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聲色世界live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經》第41章,老子在此處列舉了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五種現象來說明道的無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汙濁,最方正的沒有稜角,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最大的音樂沒有音聲,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象。

    “空”“虛”是老子哲學思想體系的顯著特點,所謂“大方無隅”,意指有形的東西就會有稜角,就會有東西南北,而真正大的“虛空”卻是無邊無際,沒有稜角,任何一面都是空虛;“大器晚成”,指大的器物要到最後才能完成,一個大的建築物,不會建造得那麼快,我們現在喜歡用西方的一句話做比喻:“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其實,萬里長城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人類的歷史,更不是一天構成的。

    我們看古人的書,學古人的智慧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提升自己,那瞭解了“大方無隅,大器晚成”的表面意思後,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發呢?我認為要在生活中注重積累和循序漸進。現在有的孩子太聰明瞭,教育上要小心,許多家庭的父母,看見自己的孩子聰明,便高興得很,拼命去培養。

    實際上,教育孩子和種一棵好花一樣,一棵好的花苗,如果肥料用得太多,澆水過勤,反而害了這個好花苗,要經過艱難困苦,他才能站得起來。好的環境長大,成績單上的分數非常好看,但這在將來的事業上等於零。幼年的聰明和成績單,並不等於能做事,能創業。所以千萬要注意,大器固然晚成,到底成個什麼,就看小時候的教育了,切不可拔苗助長。我們熟悉的娃哈哈的宗慶後,華為的任正非等等都是大器晚成的例子,他們都在年輕時遭遇過極大的挫折,甚至差點失去了生命,但最終經受住了考驗,成就了晚成。

  • 2 # 不祁人

    這裡的“大器”指的是天下。而不是我們後來講的這個人成“大器”的這個意思。

    通行本《老子》是“大器晚成”,而帛書甲本《老子》是“大器免成”。

    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老子》這些書是寫給帝王看的。縱觀整本《老子》,通篇是以聖人之口講以無為柔弱方式治國謀天下。

    在帛書甲本《老子》二九有言“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這就是“大器免成”的意思。

    另外補充一點。儒家也有“君子不器”的“器”。《論語》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這裡的瑚璉指的是天子祭祀用來裝東西的器皿。“君子不器”講的是不要成器——不要被什麼東西束縛。

    而老子“大器免成”指的是以無為方式取得天下。

    這裡的“大器”是指天下。

  • 3 # 使用者6044430665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屬《德經》。其比較完整的一段話是:“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面一段話的字面意思是:“因此成語說的好:光明的路好像陰暗不光明,前進的路好像在後退,平坦的路好像崎嶇不平;崇高的德好像虛谷,廣大的德好像也有不足,剛強的德好像苟且懦弱,質樸純真好像汙濁;最潔白的反而有汙垢,最方正的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器皿反而最後完成,最大的聲響反而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大道幽隱而沒有名稱。但是隻有大道,才善於給予萬物並且成全萬物”。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老子在這段話中,用:明一一昧,進一一退,夷一一纇,上一一谷,建一一偷,真一一渝,白一一辱,方一一隅等反義詞構成哲理深刻的警句,闡述了其德治主張。認為最深厚的德廣大無邊,如高山空谷,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有德者不以己長而逞能,而以德之不足自省,謙虛自處。心懷大志者須修立道德,永不自滿。有德之人,五德俱全,寬厚待人,樸實無華。大德之人,包容一切,忍受一切,出汙泥而不染。大德之人,心宇寬廣,無內外,無方隅。其道無極,其方無限。聖人治國治民,妙在以善德之聲之微,在於無聲處大順大化天下。大道無形無象,卻生宇宙萬物,天下萬物其形皆隱存於萬物之中。大道的本質貴於隱藏。真道無形,真佛無相。大道最慈悲廣施大德化生萬物,養育眾生,不遺餘力地促使萬物終有大成。善待一切,把自已的一切都傾注給天下眾生,唯獨沒有自己的私心私利。

    由此可知“大器晚成”中的大器應該是指有大德之人。大德之人無不經過長期的艱苦磨鍊,積善累德,止於至善上德之境地,才能成為經天緯地之才。

    圖/網路

  • 4 # 陳廣逵

    這個內容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節錄: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意思是:

    所以有這樣的話:顯明的道好像挺闇昧,前進的道好像在倒退,平坦的道好像有坎坷;高尚的品德好像空蕩蕩,最白的顏色好像黑黝黝,寬容的品德好像不充足,有建樹的品德好像在偷懶,純真的品質好像在變化;大的方形沒邊角,大的器物後完成,大的音沒有聲,大的物象沒有形——道隱隱約約說不出名。

    這些內容以“建言”的形式,介紹道的外在特點、德的本質特點和道的本質特點。這些特點都是圍繞“道隱無名”來說的。

    “大的方形沒邊角,大的器物後完成,大的音沒有聲,大的物象沒有形”說的是道的本質特點。

    大器晚成,大的器物完成得遲。大器,大的可用之器。晚,遲,後。成,完成,成熟。大器,大器物,常用來比喻有建樹的人。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是道的本質屬性。“大方無隅”是道的體現,猶喻大的方正品格沒有稜角,大的方形找不到邊角。“大器晚成”猶喻有道行的人建樹遲緩。因其大,需要累積、成長的過程,故“晚成”。“大音希聲”猶喻合於道的言語微弱很難聽得到,然而“不言而善應(第七十三章)”。“大象無形”,視之不見,搏之不得,猶言大的道行、大的成就非常自然,讓人看不到,感覺不到。“道隱無名”,道隱隱約約說不出名。因為“道”無形、無聲、無味、無體,隱含於萬事萬物之中,它不顯露,不易察覺,又來得太自然,所以不為人所知。

  • 5 # 南途北尋

    到底指的是什麼,這個一言半語不好描繪。老規矩,先呈上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其實,老子實在不想說這個“道”,因為無法可說嘛。怎麼說?無形無相的的這個東西?可是沒辦法,要讓下士聞“道”,只能勉為其難,姑且解釋之。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此句要放到整個文中才能一窺其意。那這一篇章是為說明什麼呢,且看下面。

    此節分三層:

    “上士聞道......,不笑,不足以為道”。

    是說什麼呢?是說這個道啊,上士聞之立“行”、中士得之猶豫、下士狡黠(xie)哈哈。你不笑還好,越笑,道越“隱無名”、道越遠之。

    “故建言......,道隱無名”。

    建言:上古之言。這裡大意指上古有智慧的格言。這一系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排比句”都是為了勉強描繪“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所以帶出了“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句話。暗含了“道”的體,明示了“道”的用。,其餘排比例句,以此類推,都為示“道”。

    大方:東南西北上中下,釋為虛空。

    隅:方位,界限。

    大器:成大用之物,艱鉅、擔當。

    晚成:厚積薄發之過程。

    所以“大器晚成”解釋為,要想承當“大任於斯人”,必將有個厚積薄發的積累過程,才能堪用此擔當,使之成大用之物。

    “夫唯道,善貸且成”

    所以這個道的這個“體”啊,看不見,摸不著。只有要假借其用,才能示其“體”啊。

    以上是為拙見。若有異,希求同存異,互通有無。

  • 6 # 紫天雲

    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要想弄清“大器”到底指的是什麼,首先就要弄清“大器晚成”的含義是什麼,而要理解“大器晚成”的真正含義,就需要對老子的哲學思想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和掌握,而不能把“大器晚成”同老子整體的哲學系統割裂開來、斷章取義、主觀臆測,以至於得出錯誤的結論。

    01 大器晚成

    那麼“大器晚成”的含義是什麼呢?學界通常的解釋是:鑄造越大的器皿(鼎、鍾等),就越晚成型,比喻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比較晚。

    但這一解釋是否符合老子的本義呢?

    我們說,在“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一語境當中,“方”為有隅,“大方”則“無隅”;“音”為有聲,“大音”則“希聲”;“象”為有形,“大象”則“無形”。

    意思是說,真正大的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邊角,真正大的聲音反而聽不到聲音,真正大的形象反而無形無象,但是到了“大器”,卻說“晚成”,而不是“器”的反義,這是為什麼呢?

    02 大器“免”成

    根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經文乙本,此處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

    為什麼是“大器免成”呢?對此,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王弼是這樣註解的:“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也就是說,器皿(鼎、鍾等)既然是鑄造合成的,必然是有形的,而老子之所以說“大器免成”,其實也就是“大器‘無’成”的意思。

    但是這裡的“無”,不是說什麼也沒有,也不是說一事無成,而是說,真正大的器皿是無所合成、無邊無界、無窮無盡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無形無象的,但“大器”其實卻是“至大無外”的宇宙之本體所在,不只是“大器”,還有“大方、大音、大象”其實最終都共同指向了作為宇宙之本體存在的“道”,這樣的“道”是無邊無界、無所合成、無聲無息、無形無象的。

    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

    03 “大器”正解

    根據我們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經》問世以來,有的後人在詮釋經典著作的過程中,把“大器免成”中的“免”字理解為“晚”的通假字,於是就硬生生的杜撰出了一個“大器晚成”的成語,但是這一闡釋,卻背離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本義所指,於是,後人就以訛傳訛,最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至此,我們可以作一個小結了:這裡的“大器晚成”,其實應該是“大器免成”,而“大器”,字面的意思是“器皿”,但更深層的含義指的就是“道”。

  • 7 # 長風浩蕩

    我贊同一個觀點,應該是“大器免成”。

    意思就是,並非由外力刻意雕琢之器,而是自主、內生所成之器,是為“大器”。

    對應的現實就比如極致效能的材料多是晶體內生性生長而成,並非外力刻意而成。

  • 8 #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處,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可成其大,能大能小,不自見故名,不自是故明,不自誇耀故有功,這樣的生命活著就是大器。

    其脆易絆,治之與未亂,為之與未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千里之臺起於累土,民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千里之行,合抱之木,千里之臺,不忘初心,稱為晚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器晚成就是大人思想不生病,是大人能夠感覺生病,所以不會生病。小孩不知道自己生病,容易生病,大人知道自己生病,不會容易生病,所以大器晚成。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

    歷盡滄桑才能成為天下的主人就是大器晚成。

  • 9 # 紅塵彌勒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四十一章。

    全文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其實老子這句話真的挺繞,拋開那些光怪陸離的“道”學深邃,這裡面單是圍繞著“道”所闡述的那些引申和塑造,就充滿了相互背反的意味,使人看得莫名其妙,還以為老子這是在故弄玄虛,故作高深。

    老子生於周朝春秋末期陳國苦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元始天尊”,相信熟讀《封神榜》的朋友都知道那裡面德行高深的天字第一號人物,圍繞他的傳說有很多,也很深入民心。

    他的著作或者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堪比老夫子的《論語》,兩者都是遺饋世人的著名論斷,一併統稱為國學精粹。所不同的是,《論語》更為經世致用,為歷代統治者所倚重和青睞,也成為了治世之重器,曾經有句最著名的言語流傳至今: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老子的《道德經》則更像是一部心靈雞湯類文字,對於那些痴迷於道家理論的人們來說,那就是聖經,那就是圭臬,既有迷惑也有蠱惑,使人五迷三道的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總是企盼著有朝一日自家可以得道昇天,向著瀰漫的東來紫氣昇仙而去。

    故而老子也給我們留下了特別吉瑞的幾個成語,比如:紫氣東來,上善若水,還有這個大音希聲,大器晚成等等。我們初始記憶中老子披拂一身蒸騰的紫氣騎青牛入函谷的畫面尤為真切祥瑞。故而杜工部有詩云: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但這老子卻是一個特別唯心的人,也是一個喜好形而上的人,偏偏愛鑽道德的牛角尖,這部《道德經》就是他的道家擰巴思想的產物。

    回到這個話題。這句話最權威的解釋就是: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磅礴的器物,最後方能完成。

    要是愛較真的朋友,一定會對這句話產生極為頂針的對抗,什麼叫最方正反而沒稜角,那還有方正這個概念嗎?但這就是老子留給我們極為背反的道德理論。歸結到“道”的層面,貌似可以稍稍好好理解一點:越是規範化了的東西,越感覺偏重於無形和唯上;越高聳的道德行為,越顯得深邃無形,平易得像是谷底或者深壑,就像我們比較熟悉的成語:謙卑若躬,虛懷若谷。

  • 10 # 洛書圖解周易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經》第41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德經是老子對易經的領悟,欲達老子真意,先找到本章對應的易經卦象。

    開篇言聞道——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說的是世人之根器悟性有別。悟者,感也,卦象為澤山鹹!

    故本章是老子對鹹卦的領悟。

    再言建言——所謂建言就是立論併為大眾知曉;有之指建言的過程,好比華為推出鴻蒙系統。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說的是悟道得道,建言不易——十字中軸為先天之體;

    明道(離)若昧言悟道不易——假易柄燈悟,若有所悟。

    進道(乾)若退言證道之難——幾更新輪迴,質證修訂。

    夷道(兌)若纇言證道之得——合乎客觀否?自圓其說!(纇,不平,與夷反義)

    次言建德——所謂建德就是產生影響併為大眾公認,如同形成鴻蒙生態。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說的是廣德建德之難——四角為後天之用;因為洛書對角線是相合遞進的關係,故老子兩兩一組。

    上德(兌)若谷(坤)是地澤臨象:正解濟世,如同陰陽五行、中醫經絡日用而不知;

    大白(艮)若辱(震)是雷山小過之象:大白於天下,下士大笑之——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山為公理,雷為檢驗)

    廣德(坎)若不足(兌)是水澤節象:佈道推廣,心有餘而力不足。(澤為精力,水為輻射)

    建德(雷)若偷(兌)是雷澤歸妹之象:佛度有緣人,深入人心待機緣。(雷為信仰,澤為緣分)

    再次言大德之貌:“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它們與建德之“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是一一對應的。

    質真(鹹)若渝(損)是上下求索,剝偽存真。渝者,變也。

    大方(兌)無隅(坤)是地澤臨象:如同言易道廣大,通化物理;

    大器(艮)晚成(震)是雷山小過之象:指神功聖化,後世公認。(山為大器,比喻真理,如同洛書解易解老之法,真金不怕火煉;雷為澤之自然沉澱,為民心所向,沉默是金。)

    大音(兌)希聲(坎)是水澤節象:下澤如同深巷美酒,上坎為口碑相傳。鳴鶴在陰,知音寥寥;人微言輕,廣德不足。

    大象(兌)無形(震)是雷澤歸妹之象:雷澤歸妹在物理是開普勒和諧定律,雷為軌道半徑,澤為行星公轉;道雖明夷,運化不爽。

    最後之善貸(兌)且成(艮)是方法論:山為真相伏藏,道隱無名;澤為儀器工具,善加旁貸。鹹卦卦辭“取女吉”其實言用澤助力——澤為少女,比喻辛的發明工具。

    洛書卦圖就是聖人的思維導圖!

    不願見愛好者誤入迷宮!但憑使命感驅使,心有餘而力不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3歲孩子錘殺父母,他怎麼這麼大膽子?是教育方式不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