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月兒吖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服飾屬性

    漢族民族服飾

    基本特點

    交領、右衽、繫帶

    基本形制

    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漢服四大基本形制

    形制”這個詞類似於今天人所說的“款式”,但是談漢服的時候我們用“形制”不用“款式”。因為“形制”一詞還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須知,古代社會是把服裝作為衣冠制度看待的。

    結合蒐集的資料,本文認為可將漢服眾多形制劃分為以下四大基礎類別,以簡馭繁、以便理解。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製)

    說漢服有四千年曆史,那麼上衣下裳制就有這麼長的歷史。

    《易經》中說此製為黃帝堯舜時所創,取之於天地的形與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衣正色,裳間色”(上衣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好比是“天玄地黃”(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故最高級別的“衣裳”多為黑色、黑紅色、玄纁色。

    “上衣下裳”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也是歷代男子禮服的最高形制,一直到明朝都是如此。比如冕服、玄端:

    冕服——漢服中最高級別的禮服

    用於朝會、祭禮的玄端,諸侯士大夫皆可穿,

    特點是無章彩紋飾

    上衣下裳制產生流行的主要時代是先秦,是漢服的源頭、基礎形制,後文介紹的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上衣下裳也是適應性最廣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華貴嚴肅的禮服,也可以是方便輕鬆的常服,漢代以後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褲制本質上也都屬於“上衣下裳”。

    2:深衣制

    (上下連縫製)

    深衣制形成於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當時的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轉變,深衣制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場合)時的休閒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有兩大類:直裾和曲裾。主要作為正規場合禮服,男女皆穿,它大氣儒雅、中正平和、風韻滿滿。

    直裾:左大襟從前胸繞到右後方之後垂直而下,故稱直裾,簡潔幹練、中正肅穆,它是歷代男子禮服的通用服飾,影響極其深遠。

    曲裾:“裾”就是裙子的意思,曲裾就是彎曲盤繞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是圍著下體層層盤繞,最後繫於腰部,其曲線優美流暢,令人賞心悅目。一說到曲裾,熟悉漢服的人第一反映就是想起那個強悍無比的大漢王朝,因為曲裾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氾濫成災了,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於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深衣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值得探討、最值得研究的形制,它的裁剪形制有著十分明確的規範和要求,它可以說是漢服體系的核心精髓所在。如果說漢服是一部交響樂,那麼,深衣制就確定了這部交響樂的基調,它是這部交響樂的靈魂。我們偉大的先祖們在創造這一服制時,應是出於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做出一套規範和形制要求,但這一制度卻成為後世服飾的核心,一穿就是3000多年,其規範沒有絲毫變動,實在是奇蹟!

    3:袍服制

    (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始創於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製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襴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這些最流行的時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貴族平時也喜歡這麼穿,更是文人騷客們的休閒裝。

    褙子也可以看作是袍服制的一種,尤其是宋明時期盛行的女長褙子,參見圖說漢服(一):宋式女褙子 | 兼談李清照該穿什麼衣服

    4:襦裙制

    (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

    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後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款式,這些款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廣。

    ▲漢樂府詩《陌上桑》中的美女羅敷,“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齊胸,對襟,交領襦裙

    除此之外,還有上衣下褲形制等等。上衣下褲是歷代男子常服之一,用於勞作及日常穿著等,十分方便,是勞動者的工作服:

    總結:

    最開始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深衣制不限男女, 但後來男子著裙裳逐漸被長衫袍服所代替,“上衣下裳”和深衣由日常生活逐漸退隱到禮儀祭祀中去,成為漢服禮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女子著衣與男子款式大致相同,到了漢代以後,女子漢服又從從連體的深衣重新迴歸到上古上下兩截的穿法。隋唐時常說的襦裙裝,上襦下裙,其實就是“上衣下裳”的一種,只不過襦稍短些、裙稍長些,它其實也是上衣掖在裙裡,只不過將裙提到了胸部。到了明代,基本上相當於又一次復禮,恢復了上古那種正統的“衣裳”制式。

    漢服四大形制,“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基礎,深衣制是其發展,袍服制其實就是把上衣加長,而襦裙制則是把上衣縮短,分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出“上衣下裳”的各種變形。

  • 2 # 劉福斌福臨酒藏

    許多人對中式服裝的理解=旗袍,又或者認為漢服就是漢代的服裝,都是不準確恰當的。漢服,是漢民族服飾通稱,也被人稱為“國服”、“華服”,比較恰當的稱呼,因為漢民族特有的兼收幷蓄,海納百川,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包含了中國所有傳統民族服裝。

    旗袍,對於滿族人來說,就是自己的服裝,代表自己的傳統。回族的叫穆斯林服飾。苗族姑娘穿的裙子叫百褶裙,帶銀飾。傣族有筒裙、筒帕。傈僳族女人頭上帶的叫俄勒。藏族的哈達。壯族男的穿反膊衫、牛頭褲!北韓族有則高利和契瑪。白族有個百節鞋。維吾爾族男的穿袷袢、帶花帽。都是表達本土傳統的最有力的手段,同時又在傳遞著上下5000年的華夏文明。

    文化復興,迴歸傳統,是找回華人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僅僅是拿哪一個朝代的衣服出來穿,那就有點泥古不化了。毋庸置疑,服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她和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古建築一樣,承載了一個國度的文明,傳遞我們華人的品格。願華人有國服,我們應該要回到華人的美感當中,選擇民族服裝的形式特徵,結合當下的生活方式,穿出真正的味道來。

  • 3 # 陝西西安邢文宇

    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

  • 4 # 天上雲彩38

    漢服,是漢朝服裝,也就是漢朝的國服,不是單一的漢族服裝。同樣,我們上下五千年各個朝代都有一統的國服,如周禮、秦襟、漢服、唐裝、宋紗(服)、元裘、明袍、清衫、民國中山,這些就是中國各朝代國服,並有等級、官級、禮儀、信仰、男女、長幼、成人等規定。它包含有東方文化內涵,吸納當時少數民族的優秀,如漢服取胡服、唐裝取鮮卑(李世民母親是鮮卑族),李白當然穿唐裝;明長袍取北韓(北韓妃子),清長衫取滿族,李鴻章出訪西方有官服及長衫,毛穿長衫去安源……所以現在說的漢服不能單一的認為是漢族的服裝,而是華人在國際上的一個符號。

           漢族服裝是不是得找回來?其實,漢族服裝同樣是東方文化的一個符號、一個表象,漢族在56箇中又佔多數,全世界民族中也佔大多數,外國看中國來,最能代表的當然是漢族,服裝是一個民族的最先表象,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自信體現!想當年2008年奧運會,56個民族代表,只有漢族的代表穿牛仔服,象小丑一樣東不東西不西的,新朝代是得給漢族穿上他的衣服了!

    找回漢服,也是找回華人的一步,當下,有人提出日本人才是真正的、純正的華人,按照的民族四個標準,民族即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共同的民族文化包含傳統文化、信仰文化、教育文化、建築文化、禮儀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我們在傳統文化、建築文化、禮儀文化、服飾文化上是不是毀滅性破壞了?甚至斷代了?這些方面日本、南韓、越南是不是純正的華人呢?

          國家結合各個朝代、東方文化、儒家思想、漢族傳承的特點,規範各個朝代國服典型典範,規範各朝代國服名稱,並結合推出當前漢服國服,國家層面推廣,世界申遺,對少數民族地方同樣推廣少數民族服裝,這樣,我們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東方文化自信上才走得有聲有色!

           

  • 5 # 沂溪風

    近年悄然興起漢服熱,拋開其爭議不說,當你在公園景點等休閒場所,遇見一個個身著不同顏色不同花紋漢服的女孩,實在是賞心悅目。

    可見,人們已經開始關注,且主動追尋傳統文化了。

    那麼,漢服到底是指“漢朝服飾”還是“漢族服飾”呢?嚴格來說,它是指清代以前,近四千年的漢民族服飾體系。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指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以漢文化為背景,體現漢民族風格氣質、區別於其它民族的服飾。

    漢服成於黃帝,定於周朝,傳於秦漢。到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後來各個朝代,確定漢衣冠成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每個朝代因自身文化理念不同,漢服形制也有所不同。

    商周

    商代漢服基本形成,上衣下裙,袖口較窄,飾以較寬的腰帶。周朝漢服基本定型。

    秦漢

    秦代男女日常服飾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腰帶,男用革帶,女用絲帶。

    不過秦始皇對禮服的色彩作了明確規定,高階官員著黑,三品以上著綠,庶人著白。妃嬪要穿得華麗。

    漢代基本承襲秦制,主要有袍、直身單衣、襦裙等。

    魏晉

    魏晉漢服出現了明顯變化,以寬袍大袖為主,盡顯魏晉之風流。

    唐朝

    唐朝漢服以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半臂坦領、圓領袍為主。

    齊胸襦裙:這是隋唐五代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腰束得很高。其好處就是,無論胖瘦都能穿出飄逸的感覺,配以華麗的色彩和裝飾,個個都如畫中仕女。

    齊腰襦裙:無論男女均可穿。上衣分交領或對襟,交領領口象個”Y”字,繫帶於右;對襟則是左右共一條繫帶。這款特顯身材,適合腰細的人穿。

    半臂坦領:又稱u領。小袖,使人有高挑纖細的效果。

    圓領袍:袖口細窄,樣式簡單,舒適方便,穿著者顯得乾脆利落,男女都可穿。

    宋朝

    漢服古樸、簡約,在圓領袍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但仍是漢服最基本的形制——交領右衽、中縫、繩系等。

    元朝

    漢服與蒙古族服飾元素融合。

    明朝

    明朝服飾制度非常嚴格,款式、顏色使用都有等級之分。女裝款式眾多,有襦裙、襖裙、半臂、大袖衫、紗衫、披風、雲肩等。

    明代漢服還伴隨漢文化的傳播,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的服飾,尤其是日本、北韓等。

    清代

    滿族統治後,推行旗裝,漢服退出了歷史舞臺。

    綜上,漢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形制變化無一不體現著當時的政治思想、文化傳承,也體現著當時的物質水平、工藝水平,不同朝代的漢服,對我們瞭解當時的風物和習俗,都很有幫助,說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當之無愧。

    參考:《漢服的歷史演變評述》,加鎖鎖,郭慧麗

  • 6 # 雲飛揚31190

    穿漢服就是復古,漢服即漢朝服裝。漢族不是單一血統民族,漢人是融合而成的群體。沒有漢王劉邦,就沒有漢朝人概念。

  • 7 # 上官恨水

    別的不知道。中國漢傳佛教的僧依肯定是漢朝的!一是有傳承記錄。二是有歷史記載。

    僧衣當時還是皇帝制定的朝服。把僧人定為官員級別。

    這是有史可查的!

  • 8 # 薩沙

    上週末去了南京旅遊景點老門東,驚訝的發現滿街都是漢服,前後至少看到上百人。

    我去過不少國家,幾乎每個國家的大街上都能看到穿著本民族服裝的人。北韓韓服、日本和服、越南奧黛、阿拉伯人的長袍、以色列人的基帕,甚至歐洲文化祭上也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本民族武裝。

    但我基本沒在街上看到過漢服,這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後禁止所謂大漢族主義的後遺症。

    個人認為沒有必要,漢服只是一個服飾而已。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而毫無疑問漢族是5000年文明的主要傳承者,這個無須諱言。

    所以,漢服可以代表民族的傳統文化,至少也能代表一部分中華文化。

    漢服的復興是不可阻擋的,未來只會越來越多。

    其實漢服不是什麼漢朝服飾,而是漢族人的服飾。

    漢服是個非常龐大的服飾體系。

    漢服主要分為古代漢服和現代漢服。

    古代漢服其實就是各朝代的漢人服飾,包括秦代、漢代、唐代、宋代、明代這幾個朝代。每個朝代的漢人服飾其實又有很大的區別,並沒有什麼統一的裝束。

    現代漢服,是吸收古代漢服的特點後的一種全新的服飾。很多人認為,古代其實沒有這種現代漢服存在,因為古人對於服飾非常嚴格,現代漢服則做了很多改變。

    其實漢服是非常繁雜深奧的,有個很多專家畢生都在研究漢服。

    我只是說,漢服是一種飄逸、高雅的服飾,很值得一穿的。

    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像我們的鄰居日韓朝越一樣,結婚或者重大場合中,會把漢服當做一種重要的服飾。

  • 9 # 不老的老法師

    1穿什麼服裝是個人愛好並不重要,華人有沒有中國心才重要,沒有了中國心那是各毒之首灣灣綠漢毒。

    2漢服之美也毋庸置疑,但若想流行就必須像民國初期上海服裝界對滿式水桶腰女裝進行革命性改造(如圖)形成凸顯中國女性之美的旗袍(其實旗袍視為民國到如今的漢服也未嘗不可),配合各種款式以及符合時代審美的花型既可日常穿著也可各類正式場合穿著,從而大獲成功。這是漢服流行普及的方向並非去簡單復古,須服裝界有識之士靜下心來潛心設計鑽研。

    3中國各古鎮景點不乏身穿漢服者,但有些長相實在催吐不妨留意,我猜測有些漢服者未必真的傾心漢式古裝,甚至不少言論偏激者頗有民粹之嫌,這非但傳揚不了漢服之大美,恐怕相反。

  • 10 # 李知月

    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不是指漢朝的服飾,而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中國不是被稱為“華夏”嘛,這裡的“華”是服章之美,而服章就是指的漢服,“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是傳統文化的符號,蘊藏著中國的“天人合一”“中庸”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傑出代表。漢服自然不能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但是卻是中華文化最直觀最形象的文化符號。近幾年來,漢服熱的興起,不過是應運而生,復興傳統文化的社會趨勢如同一股風潮,漢服的復興只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視窗。

    正確認識漢服,最好也能與時俱進的看待漢服

    1、漢服不是和服、韓服

    在漢服熱興起前,社會對漢服的認識還停留在和服、漢服,瞭解一點中國歷史的就應該知道,早在唐朝時期,日、韓等周邊小國就與中國交往密切,日本天皇時常派人來朝拜大唐天子,當時日本對繁華的中國是非常崇拜的,經常來學習中國的東西,文化、服飾、建築等。只是歷經千年,日本和南韓極好地保留了那些學到的東西,並融會貫通因地制宜,融入自身國家的元素,就服飾而言,他們融入本國文化特點,創制出和服、韓服而已。日本和南韓做的最好的就是對自己國家優秀傳統文華服飾以強有力的保護和傳承。

    2、復興漢服並沒有民族歧視

    “復興漢服”的口號只是想讓更多人能認識到漢服,不歧視,不抱以偏見,不再認為漢服是奇裝異服、是戲服。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大涼山的彝族,直到現在,他們的年輕人在結婚時,都會穿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甚至在他們的傳統的一些節日,比較隆重的場合都會穿上他們傳統的服飾,包括其他許多少數民族也是這樣,只是漢族,連自己的傳統服飾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是漢服復興的一個必要因素。如果細心一點,大家在看電視的時候,就會發現,現在的古裝劇已經更加註重服飾道具等的歷史感和品質感了。

    3、與時俱進地看待漢服

    很多人認為,穿上漢服,就不能大聲說話,走路也必須端端正正……這樣對待漢服,不是漢服復興的初衷,如果要被更多人接受,那就必須與時俱進地看待漢服。如見服裝界“漢元素”的服飾設計越來越多,這其實也是一種傳統與當代審美以及現實需求的結合。畢竟許多時候,穿漢服有許多不是很方面的地方,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漢服可以傳統節日,重大節日穿,平時穿也可以,個人喜好。漢元素更適合平常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除草劑元旦前打還是元旦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