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星點燈照亮人生路
-
2 # 良言諧語
那是過去,人們閉塞,現在如果方法不對即使行了萬里路也是毫無意義,你說看世界現在的途徑不勝列舉,關鍵是你有沒有“融”進去,範範的走馬觀花,到此一遊可能留下的都是些“不如意”的感覺。
-
3 # 學懂如何生活
非常認同。我是這個諺語的受益者。
孩子是個非常皮的男孩,在小學二年級時,我帶他去了美國塞班島旅遊,讓他完全地置身於一個全英語生活的環境中:到餐廳吃飯點菜需要講英語,到便利店買東西需要講英語,到酒店辦理入住需要講英語,租車出去玩需要講英語。不會講英語,基本生活是無法進行,同時會受到很大影響。
之後在他成長期間,我們陸續帶他去了亞洲及歐洲的部分國家,使他除了對生活地廣州以外的國度的人聞生活環境,有了一個切身的認知及體驗。
這些體驗活動,對他的最大影響就是:在整個小學及初中階段,他是非常自覺,且認真地學習英語,特別是口語交際,相比其他孩子,他更敢於開口說,開口講。我完全不需要像其他孩子的媽媽那樣,費盡唇舌去督促他背單詞,開口練。
其實走萬里路,我的理解是,讓孩子在認知上,有更多的真實體驗及實踐,讓他在成長過程中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形成屬於他自己的思想,對事物有他自己的理解,從而影響及塑造屬於他自己的行為模式。
與其讓孩子,僅僅是透過我們的口,去聽聞這個大千世界(最可怕的是,有時大人們自己也沒見過,沒經歷過的世界),然後再透過孩子自己不成熟不全面的想象去理解這個世界,倒不如讓他自己去摸,去聽,去感受。
有條件,一定要讓孩子帶著一顆探索的心,去走萬里路。
-
4 # 養心齋石屋
那我太認同了,不過一定要和自家經濟掛鉤,富有富的玩法,窮有窮的玩法,不要攀比。一年去一到兩個地方,放慢腳步,用心體會當地的美食,人文,古籍,風土人情。去以前帶著問題,回來後寫一下感受,哪怕記個流水賬。我們和孩子一起旅遊的時候並不多,相互陪伴很重要。就算什麼也沒有學會,也為我們以後留點東西回憶。
-
5 # 江上奇峰31
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小就該多帶孩子出去旅遊。‘’
我不認同這句話。但是,我認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狹義的理解,有廣義的理解。
俠義的理解:讀萬卷書,就是讀很多書,追求數量,理解不理解就不好說了。
廣義的理解:讀萬卷書,不光讀很多書,還要讀的有質量,要理解書中文章含義。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行萬里路也是如此。
俠義的理解:行萬里路就是多走路,不瞭解沿途的風土人情,不感受風景的美麗。
廣義的理解:行萬里路,不光走了多少路,還了解沿途的風土人情,從美麗的風景中領悟人生。
小孩從小就要多讀書學習。
教育他們要吃讀書的苦,不要吃苦力的苦(當然也要適當的吃點苦頭,不絕對)。
適當的旅行,在旅行中獨立思考人生的真諦。
小孩子從小就應該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才有好的工作。
當具備了一定實力了,多走走,多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理解人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不要光追求數量,而不追求質量。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在於你領悟到什麼。
朋友:你領悟到它的真諦了嗎?
-
6 # 喵奧巫
我認同這句話,但我認為現在的人對這句話有一定的誤解。
真我認為這兩句話,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先後關係,一個人先要靜下心來,可以在家裡讀萬卷書,帶著滿腹的文化積澱,行萬里路才能有收穫。
很多家長帶著兩三歲甚至一兩歲的孩子就開始到處旅遊,甚至去一些比較有極端天氣的地方美其名曰,行萬里路,其實只是打著這個幌子滿足自己旅遊的願望罷了。
對於一個小孩子而言,被拖著四處奔波,到哪裡都只能看見一對大腿或者一堆人頭,耳朵裡都是亂哄哄的喧鬧聲。和他在小區玩一下午的土或者看螞蟻搬家,可能後者的收穫會更大一點。
一直認為孩子的視野應該是一日一日拓寬的,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世界,平日裡把孩子總是關在室內,透過各種電視,電腦等媒體來讓他間接的去認識世界,她甚至沒有接觸過藍天,沒有接觸過綠草,可是有一天家長突然帶他去行萬里路了,真的是離家萬里的那種一路奔波一路跋涉,孩子身體受不了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我還有一種另類的解讀。
我認為讀萬卷書如同行萬里路,當我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與前代先賢聊天,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精神境界,遠比腦袋空空如也的跟風去旅遊要強得多。
也不是說行萬里路就沒有好處,只是行萬里路之前先要掂量一下自己內心準備是否充足,如果沒有充盈的內心,走到哪裡也不過是徒勞。
-
7 # 彩條魚童書
關於這句話,我是認同的。但帶孩子出去旅遊也要全面地去看待,因為相對大人來說,孩子旅遊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更多,並不是輕易地說走就走。
首先,帶孩子旅遊能開闊孩子的眼界,不過選擇目的地的時候也要選擇適合孩子的。目前國內很多景區的無障礙設施做的並不理想,所以在早期帶孩子旅行的時候,比如2歲以前,最好選擇一些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同時買兒童用品也會比較方便。儘量避免一些條件比較艱苦或是衛生條件不好的地區,如果想讓孩子多吃苦,可以等到孩子至少6歲以後。
其次,帶孩子出去旅行要做好相應的準備,一些孩子常用的物品可以隨身攜帶,包括可以登機的手推車等等都需要提前購置。同時帶孩子出去玩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顧好孩子,不要讓孩子脫離自己的視線,也不要輕信陌生人,在看世界的同時,孩子的安全是更重要的。
第三,帶孩子出去旅行確實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同時豐富孩子的閱歷,讓孩子見更多的世面,但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言傳身教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未必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如果經濟條件有限,一家人多去逛一逛公園或是免費的博物館其實也一樣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比一直讓孩子在家看電視要好很多。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您!
-
8 # 詣通
帶孩子可以的,但是請先確定幾點。孩子太小不行;孩子體質是不是一直很好;去的地方適合帶孩子麼?然後要避免人多的時候,人太多了,等待時間大人可以接受,小孩子不行。但是,帶孩子出去,可以增長他的見識,對於大人,遊玩的同時又陪伴了孩子,內心還是很滿意的,望參考。
-
9 # 左右電影盤點
那旅行到底能不能給孩子帶來好處?按理說,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兩者是不矛盾的。只有當功利心過重的時候,才會去計較讀書和旅行哪個收穫價值的效率更高,去計較孩子能否理解旅行的意義。其實,人的成長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成年人覺得孩子現在還理解不了的東西,將來會慢慢咀嚼消化,即便只剩下一個模糊的印象。
知乎網友“史蒂文”分享的經歷就挺值得參考——“透過旅行,我能看到女兒在各方各面的進步。她從小知道在機場如何安檢、登機,也知道出行之前如何抉擇哪些物件該放進行李;她不僅知道西方人有綠色、藍色的眼睛,也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不同語言是人類建造巴別塔時產生的。她記得馬來西亞有長鼻猴和螢火蟲,記得迪拜有帆船酒店,記得洛杉磯環球影城有小黃人和變形金剛,而這些都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故事素材。”
事實上,在當今這個時代,由於網際網路和消費電子技術的極大普及和普遍收入水平的提高,透過書籍、電腦、手機獲取知識,已經幾乎沒有門檻,人與人的差別往往體現在個體的努力程度上面。然而,能否離開自己所在的城市在全國走走,尤其是能否離開國內跑去國外走走,不同家庭之間是存在條件區別的。相比起“讀萬卷書”主要是為了獲取知識,“行萬里路”更多是培養眼界與心性,而這可能是當今中國不同階層家庭孩子間最大的差別。“比你出身更好的人比你更加努力”,這種現象怎麼來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富人家的孩子“行得多,識得廣”,更能明白奮鬥的方向和意義。
從世界各國的普遍經歷來看,出國旅行的意義是值得拿來專門說的。發達、開放國家的民眾,相比起欠發達、封閉國家的民眾,往往會更加青睞出國旅遊,這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更有錢才這樣,不如說是因為有開放的心態、出國走走的想法,才維持了國家繁榮與發達。遠一點的清教徒傳教士們的經歷且不談,就看現代,日本走向強盛、發達的過程中,民眾出國遊數量大增,急迫地想開開眼界,因此帶著全家老小逛遍全世界,一度成為國際話題。而現在,輪到華人“邁步走世界”了,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反映了當今社會的時代風貌。
-
10 # 貝小貝bxb
現在的孩子從小壓力大,旅行可以讓孩子放鬆心情,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當然也要根據孩子的不同階段來規劃旅行。
幼兒時期
孩子年齡小不喜歡走太長時間的路,有時候會讓家長抱,適應能力也不是很好,感冒生病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儘量安排周邊一日遊,時間短,往返方便,如果走的太遠,孩子太小,印象也不深,家長也累的夠嗆,也玩不好。
小學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體力逐漸增長,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所加強,透過學習,開始懂得一點道理,對旅行過程中的一些風土人情會有一些感觸。可以去一些歷史名勝古蹟、大自然美景、主題公園等這些地方。
中學時期
中學時期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帶點小小的叛逆,這個階段出去旅行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去選擇,建議可以去一些帶有遊學性質的夏令營,由孩子自己策劃、組織一次帶點歷史知識的自助遊。
高中時期
高中孩子學業任務很重,因此,旅行一方便要讓孩子放鬆心情,另一方面要開闊孩子的視野,為孩子提供努力學習、刻苦奮鬥的動力,可以去一些孩子心目中的大學。
出去旅行可以讓孩子瞭解世界,絕不是侷限於學習外語。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而不僅限於這一種,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和事可以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也更認識自己。
回覆列表
認可,而且是高度認可,行路多者見識多,旅遊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恢復青春活力的源泉,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的氣質裡藏著我們讀過的詩,走過的路,一個從未走出去的人,和人談天說地,高談闊論終究是缺乏底氣和見識的。沒有見過大海,感受不到大海的寬闊無邊,反思生命的禍福無常,沒有見過奇巒疊峰,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廣。
孩子是蘊藏無線可能的一個群體,他們天馬行空,想法無窮,書本固然有我們所要的知識,可是終究是別人的經驗之談,這就是所謂的死學,拿別人的經驗來滲透我們自己的人生,真不扎肉不覺疼,隔靴搔癢,便是在書本閱讀各種條條框框的知識,枯燥乏味,所以說要想切實去感受生命的寬度,你得走出去看看世界。
我不能說每個家庭都有能力和精力陪伴孩子出去看世界,生活的壓力已經讓我們的詩和遠方逐漸消失殆盡,我只能說但凡有點可能,在孩子的思想固化之前,帶他去看看,去感受一下自然,天高地廣,視野也能逐漸開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命需要時刻注入新鮮的血液,旅遊便是一種活學,也是一種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