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高中歷史主觀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
將審題訓練和提取資訊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因為審題本身也是一種提取資訊的過程。在審題訓練中,我們強調審時間、地點、關鍵詞、提示語、材料來源,審問題(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又可以反過來給人以提示),這些都可以作為培養提取資訊能力的基本方法。閱讀材料不僅要讀正文或表格內資料、圖片的主體,還要讀提示語(含表內提示語、表外提示語)、註釋、材料來源、標點符號、圖片的背景等,不要放過任何細節;既要考慮顯性資訊,又要注意聯絡所學知識分析隱性資訊;既要重點突破,又要兼顧全域性。審題必須把握“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資料)”,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示與資料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資訊”、“立足材料,聯絡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資訊”。所謂“有效資訊”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資訊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絡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侷限性的一面,聯絡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專案)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
在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經常沒有明確設問就答題,所以往往出現漏答丟分的現象。非選擇題一般有四種設問:一是“根據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據一段材料或幾段材料提問,這種問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間接得出。對於這種試題考生可以根據分數值逐條從材料中找出並適當歸納,一般一分一點,不必妄加論述;二是“根據(或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一般有根據一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與根據幾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兩種,這類問題和答案不能全部從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須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來回答。考生要根據材料中時間、關鍵詞判斷出要考查的知識範圍,再結合這部分知識進行回答。三是“根據以上材料和問題回答”。這種提問方式是將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來當作有效資訊處理,既提供了題目的思考方向,又設定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關鍵。四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這種提問方式就是從所學知識出發去探尋問題的答案。此類問題中材料只是起到創設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係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準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準,二是理論的標準。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專案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專案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專案;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二、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學生應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審題能力弱、提取資訊不全面、提取資訊不準確、不能剔除無效資訊等。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資訊,特別是圖表題,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資訊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資訊答題,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3、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4、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5、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7、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係順序,或按邏輯關係順序答題,要做到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8、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一、做好高中歷史主觀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
將審題訓練和提取資訊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因為審題本身也是一種提取資訊的過程。在審題訓練中,我們強調審時間、地點、關鍵詞、提示語、材料來源,審問題(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又可以反過來給人以提示),這些都可以作為培養提取資訊能力的基本方法。閱讀材料不僅要讀正文或表格內資料、圖片的主體,還要讀提示語(含表內提示語、表外提示語)、註釋、材料來源、標點符號、圖片的背景等,不要放過任何細節;既要考慮顯性資訊,又要注意聯絡所學知識分析隱性資訊;既要重點突破,又要兼顧全域性。審題必須把握“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資料)”,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示與資料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資訊”、“立足材料,聯絡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資訊”。所謂“有效資訊”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資訊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絡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侷限性的一面,聯絡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專案)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
在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經常沒有明確設問就答題,所以往往出現漏答丟分的現象。非選擇題一般有四種設問:一是“根據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據一段材料或幾段材料提問,這種問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間接得出。對於這種試題考生可以根據分數值逐條從材料中找出並適當歸納,一般一分一點,不必妄加論述;二是“根據(或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一般有根據一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與根據幾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兩種,這類問題和答案不能全部從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須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來回答。考生要根據材料中時間、關鍵詞判斷出要考查的知識範圍,再結合這部分知識進行回答。三是“根據以上材料和問題回答”。這種提問方式是將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來當作有效資訊處理,既提供了題目的思考方向,又設定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關鍵。四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這種提問方式就是從所學知識出發去探尋問題的答案。此類問題中材料只是起到創設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係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準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準,二是理論的標準。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專案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專案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專案;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二、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學生應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審題能力弱、提取資訊不全面、提取資訊不準確、不能剔除無效資訊等。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資訊,特別是圖表題,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資訊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資訊答題,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3、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4、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5、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7、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係順序,或按邏輯關係順序答題,要做到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8、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