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關於這一篇文字,先說幾句閒話。

    因為擔心被人誤解為賺人眼球,所以,要不要寫這一篇,曾遲疑再三。

    本文的標題涉及到太監、寡婦這兩個特殊群體。大多數情況下,太監、寡婦都是被中國社會所輕視、所鄙棄的;大多數時候,在大多數的心中,對太監、寡婦幾乎是沒有什麼正面印象的。

    時至今朝,雖然太監、寡婦這兩個特殊群體或全部消失、或幾乎消失,但是,社會對他們固有不良印象的存在,使得太監、寡婦二詞一旦出現,似乎就暗含了某種不尊重。

    這裡,我是希望從一個相對公允的視角來寫太監、寡婦兩個特殊群的,但是,在起意行文時,我又擔心沒有辦法規避這兩個名詞自身所滿含的負面慣性。因此,是否動筆,多少有些矛盾。

    仔細想了想,太監、寡婦,就人生圓滿學的角度看,他們都是可悲的群體。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最初的人生悲劇,不是他們的個人行為所造成的。人們對他們的負面印象,大約出於以下原因:

    一是他們有別於普通人,似乎普通人對那些不同於自己的思想、言辭、行為、體貌等,都有一種深層次的不安,這種深層次的不安,往往會導致普通人對異己者進行排擠、敵視、甚至是攻擊;

    二是他們中一些有影響力的個體,被歷史證明、或者被文學塑造成讓一般人都憎惡、都痛恨的面孔,在一般人以點帶面的粗線條印象下,他們的整個群體都成了不光彩的形象。

    平心而論,中國社會的歷史中,太監、寡婦那麼多,真正十惡不赦的能有多少人呢?

    其實,他們中大多數的人,還不是和許多普通民眾一樣,過著悲苦的生活;甚至,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過著比許多普通民眾更加悲苦的生活。

    這樣說,並不是要翻什麼案。

    在這裡,我想要表達的是,作為人,我們在面對同類時,無論他們是怎樣的群體、他們有怎樣的特徵、他們與我們有多大的不同,我們都首先要把他們當作人來尊重、來看待,而不是貼標籤、吐唾沫、扔石頭。當然,這些我們的同類,包括歷史上存在過的、現實中依然存在的。

    另外,還要指出的,無論是歷史的人,還是現實中的人,在看待他們時,我們應該儘可能保持公正平允的標準,保持一以貫之的態度,他們有功,就要獎;有罪,就要罰;有過失,要譴責;有成績,要讚揚……而不是因人而異、因群體而異、因個人的利益而異、因個人的好惡而異……

    話入正題。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筆記《春明夢錄》捲上。

    今人對太監的印象,多來自影視文學作品,普通的印象大體如下:

    首先,他們說話的聲音女性化,和男性的性別特徵完全不同;

    其次,他們是皇帝、皇后、太后身邊的紅人;

    第三,他們權力很大,可以影響主事者,有生殺之威;

    第四,他們可以隨意搬弄是非,心腸異於常人

    ……

    其他的,不一而足。

    事實如何呢?

    根據資料,僅清朝而言: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公元1644年~公元1661年)時設定宦官(太監)千餘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年間,增至三千人;直至清末,未超過此數。

    僅從數量看,要給這個群體畫一個統一的抽象圖,就有一定的難度。

    所以說,上文一般人從影視文學作品得來的太監印象,即便是真有,也只是太監中的個案。

    比如說,清朝268年的歷史中,真正可以呼風喚雨的太監,也是屈指可數的。

    那麼,清代官員是對太監有如何的印象呢?

    下面,就看看曾於京師任清廷吏部主事的何剛德在其筆記中的記載。

    話說,清廷的家法,在管理太監方面,是非常嚴格的。太監稍有劣跡,便會立即處以杖斃(也就是用刑杖活活打死)。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親政時,任用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太監。

    光緒帝親政: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親政,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變法”後,大權再次由慈禧太后掌握。

    光緒帝喜歡的這位太監姓文,原來是直隸的秀才。

    直隸:清世宗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清高宗乾隆以後,逐漸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張家口市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以南、遼寧省大淩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內蒙古自治區奈曼、庫倫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設定州、縣,劃歸直隸省,轄境逐漸擴大。

    至於這位直隸的文姓秀才怎麼稱為太監,以及他是怎麼進宮的,筆記作者未作記述。

    據說,這位文姓太監長得眉清目秀。大概是因為得到光緒帝的器重和任用吧,他的氣焰很盛。

    文姓太監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捧著裝有奏摺的盒子,出入于軍機處。

    筆記作者何剛德進入朝內辦事時,時常會遇見這位文姓太監。

    誰知,後來沒有過兩個月,這位文姓太監行事高調的情況就被慈禧太后給掌握了。於是,這位文姓太監馬上就被排斥掉、棄而不用。還有人說,那位文姓太監已經斃命於刑杖之下了。

    京城中盛傳,說是李蓮英就是皮小李,他是被孝欽太后(即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所器重和任用的。

    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巡視北洋水師的時候,派李蓮英同往,伺候醇親王。因為李蓮英是慈禧太后跟前的人,又被慈禧太后所器重和任用,所以,當時人都把李蓮英當監軍看待。

    但是,據何剛德記述,自從他自己在吏部掌印(任主事)以後,因為吏部的公事,他常常會出入宮門。計算起來,每月之中,肯定會有好幾天要出入宮門。何剛德在吏部任職七八年,這其間,他出入宮門無算,但是,他從來就沒見過李蓮英一面。何剛德的言下之意,就是,他奉公期間,沒有親眼見過李蓮英有與政務上的牽連。

    關於外面所盛傳的李蓮英的事件,何剛德推測,大概是內務府的滿族官員知道李蓮英是受慈禧太后喜歡和寵愛的,所以,這些內務府的滿族官員就經常與他聯絡。於是,他才會逐漸行事不羈,招搖無忌。這也是在所難免的必然狀況。

    何剛德繼續說,如果說是清廷的部院大臣有公然與李蓮英來往的事、或者說他們之間有互通聲氣的情況,那麼,在他任職京師、奉公守業的七八年間,這是他從來沒有見過、也從來沒有印證過的。關於此類話頭,無論外面怎麼瘋傳,他都是不可能去隨聲附和的。

    何剛德說,清廷的宮內,總共有四十八處總管,每個總管各管一處宮殿。這些總管,在太監中已經多少算是有些地位的,就他親眼目睹,這些總管留給他的印象是:

    形容枯槁,衣衫襤褸,個個與窮寡婦無異。

    何剛德曾進入宮內查勘工程。吏部主事進宮查勘,過程中,都是各處宮殿的總管開門並引導,查勘自始至終,他們都畢恭畢敬。這也全是何剛德親見親歷的。

    當然,宮內四十八處總管宮殿的太監與皇帝、太后御前伺候的太監無法對比,但是,御前伺候太監聞知外事非常有限,並且,御前伺候太監與外廷官員幾乎是完全隔絕的,根本就是無從接洽。

    何剛德依然記得,幾次被皇上與太后召見時,自己曾在宮殿下面的板屋裡面小坐,那時候,太監幫他端茶、點火、吹煙,精心周到、非常恭順。他還賞了太監價值四千的京票(又叫“京錢票”,清末發行的鈔票之一,價值不詳。),太監收到打賞的京票後,看起來歡喜過望。

    後來,何剛德出京以後,漸漸聽到,有太監招權納賄的風傳,但是,他始終不相信這些話。

    何剛德二次進京,已經是從吏部外放以後的十二年了。

    二次進京,何剛德看到的太監,大體情況也和此前差不多。

    何剛德記述這段文字時,他最後說到:

    我難道看得上為太監們避諱嗎?這個時候,我也不過是荒遠閒散的小臣而已,我寫東西,也沒有什麼需要避嫌的,也就是如實記載罷了。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2 # 空洞趣史

    清朝可以說是對太監管制最為嚴格的朝代

    清朝前期的統治者在吸取了前幾個朝代的教訓後,基本上是控制住了太監的權利,並且規定太監和後宮不能干預朝政。

    在清朝的太部分時間裡清朝的官員和太監並沒什麼關係,都是自己做自己該做的事。

    到了清朝末代才感覺到了太監存在,主要慈禧太后的掌權才造就了李蓮英的出現。但是李蓮英並不能手握生殺大權,他也只是能夠干預慈禧太后的選擇,並不能改變最高權利。

    清朝的太監主要有兩個時期

    一:八旗入關後到慈禧太后以前,在這期間太監主要就是伺候皇帝和後宮的生活起居,並無實質性的權利。

    二:慈禧太后掌權到駕崩,其主要代表太監李蓮英,在這段時間裡,慈禧太后對於國內外事件的處理上多少會受到李蓮英的一些影響。

    估計清代官員對太監映象也是在慈禧太后這段時間,畢竟他能在太后面前說上話,都希望自己能夠晉升,去巴結賄賂他定是少不了。對李蓮英基本是“又愛又恨”。

  • 3 # 半全場之王

    清代官員對於太監的印象是又愛又恨,在鄙視的同時又不的不加以利用,尤其是皇帝身邊的大太監,主事太監。

    清朝的後宮制度對太監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以史為鑑,就怕發生嚮明朝那樣宦官集團專權,專政,所以清朝的十幾任皇帝對於太監干預朝政是絕不留情的,一旦發現必處極刑,絕不饒恕,但是他們又是皇帝身邊的人,做糖不會甜,做醋絕對酸,所以所有的官員也只能是一邊鄙視著一邊賄賂著加一利用。期望皇帝身邊的人在關鍵的時候能夠說上一句好話。

    但也有官員利用祖制誅殺太監,如丁寶楨誅殺大太監安德海。清朝祖制太監不得私自出宮,不得干預朝政,大太監安德海卻打著慈禧的名號,以欽差大臣居之,遊山玩水,吃喝玩樂,還收受賄賂,被丁寶楨設計誅殺,上報朝廷說安德海私自出宮,假冒欽差,收受賄賂,慈禧縱使萬般心疼礙於祖制,卻也是無可奈何。

  • 4 # 讀史之樂

    清朝吸取歷史教訓,對太監嚴格管理,首先,在數量上大為減少,約為三千人。其次,設立專門管理太監的機構——敬事房,隸屬於內務府。還有各種針對太監的規定,比如,太監不能出京城,不能幹政等。

    在清代,沒有出現太監弄權干政的事情,幾乎沒有官員彈劾太監的現象,不像明朝,出現了很多弄權的太監,不斷有人彈劾太監。

    不過,在同治事期,出現了地方官員捕殺太監的事情,一時震動朝野。當時,服侍慈禧的太監安德海,違背祖制,出京城採購物品,沿運河南下,一路招搖,掠婦女,收賄賂,掛龍旗,沿途官員不敢得罪。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瞭解此事後,派人緝拿,並就地正法了。他之所以敢這樣做,原因是事先秘密請旨慈安太后,得到了許可,而慈禧太后也無可奈何。

    丁寶楨並沒有因為這件事影響仕途,後來還做了四川總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 pick you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