輕易地認為讀書人才是可以依靠的忠臣,太監和錦衣衛的潘子都是些奸詐小人。自廢武功廢除了大部分間諜機構,一時間眾正盈朝。結果沒幾年被李自成這一介流寇打入北京,最後時刻陪他上煤山併為他整理遺容維護他最後一份體面的是一個老太監,為他死守城門最終戰死的錦衣衛副指揮使,,,,而他的忠臣們一個個上趕著開城門迎闖王。國家危亡時他求著大臣捐軍費時,一個個哭窮,他的岳父國丈拿出了區區五千兩白銀差點哭死!李自成用了不到十天就從這些"清廉"的大臣家中榨出七千萬兩百銀,,,,,,

  • 6 # 博陵牛仔

    這個問題先說說錦衣衛去哪了?首先甲申之變時,大部分錦衣衛與守城官兵抵禦李自成的起義軍,應該說大部分戰死或失去戰鬥能力,錦衣衛說到底只不過是皇帝的衛軍,主要負責工作是大內侍衛、緝捕盜賊、刑獄等工作,即使個人能力再強大也不可能抵禦千軍萬馬。當時崇禎皇帝身邊肯定是有錦衣衛的,當時崇禎曾經試圖從京城的齊化門與安定門逃出去,可是由於大部分地區都讓起義軍佔領,並沒有成功逃出來,遺憾的是既然都是逃,為什麼不早點逃出去呢?最後無奈又跑回了宮中,只能讓太監敲響了警鐘,這時候就只剩下了太監王承恩。

    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崇禎皇帝,根據史料記載也不能夠完全的客觀評價,崇禎在位十七年,每天比太陽起的早,睡的比貓都晚,一個字那就是“累”,可是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還把一個江山弄丟了,真是憋屈。崇禎在位十七年,面對著內憂與外患,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應該有的城府。可以說崇禎遇上的時間不對,上位後陝西就大旱,沒吃的百姓只能造反。所以湧現出曹文詔、左良玉、洪承疇一干牛人,可是剿匪就是越剿越多。並且每到關鍵時候關外的後金開始搗亂,對於後金軍打野戰明軍不行,只能就地防守,並且時不時來個京城幾日遊,讓人抓狂。

    剛愎自用、不敢承擔責任雖然性格使然,但並不會導致國家滅亡,崇禎在位時期已經是非常時期。時也命也?應該說明朝的氣數已盡,崇禎一朝不缺治世能臣、傑出的戰略構想家、精兵猛將,缺的就是運氣,可是偏偏崇禎的運氣並不好。客觀的認為崇禎還是年輕氣盛,對於文武百官不允許犯錯,不能從一而終,頻繁的更換朝中內閣大臣,對於將領也是比較苛刻。如孫承宗大淩河失利主動請辭,這位老先生是寧錦防線的構建者,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家,並且很服眾。因為一次失誤更換主將,並且這不止一次,袁崇煥、孫傳庭哪個沒進過局子?這也讓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心寒,這個是很客觀的。非常時期如此頻繁的人事調動,最壞的就是沒有人去幹工作,幹好了沒什麼,幹不好腦袋不保。

    崇禎對百姓負責,但是又不能根本解決饑民問題,對於臣子不太付責任,最後牛人都為國捐軀了,剩下的都是心寒的、造反的了,再加上內憂外患,滅亡是遲早的事兒,可以說崇禎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只是時間不對,最後引用崇禎殉國前的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7 # 於左

    崇禎皇帝死前,身邊沒有錦衣衛,那麼,他們都去了哪裡呢?

    錦衣衛的主要職責是儀仗、侍衛、緝捕等。錦衣衛也負責日夜守衛皇城,遇到大臣百官朝參,錦衣衛的官員按照官階的高低,依次進入宮門,然後文武百官進入。

    李自成逼近北京,北京城防力量嚴重不足,連宮中的太監也要上城協防,許多錦衣衛的官兵自然也要上城守衛。

    此前,在與八旗軍爭奪遼東的過程中,許多城池都混進了大量奸細,關鍵時刻裡應外和。所以北京特別注意查辦奸細,這也成了錦衣衛的重要任務,他們要在城中巡查,嚴防奸細。

    比如三月初,崇禎皇帝就命令:“部院廠衛司捕各官,訊察奸宄,申嚴保甲,巷設邏卒,禁夜行,巡視倉庫草場,命內監分守九門,稽出入。”

    也因此,留下來值守皇城的錦衣衛的力量十分單薄,更多的是依靠宮中太監。

    三月十八日下午,北京外城已經失守,農民軍進城,許多百姓都擺出了“永昌皇帝萬歲”的牌位。天黑以後,崇禎皇帝一度想要御駕親征,帶著一些武裝太監,外加劉文炳、鞏永固帶來的幾十個家丁,應該還有一些錦衣衛的將校,據說是在齊化門、崇文門、正陽門等處亂闖一氣,但根本出不去,只好返回宮中,最後和大太監王承恩一起自殺。

    北京城破之後,許多錦衣衛的將領選擇自盡殉城,比如錦衣衛都指揮使王國興在城破之後自縊而死。另一位李若珪,是錦衣衛的指揮同知,負責守衛崇文門,也選擇自縊而死,並作了一首絕命詞:“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

    許多官員投降李自成,但也有消極抵抗的,比如錦衣衛的兩名官員不想為李自成做事,剃了光頭,結果被農民軍用夾棍夾了三天,痛苦死掉。

    另一位駱養性,在逼餉時被迫交出來三萬兩銀子,沒有受夾根,但也沒有被釋放。

    高階官員如此,普通校尉相對更自由一些。但大勢已去,此時再反抗,是以孵擊石,毫無作用,自己喪命不說,還會連累別人。

    至於如何評價崇禎皇帝,這裡只簡單說幾句,崇禎皇帝勤政敬業,有匡復國家的大志,但謀略、勇氣和手腕都不夠,為人刻薄寡恩,猜忌多疑,最終在自己手裡葬送了大明江山。

  • 8 # 十三叔看歷史

    錦衣衛應該大部分都在北京城的城牆上或者城牆周圍或者在北京城內。對於一個問題一定要刨根問底,不能整的雲山霧罩的。先從錦衣衛這三個字上來追根溯源,錦衣是啥?衛又是啥?為啥叫錦衣衛?根據劉伯溫的建議,明太祖建立了獨特的明軍衛所制,從京師到府縣設立衛所,衛(一個衛大約有5600人,由一名衛指揮使統領,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一個衛設立五個千戶所(由千戶統領),千戶所下設立十個百戶所,百戶所下設立兩個總旗,總旗下設立五個小旗。衛所並不是臨時性的,除了戰時被徵調兵丁外,平時駐守該衛所駐地,除了守城和軍事訓練外主要就是耕種,衛所也是要交稅的。衛所士兵世代為軍籍,軍籍與民籍區別很大,軍籍不得經商和參與科舉,只能世代為兵,這個還是不太人道的。明朝的徵兵制度是軍戶制度與募兵制並存。明軍的衛所是由世代為軍籍的軍戶中提供壯丁,隨著軍戶制度的衰敗,明朝中後期從民間招募士兵的募兵制成為了兵源的重要補充。

    各省的衛所由各省的都指揮使司(明朝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分掌地方省一級的軍政、民政、刑獄)統轄,各省都指揮使司由大都督府(1361年創設)管轄。1380年(洪武十三年),大都督府一分為五,分為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他們對各省都指揮使司實行劃片管理。軍都督府主要負責軍籍管理,而軍隊的調動則有明朝兵部負責。明軍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京軍是明軍的主力,京師也是衛所最為密集的地方。在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洪武是朱元璋在位時的年號),明朝共有衛所329個,其中京師(南京)有48衛,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京師的衛所曾達到了72衛,並組建了明軍精銳三大營(神機、五軍、三千)。洪武年間,京師的48衛中,有專門負責保護明太祖的錦衣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旗手衛、虎賁左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等12衛親軍。這12衛親軍不受軍都督府的控制,是由明太祖直接領導,朱元璋死後,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又增加了10衛,到朱元璋的曾孫明宣宗朱瞻基時又增加了4衛,共26親軍。後來除了錦衣衛始終由明朝皇帝直接管轄外,其他也受兵部節制。

    所以從編制上來講,錦衣衛只是明軍中一個衛所,機構設定也和其他衛所大體一樣的,衛下設千戶所,千戶所下有百戶所。然而這個衛卻十分的不普通,在12衛親軍中,錦衣衛可以說是最直接用來保護明朝皇帝的,皇宮正門由錦衣衛晝夜輪流值守,皇帝上朝時,錦衣衛站立御座西側,皇帝朝會或者出遊時,與其他親衛軍相比,錦衣衛位於最核心的皇帝的周圍。不僅僅是皇帝的貼身侍衛,同時錦衣衛還負責部分儀仗功能,比如皇帝在出行時,錦衣衛中的力士負責扛旗,錦衣衛中的校尉是儀仗隊,錦衣衛有將軍、校尉和力士三個等級。所以錦衣衛所穿著的服飾就很亮麗的,別樣的威風凜凜,錦衣衛名字應該就是這樣來的,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這個只有達到一定品級後才能穿戴。錦衣衛區別於其他軍事機構的一個特點就被賦予了其他職能,在大臣惹怒皇帝時,錦衣衛負責“打屁股”(廷杖),多說一句,明朝的大臣被打屁股是很經常的事,這個“打屁股”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能捱過八十杖很少見,明朝被這樣打死的大臣有好幾十,“打屁股”這事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賦予了錦衣衛緝捕、刑獄之功能。錦衣衛的北鎮撫司有自己專門的監獄,可以不經過明朝司法機構的同意而自行緝拿、拷問和處決,對於下至普通官員,上至王公勳貴皇親國戚,都是可以秘密逮捕和審訊,“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與大理寺)對於錦衣衛偵辦的案件無權干預。另外錦衣衛還參與收集情報和秘密監視朝廷大員,錦衣衛還有專門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看來它收集情報的範圍應該超過了明朝本土。

    儘管錦衣衛對於民間案件基本不插手,但是由於有了上述特權,錦衣衛還是製造了不少冤案,朱元璋親自把錦衣衛的大部分權力給剝奪了,並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時又重新恢復了錦衣衛原來的權力,直到明朝滅亡。出門辦事的錦衣衛被稱為緹騎,然而錦衣衛也不是能隨便抓人的,需由刑科給事中籤批“駕帖”才行,《明世宗實錄》:“舊例,廠衛齎駕帖提人,必由刑科僉批”。由於明朝錦衣衛這種特殊的權力和地位,一提到錦衣衛,大明的官員可謂不寒而慄,而明朝的民間,錦衣衛更是多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儘管錦衣衛都是精挑細選,然而並非各個武藝高強,並且錦衣衛中一部分人是從事儀仗隊的工作的。只要是人就沒有三頭六臂,更不會飛,再厲害的赤手空拳也抵不過一把菜刀,所以錦衣衛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邪乎。講一個例子,在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率部襲擾明朝內地,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率領一幫子大臣和明軍主力20萬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部伏擊,明軍主力受到重創,明英宗被俘虜,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等66位大臣戰死,也先的部隊開始逼近明朝的京師北京城。訊息傳來,滿朝皆驚,群情激奮,在皇弟朱祁鈺(代理皇帝)主持的朝會上,朝臣們把怨氣都發到了王振的頭上,儘管太監王振在土木堡就被也先計程車兵給砍掉了腦袋,也算是咎由自取吧,但是群臣還是要誅滅王振一族。朱祁鈺不敢決斷,下了道“百官暫且出宮待命,此事今後再議。”的旨意,這時群臣的怒火就快被點燃了,就差一顆火柴了,哭聲罵聲叫喊聲響徹了朝堂。而這顆火柴就是錦衣衛指揮馬順,聽到朱祁鈺旨意,馬順立刻命令大臣們出去。馬順本來就是王振的死黨,這下群臣的怒火被徹底點燃了,大臣王竑率先一個箭步衝了上去,從馬順的臉上咬下來一塊肉,緊接著群眾蜂擁而上,不一會錦衣衛指揮馬順就在明朝大臣的亂拳之下一命嗚呼。急了眼的這幫大臣們還是不過癮,又叫著讓朱祁鈺交出其他王振的同黨,朱祁鈺的貼身太監可能與王振有仇,叫來了王振的兩個親信太監毛貴和王長隨,然後一腳把他們兩個踹進了朝堂,兩人開始還一臉懵逼,不過很快就就進入眩暈狀態了,群臣一看是他兩個,很快這兩人又躺在了群臣的亂拳之下。不一會朝堂上的三條人命就沒了,在這次戰鬥中,這幫文臣的戰鬥力堪稱五顆星,而錦衣衛指揮馬順的戰鬥力為零顆星,簡直是大明錦衣衛的奇恥大辱。那其他錦衣衛呢?是不是馬順平時仗著與大太監王振的關係耀武揚威,因而沒有搞好同事關係,所以大家都不出手相救?這個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朱祁鈺這位代理皇帝沒有發話,所以其他錦衣衛才沒有動靜,否則這幫大臣的赤手空拳是抵不過錦衣衛的繡春刀的。看傻了眼的朱祁鈺在看完這幫大臣的殺人表演後要回宮平復一下心情,卻被新任兵部兵部尚書于謙攔住了,于謙大聲說道:“殿下,馬順是王振的餘黨,其罪該死,請殿下下令百官無罪!”朱祁鈺隨後下諭百官“殺人無罪”,他接著下令把王振的侄子凌遲處死,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之後,在於謙的領導下,在北京城的明軍成功擊敗了也先的部隊,明朝度過了一次最重大的危機,於公偉哉。

    接著講,公元1644年陰曆三月十五日,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包圍了北京城,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雖然迅速馳援北京城,但是還是晚了一步,崇禎帝真的誤判了,他可能真的沒有想到李自成的農民軍能跌跌撞撞地打到京師北京。十七日,李自成軍開始進攻北京城,太監張殷勸崇禎帝投降,被崇禎帝一劍封喉給宰了。十九日,崇禎帝領著十幾個太監,手執三眼槍出東華門,受阻。跑到朝陽門,把守朝陽門的成國公朱純臣已經叛變。跑到安定門,安定門到是沒有敵軍攔截,但是安定門卻是被鎖上了,並且太結實了,打不開。崇禎帝只得重返皇宮,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最後和太監王承恩一起跑到了景山上吊而死,時年僅三十四歲。聞聽這一變故,戶部尚書倪元璐攜其全家、兵部右侍郎王家彥等等很多明朝大臣俱自殺殉國,其中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珪、錦衣衛千戶高文采攜其全家皆自殺殉國。這時的錦衣衛呢?在李自成的大順軍包圍北京城後,錦衣衛和其他親衛軍一樣去保衛北京城去了。明末內有農民軍,外有滿清,京師的防務力量空虛,在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進攻京師時,這個編制為5600人的錦衣衛也親自上場保衛京師了。北京城陷落後,錦衣衛有戰死的,有投降的,有被大順軍拷打致死的,有自殺殉國的,有逃跑的。最沒有氣節的是錦衣衛都指揮使駱養性,京師北京陷落後,這位錦衣衛最高長官先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順軍,並被李自成追出了3萬兩白銀,後來又投降了滿清。此時已是大勢已去也,錦衣衛也隨著明朝的滅亡而成為了歷史傳說。

    至於如何評價崇禎帝?他是一個工作狂,不近女色,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三十歲的年紀活脫脫一個五十歲的臉,大家可以看崇禎帝的畫像,這哪裡像三十出頭的人,都是工作累的,衣服都是縫縫補補。作為人一定是有缺點的,崇禎也不例外,比如剛愎自用,猜忌多疑,然而明朝的滅亡是有很多複雜原因的,明末不僅災荒連連,外有滿清軍事集團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軍起義風起雲湧,並且不乏偶然性。其實只要崇禎帝再堅持一下,再靈活一點,比如和滿清或者農民軍議和先穩住一方,就有機會了,明軍也就不至於力量分散了。在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包圍了京師,三月十八日在正式攻陷京師北京之前,李自成面對200餘年固若金湯的大明京師北京城還是缺乏底氣,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議和,根據《小腆紀年附考》的記載,李自成開出的條件是“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然而最終卻是無果。不知道《小腆紀年附考》的記載是真是假,倘若是真,崇禎帝那就太不夠靈活了,不過也不能苛求古人,崇禎帝畢竟是一個有氣節的人,這一點就值得尊重。只要崇禎帝能堅持一段時間,等滿清和農民軍銳氣漸消,大明還是有得一搏。就寫這麼多吧。歡迎關注與批評指正。

  • 9 # 三農新視界

    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一個軍政特務機構,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負責偵察、逮捕、訊問等活動。從朱元璋設立始一直到南明永曆帝,錦衣衛都一直存在於整個大明王朝。

    在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城的危急關頭,錦衣衛都去哪了?為什麼沒能呆在崇楨身邊護衛皇帝呢?眾所周知,大明在中原的有生力量都在和農民軍多年的交戰中消耗殆盡。農民軍逼近北京,守衛京城的軍隊大多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連太監都上城頭守城去了,錦衣衛能不去嗎?在農民軍攻城時,錦衣衛死的死,逃的逃,有的乾脆就投降了農民軍,誰還管得了皇帝呢?崇楨身邊就只剩下個忠心耿耿的太監王承恩了,農民軍破城之後,崇楨帝也就只有上吊的份了。

    如何評價崇楨呢?在歷朝歷代的末代皇帝當中,崇楨帝是一位很少受到後世學者詬病的亡國之君。他勤政愛民,不愛美人愛江山,怎奈大明早已病入膏肓,加上天災人禍,大廈將傾,憑崇楨一人之力怎能扶持,他雖然奮發有為,結果卻沒能保住他的江山。他愛惜百姓,在遺囑中還唸叨著”勿傷百姓一人″,結果卻被他的百姓起來造反逼得上吊自殺。崇楨從當上皇帝那天起,就沒過上幾天安穩日子,大明之亡,不僅是大漢民族之不幸,也是崇楨一生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校運會上令我感動的一件事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