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蘇漂生活

    以前收割小麥全是人工,很少有機械收割。我記得小時候爸媽都是天不亮都去收割小麥了,因為早上天氣涼快點,小麥也好收割。

  • 2 # 農機人說事

    記得很清晰,那時還在讀小學、初中,只是高中時到了縣城讀書,就很少參加家裡的麥收了。

    那時的假期還有麥假,二週的時間!

    爸媽都是起的很早,具體不清楚幾點,大概三四點,也有可能是一二點,就拿著鐮刀下地割麥子了。

    早上,我起床了,吃早飯的時候,爸媽就回來了,等上午再去地裡,就看見麥子割了一大片。

    有時老爸也會在五六點叫我和哥哥,去拉麥子。

    那時割麥子用鐮刀,拉麥子就牛拉車,軋麥子就用單缸拖拉機,還有揚麥子,看麥場……

    而爸媽再也不用那麼勞累了。

    希望他們一直健康

  • 3 # 鄉村木子姐

    提起人工割麥,馬上腰都酸了,那時候早上四五點起床,拿起晚上磨好的鐮刀,帶上草帽,穿上長袖長褲子,提一壺開水出發了,到地裡就開始戰鬥了,左手攬麥子,右手揮鐮刀,只聽見嚓啦嚓啦割麥茬聲音,等腰疼了抬起頭向後一看,一排麥子被自己放倒了,特別是臉上被灰的象花貓臉一樣也挺開心的

  • 4 # 玖壹青年

    之前人工割麥早上天不亮就下地割麥了 用鐮刀一直割到晌午十分下晌 到家吃飯休息一會 然後拉著人力車和扎麥子用的繩子(我們當地叫yao子)然後割到天快黑時,放下鐮刀把麥子裝車 把麥子拉到踩好的場裡垛好 等把地裡的小麥全部割完後 開始壓場(就是把之前堆積在一起的小麥分散在場裡 用牛拉著石磙一遍一遍的碾壓 直到把所有麥仁都壓出來) 然後用木鍬把麥樣子揚出去 把麥子拉到一個乾淨的地方晾曬 曬乾後裝袋吞放起來 等到我小麥價格上來後 在進行賣糧。

    不過當時的鐮刀需要提前磨好,磨好的鐮刀割麥子是真快 好鐮刀割麥沙沙的聲 麥子割著也不累。 我過幾天還得用鐮刀割麥(不多也就幾分地 機器下不去 只能人割)。

    馬上進入今年的小麥收割期 提前預祝廣大糧農今年大豐收

  • 5 # 耕耘

    那時候早上3點起床,洗把臉就去割麥子,因為天熱了,麥子上的髒東西會把身上弄的十分刺癢,現在有了聯合收割機,方便多了

  • 6 # 手機使用者55366802692

    80年以前都是用鐮刀割麥的,早上3點鐘起床磨鐮去地割麥割到8點多回家吃早飯,吃過早飯拉著兩架自車去地裡拉麥拉3架自車麥後也就10點多了把拉的了3架自車麥開始在場裡曬,場裡曬著麥人又去地裡割麥了,割到12點多家裡的飯都送到地裡了,開始吃飯,吃過飯開始用兩個牛拉一個石頭壓場。太多了一言難盡………。

  • 7 # 豫侃車

    那時候收麥才是純手工,每人一頂麥秸稈編制的草帽,鐮刀一把要是想涼快都得早起,爸媽一般5點左右都起來了。拉上架子車,帶上睡意朦朧的我下地割麥,當然等我睡醒才發現已經割了好長一截子了。

    那時候割麥都是在搶收,一般都提前開始主要防止下雨,割完麥還得拉到場裡,注:(場的解釋,我們這裡是在自家麥地割出來一片空地,用拖拉機碾壓瓷實,稱之為場。可以作為小麥的脫粒工作使用。你們那裡叫什麼呢?)用拖拉機帶上石磙碾壓脫粒。

    小麥脫粒過後還得揚場,記得我那時候我爸不會揚場每到收小麥的時候我爺爺來揚場。我爸在一邊掃麥。

    收割幾畝地小麥要半個月,耗時耗力!

  • 8 # 淄博紙品日化

    八幾年的時候,我開始跟著父母去地裡幹活,我算是很早跟父母鍛鍊,我表弟到了初一才開始上坡(到農田幹活),那時候在家裡是獨苗,上面有姐姐,父母對兒子看顧。

    印象很深的記憶就是天剛剛亮就準備去幹活,說實話,早晨起不來,父母喊上三四遍硬著頭皮去。

    早晨割麥子一個好處就是不掉麥粒,而且好捆,也涼快。基本上幹到8.00回去吃飯,母親早一點回去做飯,其實早飯很簡單,熬點大米粥,熱熱饅頭和鹹雞蛋,那時候吃著鹹雞蛋簡直太美味了,雞蛋都是自己養的雞下的,現在來說純正柴雞蛋。

    那時候除了基本農田,還有什麼自留地,樹蔭地,南園,反正我家小地就有三四塊。

    那時候小,看著大人幹,我也想試試,因為每天早晨需要把鐮刀用磨刀石磨一下,所以很鋒利,我一拿鐮刀,父親就大聲呵斥,怕割著腿。有時候累了父母休息時候,我會偷偷的拿鐮刀鍛鍊。

    有時候父親去幹別的活時,我和母親去自留地收麥子,我也像小大人一樣,用鐮刀割麥子,母親只是提醒,別傷著自己。

    後來有了最初的收割機,就是拖拉機前面裝上收割機,只是把麥子放倒,還是得自己捆起來。當時家裡沒有錢,就是看著給別人割,好快啊。

    再後來聯合收割機,那時候不帶糧倉,兩個人坐在車上把麥子一袋一袋接出來,另外一人跟著收割機把袋子提下來,最後捆住,用拖拉機拉出去,現在的收割機更方便了,割完直接把小麥放到公路上,省時省力,這時候也就用鐮刀割割地頭或者收割機沒有割到的地方。

  • 9 # 大才21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叫什麼“大戰紅五月”學校、工廠、機關單位都要放假支援收麥子,假期大概是一週。

    姐姐讀初中,我在讀小學。老師在放假前宣佈,放假的目的(支農)和注意事項(注意安全,不準私自下河洗澡之類的話)。

    每天,大概是凌晨二、三點或四、五點,天還沒有亮,父母就去割麥子了。天亮後,姐姐起床做飯炒菜,我每天都是被姐姐多次才叫醒的,吃完飯後,全家就去收割麥子。

    那個時候,沒有任何機器,只能用鐮刀收割。父母手把手地教我,割好的麥子要分倒順,麥穗放頂部麥杆根部放底部要完全一致,才好打捆和在架子(一種人工脫粒農具)上脫粒。由於麥穗刺人,加之太陽也很大,割了一會兒頸部、胳膊、臉上便感到癢癢的了;手掌上的面板也被鐮刀把子磨起了幾個血泡,很痛,母親看到我的“痛苦”狀,便叫我回去看守脫粒後放在曬壩鋪好的麥子,不讓雞、麻雀、狗來糟蹋。

    那個時候,收割、運輸、脫粒都全靠人工,很累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母親也已過世。對當時割麥的情景,至今我歷歷在目。深感遺憾的是,未能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我只有黙黙地祝願她在天國過得很好。

    現在,終於趕上機械化時代,不用再象那樣辛苦了。

  • 10 # 走在創業的路上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做為土生土長的農家人對這句話深有體會。我生長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地廣田薄人稀,用鐮刀割小麥已經習以為常。我們這裡平均每人可以分到4-5畝地,這是平原地區的朋友想都不敢想的。每家幾乎少則15-6畝,多則50-60畝地。怎麼樣?聽起來像不像家家是“地主”。但是每家都會有三分之一的地只能種秋,不能種小麥,三分之一的地雖然種了小麥,但是根本用不到機器,因為小麥長的很矮,機器根本行不通。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地在這個機器發達的年代是可以用機器收割的。

    至於什麼時候下地割麥,每家每戶都會有所不同的。而我家一般都是天還不亮就下地割麥。為何選擇清晨,原因有三。

    首先清晨涼快,在這個農曆五月時節,已經在端午節前後,平均最高氣溫早已超過35℃。早上我們這邊的溫度在20℃左右,感覺還有些許涼爽。而8點以後的氣溫逐漸升高。正像毛主席說的一樣,“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見這個點的太陽是多麼的火辣。

    其次清晨小麥略帶潮氣,好收割,不刺撓人。手拿鐮刀,背朝藍天,面向黃土,稍不留神就會被麥芒刺痛,扎到衣服裡會讓人又癢又痛,刺撓的很。那種感覺真是記憶猶新,永遠忘不了的痛苦。大早上天氣不是那麼幹燥,略帶潮氣,這樣麥芒就不會那麼脆硬,不會輕易地侵犯人的衣服和身體。

    第三,一天可以合理利用時間,早上割麥,中午曬麥,下午拉麥。這樣麥子不用在地裡過夜,少了被偷的可能性。不用太過擔心,勞累了一天也可以晚上睡個安穩覺。

    第四,特別是女勞動力,早上割麥,可以減少曬黑的可能性。

    時光不停地轉變,但願我們這邊的百姓早日改變耕種方法,不在手割小麥,那種痛苦會讓人畢生難忘。但是恰恰這樣的磨鍊,導致這邊的親人朋友個個都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有“粒粒皆辛苦”的情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貼膜選什麼好?龍膜,還是3M,還是威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