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拿穩我心你為王

    火燒饃,其實它最初叫鍋盔饃,並有一段故事。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最初選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後因**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

    梁山風景優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遊覽之所,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徵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當時,上庸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樸實,很受鄉鄰的稱讚。誰料後來父親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幹,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技藝。

    修建乾陵徵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麵粉和勻放在頭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乾陵修起後,冬娃子把做鍋盔饃的方法帶回上庸,所以現在竹溪人才吃得到這種外脆內軟香噴噴的鍋盔饃。

    後來歷代竹溪人不斷地改進製作方法,鍋盔饃的質量也越做越好,因為鍋盔饃面硬饃厚,很容易烙糊,竹溪人就把鍋盔饃烙至八九成熟時,放到紅火灰裡燒,使饃饃多面受熱,吃的時候黃蹦蹦、氣呼呼。久而久之,很多人又把它叫成了火燒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處理好和老公家人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