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風浩蕩

    無為~

    人家說的是“對錯”、“是非”、“利弊”,那麼二人所說,是一回事麼?

    你說吃飯定時定量有規律是有益的,我說早睡早起是有益的,那麼你我所說之“益”,是一回事麼?

  • 2 # 常省身

    筆者認為區別在於,老子很大程度上是個客觀唯心主義者,韓非子是一個徹底的樸素唯物主義者。這還是要回歸到老子與韓非子的核心思想來看,割裂了他們的系統思想單獨說無為,是沒有意義的。

    老子的無為,核心是“道法自然”,歸根到底是指導世人要遵循自然規律和法則,要順勢而為,應時而動。《道德經》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由於當時歷史條件限制,這裡玄之又玄的道、玄之又玄的無為,非常容易落入客觀唯心主義陷阱。同時,這個道怎麼怎樣落地見效,老子也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和技巧。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這種集大成體現在:他既從師於儒家集大成者荀況,又學通並綜合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術、勢”三家之長,同時熱衷於老子的道家思想。他所著的《解老》一篇中,就很好地解析了自己對老子無為的理解。他認為,道,是人要透過不斷積累才能達到的,具體體現在“德”上。有德則無為又可無不為,這一層又體現在“仁”,即自然而然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質樸仁心,從而有順天應時、合乎規律的“義”來匡正秩序,進而有人們內心堅定的“禮”來維持相互關係。最終透過法治的形式,把這種外化的禮數規定下來,成為給世人立德並統治世人的有效方法,也把老子的“道”的神秘面紗揭開了,實現了道的落地。

    韓非子論道,都是結合人和社會本身的最大實際去論述,反映出了區別於老子的唯物主義觀點。這也是我們現代人學習道家學說是應該借鑑和注意的。

  • 3 # 司馬武侯

    我是司馬。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同時也是思想界百花齊放的時代!各種思想互相競爭也互相融合。

    這裡我想強調一個點,中國古代的經世之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儒法道相互借鑑,彼此融合,又彼此排斥。

    比如說“無為”,儒法道三家都對無為有過闡述,司馬在這裡簡單概括一下——

    一、道家

    老子的“無為”主張是“絕聖棄知”的“無政府主義”,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範、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裡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他要求我們充分尊重事物的規律,不參雜任何個人主觀判斷。

    二、法家

    法家是“大政府主義”的忠實擁護者,他們說“君無為,法無不為”,君王應如“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法家式“無為”的理想狀態就是要實現國家專制機器的流水線自動化運轉,人民和官吏都自覺自動服從君主的立法,但君王依然掌握著絕對的權威。

    三、儒家

    儒家則承認政府存在的必要,只是政府的權力應該限制到最小程度。君主要“無為”,但政府不可“無作為”。所以儒家最初的思想類似西方的憲政君主制,他們要求限制君主的權威以達到防止君主胡作非為的效果。這也解釋了漢朝以前的儒家不受人待見的根本原因!

    在中華大熔爐裡,儒法道三家被糅合成一種“雞尾酒統治術”,一直影響中國文明。

  • 4 # 問道華夏

    韓非子的“無為”是從老子的“無為”延伸過來的,即從老子的形而上的哲學轉化為形而下的實操,把老子的理論實戰化。

    韓非子崇拜老子的無為思想,韓非子與老子有著千絲萬縷的繼承和發展關係。他與李斯從師於荀子,荀子是儒家,但思想極盡開闊,早年在稷下學宮任祭酒,而這個稷下學宮是以黃老道家學說為主流的思想陣地,因此荀子的思想洪流裡,一樣流淌著黃老之學的血液。

    韓非子法家學說的立足點是刑名之學,但源頭卻是道家的道德之學,所以司馬遷在為諸子寫傳時,也是將老子跟韓非合在一起作傳的。

    《老子韓非列傳》說,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

    老子講無為,是不加人為的,人為即為“偽”,“偽”即非道。就是說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人主,要效法大道的自然而然,遵道而行,不要妄動、妄為,不加任何主觀意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沒有偏私,沒有個人主觀傾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的無為,是一種純性自然的狀態。

    老子認為,人主如果無為,就能夠取天下、治天下,無為可以無不為。能無為,則無不治,這是他的無為觀。

    但是,因為道生萬物的原因,道之為體,德之為用,名為體,形為用,因此,道與法兩者,在韓非那裡,很自然地聯絡在了一起。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乙本》說“道生法”。“道”“名”“法”從“道德”到“形(刑)名”再到“法術”,是一個由哲學而實戰、由本體而功用的關係,道、形、法是哲學、是本體,德、名、術是功用、是實戰。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道生一生二生萬物,因此生形、生法,“道德”被韓非子看做“形名”“法術”的源頭。

    但韓非子的無為,有明確個人目的,無為的背後隱含著技巧、謀略,是法,是術,是勢三者的結合。

    韓非子說:

    什麼意思?他的大意是說:君主的存在感很小,寂靜啊,寥廓啊!君主似乎不在其位;臣民也不知他在哪裡。明君若無為而治,群臣就會誠惶誠恐。因為群臣不知道君主的明確意思,這樣才能調動聰明人的才智,發揮賢能者的才幹,君主因此更顯得大德大智,永無窮盡;君主會佔盡天下賢名,過失則由臣下承擔,君主美名常在,成為賢人的老師和智者的君長。天下功勞歸之於君主,而勞苦歸之於臣下,這才是賢明君主的常法。

    由此可見,韓非也提倡無為,是裝出來的無為,是讓臣下摸不清君主的所思所想,施加壓力於臣下,以便更加駕馭群臣。

    韓非的無為與老子的無為區別在於:老子的無為是真無為,維持現狀不做改變。因為他認為世界紛紛擾擾,變化萬端,“反者道之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無互化,善惡互動,美會變成醜,醜會變成美。人主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清靜無為,而天下自化,實現無為而治。

    韓非與老子不同,他是完全站在強者立場,以“術”馭群臣,陰沉無著,不輕易表態,也不輕易獎懲,目的是讓臣子摸不透而誠惶誠恐。而且,人主無為的前提是有“明法”保障的,不是叫你亂做,要“以法治國,舉措而已”(《韓非子·有度》)。

    總之,老子的無為是君臣都無為,韓非是“君無為,臣有為;人無為,法有為”;老子的無為是純性自然,是循道而行,韓非的無為是統御之“術”;老子的無為是“不爭”,韓非的無為“爭霸”。

  • 5 # 顏小二述哲文

    道家之無為下落到人生層面來說,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處世智慧;而韓非子之無為,則更多是一種君王之用人之術。

    韓非子的無為和老子的無為不是一個意思,或者說得更加準確一些,韓非子的無為和老子的無為強調的點不同。老子旨在揭示一些個處世道理,告訴世人不要強求,順其自然可獲得更好的身心狀態;而韓非子則不同,韓非子則是告訴為上者,抓住萬事萬物背後的規律,以此做到用人有方。

    1、韓非子無為思想雖然有道家的影子,但是更多受到其師傅荀子性惡論影響

    韓非子是荀子的徒弟,荀子屬儒家,儒家自然是講究積極入世的。所以,即便韓非子深諳道家思想真諦,但是受到師傅之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他的思想中之“無為”,即便在許多地方可以找到道家的影子,但是韓非子之無為思想,卻在道家基礎上加以改造。韓非子去掉了道家“無為”思想中的自然性,接納了道家“無為”思想所揭露的規律。

    同時,荀子亦在稷下學宮多少受到了些道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他從道家之自然觀出發,認為天沒有意志,是純粹的自然之天。以此,他將人和天分離開,繼而冷靜地看到人身上的“動物性”,即人生來就是“好利”的本性,也就是韓非子所謂的“自為心”,我們可以把“自為心”理解為自私心。

    而韓非子之“無為”放在其用人之術的思想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人之自為心為基礎,展開論證的。

    2、道家無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處世智慧,而韓非子之無為則是一種馭人之術

    從道家經典中,我們不難看出,道家反對強作妄為,講究自然而然地去作為。同時老子還藉著水雖柔弱卻無堅不摧的屬性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老子此舉是在告誡世人,做人要有水般堅韌,做到守柔處下,不要去強求,不要強出頭,以此達到哀樂不入之身心無束的自然狀態。

    但是,韓非子則不一樣,韓非子直接將道家的“無為”加工成一種用人之術。在《韓非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就是說,為上者按照一定的規律來管控為下者,讓下者各司其職,這個時候,為上者因為不用做多餘的事情,所以是“無為”的。這就猶如把握一定的規律,讓雞守夜打鳴,讓狸貓抓老鼠一樣。君之無為就體現在,君只用做君主該做的事情,在君的操持下,狸貓不用做公雞的事情,而公雞亦只用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韓非子之無為思想,實則就是告誡為上者去把握一些事和一些物背後的規律,讓物和事按照他們本來的軌跡行事。為上者不能因為一己喜好去做多餘的指揮,為下者在為上者的操持下,亦能各司其職,這個時候,為上者是“無為”的,事物之發展當屬順暢的。

    3、韓非子的無為思想更像是一種用人之術,他摒棄了道家“無為”思想中的自然性

    透過上述的議論,我們不難分析,韓非子之“無為”和道家的“無為”是兩個意思,雖然二者都講究要順勢而行。只是,道家之“無為”所揭露一些個規律,意在告誡人們要按照規律行事,不強求,不妄作,旨在讓人以此獲得身心的自由與和諧。

    而法家之韓非的“無為”雖然也是不妄作,這個不妄作是要求為上者在執行管理之責的時候不因為自己的一己喜好而讓“狸貓守夜、公雞抓鼠”,是告誡為上者要把握事物變化之背後規律,讓人和物各司其職。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韓非子“無為”是一種用人之術,而道家之“無為”則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處世智慧。

  • 6 # 明貞

    道德即命運,但有先後天之分。先天無生滅是非善惡只有動靜有無,動即有形即德,靜即無形即道,道即全知德即全能,全知全能心想事成。

    道失德虧始有生滅善惡是非,人類並萬類入生死輪迴不得解脫,所以人類並萬類的初衷使命就是圓德成道。而老子無為即順天應命不妄作之意,安分守已歸根覆命。

    韓非子等人是法家,見人心向惡見利忘義之境況嚴重,欲以嚴刑峻法使人復歸初衷本心,惜人心已渙失道缺德已不可挽回,故韓非子之無義已不是老子本意。

  • 7 # 隴右行思見聞錄

    韓非子是第一個註解老子的,他得知了老子的真諦,建立了法家理論。

    下有為而上無為,人性之惡非重刑不足以止。《道德經》同時催進了儒家,法家的倫理道德。而韓非子之偉大,法家理論,構建了大一統中央集權,法制框架。這在世界是最先進的。

    有為,無為,乃陰陽互補也。

  • 8 # 歷史裡的經驗

    無為,字面上看好像是說無作為,什麼都不做,其實在古代諸子百家眼裡,無為有更深刻的意思。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但是他們兩人的“無為”不是同一個意思,在思想上和具體政治表現都有明顯區別。

    一,思想上的區別

    (一)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這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各個諸侯相繼崛起爭霸,戰火紛飛不斷,無論國君將相,王侯公卿,都是工於心計,舊的社會秩序漸漸被破壞,新崛起的勢力越發貪婪,不斷掠奪土地和人民。處在諸侯戰亂的時期,老子用他的方法,提出了獨特的救世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無為”的思想。

    老子的無為思想中的“為”,意思是帶著目的性去做,所以無為思想的主要含義,就是讓人們不要帶著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要順應自然規律。

    要深刻了解老子的“無為”,我們先來說下老子的“道”,老子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常常不帶著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它卻無所不做。老子的“道”是指萬物本源之道,老子覺得“道”產生並且養育萬物,但是“道”並沒有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然而“道”卻沒有什麼做不成的。

    所以老子由自然界的“道”,引申到“人道”上來,提出了“人道無為”的觀點。但是老子主張的“人道無為”,並不是要人跟自然界的道一樣不進行人為操作,只是要求人要遵循自然規律而為。

    也就是說,只要人遵循自然規律而為,不帶著目的性功利性去做,也能像“道”一樣,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就是老子人道無為的含義。

    老子提倡,人民應該遵循事物本來的發展規律去做,不能阻攔事物的自然發展,更不能隨意破壞,就像魚是生活在水裡,你就應該順應自然把它養在水裡才能更好地生活,又比如種花,我們應該按照花的生長規律按時澆水施肥,而不是不澆水或者大量澆水。

    反應到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人應該按照自然規律,隨遇而安,而不是過分有目的地追求其他利益,這樣反而會使得自己身心疲憊,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這裡的“無為”有一個意思,就是要人隨遇而安,淡泊名利,實時適應環境,而不是怨天尤人。

    除此,老子的“無為”還有不自私的意思,他提倡人民要沒有私心,能夠捨己為人,幫助別人,這樣反而自己最後能得到利益。

    所以,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終極奧義,就是人民雖然不帶私心、功利性去做事情,無私奉獻,最後卻能得到福報,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韓非子

    韓非子出生在戰國末期,比老子晚了一兩百年,韓非子是南韓人,當時南韓由於國小勢弱,經常被其他國家欺負,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然而當時南韓國君卻昏庸無道,不聽勸諫,所以韓非子就把自己的思想寫成了《韓非子》一書,而韓非子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君道無為,臣道有為”。

    當然韓非子的“無為”跟老子的“無為”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韓非子的“無為”相對好理解一點,韓非子的“無為”主要表現在“君道無為,臣道有為”上,這句話的含義是國君不要去管那些細枝末節的小事,只要負責統籌全域性就好,讓群臣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這就是韓非子的“無為思想”,其主要內涵就是君主不需要自己做什麼,透過控制群臣為自己處理事務就好,從而達到很安逸就能治理國家。

    韓非子不僅將“無為”跟“有為”結合起來,還提倡以法治國,把法跟道結合起來,透過用法控制群臣,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二,具體政治表現的區別

    老子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帶到了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老子覺得君主過分地“有為”,貪婪功利地去掠奪土地,橫徵暴虐,會造成國家動盪,失去民心,而採用“無為而治”,君主如果能夠清心寡慾,這樣天下自然太平,民心所向,國家安定發展,君主自然能得到想要的利益,最後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另一方面,為了使老百姓能夠“無為”,老子還提出“愚民政策”,老子覺得人民太聰明的話,就會有私慾,有功利心,就會有目的去爭奪利益,這樣就不能做到真正的“無為”,所以只有人民不聰明,才能真正迴歸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做事。

    而韓非子的“無為”在具體政治表現上,就比老子複雜一點。

    為了能達到“君道無為,臣道有為”,韓非子提倡以法治國治民,設定法律,賞罰分明,調動臣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為君主服務,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靠君主一個人的能力治理國家。這可以看出韓非子已經看透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利益關係才是最穩固的,只有讓臣民得到利益,他們才會甘心為國君辦事。

    對於具體設定的律法,韓非子主張要以“利民”為主,能順應民眾之意,對民眾有實際的好處,這樣臣民就都能夠為了利益全心為國君辦事,這樣國家富強就指日可待。而且還要賞罰分明,既不能亂罰,也不能濫賞,而且君主必須守信,做到言出必行,該善該罰都不能受個人感情因素影響。這樣臣民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為國家的強盛而努力,這就是“臣道有為”的真諦,也是達成“君道無為”的途徑。

    而且為了保證法的公平性,君主必須隱藏自己的喜好,不能讓有心之人透過迎合君主的喜好獲得特權,這樣就不能選取到優秀的人才,不能充分利用臣民的智慧了。另一方面,還要讓大家都一起監督,讓那些沒有盡職的臣民都受到懲罰。

  • 9 # 朱八戒CC

    老子和韓非子的“無為”雖然是“道法同然”,但是兩者在思想和政治上都有所不同。《道德經》同時成就了儒家和法家的倫理道德,儒家和道家的“無為”都是得到老子的真諦而完善創新。

    道家之“無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處世智慧,老子的“無為”是任何事物以及為人處世不要強求,只能是自然而然,順其自然地作為,讓自己始終有一個好的心態去面對一切人和事。道家反對強作妄為,橫加干涉。老子處在亂世的時代,他提出獨特的救世學說,最重要的就是“無為”的思想。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生之可惡,以柔克剛,無堅不摧。

    老子在政治上不提倡嚴格的禮制,他認為君主的“無為”,天下自然太平。民心所向,國家安定發展,君主自然得到的更多。“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萬物之源,養育萬物。“道”什麼都可以做,沒有什麼做不成的。君主的大行其道,由“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這就是國泰民安的和平盛世。

    韓非子是第一個注述《老子》,師從於荀子,他本是儒家弟子,由於受荀子性惡論的影響,也由於當時社會的動亂的原因,他的思想傾向於法家,併成為法家思想理論的集大成者和著名的人物。

    韓非子之所以偉大,是他的法家理論,構建了大一統中央政權的法制框架。韓非子之“無為”是“恩威並施”的用人之術,是“刑罰武力”的治人之術。他的“無為”思想既有道家的一面,更多的是法家的“以法治國”

    韓非子的“無為”沒有道家自然的概念,有些方面脫離了老子的本意。韓非子“無為”的思想是“君道無為,臣道有為”。君主統籌全域性,做的是選拔人才,用好人才,不必每一行親力親為。讓群臣發揮才智,各司其職,而達到國強民富。君主的“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無為而治”。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意思是:接照規章制度管理用人,讓下者各負其責,上者就不用做多餘的事,所以是無為的。韓非子將“無為”具體化,他認為人性的私慾功利導致他們的為非作歹,就必需以刑罰讓歹徒改邪歸正。

    韓非子把“無為”與“有為”相結合,把德治與法治溶為一體,主張以“利民”為主,順應民眾之意,同時推行嚴格的社會制度秩序,以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有序地發展。

  • 10 # 華繼善

    假設要(你)將心比心、也許比(老母豬上樹)還難喲?你們就非要用(刻舟求劍)嗎?為何不用(借船稱象)呢?心哪?

  • 11 # 前路迷茫不知歸宿

    不一個意思吧!個人感覺老子的不為是尋找天道然後去遵循天道的不為。順其自然。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所推崇的無為應當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無為,任何行為都要遵循法度,無超越法度的亂為。其實是一種更有現實意義的無為而治!

  • 12 # 河東來

    是一個意思。

    當時韓非子和莊子就是並稱得到老子“無為而治”精髓的兩大傳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是將老子、莊子、韓非子合併列傳,甚至還包括申子他們也被歸入道家。

  • 13 # 計冠光海老KK匹茲堡賓州

    老子的“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社會按自己的規律變化,別刻意有為,自然就無所不為,“無為”是為了無所不為。

    韓非的無為-上無為而下有為。高高在上的少管或別管下面細枝末節的事兒,讓他們自己玩兒,“無為”是為了更有效的所為。

    兩種“無為”都是對社會的管理的手段,實質上都是在“為”,且不必為字面意義所疑惑。

  • 14 # 公議屬祝光榮

    古籍老子五千言中的”無”是指蘊藏著內生動力存在可萌發成”有存在的顯性”存在狀態的”無”是可以作為變成顯性”有存在狀態””無”!故有相關的迴圈往復運動著的描述”無中生有”和”有中生無”正與反向運動著的迴圈關係存在。而人為作用就是明白其中的”混成運動著的共同體運動著特性而知道如何去利用客觀的事實存在的真實存在狀態的可變性才會有將人自己的智慧應用到那些可以”無中生有”的方面去作為而創造出勞動成果來!最典型的就數野人時期的祝融在遭遇到天火焚燒森林後搗鼓火而探索出如何用火來將食物弄熟的辦法來使用(據傳說僅僅是燒與烤的辦法)。搗鼓被火燒光了植被露出來的土地而種上植物種子而獲得收成而成為早期農耕的刀耕火種的農耕雛形。兩類不同的搗鼓物件成不同的方法使用一直被勞動創造者當成方法文化的開創而代代相傳著!古籍老子五千言中的”無存在狀態”下的作為就是”無為”的典型註解。

    韓非子生活的時代已經可以見到古籍老子五千言的小篆版本了。韓非子是不是從古籍老子五千言中讀到的”無”不得而已!假如是的話,很明顯是讀錯了!是讀成了日常生活用語中的無就是沒有了而繼續錯下去成為”不作為”了!假如人人都不作為社稷如何能得到治理?如何能有勞動創造財富的成果來是人能活下去?活人都沒有了有誰還能去謀求發展呢?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泡影!故有”空談誤國也誤自己”之說是有道理的!……一個是存在狀態之一而韓非子的是不作為!兩者無法比較的差別。

  • 15 # 李志勇LZY

    老子韓非,個人認為,二者早已看清了當時戰國前後形勢,兩位高者都給給當時不少好的建議,根本得不到當權重視。

    故此有時講完自己道理之後;你不聽或不相信也沒關係;當時都常用無所為告訴世人,將來會證明各已道理,非常正確。無所為,就筒稱無為,其實為了安慰自己。不定準確,個人試給,請予參考,謝您邀問。

  • 16 # 藍先生易學研究

    會寫無為?

    但不知道無為,指什麼?

    不知道老子引用三天運動規律,講述天道?俞,人類發展須從,天體運動規律,發展生產,創造,集益?

    不知道,韓非子,按洛書圖,排井田制,製法律?

    時代人才是這樣發展的嗎?

    不引用不懂的文詞!不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以前見過一種蛇會發出像雞叫的聲音,頭上還長著一個大疙瘩,想知道這是什麼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