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院大門一號
-
2 # 文化風俗小喇叭
《茶花女》:讀這本書時還在初中,有很多感情理解不了。覺得瑪格麗特太傻。過了幾年我又重新讀了一遍,終於在其中發現了或許阿爾芒是喜歡瑪格麗特的,但是其中夾雜著猜疑。而瑪格麗特犧牲自己,為了阿爾芒的前途離開了阿爾芒,讓人心生敬佩。
小仲馬寫出了身份下作的妓女,有著高潔炙熱的心,而自以為身份高尚的資產階級,卻是自私狹隘的心。
-
3 # 魯志先生
書目
1、孔丘《論語》
2、《聖經》
3、達爾文《物種起源》
4、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
5、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君主論》
6、司馬遷《史記》
7、孫武《孫子兵法》
8、羅貫中《三國演義》
9、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10、施耐庵《水滸傳》
11、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
13、比徹·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
14、司湯達《紅與黑》
15、曹雪芹&高鶚《紅樓夢》
16、雨果《悲慘世界》
17、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18、海明威《老人與海》
19、亞當·斯密《國富論》
20、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雲散》
21、瑪格麗特·米切爾《飄》
22、尼·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3、吳承恩《西遊記》
24、魯迅《吶喊》
25、聖·德克旭貝里《小王子》
26、李時珍《本草綱目》
27、法布林《昆蟲記》
28、張愛玲《傾城之戀》
29、《一千零一夜》
30、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31、卡夫卡《變形記》
32、泰戈爾《吉檀迦利》
33、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
34、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35、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36、曹禺《雷雨》
37、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
38、但丁《神曲》
39、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40、川端康成《雪國》
41、沈從文《邊城》
42、威廉·福克納《喧譁與騷動》
43、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44、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
45、老舍《四世同堂》
46、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47、錢鍾書《圍城》
48、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
49、王實甫《西廂記》
50、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
51、亨利·梭羅《瓦爾登湖》
52、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53、冰心《冰心散文集》
54、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
55、李澤厚《美的歷程》
56、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
57、《伊索寓言》
58、餘華《活著》
59、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
60、史鐵生《我與地壇》
人生有時間60本必讀的書籍
-
4 # 心頭詩
合適的書給需要的人 《黑天鵝》附送問題——黑天鵝小時候是黑的嗎?讀書最重要的是能幫助自己有所提升,不同的書幫助提升不同的能力,所以即使是一本不錯的漫畫書也有它的意義,可以幫助漫畫家學習借鑑,提升自己專業能力,同時又可以給小朋友帶來快樂。如果把一本《高等數學》給一位和數學一點都沒關係的畫家,可能這位畫家就不會有什麼收穫。所以適合的書給到需要的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意義的。
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可以幫助大家提高思維能力,可能大家都用得到。這是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書名是:《黑天鵝》,作者:納西姆塔勒布。
首先說一句題外話,黑天鵝小時候沒那麼黑,只是後來為了配得上自己這個名字,長大就變得特黑,下圖是證據:
言歸正傳,這個作者是世界上頂尖的聰明人,首先是個非常成功的基金管理人,其次是個博學多才的聰明思考者,他在《黑天鵝》這本書裡主要系統而且頗有洞見的描述了。這本書不太好分類,我覺得必須概括的說的話,就是講歸納邏輯的。而且我看出了一些相似性,索羅斯沒有路徑依賴,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和逆向思考,哈耶克和作者本人都是受到了卡爾波普爾尋求反證的影響。
有時候人總是收集支援你觀點的證據,而忽視相反的。
這是一本好書,在我讀過的書裡,我認為可以排進前三名,絕對讓人變得智慧和聰明。書中不少地方似乎是在說機率論和統計的問題,不是高深的數學和統計,是樣本,抽樣方法導致的歸納邏輯上缺陷和偏差(倖存者偏見和沉默的證據),此外就是敘述謬誤,大腦天生就是尋找理由的高手,有一句俗語很好的形容了大腦的這種特點-“渴望做一件事,你會找到辦法,想放棄一件事,你會找到理由”思維習慣的培養才是邏輯思維提高的關鍵,單純的所謂提高思維能力的書也很難達到思維能力的提高。
-
5 # 裡熱熾盛
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年閱讀量100—150的讀書人,就很想回答呀。
一個從小就愛讀書的廢狗,條件艱苦的情況下還是讀了可多書的,(驕傲臉~)以致於老師讓寫日記,我都是直接摘抄書籍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老師內心OS:這孩子,寫的日記都是什麼鬼?)
十五歲,一個文藝的二傻子坐在教室裡開始想象自己的未來。她在紙上寫下21歲之前要做的事情,其中有一條就是讀夠三百本書。
我確實讀過很多書,文藝的,哲學的,經濟的,法律的,因為對所有的事情都好奇。但是目前為止,最近一次,對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是——伯恩斯新情緒療法。
下面雖然是題外話,但是我希望寫的具體一點,大家更能明白這本書對我影響深刻的原因,因為我知道很有朋友深受原生家庭的一些困擾,不管有沒有抑鬱。
現在我是抑鬱狀態。箇中原因有很多,失眠將近十年,也有原生家庭的因素。連續晚上睡不著通宵,就像三四歲的孩童一樣,一到睡覺的時候,內心恍恍不安,試圖抓住些什麼,內心沒有安全感。
我從小是留守的,高中時有半年都沒和父母聯絡過的時期,當我還是個小孩兒的時候,我的母親李女士也只是個年輕的女子。她喜歡打麻將,她喜歡動手打人,而爸爸在記憶裡是缺失的。不是因為離異,就是單純的對爸爸沒什麼記憶。從小他們會誇我成績好,因為沒有家長管,去別的朋友家裡,朋友們會嫌棄我髒不和我玩。而我的脾氣也非常差,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朋友,只有學習才能讓老師關注我,同學關注我,所以我學習很努力。五六點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是從我初中高中時候就開始。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當一個孩子還是三歲以內的時候,他會覺得他是世界的中心,因為父母是在繞著他轉的,而如果沒有健康的人際關係,他會一直以自己為中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初高中會以自我為中心,因為沒有人教我,我又遲鈍。努力學習造成了什麼後果,我不會娛樂,不會享受生活,即使讀大學之後,我也有一個學期只出了兩次校門的經歷。(當然,不得不悲痛的說,學醫狗啊~真的沒時間 )。依靠成績取得成就感,取得別人的關注,是因為下意識裡覺得只有我做了什麼優秀的事兒,做了什麼值得誇獎的事兒,我才值得被愛和關注。這些東西都是我後來才明白的。
我經常在看到身邊一些成長在愛裡的朋友,和父母像朋友一樣相處,真是讓趙同志羨慕的眼紅呀。他們有著安全感,有些讓自己快樂的能力,不需要像我一樣誠惶誠恐,懷著一顆亂世春秋的心試圖抓住些什麼。這些年花了很多力氣和自己和解,也嘗試和家庭和解。
認識原生家庭並非為了追究和歸責,而是藉助早期的生命經驗,尋找到自身自卑,恐懼,抑鬱的源點,從而早些對生命再次展開體味。
現在我大四,馬上大五,抑鬱了。
具體的原因,我真的不知道,好像就是無聲無息的被捲進漩渦裡。剛開始,朋友說,你可能抑鬱了,去看醫生吧。趙同志我翻了一個巨大的白眼——:"你才抑鬱了呢?我只是狀態不太好,需要休息,我能好的"。直到有一次,我在陽臺上站著,就特別想跳下去,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迷迷糊糊覺得自己馬上會衝到窗邊,一個翻身就下去。我覺得人生毫無意義,什麼都沒有意義,我好像再也不會快樂了,一想到未來還是要這樣無望,孤獨,不開心的過下去,因為我沒有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死是唯一出路,就是死了都不會開心。很難描述,每次難過襲來的時候,痛苦的要死,我不知道戒毒的人什麼樣,我只知道,難過的時候像把你一個人丟在深淵裡,莫名其妙的想哭,渾身難受,只能靠自己爬上來,
就像三毛
"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
遙亙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
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說不上來具體的原因,但是那種感覺真的很絕望。因為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成長,我開始和自己和解了,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性格里的缺點。人生的這個階段拿到了這個劇本,我就去接受它。
我相信《道德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在最低谷的時候,也意味著上升的開始。可是呀,人在黑暗裡下沉久了,也害怕最後的結局是墜入萬丈深淵,以死收場。在想明白之前,仍想垂死掙扎一番。
我去看過醫生,但是醫院裡的醫生排隊一上午有時候也排不到(是的,我自己就是個學醫狗,媽的~),醫生也只會給你開藥,不負責心理輔導,正兒八經的心理輔導,真的貴的一批,根本不是窮酸學生孩子兒能負擔的起的呀(哭泣~家裡人並不知道)
後來好朋友知道了推薦給了我這本《伯恩斯情緒療法》,我本著自救的心態開始看。書並不會給你講什麼原生家庭,它只告訴你怎樣快樂。它告訴我思維決定情緒,你要相信自己憑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快樂的。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是——你的人生是為自己活的,你的快樂只有自己能給的了自己。不要妄圖從別人那裡獲得快樂!
(在這之前,我談戀愛總是惶恐,覺得不真實,試圖在和別人的親密關係裡抓住一些什麼東西,雖然我總是告訴我自己,你和他在一起,是因為你有快樂想和他分享,他回不回覆都不影響你的快樂,你已經分享了快樂,自己已經快樂了。他是不太顧及別人感受的,當然,現在是分手了的。)
書裡介紹了十大認知扭曲:
請自測一下自己平時生活中是否存在下列十大認知扭曲,因為這是認識你自己的關鍵一步。
非此即彼思維:因為一點瑕疵就全盤否定。
以偏概全:只要發生一件壞事,厄運就會不斷。
心理過濾:只要是一滴墨水就會染黑一杯水。
否定正面思考:你自動遮蔽“正面體驗”,即便做了好事也自己沒感覺。
妄下結論: 舉兩個例子,一聽到別人提出相反意見就認為是針對你,另一個例子也很典型,妻子總是懷疑丈夫出軌結果一定是以丈夫出軌END。
放大和縮小:誇大自己的錯誤或者他人的成就,縮小自己的成就或他人的缺點。
情緒化管理:只要你不爽,這件事就是不對的。
“應該”句式:你總是用“應該”或“不應該”去鞭策自己。
亂貼標籤:這是極端版的以偏概全,比如因為犯了一個錯就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
罪責歸己: 即使這件消極事件不需要你負責,你還一個勁地往自己身上攬,然後進入內疚、難過、悲傷的負面情緒死迴圈。
然後列舉了如何找到自己行為動機,消除負面情緒的三欄法。
這是一個貫穿全書的核心技能,行為療法的本質就是用實際行動去打消你的惰性或者排斥感,行動反向促進思維變化。
這個方法強迫你更加客觀地看待事物。想要克服自我批評的恐懼,你需要適當的聯絡。培養起來也沒有你想象中難。
它還有一些自我推動的小結,讓我知道所有的情緒和行為都源於思維和態度。
且不說你知道或者不知道自己是否抑鬱,你也應當注意一下自己的負面情緒。
只要是平常人,都多多少少會存在觸發你負面情緒的情況。
我特別想說明的一點是,不要抗拒任何自助或者他人的幫助,當你覺得有些負面情緒已經對你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的時候,一定要尋求自我或者外界的幫助。情緒恢復最關鍵的指標:能否堅定積極地採取措施來幫助自己,因為態度決定成功。
這本書是作為自助的一個工具,尋求外界的幫助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輔導。
可能讀完這本書,目前為止,我的狀態還是不是特別好,但是至少比從前要好一些。在懸崖邊上能往上爬一釐米都是進步。
我只想是想讓大家知道,現在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多,心理問題越來越容易出現。不可否認,熱愛的讀書的人可能在心理方面會容易出問題,所以我只希望,當有一天,你的情緒出現問題時,知道有這一本書,或者這一類書,是可以幫助你的。這就是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啦!我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獲得快樂的能力呀!
想知道配圖中藍色冰激凌,可以移步我的另一個回答—重慶有哪些美食
-
6 # 清流的國學觀
我讀過的書很多,要說收穫最多的,應該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雖然是一部兵書,但是現代人對它的認識已經超越了兵法的概念,應該說它是一部哲學書,因為它揭示的是普遍存在的規律。孫子兵法博大精深,包羅永珍,我讀完以後收穫了很多思維,我從3個方面來說吧。
1.知彼知己。
其實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沒引起重視。孫武認為,用兵的前提就是要做到先知,知道敵我雙方實力的對比。所以第一篇計篇他提出五事七計,要衡量自己的實力,和對手做比較,做一個沙盤推演,看自己勝算的機率有多大,機率大的話才可以進行戰爭。所以第一篇計篇他先說了知己,最後一篇用間篇他又說了知彼,知彼知己的思想始終貫穿了孫子兵法全書。
2.不戰而屈人之兵。
大家都存在一個誤解,認為孫子兵法是教你打仗的。其實讀過這本書後才知道不是。孫武勸你能不打仗那就不打仗。他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主張兵不鈍而利可全,主張全勝。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才是上策。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孫武主張的是百戰不殆,而不是百戰百勝。百戰不殆說的是進行一百次戰爭也不會出差錯,而百戰百勝說的是百分之百能打贏。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事實上你不可能做到百分百贏,因為只要用兵,就算贏了,你也要消耗很大的人力和物資。拿破崙打了那麼多次勝仗,最後還是滑鐵盧了。所以能不戰就不戰,要用小的代價換得成功。
3.學會變通。
很多人對兵法有誤解,認為兵法是教條主義,紙上談兵,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孫子兵法是一部活兵書,它強調善於變通,而且還拿出單獨一篇寫變通,就是九變篇。戰場上的形式瞬息萬變,如果不懂變通,會招致失敗。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每次取勝的方法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靈活的辦法。我們不要照搬經驗,不要經驗主義,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我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變通。
最後總結一下,孫子兵法博大精深,如果認真研讀,能收穫很多經驗,方法。當代社會掀起了一股孫子兵法研究熱潮,很多人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和我交流。
-
7 # 程式妹子愛讀書
成年以前的時光,不那麼喜歡讀文史哲,讀過最好的一本就是《小王子》。狐狸、小王子、玫瑰,也構成了我對愛情世界的完整想象。
那時候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住在小王子心裡的精心呵護又獨一無二的玫瑰,整個玫瑰園的花都在歡笑,他卻只看見了我。長大後才明白,我是那個在地球上孤單地仰望星空的小狐狸,想象著他在哪顆星星上對我歡笑。是你馴服了我,可你終究不打算在這裡長住。
你看,看到那邊的麥田了嗎?我不吃麵包,麥子對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麥田無法讓我產生聯想,這實在可悲。但是,你有一頭金髮,如果你馴養我,那該有多麼美好啊!金黃色的麥子會讓我想起你,我也會喜歡聽風在麥穗間吹拂的聲音。——《小王子》長大後,更喜歡探究人生。失戀了總是喜歡看點文史哲。
讀毛姆、讀加繆,人生不過荒誕,又為何追尋意義。毛姆的《人生的枷鎖》,這是一本自傳式的小說,主人公一生都想掙脫人生的枷鎖,想要去探尋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然而到頭來呢?你的所思所想,到底是你自己產生的,還是環境、社會讓你產生的?就比如把你扔進狼群長大,你還能學會人類的道德枷鎖嗎?還有人類必需的心理約束嗎?你甚至永遠無法學會人類的語言。所以的一切,都是社會教給你的,都是已經存在的灌輸給你的。這個道理,《殺死一隻知更鳥》裡的小孩也能從她的角度告訴你。
從來如此,便是對的麼?
回覆列表
近期讀過的很有意思的小說非《堂吉柯德》莫屬。
《唐·吉訶德》(又譯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
上學那會就瞭解到此書是本名著,在文學史上有多麼高的地位,但是總沒有心情去好好拜讀,終於,在離職找工作的那段時間,可以靜下心去好好欣賞。
堂吉柯德被人看做是一個瘋子,每一個接觸到他的人都這麼認為,因為他的話語、他的行為與周圍世界是那麼格格不入。
這個落魄的鄉紳,喜歡讀騎士小說,整日迷於幻想,立志恢復古代的騎士道。他僱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象為他的女主人。於是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
書中認為他是一個執迷不悟的人,整日耽於騎士小說是荒謬的,但在堂吉柯德這啼笑皆非的敘述中,於我,更覺得是一種精神鼓勵。
他並不傻,相反有著很高的文學修養,他醉迷於自己所幻想的世界,不懼怕任何說辭,不膽怯於發生的任何困難,有著極大的冒險精神。他為人正直,作為騎士,言出必行,忠於自己的諾言,對正義、對愛情無比堅貞。
如書中對他看到風車的描寫,或許在正常的我們看來可笑至極,無疑認為他是瘋癲可笑的,聯想到我自己,我是否對自己熱愛的東西有過如此的痴迷?同樣,在他幾次遊歷途中,路上的嘲笑、鄙視、挖苦,他都不曾改變自己最初的目標,而我,若遇到這樣的事情,恐怕早已挖個地縫鑽進去了。
而當下的離職,最大的問題就是自身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想做到人人滿意,似乎在看別人臉色生活,工作,迷失了自我。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按照自己認為舒服並且對的方式走下去,人生很漫長,而陪伴自己時間最長的就是我們時刻想改變的自身。
老兵說,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我對人生還一知半解,所以,我要做好當下的自己。
可能每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悟,或與自身經歷有關,或與當下境遇有關,但是,無論讀出怎樣的感悟,都希望可以激勵自己,增長自己對生活的又一份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