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平常新語

    很多人認為學佛的人消極,認為只有人生失意或者官場失敗、婚姻破裂的人,才會去學佛,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不可否認,學佛人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這些原因而心灰意冷,遁入空門,借學佛來打發後半生,獲得心理上的安慰。但更多的人是出於理性的思考,是因為看透了人生的真相,為了更高層次的追求而做出的選擇。

    所謂積極的人,他們覺得人活著,就應該掙更多的錢、做更大的官,有更多的房子車子,盡情享受,不枉此生,然後給子女留下更多的財產,他們認為這樣才是積極,否則就是消極。大家都這樣認為,所以很少有人去認真審視自己行為的意義何在。其實人在世界上所得到的再多東西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最後什麼也帶不走,赤裸裸的來,還要赤裸裸的走。而且很有可能因為職位越高,財富越多,所造的業越重,下一世越墮落。一般人從來不去想這些東西,只相信現在的享受,還有看的見摸得著的東西,他們不去,也不願意去相信因果和來世。雖然有的時候他們也會感慨,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遇到事情還是一樣的爭名奪利甚至還有人為此為非作歹。

    真正學佛的人,看透這一切的虛幻,他們覺得人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所謂的享受和快樂,也不過是短暫的假象,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不應該把一生寶貴的時間用來追逐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上面,應該有更高層次精神方面的追求,以獲得心靈的平靜和境界的昇華。所以學佛的人中,不光是人生不得意的,也有很多高官貴族,甚至國王和皇帝,也放下一切,毅然決然出家修行。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他當初是一國的王子,未來的皇帝;還有清朝順治皇帝,最後也是出家了。現在很多寺院的出家師父中,很多都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甚至是高等院校的高才生。他們不是人生不得意,而是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透過學佛,可以獲得心靈的平靜,能夠冷靜理智的面對生活,從容應對事物,內心恬淡安詳,同時也是在為下一世做準備,希望下一世能夠活的更加增上,這才是真正長遠的戰略眼光。同時不光自己要解脫,還要發菩提心,把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在自己身上落實,儘可能的去帶動更多有緣的眾生一起聽聞佛法,走向覺悟。他們有非常宏偉的理想,那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即使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會發願將來有能力時,再回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偉大的追求,這是何等的積極,又豈是爭名奪所能夠比擬?

    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也不一定都要遠離生活,他們也可能有妻子兒女,他們也可能有財富和地位,也可能經商做官或從事其它工作,工作對他們來說都就是修行,就是磨鍊心智的對境,生活是為修行服務的,他們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外表看起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但內心境界卻完全不同,這是了不起的大乘佛教精神,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真正最積極的人。

  • 2 # A0000竇洪彬

    佛法精華:學佛是人生最快樂的享受,透過正知正見學習可以達到,心態已經達到與極樂世界佛菩薩一樣自在快樂。而身體還留在地球上為眾生服務,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眾生而做,待身體使命完成,靈魂自然就會去極樂世界。學佛的人,都要更加積極努力工作為眾生服務,還要作好榜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否則都是學偏了,沒有真正悟到佛的精神。

  • 3 # caoxiaopeng

    佛教的教義,是超越積極與消極等一切相對事物的。它就是讓你覺悟,從中獲得智慧。說白了,就是為了使你做個明白人。

  • 4 # 使用者57633881188

    對於不明白的人是消極的,因他或她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內部。對於明白的人是積極的,因不僅看到表面,而且能看到內部,能看到本源,南無阿彌陀佛。

  • 5 # 佛都金陵

    從我這幾年學佛的經歷對我性格的改變,我覺得是積極的。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佛教提倡心不外求,是風動還是帆動,其實就是心動。我曾經是一個憤青,但是現在,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首先檢查自己的心,不再是過去那些衝動的男人。

    第二,佛教對於自殺的行為特別反對,認為這也是殺生之一,所以只要學佛,按照佛法去做,其實你就會發現,這個人生沒是麼坎過不去。

    還有很多,不一一說,一雙鞋是否合腳,只有自己知道,佛陀留給我們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都可以對應治療,只有自己深入才可以瞭解。

  • 6 # 大梁遊記

    首先、我認為佛教教義是非常積極的。 那麼佛陀的本意是什麼呢?

    所謂“覺悟的人就是佛”,“佛在你心中,學佛是為了做佛”,“自性歸依是最高的歸依”。

    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人本性具足一切智慧,故不向外求法而向自己心求法”。

    而且佛陀是直接活出來給你看的,甚至不說話的。《佛經》那都是弟子們記錄的,其實已經是二手的了。 佛陀在《金剛經》說的很清楚:“四十九年說法,你若說我有在說法,你在罵我!”(原文: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所以,佛陀的初心教義沒有問題,他告訴你開啟生命的覺,開啟每個人本具的智慧,而且他知道一說,就降低到認知緯度了,是要拿生命去實證、體驗、活出了的。

    其次、很多人“學佛不通”,是自己的問題,不是教義的問題。

    因為佛教在歷史長河中,越來越發展,關於佛教的知識多到什麼程度了?經、律、論三藏一萬一千多卷。 你如果只是僵化的去理解,就是學佛不通,也曲解了佛教的本意。

    筆者周邊很多朋友就被困在裡面。結果一臉佛相,滿口佛話。常常講“供養”、“師傅說”、“佛經說”、“姻緣”、“因果”……。

    其實,學佛是學解脫,學道是學逍遙,結果很多學佛的人既不解脫又不逍遙。 人生已經被很多繩子捆起來了,結果想解脫這些繩子,又到解脫繩店裡買了些繩子,再往自己身上捆。

    當然這只是一個學習過程,從理識到實踐。

    最後,關於未來,我認為新的精神時代,一定是傳統精神與科學精神開放融合的過程。

    不僅東方和西方所有宗教會相互包容,更重要的是會和科學精神、生命科學融通、吸收。筆者強烈感覺到這種趨勢。 這是一個鬆動活化,正本清源重開格局的過程。 最終會以符合當下語境的方式重新去詮釋,回到教義初心,建立普世共識,利益當下社會和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難免焦慮,微暴躁,怎麼解決,你的情緒出口是什麼?你怎麼處理傷害自己的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