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眼觀史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一生謹言慎行,老成持重,堪稱千古第一完人。可是就這麼個人,怎麼會做出罵咸豐的事來呢?事情的經過又是怎樣的呢?
(曾國藩)
清朝的皇帝在繼位之初,都喜歡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直言進諫,比如雍正,比如乾隆……所以咸豐繼位時,也按先人的規矩,下發了檔案,鼓勵大家多為國家提建議,多給皇帝指缺點。
這種時候,大臣們都心知肚明,皇帝這是要塑造賢帝的形象。所以大家積極配合,紛紛上疏,說些皇帝要愛惜身體,不可過於為社稷操勞之類的無關痛癢的批評。
然而,總有那麼一兩個不和諧的聲音出現,比如曾國藩。
此時的曾國藩已年滿40歲,雖說他是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在穆彰阿的提點下,他十年七遷,仕途平順,但是這十年中,卻碌碌無為,在朝中並沒有分量。
一朝天子一朝臣。咸豐繼位後,對穆彰阿挾勢弄權很厭惡,因此連帶著對曾國藩也不感冒。
曾國藩也明白自己不受咸豐待見,所以當咸豐下檔案要大家多發諍言時,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是表現他能力的機會,於是他大筆一揮,寫下了《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的奏章,並呈給了咸豐。
(咸豐帝)
不光呈上去了,早朝的時候,他還當著眾人的面把這份奏章給唸了出來。
結果這一念,差點命都沒有了,為什麼?
原來曾國藩在這份奏章中說了咸豐三件不是,哪三件不是呢?
其一,雖有敬慎之美德,卻流於瑣碎。意思是說咸豐做事謹慎是美德,但是啥事都管。比如大臣平時走路不規範,磕頭不到位,都會受到他的訓斥,結果大臣害怕再受到斥責,做事說話畏手畏腳,以後也就不可能有作為了。
另外,光是抓這些禮儀問題,卻忽略太平天國起義那樣的大事,結果半年多都沒有鎮壓下來,反而讓太平天國愈鬧愈兇。
說白了,就是說咸豐做事小氣,輕重不分。
其二,雖有好古之美德,卻又流於虛文。意思是說咸豐雖然廣開言路,但是對於大臣們的直言勸諫,不是說“知道了”,就是說“毋庸議”,根本沒有虛心接受,沒有承認錯誤的態度,流於形勢,裝裝樣子。
其三,雖有廣大之美德,卻又有驕矜之氣。意思是說,雖然咸豐搞民主,讓大家多提建議,但是又剛愎自用,不信任大臣。所以在軍政事務上都由他自己說了算,而不是讓大臣們商議決定。 還說“不知天視自民視,天聽自民聽,國家設立科道,正民視民聽之所寄也”這樣的話。
咸豐好歹是萬人之上的皇帝,雖說繼位不久,但也是很講臉面的人啊。曾國藩當著大家的面,這麼不客氣地數落咸豐,那不是啪啪打咸豐的臉嗎?所以,咸豐臉都氣綠了,當時就要懲治曾國藩。
(曾國藩面奏,圖取其意)
幸好當時的軍機大臣祁雋藻是個愛才惜才的人,他深知曾國藩是個可以重用的人,所以他站出來解圍,對咸豐說:“主聖臣真啊,可喜可賀。”
咸豐聽了這話,想想也是,所以哈哈一笑,就此不跟曾國藩一般見識了。
這樣,曾國藩才算逃過一劫。此後他因丁憂回到湖南,建立了湘軍,開始了平定太平天國的大計。經過十二年的浴血奮戰,最終把清廷最大的威脅(太平天國)剷除,他本人也因此一躍成為“清末四大中興名臣”之首。
(參考史實:《曾國藩傳》《正說清朝十二帝》)
-
3 # 使用者58051206647
咸豐皇帝,當時想學雍正乾隆給自個樹立一個明君形象!而當時曾國藩只是軍機大臣穆張阿的學生,官職十年七遷,仕途平順!缺碌碌無為在朝廷並沒有多少份量。咸豐繼位後對穆張阿挾勢弄權很厭惡,也連帶著對曾國藩也不感冒。曾國藩明白當時自個的處境,所以藉著當時咸豐要大家發言時,他大筆一揮寫下了(敬陳聖德三端防流弊疏)
-
4 # 暢享明亮1706
在清朝新帝繼位之初,一方面為了以後能夠廣開言路,大臣敢於直言進諫,另一方面也為了在大臣和百姓心裡樹立一個賢明的形象,繼位的新帝或出於真心,或虛情假意,大多會做出廣納忠言的樣子,如雍正、乾隆等帝王。咸豐帝登基沒多久,他為樹立賢明的形象,效仿先祖,在朝堂之上,要求群臣踴躍上書,對自己未來的治國方略,以及國家以後的內政外交、朝廷吏治、百姓民生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見解,並且允諾群臣可以暢所欲言,說什麼都無傷大雅,不會計較罪過。
群臣自然知道咸豐帝是在故作姿態,並非真心納諫,而且害怕咸豐帝秋後算賬,所以上書的大多是阿諛奉承之言。但是此時曾國藩卻並沒有給咸豐帝這個面子,曾國藩上書了《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的奏摺,他痛陳瞭如今朝野的種種弊病,有的批判鋒芒甚至直指咸豐皇帝本人,後來他在朝堂之上唸了出來,一度弄得咸豐帝下不來臺,但是咸豐帝也無法當場發作,只得在其他朝臣打圓場之下誇耀了曾國藩幾句。
第一條,曾國藩批評咸豐苛求小節,疏於大計,應“防瑣碎之風”首先曾國藩認為,在咸豐皇帝登基之後,並沒有什麼大的計劃和改革方略,平常所做的都是一些不起眼和對於國家發展沒有絲毫用處的小事。他認為咸豐應該把心思從宮中衣、食、住、行、禮儀等這些瑣碎小事中挪開,轉移到平定太平天國起義,發展民生等這種大事上。
第二條,曾國藩批評咸豐文過飾非,不求實際,應“杜文飾之風”曾國藩趁此機會批評咸豐,他認為咸豐帝平時文過飾非,不求實際,以此時表面上廣開言路,廣納諫言為例,曾國藩認為咸豐帝面對朝臣所提的合理化建議,並沒有加以重視,僅以“知道了”敷衍回覆。若是咸豐帝做事只做表面功夫,那麼群臣以後也會同樣敷衍他,於未來朝局不利。
第三條,曾國藩批評咸豐剛愎自用,驕傲自滿,應“防驕矜之風”曾國藩認為咸豐自登基以後還未建立半分功業,卻已經驕傲自滿,他以咸豐帝不久前刊印出版了一部個人詩集為例,畢竟即便是乾隆也是在晚年才出的個人詩集,但是這無疑讓咸豐帝下不來臺,咸豐帝當時也是憤怒異常。
咸豐帝本意想殺了曾國藩,但是此時咸豐寵臣大學士祁寯藻,以及左都御史季芝昌出來為曾國藩求情,祁寯藻對咸豐帝說“主聖臣直”,即只有賢明的君主,才有忠直的臣下,祁寯藻的話稍稍挽回了咸豐帝的顏面,咸豐帝也就沒有當場重罰曾國藩。
-
5 # 東方京川
在清朝新帝繼位之初,一方面為了以後能夠廣開言路,大臣敢於直言進諫,只有曾國藩上書了《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的奏摺,他痛陳瞭如今朝野的種種弊病,直指咸豐皇帝本人。
第一條,曾國藩批評咸豐苟求小節,疏於大計,應“防瑣碎之風”。
第二條。曾國藩批評咸豐文過飾非,不求實際,應“杜文飾之風”。
第三條,曾國藩批評咸豐剛愎自用,驕傲自滿,應"防驕矜之風”。
本來咸豐皇帝要殺曾國藩,但有大臣勸解,咸豐皇帝就沒有重治曾國藩。
-
6 # 魏青衣
咸豐帝登基沒多久,按理說,像是曾國藩這樣的明哲保身之人是不會直接上疏痛批皇帝的缺點的,但他曾國藩就是這麼幹了。
首先是咸豐帝的點頭允諾。
自古帝王皆希望給自己留下個好名聲,清朝的帝王更是如此,前有李世民器重魏徵,後有大清皇帝登基後廣開言路,告誡大臣們要直言進諫。
本來吧,皇帝這樣的舉動,也並非是真的就要大臣們直言進諫,畢竟皇位貴為九五至尊,就算是有什麼過錯,也是不允許別人指出的,但他曾國藩還真就藉著這個機會上疏痛批了皇帝一通。
其次是鄉里人的不滿。
曾國藩在道光年間就已經身居高位,但是曾國藩的為人卻是謹慎的很,他就像是一直從來不露出尾巴的老狐狸,但凡有什麼大事,他最先想到的絕對是明哲保身。
於是鄉里的有識之士,就說他曾國藩白白做了朝中二品大臣,這是不敢說話,不能為國家做貢獻。
曾國藩聽了鄉里人的不滿,心裡想別人不懂自己這樣身居高位的危險,但凡是離皇帝越近的,也越容易慘遭不測,自古以來都有這麼一句話,伴君如伴虎,鄉里人只顧著痛批曾國藩尸位素餐,沒想過曾國藩也是如履薄冰。
當然了,既然鄉里人這麼說了,那曾國藩就得找機會表現表現自己,於是趁著這次咸豐帝廣開言路的機會,上疏痛批了咸豐帝一頓,還順手將上疏內容發到了湖南老家,讓那些說自己尸位素餐的人閉嘴。
當時雖然咸豐帝說了大臣們要儘管痛批自己,但還真沒幾個人敢傻乎乎的直接說什麼,大部分都是說皇上切莫因擔憂國事而操勞過度這一類的,都是阿諛奉承之語。
曾國藩顯得特立獨行,大筆一揮,一本《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裡面主要寫了咸豐皇帝的三個缺點。不只是為了讓皇帝對自己投鼠忌器,還是為了標榜自己並非尸位素餐,曾國藩竟然在大殿上直接就把這封上疏唸了出來。
一, 主要是讓咸豐帝不要只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但是對國家大事卻不管不問。
二, 不要表面上說讓大臣們直言進諫,廣開言路,實際上卻只是做做樣子,不要只顧形式卻不顧實際。
三, 咸豐帝要多聽別人的話,禮賢下士,不要整日裡高高在上,趾高氣昂的,主要也就是告誡咸豐帝不要太過驕傲放縱。
咸豐帝聽了曾國藩這麼痛批自己的話,心裡肯定彆扭,甚至說他對曾國藩動了殺心都是很可能的,但是幸好當時朝中忠臣還是不少的,他們告訴咸豐帝曾國藩也是為了國家好,不要白白與這樣一位國家的肱骨大臣鬧彆扭。
曾國藩算準了咸豐帝不會出爾反爾,畢竟要廣開言路是他自己說的,曾國藩既能獲得鄉里有識之士的認可,又能在咸豐帝面前表現出一幅忠臣的樣子,一舉兩得。
曾國藩也的確是晚清的肱骨之臣,建立湘軍剷除了太平天國,為晚清續了幾十年的命。
-
7 # 古今通史
字字珠璣,字字誅心的傳奇奏疏。“中興章奏僻三手,公是湖湘第一人”
曾國藩的《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咸豐帝暴怒之下把奏疏直接摔在地上,當場就要法辦曾國藩。
“覽奏,大怒,摔其折於地,立召見軍機大臣欲罪之。”
皇帝急眼了,那麼臣子們就得麻利兒的和稀泥,咸豐帝的毛病被曾國藩件件落實,這要是法辦曾國藩,有損皇帝聖譽,明明曾國藩說的都對,打擊報復的話,名聲當時就臭遍街了,至少也是個剛愎自用,不納諫言。所以為了咸豐帝,也為了曾國藩的仕途甚至腦袋,祁寯(jùn)藻納頭便拜:“主聖臣直”,意思是說,只有主子您聖明,才會有這樣敢於直言的諫臣吶。被強制順毛的咸豐帝雖然受了誇讚,怒氣稍減,但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是被將了一軍。潛臺詞:“咋地吧,你要是豁出去不要臉了,承認自己不聖明,就把曾國藩拿下!”咸豐帝正在猶豫之際,曾國藩的會試房師季芝昌也為曾國藩求情:“此臣門生,素愚直,惟皇上幸而赦之。”良久........良久²..............良久⁴.........................良久ⁿ....................................良久乃解,仍優詔褒答。沒被懟得直接背過氣去,咸豐帝的體質想來也是極好的。《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此奏疏開頭部分貌似已經照顧了皇帝的面子,但是全文看下來以後,給人的感覺就是,其偽裝已經被文章中尖銳的批評,撕扯的支離破碎,效果半點全無。仁而不知度,愚蠢;智而不知度,放蕩;信而不知度,賊害;直而不知度,絞傷;勇而不知度,禍亂;剛而不知度,狂傲。曾國藩以六言六弊為引,展開話題說明-----美德的產生,常常伴隨著弊端這個衍生物,並且弊端與相應美德還有相近性,所以如果一時不查,且不能有效及時的分辨,並防微杜漸,則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損害。針對咸豐帝來說就是三大美德,伴隨著三大流弊奈何美德衍生出的弊端還是弊端,文章直指咸豐帝的諸多毛病。一、咸豐帝的“敬慎”太過,把臣子們都帶跑偏了規矩、禮法是要有的,但是沒必要把細節摳的那麼清楚,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在旁枝末節的細微處打轉轉,這就造成待辦的國家大事反而被耽誤,皇帝的工作作風如此,官員們都知道這皇帝愛查細節,一舉一動也都謹小慎微,將注意力也都投向這些無謂的小事上,所以由上而下全跑偏了。其實皇帝和大臣都要先把著眼點放到軍國大事上面,什麼大事?廣西太平軍起義這是大事,你的工作重點和注意力要放在這方面。二、好古之風文人墨客可以,皇帝沉溺其中同樣把朝臣帶跑偏了所謂上行下效,咸豐帝喜愛看古書“頤情典籍”,連帶著說話、批示等等工作上也“徒尚文飾”,甚至連娛樂活動也是如此,浮華之氣過重,這是皇帝所不該有的,下面的人也跟著跑偏,不安心把文章做好,先是攀比誰的字寫得好,而不關注內容。問題是隻沉溺書法,吟詩作對,不利於國家政務人才的培養。還有一層意思是你尚“古風”這沒錯,效法明君讓大家暢所欲言這更談不上是錯誤,但是說過以後就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從去年到現在,那麼多朝臣提意見,其中好的治世方略就真的連一兩個都挑不出來麼?動不動就以“無庸議”應付差事。三、以“廣大” 之德,“長驕矜之氣”,同樣會把朝臣帶跑偏一邊高喊著讓大家提意見,大家提了意見你又不接受,不但不接收,你還狂的不行,老子天下第一這種心態是幹不了大事的,自矜既是自負也是自誇,心裡想的,嘴裡說的,都是那麼狂傲,當你自矜開始的時候,對他人的直言,你就會越來越厭惡,因為你覺得天下你最能,這樣一來,你疏遠了直臣,朝臣中的奸佞小人就會趨炎附勢的聚攏過來,只說那些你愛聽的話,親近這種人是沒有好處的。曾國藩的奏疏前期戇直、激切而又倔強,後期則綿裡藏針、縝密老到而又平淡質實戇直、激切、倔強從這份奏疏就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出來,推薦大家還是要看下曾國藩《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原文,其結構、文法、措辭都非常“漂亮”,值得學習。
咸豐帝正值“少不更事”的年紀,愛顯擺些才學,又初登大寶,效法前人,廣開言路納諫,博些名聲,這些都屬套路,一代代基本都這樣子,新人新氣象嘛,原本算不上過分。
不過曾國藩卻看到了其中的危害,不惜直言犯上也要提點一下皇帝,踏實務實,不要陽奉陰違,拿大臣們當傻瓜,這當然也沒錯,如果咸豐帝能夠知錯必改,從善如流的話,不失為一樁美談。
關鍵是曾國藩話說的太狠,不給皇帝留臉,而咸豐帝年輕氣盛,又是帝王之尊一時也沒控制住怒氣,所以才引發了文初的一幕,好在大臣們及時規勸,拖了些許時間,能讓咸豐帝能從情緒中掙脫出來,恢復理智,否則一個尚處於激切倔強階段,一個年輕氣盛控制不住輕重,碰在一起,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
8 # 史海撲通
一腔熱血做好官
曾國藩在做官伊始,是雄心勃勃想為百姓為國家做實事的,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已經開始腐爛,上面的皇帝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一味守成,下面的官員也都貪腐成性,例行公事的混日子,無人作為。雖然曾國藩官居禮部侍郎,也不是多大的官,想幹點什麼,根本沒人搭理你,導致剛做官不久的曾國藩非常鬱悶,積極性全無,一度想回家不幹了。
來自新皇帝的錯覺隨後不久,道光皇帝駕崩,新帝咸豐繼位。20出頭的小夥子幹勁十足,新官上任三把火,裁撤掉了只會“多磕頭,少說話”的軍機大臣穆彰阿,要求大小官員要改掉從前那些因循糊弄的積習。嗣後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務當激發天良,公忠體國,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積習,一旦悚然改悔。勿畏難,勿苟安。而且還下諭納諫,就國家用人、行政等一切事宜,"皆得據實直陳,封章密奏“。曾國藩一下子覺得仕途有了盼頭,終於能一展抱負,有所作為了。所以來了勁頭兒的曾國藩寫了好多奏疏,把自己觀察到的問題、所思所想,解決辦法統統都上交給皇帝了。起初小皇帝對於曾國藩以及大臣們的意見非常仔細認真的批覆,後來幹勁兒用沒了,大臣們的意見太多了,而且咸豐皇帝的才能也確實很平庸,一些意見拿到有關部門討論也得不到反饋,很多措施到地方上根本沒有什麼執行力度,一旦風頭過了,也就不了了之。再到後來的咸豐皇帝常常聽不進意見,變得剛愎自用。如此下去,國家民生還有什麼指望,曾國藩發現自己被騙了。
天真的曾國藩出於強烈的責任感,為國為民的使命感,曾國藩覺得應該罵醒這個皇帝,於是上來一道《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鋒芒直指咸豐皇帝三個缺點:一是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就是說整天就盯著一些小事,國家大事不花時間和精力探究;二是不求實際。說他求言並無誠意,只不過想要個納諫的虛名;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就是說聽不進去意見,長此以往沒人再敢給你提意見了。這個話說的相當重了,觸碰了咸豐皇帝敏感的自尊心,大怒,把奏摺摔到地上,立刻就想把曾國藩抓起來。幸虧其他官員苦苦求情,良久,咸豐皇帝才想明白把曾國藩抓起來就是給自己打臉,坐實了這些指控,這才沒有治罪。不過從此,咸豐皇帝就開始不待見曾國藩了。
回覆列表
咸豐登基之後,信心滿滿,效仿李世民:“你們以後有話儘管說,有意見儘管提!”
1851年,曾國藩上奏摺《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看這名稱是不是有些蒙圈?
曾國藩也很給面子,為了迴應咸豐皇帝的大氣,還特意在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將奏摺的內容朗誦出來,咸豐一氣之下,差點斬了曾國藩。
(咸豐畫像)
那麼這個奏摺中究竟是如何罵咸豐的呢?一:苛求小節,疏於大計,應“防瑣碎之風”曾國藩罵咸豐登基之後只知道盯著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國家大事從不放在心上;
二:文過飾非,不求實際,應“杜文飾之風”罵咸豐登基後就擺出一副很懦弱的姿態,還聲稱讓大臣廣開言路,提意見,可是很多大臣提了之後咸豐卻和沒看見一樣,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三:剛愎自用,驕傲自滿,應“防驕矜之風”曾國藩說,你咸豐皇帝還什麼功業都未建立,就開始驕傲自滿,還刊印出自己的個人詩集,你寫的好不好我們大家心裡還沒數嗎?
這三句話,每個字都直擊咸豐內心深處,但是咸豐尷尬,在大庭廣眾之下,竟然被指責的一無是處,頓時就火冒三丈。
還好大學士祁寯藻、左都御史季芝昌有眼力勁,趕緊出來說話,緩和氣氛,他們說了一句“主聖臣直”,意思就是隻有有賢明的君主,才有忠直的臣下,這句話可以說無論對哪個皇帝都適用。
(曾國藩)
就這樣咸豐也沒有懲罰曾國藩,畢竟是自己讓大家直言相諫的。
那麼曾國藩為何這樣做?這還得是他那幫湖南老鄉,因為曾國藩平時處世都虛心謹慎,謹言慎行,湖南的那些老鄉說曾國藩只知道明哲保身。因此曾國藩藉此機會批判咸豐,退朝後曾國藩立刻親手抄寫一份同樣內容寄回老家,讓老爹給鄉親們看。
這樣一來,鄉親們都說曾國藩是敢於直諫的忠臣,湖南的那些有文化的人更是對曾國藩佩服的五體投地。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