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嘟DUDU

    有幾個演義裡基本沒有出現過的牛逼人物,才是最被低估的,連出場機會都沒有。排名不分先

    後。

    1. 和趙雲齊名的陳到。劉備在豫州時便已跟隨劉備效力,統領其親衛部隊“白眊軍”。劉備

    死後,陳到擔任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協助李嚴鎮守白帝城。諸葛亮說:“到所

    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楊戲曾將陳到與趙雲一起評價:“徵南(趙雲)厚

    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2. 羅憲。少年時拜譙周為師,因才學被同儕比為子貢。後任太子舍人,因得罪黃皓被外放為

    巴東太守。後主降魏後,東吳盛曼、步協等西征,欲行瓜分之事,後又有陸抗率軍三萬增

    援。憲以孤軍鎮守半年之久。《晉書》評曰:“忠為令德,貞曰事君,徇國家而竭身,歷

    夷險而一節”。在歷史上羅憲最大的貢獻在於,向司馬炎薦舉多位名士,其中一名叫做陳

    壽。

    3. 陳武的兩個兒子陳脩和陳表。《三國志》的評價是:“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

    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 田豫。一開始跟隨劉備,後因劉備任豫州牧而家有老母,遂告別返鄉。後任職於曹魏,曾

    任持節護烏丸校尉,威震北疆,獲封長樂亭侯。後遷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

    領幷州刺史。任內州界安定,百姓稱道,胡人聞豫威名,鹹率眾歸附。

    5. 徐邈。魏明帝時治涼州,西和羌胡,政績卓著。《三國志》的評價:“徐邈清尚弘通,掌

    統方任,垂稱著績。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

    6. 王凌。王允之侄。在兗州、青州、豫州、揚州先後任刺史,政績卓著。同東吳打過兩仗,

    夾石之戰與芍陂之戰,全部獲勝。後陰謀推翻司馬氏被處死。

    7. 賀齊。東吳鎮壓山越的最主要將領,常年在丹陽、豫章等地同山越作戰。《三國志》的評

    價:“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

    難,綏靜邦域者也。

    潘濬。呂蒙侵佔荊州後歸吳,管理荊州政務。孫權稱帝后,率領五萬人平定五溪蠻夷的叛

    亂。潘濬治軍嚴明,斬殺、俘虜的敵軍數以萬計,是以五溪蠻夷衰弱,一方寧靜。任官至

    太常,與顧雍、呂岱同為東吳重臣。《三國志》的評價:“潘濬公清割斷,陸凱忠壯質

    直,皆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步騭的評價:“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

    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9. 士燮。漢末任交趾太守,在軍閥混戰中成為割據嶺南的豪強,後歸附東吳,一直活到九十

    歲。越南將之奉為民族英雄之類的人物,在越南正史中評價道:“中國通詩書,習禮樂,

    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

    堵醉亦c3f

    魯肅,目光長遠,絕對被低估的智者,他死後,基本孫劉聯盟破碎。

    頭像

    testnpnrmf40

    大將軍曹真,內製司馬集團,外敵隴右三次諸葛亮,不疾不徐,很有章法。令西蜀集團無功而返,還失去戰略要地街亭,揮淚斬了馬謖,可謂得不償失。

    周瑜啊,喝醉也能聽出錯音,為人大度,帥氣,聰慧。是個一表人才的人,而演義裡的周瑜彷彿就是為了抬高諸葛亮而寫出的。還說他小氣不容鬼才

    心靈指標

    劉備吧,很多事蹟都移花接木給了別人,比如鞭督郵,斬車胄,燒博望,堵華容等等,演義裡完全變成了只會哭和收買人心的偽君子,羅貫中是高階劉備黑,明褒實貶。

    百度網友e50128b

    曹真,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數次抵抗諸葛亮北伐,屢立戰功,是名很厲害的武將,被《三國演義》嚴重貶低。

    高順吧,這個高順給我感覺就是有勇有謀淡定忠誠,打仗的話一手陷陣營威力巨大,戰場用計的話好像連夏侯惇都擊敗了,之後他還戒酒,在三國殺中帶著個鐵面具威武霸氣,最後被曹操打敗沒有張遼一樣投降(不黑張遼),唉,有點可惜,羅貫中應該描寫的具體重點一點感覺。

    仙賎騎蝦傳

    廖化!其實人家根本不是賊,人家有文化,有武勇,跟關羽時是文官,後來千里訓主(千里走單騎真實版)找到劉備後才做的武將,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其實是在說你蜀國名門,世家的子弟沒有人才,廖化都多大年紀了還能做先鋒,世家子弟卻沒有一個拿的出手的人才。

  • 2 # 小可很努力

    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真實實力被低估得有好幾個,曹操有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梟雄也, 孫權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得評價,尤其是曹操不管好與不好誰都能說上幾句,說到劉備反而沒什麼好說的 一句 待人寬厚 喜怒不形於色 接著好像建立蜀漢得功勞被諸葛 關 張三人領走。

    事實上劉備能坐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他自身能耐不能小看,對比三足鼎立得另外兩方,曹操祖上是官宦世家 其父親曹嵩更是官職三公之一得太尉,本身家族勢力雄厚。在二十來歲就被舉孝廉做官,典型的官二代。

    孫權之父孫堅有江東猛虎之稱 在東吳勢力根深蒂固 又有當時門閥士族得支援 在經過孫堅和孫策兩代經營 早已是人才濟濟 兵強馬壯得。

    在看看劉備 快到四十的時候還在賣鞋為生,黃巾一起 天下大亂劉備意識到了機會來了 在剛開始就能籠絡一批人 更有關 張二人還有商人蘇雙和張世平的贊助,這就說明劉備本身是無可限量的。

    再說一個 既生瑜 何生亮 大家對這句話不陌生吧 ,實際上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寫的(不是說諸葛亮不好)歷史上周瑜在孫策平定江東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得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孫策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繼位後也是十分信任周瑜 諸葛亮和周瑜是沒有交集得兩個人,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開國功臣,威名遠揚 。還有赤壁之戰也是周瑜一人指揮,而演義裡為了劇情需要才捏造 借東風這麼一說,按照魯迅先生之說 演義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氣周瑜之說也是假的 歷史上諸葛亮不曾氣過周瑜 而周瑜是病死的。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跟後世小說家虛構的那位截然不同。程普曾一度和周瑜關係不好。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從不跟他一般計較。程普後來特別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 3 # 禾卑君

    周瑜

    《三國演義》裡面將諸葛亮塑造得智近乎妖,卻把我們的周瑜大帥鍋說成是一個小肚雞腸、天天喊“既生瑜何生亮”的“妒婦”。

    羅先生啊,你低估了我們的周瑜大帥鍋哇!

    在歷史現實中,周瑜才是一位真正的風流人物,不遜色於諸葛亮。

    出身名門

    周瑜大帥鍋出身大族名門,能文能武,長得帥,又精通音律。

    江東一帶,一直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佳話。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羽扇綸巾,那其實是周大帥鍋的標配。

    恢宏大度

    而且,正史上記載,周瑜“性度恢廓”,才不是小肚雞腸的人。

    王佐之才

    孫權boss曾誇讚周瑜帥鍋有“王佐之資”,這不是小聰明,是大能大才之人。

    范成大大大也說周瑜是“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大將之風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先生追憶的可不是諸葛亮,是周公瑾。

    赤壁之戰,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周瑜功不可沒。後世,宋徽宗還追封他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六十四將和宋武七十二將。

    英雄美人

    風流人物怎麼能少了風流韻事呢?英雄總有美人相伴。周大帥鍋,可是娶了二喬中的妹妹小喬。

    天妒英才

    可惜,周大帥鍋活到36歲就掛掉了,這可不是周瑜嫉妒諸葛亮啊,這是老天嫉妒英才啊!

    如此人物,分明就是風流真英雄呀!

  • 4 # 蕭十三郎說三國

    這個問題挺難。因為小說和歷史相關太遠。

    低估的人,被忽略的人,非常多。

    但要說最低估,就難了。這個最字,怎麼衡量,是官最大,是貢獻最大,是活得最長,是影響最深遠,不好說。

    像官當得大的,魏國的三公,蜀國的丞相,吳國的大司馬、丞相,在三國演義裡,筆墨不多的,有好幾個。

    貢獻最大的,像王昶、王基,對司馬政權貢獻極大。

    像活得長的,80多、90多的,不少。

    像影響深遠的,發明新型織布機的馬鈞。

    還有張魯,雖然不當諸侯了,默默把道教傳得風生水起。

    附一篇寫王基的文章吧

    司馬家族取代曹魏,似乎是順風順水,一蹴而就。

    其實,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遇到的難題,不比當年曹操、曹丕少,不比他們簡單。

    曹操、曹丕遇到的漢之忠臣,手中沒兵,只能用暗殺和道德譴責。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遇到的魏之忠臣,手握重兵,公然反叛,你死我活。

    幸虧,司馬懿死時,司馬師已經43歲,司馬昭已經40歲,兩兄弟成年並積累相當經驗。

    但是,255年毌丘儉、257年諸葛誕反叛時,仍給司馬兄弟造成天大的麻煩。尤其是255年那次,雖然平叛成功,但司馬師也發病死亡。

    毌丘儉和諸葛誕,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深得民心,養有死士。

    而且,朝廷之中,同樣懷有對司馬家不滿的人。

    稍有不慎,就會引發連鎖反應。

    司馬師和司馬昭,到底靠什麼贏了?

    255年和257年,司馬師和司馬昭的身後,站著一位關鍵先生。

    正是他亂花不迷眼,大事有靜心,戰亂一起,迅速抓住要點,堅持自己意見,在關鍵時候不聽君命,才讓司馬兄弟順利平叛。

    這個人,叫王基,一個陌生的名字,在三國演義裡只有些許筆墨,在歷史上卻是位扭轉乾坤的關鍵先生。

    王基生於190年,17歲時開始在青州東萊郡當府吏,30歲左右舉為孝廉,出任郎中,青州刺史王凌後任命他為別駕,40歲左右時,大將軍司馬懿徵召他,提任他當中書侍郎。

    王基當官,有兩大特點,一是工作能力強,二是好提意見。

    工作能力強,青州刺史王凌因為他工作得力,在朝廷徵召王基時仍不放人。

    好提意見,魏明帝大興土木,修建宮室,王基上疏反對,並且說"現在不專心致志地消除禍患,如果子孫再不爭氣,國家就危險了。"

    這咒人的話,誰愛聽啊?!結果是王基外放,當冀州安平郡太守,說是太守,安平郡只是19000多人。

    幹到後來,王基還因公事,被免職了。

    到240年,王基才重新被錄用。用他的人是大將軍曹爽,讓他當豫州安豐郡太守。

    這回他的太守依然當得十分合格,管理嚴謹,防備嚴密,孫吳不敢對他有所舉動。

    但是,他愛意見的毛病又犯了,曹爽專權時風氣敗壞,王基寫了篇《時要論》。

    結果可想而知,史書上說,王基此後因病被徵回朝廷,卻沒說任什麼職務,估計是當個現在調研員的角色,靠邊站了。

    249年,王基快60歲時,出任河南尹,還沒上班呢,趕上曹爽被殺。因為他曾給曹爽當過下屬,按慣例被免職。

    第二年,知道王基是人才的司馬懿,任命他當尚書,不久又任荊州刺史、揚烈將軍。

    這都60了,爬到刺史高位,王基應該學得世故、圓滑些了吧?

    沒有。王基是越老越猛,越老越辣。

    250年,一場對吳的勝仗之後,朝廷準備對吳展開大規模戰爭,徵求他的意見。

    王基實話實說:現在出兵,準備不充分,沒有必勝的把握。

    與以往不同,這回朝廷聽從了他的意見,因為主政的是司馬懿。

    255年,毌丘儉、文欽反叛,很多人都認為他倆超級勇猛,和他們打,很難獲勝。

    唯獨王基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淮南官兵跟著造反是被迫的,毌丘儉必敗。

    司馬師挺高興,任命他為先鋒。但是,讓他先停止行軍,等各路人馬到齊後再進軍。

    王基不幹,反覆要求進攻。朝廷讓他前進一小步,王基又不幹,他認為應該快出手、狠出手,尤其要搶先佔領一個叫南頓城的大糧倉。

    沒等朝廷回話,王基發兵,佔據南頓城。

    毌丘儉本來已經發兵爭奪南頓城,聽說王基已經佔了,只有退了回去。

    王基不聽指揮,平定毌丘儉叛亂後,朝廷(司馬師)反而升他當了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

    257年,諸葛誕叛亂。王基這時任豫州刺史、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豫州軍事。

    諸葛誕同樣兇猛,朝廷下令,各地嚴守。

    王基仍是不幹,反覆上書請求討伐。

    東吳派大將朱異援助諸葛誕,朝廷下令王基率軍佔據北山。

    王基又不幹,他上疏說:現在和對方對峙,應該巋然不動。如果轉移,則人心浮動。

    他的意見,朝廷(司馬昭)又聽了。

    諸葛誕的叛亂平定後,朝廷(司馬昭)命王基為徵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晉封東武侯。

    255年和257年的兩次平叛,如果不是王基在關鍵步驟上,堅持正確的決定,誰勝誰敗,真不好說。

    當然,比王基這個關鍵先生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司馬師、司馬昭能聽得進意見,能選擇正確的人,作出正確的決定。

    司馬師、司馬昭會感謝王基,王基更應該感謝他倆。如果不是他倆,王基估計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

  • 5 # 熱君娛樂

    演義裡基本沒有出現過的牛逼人物,才是最被低估的,連出場機會都沒有。排名不分先後。

    和趙雲齊名的陳到。劉備在豫州時便已跟隨劉備效力,統領其親衛部隊“白眊軍”。劉備死後,陳到擔任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協助李嚴鎮守白帝城。諸葛亮說:“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楊戲曾將陳到與趙雲一起評價:“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羅憲。少年時拜譙周為師,因才學被同儕比為子貢。後任太子舍人,因得罪黃皓被外放為巴東太守。後主降魏後,東吳盛曼、步協等西征,欲行瓜分之事,後又有陸抗率軍三萬增援。憲以孤軍鎮守半年之久。《晉書》評曰:“忠為令德,貞曰事君,徇國家而竭身,歷夷險而一節”。在歷史上羅憲最大的貢獻在於,向司馬炎薦舉多位名士,其中一名叫做陳壽。

    陳武的兩個兒子陳脩陳表。《三國志》的評價是:“陳表將家支庶,而與冑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田豫。一開始跟隨劉備,後因劉備任豫州牧而家有老母,遂告別返鄉。後任職於曹魏,曾任持節護烏丸校尉,威震北疆,獲封長樂亭侯。後遷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領幷州刺史。任內州界安定,百姓稱道,胡人聞豫威名,鹹率眾歸附。

    徐邈。魏明帝時治涼州,西和羌胡,政績卓著。《三國志》的評價:“徐邈清尚弘通,掌統方任,垂稱著績。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

    王凌。王允之侄。在兗州、青州、豫州、揚州先後任刺史,政績卓著。同東吳打過兩仗,夾石之戰芍陂之戰,全部獲勝。後陰謀推翻司馬氏被處死。

    賀齊。東吳鎮壓山越的最主要將領,常年在丹陽、豫章等地同山越作戰。《三國志》的評價:“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邦域者也。

    潘濬。呂蒙侵佔荊州後歸吳,管理荊州政務。孫權稱帝后,率領五萬人平定五溪蠻夷的叛亂。潘濬治軍嚴明,斬殺、俘虜的敵軍數以萬計,是以五溪蠻夷衰弱,一方寧靜。任官至太常,與顧雍、呂岱同為東吳重臣。《三國志》的評價:“潘濬公清割斷,陸凱忠壯質直,皆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步騭的評價:“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士燮。漢末任交趾太守,在軍閥混戰中成為割據嶺南的豪強,後歸附東吳,一直活到九十歲。越南將之奉為民族英雄之類的人物,在越南正史中評價道:“中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

  • 6 # 小姜聊史

    最被低估的當然是我周瑜大哥了。

    羅貫中太喜歡諸葛亮了,所以在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對周瑜進行大量的曲解貶低,透過對比來突出諸葛亮的大度、用兵如神、品德高尚等等。要是周瑜在九泉之下通讀《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肯定非得氣詐屍了不可。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赤壁之戰等,這些都是羅貫中在篡改歷史。歷史上的周瑜是非常大度的,在《三國志》中裡記載了周瑜“謙禮忠君無人能比;性度恢弘眾將誠服”。並且赤壁之戰中周瑜“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的功績在歷史上也無可爭議,這都是周瑜在歷史上炫耀的資本。

    最可氣的是在羅貫中在周瑜死時還不放過他,逼著他說下“既生瑜, 何生亮”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臨死時在諸葛亮臉上再塗點脂粉。羅貫中對周瑜實在是太殘酷了!

  • 7 # 拂心莫停手

    我感覺分析《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真實歷史人物是誰?

    首先第一點,我們要分析真實,然後分析歷史事件!

    我覺得是曹真!原因可以從真實歷史事件來分析:曹真力挫諸葛

    1、曹真在街亭之戰中打破馬謖,在箕谷擊敗趙雲、鄧芝的偏師,援部隊開進隴右,諸葛亮為避免遭受夾擊,於是退兵。起初,安定人楊條等劫持官吏據守月支城響應諸葛亮,曹真軍至安定,楊條對其眾說:“大將軍親自來了,我願意儘早出降。”遂自縛出降。於是陸續收復三郡。

    2、北伐戰後,曹真認為諸葛亮必攻陳倉,是命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修築城池。

    後諸葛亮攻打陳倉,郝昭有備而戰,諸葛亮久攻不克,同時因為蜀漢已經沒有充足的軍需糧草支援諸葛亮北伐,而退兵。

    這兩件事只記載在正史,為什麼我們看電視都以為曹真只不過是一個為了自己榮華富貴而爭權奪利的小人?

    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創作背景和故事主線就是在宣揚正統才能得天下:劉備的蜀漢為漢朝正統傳人,而曹真為曹操的義子,所以《三國演義》一直就是以“批曹擁漢”來貫穿思想精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市理貨員這個工作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