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除總序外,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古人對流傳於世的文章的態度非常的嚴謹,文章的排列次序也不是隨便排的。弟子規開篇是總序 ,文章主題開門見山,講出了本文的主題核心內容。
把“入則孝”排在第一,是因為“孝”是一個作人的根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不孝,其他方面再有才能也不足可觀。
“出則悌”則是講待人接物。“入則孝”是指在家裡該怎麼做,在家裡做好了,出門接觸社會,就應該學習“悌”了,這不僅僅指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古人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對待其他同齡人都應該按照“出則悌”的要求來做。
“謹”主要講人應該有很好的生活習慣,側重點在“身”,“信”則指人的道德品質,側重於“心”,先身後心符合人培養提高的規律。
前四部分做好了,心量自然就會擴大,所以要“泛愛眾”,做得久了,自然“親仁”。到此,可以學習琴棋書畫等知識技能了。
從這個排列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把修身養性放在首位,而知識技能是次要的,符合《大學》裡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儒家思想。
《弟子規》除總序外,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古人對流傳於世的文章的態度非常的嚴謹,文章的排列次序也不是隨便排的。弟子規開篇是總序 ,文章主題開門見山,講出了本文的主題核心內容。
把“入則孝”排在第一,是因為“孝”是一個作人的根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不孝,其他方面再有才能也不足可觀。
“出則悌”則是講待人接物。“入則孝”是指在家裡該怎麼做,在家裡做好了,出門接觸社會,就應該學習“悌”了,這不僅僅指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古人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對待其他同齡人都應該按照“出則悌”的要求來做。
“謹”主要講人應該有很好的生活習慣,側重點在“身”,“信”則指人的道德品質,側重於“心”,先身後心符合人培養提高的規律。
前四部分做好了,心量自然就會擴大,所以要“泛愛眾”,做得久了,自然“親仁”。到此,可以學習琴棋書畫等知識技能了。
從這個排列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把修身養性放在首位,而知識技能是次要的,符合《大學》裡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