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眼觀天下
-
2 # 君不見子不語
秦朝時候“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也就是說在生產的產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場名字,並設定了政府中負責質量的官員職位“大工尹”,目的是為了考查質量,如質量不好就要處罰和治罪。秦朝的兵器上都要刻上製作年代、機構、督造者以及具體制作者的名字,一直到呂不韋,一旦出現問題全部問責,輕則杖途,重則斬。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大王,修建統萬城之時,視民眾如草芥,窮極工巧,濫用民力。他命工匠蒸土築統萬城,城牆完工一段,就以鐵錐試驗,扎進一寸,就立殺築牆匠人,並把屍體築進牆內再換一批工匠更築。至於他手下那些製造兵器的匠人,命運最慘,必死無疑。制弓的匠人獻弓,如果射甲不透,立殺;如果射甲透入,馬上把製作鎧甲的匠人殺頭。迴圈往復,反正難逃一死。他又常常喜歡坐在城上,置弓刀於側,隨便看誰不順眼就殺掉誰。
-
3 # 不信青史盡成灰
如何防止工程出現豆腐渣現象,從古至今採用的都是一個辦法:追責。為什麼古代的許多建築和工程能夠跨越百年,而後世卻豆腐渣工程頻現,主要是因為古代的追責制度更加嚴苛,甚至不講道理。那我們就來看看,古人對於保證工程質量有哪些追責的辦法:
1.實名追責。古代修築城牆或者帝王陵墓時,為了保證質量會派出監工監督工程,為了防止監工的監督不力,會在修築的材料例如城磚上面把監工和工匠的名字都刻上去,一旦出了問題,立馬能找到相關的責任人,進行追責,進行嚴厲的懲罰。典型的案例就是明十三陵,現在你去十三陵,還能清晰地看到上面刻著的工匠的名稱。
據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親自監督明城牆的修築,他會隨機叫人砸開修好的城牆,如果發現裡面的材料摻假,質量得不到保證,就會命人把修築這段城牆的工人和監工都捆起來,填進去。這樣嚴酷的追責,哪有人敢偷工減料。
2.倒扣工程款。古代也有包工頭,在承接完工程時候,會將工錢提前預付給你,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如果工程質量達不到要求會倒扣工程款。這裡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某人接了一個專案需要把石頭磨平,兩塊石頭中間不能出現一絲縫隙,如果出現,那就用給你的銅錢填進去,直到找平為止。這樣的做法,讓承包方感覺是偷工減料是在減少自己的錢,把到手錢往外拿,滋味確實不好受。所以,在利益的驅使下,也要保證工程質量。
-
4 # 軍武吐槽君
豆腐渣工程這個名詞出自我們敬愛的朱鎔基總理,面對98年洪水,號稱固若金湯的九江防洪大堤卻三次決堤,朱總理不禁大罵:“王八蛋工程、豆腐渣工程”! 從那時起,中國便逐步開始重視工程的施工質量,制定了大量的防範制度和追責制度,但是豆腐渣工程依舊屢禁不止,時有發生。反觀古代,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千年不垮,山西應縣木塔自遼代起經無數強震巍然不倒、河北趙州橋被千年洪水沖刷依舊堅挺,這讓我們現代的建築情何以堪啊,那麼我們的祖先到底是用什麼神奇的方法來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詳細列舉一下。
1、完善的建造規範和嚴格的法律
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第一部規範建築生產標準的《考工記》,北宋編訂了建築施工的標準化檔案集《築城法式》,南宋時出現了著名的《營造法式》和《木經》,明代清代更是專門編寫了專門的法律,《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有《工律》篇,對偷工減料、弄虛作假者,輕者流放、重者處死。這些古代的規章制度法律條文有效的規範了建築標準和程式,強力震懾了違法營造者,極大的降低了低劣建築的出現。
2、監工制
古代皇帝在重要的工程和建築營造時經常會直接從朝廷派遣監工使,監督施工,最明顯的就是明朝,明朝為了防止監工與地方官員勾結,監工一般都為太監。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河道監管太監李玄就因為監工不利而被萬曆皇帝斬首。
3、實名終身追責制
古代建築特別是軍事建築(比如長城)上,不管是私營還是官營的,出廠的磚瓦必須刻上窯廠的名字和製造年份,有的還規定刻上窯主的名字和監工的名字,如果是木結構建築則必須刻上工匠的名字,一旦在施工中或者建築使用過程中發現了質量問題,就可以根據落款倒查施工方和材料製造商,嚴懲不貸!實名制的出現不僅關係到了建造人聲譽和飯碗,更是關乎著他們的身價性命!
4、前後工序連查制
在修建一處建築時,往往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和多道人手,所以明代規定了施工者必須對上一代工序進行檢查,如果發現有質量問題,可以拒絕施工並且可以向監工舉報。嘉靖年間,北京東直門修建關帝廟,按照營造法式的要求必須打三層夯土,而當時的工匠心存僥倖,偷工減料只打了兩層以為石匠看不出來,結果在施工時,石匠仔細檢查發現夯土不足一尺深,就向監工舉報,結果打夯土的工匠就遭到了杖刑。
5、責任連坐制
連坐制在我們腦海裡最常有的印象就是株連九族,是個不好的詞。可是在古代朝廷對工程營造的連帶制卻讓人佩服,一旦發現建築質量問題,不管是工匠、窯廠、監工、主管地方官員一律都要追責,造成嚴重後果的,輕則流放,重則問斬。明英宗時一次檢查北京城樓的修築發現材料不純、摻有雜質,當場就逮捕了修築的幾十名工匠並將所有主管官員流放。
6、一包到底制
我們現如今的建築建造普遍存在轉包和層層承包的亂象,在古代朝代中曾經實行過一包到底的制度,一旦出現問題,建造者就是第一責任人,無法推卸責任和抵賴,非常便於追責。正統元年,北京修建護城河河堤,為了趕進度就把其中一段幾十丈的工程包給了通州一傢俬人營造所,結果這家營造所偷工減料造成河堤坍塌,數人死傷,朝廷把兩家老闆都給抓起來,秋後處斬了。
-
5 # 青言論史
古代防止豆腐渣工程的例子,有很多,我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例子,僅供參考:
話說五胡十六國時期有一個小國叫夏,它的初代目頭領叫劉勃勃,本來這名字起得已經很佔便宜了,但是他可能覺得叫劉伯伯的太多了,就改了個姓,管自己叫赫連勃勃。
這位赫連勃勃在西北靠著人狠、講信用和話不多打出了一小片地盤以後,就覺得自己已經牛逼壞了。為了表示自己的偉大,他把自己的王國命名為華夏的第一個王朝——夏,也被稱作赫連夏或者胡夏(不是唱歌那個)。除此以外,他還幹了另一件事——搞房地產。
這個搞房地產的事,倒不是搞地皮然後炒房,他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給他自己蓋個窩棚。但是這個窩棚名字可厲害了——他要統領萬邦,因此這座城市就叫“統萬城”。
名字起得這麼6,城市自然也要蓋得6。為了讓自己的城市能打到“統領萬邦”的目的,他要把自己的城市打造成最堅固的城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甚至還非常天才地運用了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來檢驗施工水平:
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赫連勃勃都會任意抽點,具體方法就是用一根錐子插進去,如果插進去達到一寸深,那負責這裡的工匠就得被砍頭;如果插不進去一寸深,那麼造錐子的鐵匠,你就去下面吧。
在這樣的條件下,統萬城拔地而起了。不過比較灰色幽默的是,以統萬城為都城、旨在統領萬邦的赫連夏,僅僅存在了二十六年;統萬城,也早就化入大西北凜冽的風沙之中了。
-
6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古代的公共工程,主要就是水利工程,水利工程中,又以河道河堤最為要緊。以清朝舉例,為了保障河道安全,主要有以下的措施:
1 皇帝等各級領導將河道安全作為重中之重,經常親自帶隊巡視。比如康熙,就巡查了好幾次,還在巡查過程中處置了好幾位官員,就是一代名臣于成龍,也曾被康熙處理過。
2 設立專門的總督負責河道,比如河道江南總督,河道河南總督等。
3 基層專人保障。比如有記載
瀕河之地,例有伕役守護。順治四年,以御史佟鳳彩言,設直隸沿河堤夫。九年,河決封丘,起大名、東昌、兗州及河南丁夫數萬塞之。十二年,增給河夫工食。河工用民之例有二:曰僉派,曰召募。僉派皆按田起夫,召募則量給僱值。其後額設之夫,悉給工食,由僉派而召募,役民給值,較古制為善矣。十七年,禁州縣私派裡甲之弊。就和我們現在差不多,不但僱傭有專門的河堤夫,還專門徵集數萬的民工進行修繕河堤。
-
7 # 潘不安講究史
如果從道德方面稱讚古代沒有豆腐渣工程,實在是冤枉今人了。時代更替,科技進步,但人心從來不會改變,豆腐渣工程不管對現代人還是古代人都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我們現在之所以感嘆古代建築的質量都非常好,實在是更多的豆腐渣工程早已掩埋在歷史的廢墟之下,我們無緣得見。
明朝後期,桂王朱常瀛到衡州就藩需要建一座府邸。太監黃用以五萬兩戰勝行賄四萬兩白銀的太監翟應魁,“中標”王府專案。
王府落成入住後不久,朱常瀛在休息時,房梁突然掉落,擦著手臂砸在地上。事後,黃用和主持工程的官員送來5600兩修理費,又送了一些“問安銀”,桂王才不追究。
到了第二年三月初三,衡州地區持續大雨,結果桂王府正殿轟然倒塌,將六名宮女壓死。
桂王將此事上報給崇禎,經查證,王府地基鬆軟,建築材料大量以次充好,甚至樑柱所用木材是低價朽木。最後,震怒的崇禎將黃用等人處斬。
可見豆腐渣工程是古今中外,數千年不變。那麼古人又有哪些辦法杜絕這些豆腐渣工程的?從歷史看來,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辦法:
秦朝:黑科技兵工廠
秦朝之所以能統一六國,離不開無處不在的黑科技。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可以說是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標準化,規範化,工業化流水線工廠。在出土的秦簡中,《工律》《工人程》《效律》記載了大量的生產標準和規章制度,對於相同物品的長、寬、高、薄厚等都有嚴格的資料規定,使得秦朝的兵器精度誤差僅為0.8到0.02毫米。
在戰場上,秦國的兵器可以快速方便的替換掉損壞的零件。用損壞弩機的完好零件,又能重新組裝出一把可以正常使用的弩機。使得秦軍在戰場上就是一臺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
而為了實現這些標準,秦朝繼承了周朝將工匠和監督官員將名字銘刻在器物上的制度,最終由呂不韋正式完善為“物勒工名”制度。透過將工人、丞、工師、相邦四級生產和管理者的名字銘刻的器物上,可以層層追責,並最終責任人歸為一國的相邦,可見對其的重視。
有了勒名追責的制度,秦朝還配有一整套完整的監督制度。在全國設立有檢測器物質量的管理局,並有專門的官員負責。並且每三年,會對工匠生產的產品進行全面的質量評估。如果評定為不及格,那麼工師罰鎧甲一領,丞或曹長罰盾牌一面,工匠罰絲繩和麻繩二十條。如果在三年後的評定中依然不合格,那麼工師罰鎧甲兩領,丞或曹長罰鎧甲一領,工匠罰絲繩或麻繩五十條。
有如此完善和嚴格的制度和監督,如果認真執行,豆腐渣工程是很難有存在的空間的。
諸葛亮:《作斧教》
在《諸葛亮集》中有一篇《作斧教》原文如下:
前後所作斧,都不可用。前到武都一日,鹿角壞刀環〈「環」,《御覽》一作「斧」。〉千餘枚。賴賊已走,若未走,無所復用。間自令作部作刀斧百枚,用之百餘日,初無壞者。餘乃知彼主者無意,宜收治之,非小事也。若臨敵,敗人軍事矣。諸葛亮發現最近一段時間的斧子都不好用,前段時間在武都,砍鹿角就損壞了一千多把。還好當時敵人已經敗走,不然都沒斧子用了。事後諸葛亮親自監督生產了刀斧百把,使用了一百多天都沒有損壞。
透過親自實踐之後,諸葛亮說:“我現在知道了主管的人沒有用心,應該抓起來追究責任。”並且,他將這件事以《作斧教》的形式寫了下來以告誡蜀國的其他官員。
諸葛亮透過親力親為,小心求證瞭解到了刀斧生產主管者的失職,杜絕了豆腐渣工程。但古今很多時候,總是外行來領導內行,經常是外行監督內行,連是不是豆腐渣工程都看不出來,就非常好被糊弄。
赫連勃勃:統萬城
似諸葛亮如此的在歷史上終究是少數,畢竟諸葛亮可是活活累死的。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則有一個更加簡單粗暴的辦法,數千年來經久不衰。
十六國時期,胡夏國的建立者,匈奴鐵弗部人赫連勃勃要為自己建一座堅固無比的都城。他發動十萬人在今天陝西榆林靖邊縣一帶蒸土築城,據記載他每築一層便命令士兵拿錐子去扎,只要錐入一寸,便殺死負責築造這一段的工人,並將屍體一起築入城中,而如果錐不進去,則殺士兵。
用如此殘暴的方法築城,自然不可能有豆腐渣工程。到建成之日,赫連勃勃以“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將其取名為“統萬城”。誰知二十年後,統萬城便被北魏攻破,胡夏滅亡,不過統萬城此後五百多年間依然被使用,直到宋仁宗時期,宋軍攻破西夏的夏州,統萬城才被拆毀。
後人看到統萬城質量如此好,有樣學樣,類似的方法被歷代仿照。到了明朝,朱元璋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建立南京城牆時,他仿效秦制,在每一塊磚上刻上燒製的時間、州府,監造官、燒窯匠、制磚人、提調官的名字,一旦有一塊磚出問題,上面有名字的人一個也逃不了。
甚至據說只要有偷奸耍滑,偷工減料的,一旦被抓到就直接殺頭,並作為建築材料成為南京城牆的一部分。所以南京城牆到現在已經六百多年了,依然是屹立不倒。
從統萬城和明城牆的結果來看,對於關係到大眾生命安全的工程來說,古人的經驗是非常值得學習的,現在的豆腐渣工程估計也是少了某些建築材料。
-
8 # 歷史三日談
但是,就目前來說,古代的很多建築都讓人歎為觀止,不止是因為他們的美觀,更在於他們的堅固,屹立百年千年不倒的歷史事實,風流可以被雨打風吹去,但“結實”二字,卻被古人演繹到了極致。
其實細究起來,如果出現了豆腐渣工程,一般都是兩個方面出了問題,一個是技術問題,也就是建築材料等燒製不過關;再一個就是制度問題,並沒有相應制度保證相關技術不折不扣的落地。
那麼,古人是採用了了什麼和制度,保證萬里長城、明十三陵以及像南京古城牆這樣的高大建築,屹立世間千百年不倒的呢?
其實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今天“實名制”被用的都爛了大街,坐車、逛公園甚至看病,都需要實名資訊認證。但是不要嫌現代人絮叨,其實古代也有實名制,尤其是在這些皇家園林和建築方面,一磚一瓦都有產地和製造者的空字。
用這些建築材料建好的建築還會刻上監工的名字,這即是一種溯源追責機制,同時也是一種終身問責機制,就是哪天城牆塌了,房屋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毀了,皇上覺得問題出在材料上,那上面有名有姓的都難脫干係。
再一個就是利益增減機制就是先把工錢給你,都是銅板,但能帶走多少,是與工程質量直接掛鉤的,比如說壘起方磚,中間不能有空隙,有的話也可以,用銅板填補,直到嚴絲合縫。
這種質量與利益收入直接掛鉤的機制,使得工匠在幹活時就如同給自己家乾的一樣一絲不苟,試想現在要是讓那些壞了良心的開發商把磚縫用一百元的大鈔填補,得少倒塌多少樓吧!
最後就是監工與工匠風險對賭機制,以古代的燒製技術,方磚可以達到堅如磐石的地步,因此一般的槍矛斷難刺入,即使用盡力氣,也不見得能行,如果說監工者一槍刺進磚石,工匠立刻斬首,反之監工者耍滑不用力氣,那麼自己立刻被處死。
雙方為了保命,可以說都是拼了命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生怕一不小心讓對方坑死。
在這三種利益協調機制的作用下,古代的施工質量的確得到了較好的保證,這種智慧不是現代人不懂,而是有其運用的背景和條件,當大家都不把質量當回事的時候,又豈能苛責大家都能恪盡職守呢!
不過話說回來,在這個不缺東西而缺好東西的時代,弄些豆腐渣工程,真的能夠長久嗎?
-
9 # 密探零零發
1998年,有了“王八蛋工程”、“豆腐渣工程”的說法。從此,“豆腐渣工程”就成了質量不達標的爛工程的代名詞。大橋坍塌等各種豆腐渣工程屢見不鮮,令人深惡痛絕。
很多人都好奇了,在中國古代有故宮、長城等各種龐大的工程為何就沒有出現豆腐渣工程呢?那麼,究竟古代是怎麼樣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呢?實際上,豆腐渣工程的癥結在於工程的材料和建築工藝上有問題,因此古代就在這兩個方面制定了措施,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實名問責制,在明長城的城磚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燒紙人員的資訊,並且每一段長城的修建人員也是登記在案,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就可以追責到具體的人員,以示懲戒,因此工程的相關人員就不敢弄虛作假。而我們現在就是缺乏這種實名問責制,一項工程不知道被轉了幾手,即使出了事,也找不到人各種推諉,最後不了了之。
二是驗收制度,當古代的工程完工後,會有專人進行驗收,如果不合格的話,那麼後果就相當嚴重了。以朱元璋親自主持修建的南京城為例,在工程完工後朱元璋令人直接用長矛用盡全力去扎牆體,一旦長矛扎進去超過一尺,修建這段牆體的人都要掉頭。在這樣嚴厲的驗收和懲戒制度下,誰敢偷工減料,搞豆腐渣工程呢?而我們現在就是缺乏相應的懲戒制度,或者懲戒力度不大,難以以儆效尤!
三是利益掛鉤,在古代的民間不像朝廷有暴力執法權,因此他們就從利益出發,在工程建築前給予工人優厚的工錢,但有一個規定就是如果建築的兩磚之間有縫隙的話,就要用自己的銅錢抹平為止,而剩餘的錢就是工錢。這樣做的話,工人為了多拿錢,肯定要保證工程的技術,避免了技術不過關的問題。假如現在用這個制度,讓房地產商拿百元大鈔來填平縫隙的話,他們肯定不會如此偷工減料了。
總之,古代為了防止豆腐渣工程的措施還是不錯的,明長城、故宮幾百年屹立不倒,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古代這些方法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各位,你們說呢?
-
10 # 夢中夜雨瀟瀟
古代的工程建設和現在差不太多,一樣有人中飽私囊,這樣豆腐渣工程也就出現了。防止的辦法無法是嚴厲斥責,派員監督等等,當然也不排除監督人和被監督人裡外勾連的可能,所以這種事情也是屢禁不止的。最壞就是殺一儆百,殺幾個貪汙的人罷了。
回覆列表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十六國時期的統萬城的修築。這座城市城牆的修築有效防止了豆腐渣工程。
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在今天的陝北一帶建立了夏國,修築首都,並命名為“統萬城”,之所以叫做統萬城,是因為赫連勃勃對這座城市寄予了厚望,希望以此為根據地“統一天下,君臨萬邦”
赫連勃勃
因此,赫連勃勃決心要建造一座冠絕於世的城市,在質量上絕不馬虎。為了防止豆腐渣工程,在驗收時,讓士兵持兵器向城牆裡狠扎,如果扎入一寸,那就殺掉負責築這段城牆的人,如果沒有扎入一寸,那就殺掉扎搶計程車兵。於是這座城池建設的非常牢固。
十六國時期的夏國(胡夏)
這種用人生命作為祭品的質量檢驗,應該是足夠防止豆腐渣工程了吧。
附帶說一句,統萬城儘管堅固,但是後來還是被北魏軍隊攻克了,北魏軍隊並沒有進攻堅城,而是將城裡的軍隊誘出後予以殲滅,這所謂的最堅固的城市就不戰而下了。
統萬城遺址至今還在,位於現在的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統萬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