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叫我逗比

    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堅持北伐,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必須北伐的理由。

    第一,立國根本。蜀漢不像東吳,東吳可以胸無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漢不進攻,不北伐,那麼就跟守土之犬沒有區別,與之前的劉璋沒有區別,這個政權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會被質疑。你一個大漢正統,卻偏居蜀中不思進取,也配叫漢朝?而且,長期苟且於蜀中,會慢慢消磨銳氣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孫子裝久了,最後可能真的變成孫子。在角落裡看久了,慢慢就只會看了,失去站起來的勇氣。比如東吳,孫策時期進取十足,隨時準備到中原幹一票大的,待到孫權,初時還有點想法,後面就真的成了一個稍微有點強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穩定內部。蜀漢內部也是有派系的,雖然蜀漢政權相對於魏吳兩國清明一些,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

    益州本土有本來就不怎麼聽話又很會拖後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吳家等等。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與土地,在蜀漢的基層統治當中擁有巨大的能量。同時也最不想北伐,習慣於劉璋麾下的苟且,誰又願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敗,益州派都得不到什麼利。

    執掌大權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經失去根基的荊州派,還有五湖四海跟著劉備來到蜀地的元老們,比如諸葛亮蔣琬等人,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養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綿延,一旦偏安一隅,他們的力量會日趨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們是最迫切的進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盤,也會有新的土壤。

    蜀漢必須北伐,必須在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旗下,蜀漢政權才能統合力量、穩定政權,才能避免陷於內鬥無法自拔,畢竟三國裡蜀漢底子最薄,經不起折騰。

    第三,唯一生機。有些說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點太相信天府之國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難攻,也是一大糧倉,但是再怎麼強也是僅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資源就算給諸葛亮一個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吳比發育啊。

    蜀漢畢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並徐涼冀幽豫袞加上司隸九州之地,大漢最精華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吳也有荊揚交三州,還有個夷州臺灣。你讓諸葛亮和魏吳拼發展,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就像玩遊戲,你一個單礦的和人家十礦的拼後期,何來的自信?

    由上,諸葛亮北伐是不得不為,不為就是等死,那若諸葛亮不北伐,蜀漢如何?

    首先內部不穩,蜀漢會和東吳一樣陷於內鬥中不可自拔還樂在其中。而且蜀漢內部版圖很奇葩,最有根基的益州本土派最無能無地位,最強的荊州派的根基被東吳奪走了,而元老派後繼乏力,一旦內鬥大規模開啟,它的慘象比東吳要厲害的多。

    而且前途無亮,蜀漢會發現自己越發展差距越大,越積蓄越毫無積蓄,最終活活悶死在四川盆地。畢竟,你增加十萬人口十萬錢糧的同時,人家得到的比你多十倍百倍,差距越來越大,統治者只會越來越迷茫,最終失去鬥志,守土待死而已。

    總之,北伐是蜀漢唯一生機,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慘。至於整個三國形勢,蜀漢將毫無存在感,魏晉不會先啃這快又硬又毫無威脅的石頭,掌握北荊州的魏晉在沒有後患的情況下收拾東吳是沒什麼問題的

  • 2 # 克拉蛋兒

    非也,一曰報恩,一曰實現自己的抱負。諸葛亮,臥龍也。出茅廬之後就見龍在田了,三分天下之後就該飛龍在天了,這個就是要北伐

  • 3 # 達人放映室

    首先要說以下歷史背景,蜀漢在劉備夷陵之敗之後,國力已經排在了三國最末,反關魏國的實力最為強大,蜀漢不得已必須與吳國結盟對抗強魏,兩國一南一北共同對抗魏國。在這樣背景下,才有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故事,至於說諸葛亮北伐的決心如此強烈,有以下幾個原因:

    1、報知遇之恩: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述了他對先主劉備的感激之情,同時,作為漢室的忠實擁護者,諸葛亮也希望自己可以效仿先賢,完成不世之功,流芳百世,他也不止一次的表達了對漢室故都的懷念。

    2、自我保護:諸葛亮在當時的蜀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滔天,可是蜀漢是姓劉的,如果諸葛亮安於現狀,一些老人和劉嬋難免會多想,肯定會聯起手來對付諸葛亮,雖然諸葛亮不懼於此,但是他就會被上弒君的罵名,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政權中心,建功立業,這樣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家人,畢竟有軍隊在手麼。

    3、給吳蜀聯盟信心:吳蜀聯盟抗曹魏,蜀國有北伐,魏國同樣有南征,如果兩國都不在戰事上表現的積極,很容易被魏國鑽了空子,因為,同為盟國,你總不能把主力大軍都放在彼此的邊境吧。

    4、實現自我的人生報復:諸葛亮自負甚高,本身自己也是滿腹經綸,實力超越,越是這樣,越想證明自己,說白了功利心很重,在他北伐期間,蜀國國內空虛,民生凋敝。為了實現自己所謂的報復,舉國之力,實屬不該,這絕不是一個名相所為。

  • 4 #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不僅僅是為了報知遇之恩,更是因為心志所向。

    相信很多身負才能的人都有過為了一個目標,廢寢忘食,早晚不顧的去拼搏,去實現。就是為了心底裡的那份滿足。要不然就是,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說,“學才不用才,不如去搬磚”。

    諸葛亮就是。

    一方面在亂世中覓得良主是何其艱難的事,做得好了功高震主,做的差了不屑一顧。劉備雖然有些婦人之仁,但是對良才那是推心置腹。他不會像曹操那樣,明面上曲意逢迎,背地裡計較得失。

    劉備之才更是被曹操所忌憚,否則也不會有煮酒論英雄的存在了。若不是劉備一心裝傻,恐怕命不長。

    再者,劉備更是一心匡扶漢室,對於古代的人來說,有一份歸屬感是極其光榮的。諸葛亮生逢亂世,飽讀聖賢,當然也有一顆濟世報國之心。

    正好被劉備這等真心待才,用人不疑的賢主所用。隆中對策更是諸葛亮內心的渴望,他渴望能夠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否則虛無的名聲和才能,不過是別人口裡的紙上談兵。

    之所以一心堅持北伐,是因為和劉備在一起出生入死建立的深厚友誼,早已把這份事業當成是自己的了。為了不讓賢主好友一生所拼化為烏有,所以六出祁山,勤勤懇懇的去工作。

    少主年幼無才,朝中缺官少將。自己不趁著還能動時盡力去爭取外部安定和內部發展,遲早會被人吞併,那麼百年之後有何面目去見知己用己的主公。

    所以,內心的那份知遇之恩是動力之一。

    再就是,世人皆傳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兼得兩者,風光一時無兩。然而鳳雛之才在落鳳坡中隕落,我臥龍雖在世,卻不得不偏安一隅,苟且川蜀。後人會怎麼說我諸葛孔明。

    我要竭盡我所能,將我畢生的才能悉數用盡,這樣即使不成功,到死我也無憾。隆中對既然是我提出的安天下的大計,又是我畢生事業,我必須得實現它。

    所以,心底裡的那份心志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動力之一。

    這也是人之常情。假如你被別人說成是潛力股,說你如何如何有才,但此時也就僅限於別人說,就像是趙括紙上談兵一樣。都還沒感覺到自己用自己所能實現某種成功的那份滿足感,那份成就感時就沒了。臨了還落得個滿心遺憾和後人議論。

    圖啥?一桌也不圖!!白費!!!!

    每個人都不甘於平庸,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辛辛苦苦學這學那,一身抱負無從實現,那多憋屈。可能最後還被別人說,你看學了個啥,還不如我啥也不會呢。

  • 5 # 額不當老大好多年

    咱們先看一下地理形式。

    魏國,佔據的是河南中原一帶,河南中原一帶是中國的產糧大國。要是長期發展下去,慢慢的河南就會越發展越大,會慢慢的用經濟把蜀,吳壓制住。

    吳國,吳國以江南為主,以海上為主,主要是漁民,地少人稀。

    蜀國,蜀國是四川,漢中為主,以川地,盆地居多,山川河流,沒有多少耕地面積,沒有好的交通,糧食收成,人員增長都過於緩慢。

    從以上可以看出,如果說諸葛亮不在短時間和魏國對抗,慢慢就會被拖死,累死,所以諸葛亮採用的是短期對抗的方法,如果拖下去必死無疑。

    行軍打仗不是說講義氣,不是說為了報誰的恩,要根據當時的地理形式,天時,地利,人和。

    諸葛亮北伐他肯定是有一定的想法,他這樣做肯定是有道理的,快刀斬亂麻,他是為了長期的發展,所以要快速進攻魏國,七出祁山。所以說,短期很快要解決戰鬥,長期拖下去,只能是失敗。

    最後導致失敗的原因有很多:

    一,糧草不足,兵力不夠,

    二,方面是失去了荊州,路線增加,增加運糧時間,行軍時間,給進攻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三,遇到礦石奇才司馬懿,避而不戰。

    四,還有一方面是蜀華人才凋零。

  • 6 # 雲際站

    諸葛亮要北伐就象老蔣嚷嚷要反攻大陸一樣,明知不可為,但作為外來的勢力,他們都用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透過樹立一個目標,整合本土的資源。特別是諸葛亮,七出祁山,把本土的有生力量慢慢磨合,讓劉禪可以坐穩益州。

  • 7 # 股票大師有問必答LH

    我感覺是 諸葛亮想獨攬大權 以北伐為藉口 先獨攬兵權 是諸葛亮害了蜀國 正所謂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8 # 隨心說說看

    川蜀之地交通閉塞地貧人稀,如果經營的好最多是個守城之地,諸葛亮是個政治家以他Octavia的眼光不會看不到這一點,跟廣袤肥沃的中原大地相比川蜀之地更是沒有可比性,如果圖一時安穩沒有進取之心遲早會被強大的魏國所吞噬,諸葛亮何其聰慧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會聚全國之力乘魏國政權新老交替之際毅然舉兵北伐,在諸葛亮看來只有這樣才不會坐以待斃,盡人事憑天命至少還有成功的可能!

  • 9 # 有史以來

    為何諸葛亮堅持要北伐,原因如下:

    1、平生之志。孔明胸懷抱負,經天緯地,以平定天下為志。

    2、知遇之恩。劉備識才孔明於草野,多年信任有加,又託孤於他,此其不能不竭盡全力輔佐劉氏。

    3、三國之中,蜀國力最弱,資源條件最差,若魏蜀吳平安發展,蜀國只會相對越來越弱。當時魏蜀吳三方初定,但人心未穩,魏國內也不太平,還有翻轉機會。

    4、蜀國內部各種勢力交錯,只有透過戰爭才能把內部捏合在一起,否則一旦和平下來內鬥不休。是

    5、軍事角度看,國力弱,只有以攻代守。主動出擊讓魏疲於應付,否則魏主動進攻蜀國,蜀更難。

    6、蜀人才匱乏,諸葛也知後繼無人,只能趁自己還在時努力一把,盡人事安天命了。

  • 10 # 高原134223051

    都說四川地廣人稀,民疲兵弱,這是極大錯誤。從秦國開始李冰治蜀 已是天府之國,秦統一六國,後勤補給全靠巴蜀,高祖劉邦 靠巴蜀之地大舉反攻,很快奪得天下。到了劉備這裡怎麼就成了窮山僻壤?說到底,諸葛亮缺乏軍事才能,持才傲物,剛愎自用,視權利為私器 。其在巴蜀幾十年,竟沒有一個巴蜀將才,用人全是荊襄。如此能不敗嗎?

  • 11 # 老槍快慢機

    竊以為: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必然,取得一些小勝則是偶然。諸葛亮為什麼要堅持北伐,他的《後出師表》實際上早給出了答案。“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以上兩句就是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根本原因。從政治上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從現實看,“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結局只能是“坐而待亡”!因為拼種田拼發展是肯定拼不過地廣人多的魏國的,雙方和平發展,國力只會越差越遠。諸葛亮出師北伐,戰略上的考慮是“以攻代守”,步驟上則是先取隴右,再定關中,擴大蜀國實力,縮小兩國差距。即使不成功,至少也能干擾、減緩魏國的發展速度。反正對蜀漢來說,“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在諸葛亮看來,這顯然比“坐而待亡”更划算。然而,北伐的結果會如何呢?諸葛亮實際上早有預料。他在表中寫道“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諸葛亮這是出於耿耿忠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啊!北伐必定失敗的原因很簡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國力差距太大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今民窮兵疲”就是蜀漢的現實。另外,“天時”且不說,先從“地利”來看,益州漢中易守難攻,而這“易守難攻”對魏蜀雙方基本是對等的。諸葛亮兵出祁山,司馬懿即使打不過你,他堅守不出你也無可奈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行車記錄儀卡在為什麼還是顯示卡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