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空遠望史

    官渡之戰曹操一度缺糧的,還用可憐倉官王垕項上人頭來安定軍心的。《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這說明曹操官渡之戰確實缺少軍糧而袁紹從資料顯示兵精糧足。

    一、官渡之戰的背景與形勢

    建安六年,公元200年漢丞相曹操和漢大司馬大將軍冀州牧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幾年間逐步剪除呂布、馬騰、韓遂等勢力,袁紹看到挾天子的重大政治優勢,在吞併公孫瓚勢力達到頂峰時,向南攻擊曹操而展開決戰。袁紹領軍10萬,曹操按照記載大概兩萬多,在黃河兩岸,連綿幾千裡,持續一年多,最後曹操絕地反擊,偷襲袁紹烏巢糧倉,盡毀袁紹軍糧,致使袁紹軍心大亂,以斃敵八萬的戰果完勝。

    當時曹操深陷糧草危機,為了穩定軍心還用倉官項上人頭穩定軍心。袁紹遠道攻入曹操佔領區,糧食供應充足,而曹操一度因缺糧曾想議和退回許都呢!

    二、曹操軍糧供應情況

    曹操與袁紹比起來實力相差實在懸殊。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昌之前,是沒有什麼實力的小人物,連穩固的根據地都沒有,經過與呂布苦戰奪回兗州是一個破敗的兗州,只是獲得震撼諸侯的強勢,這大概發生在官渡之戰之前6年,但曹操不愧為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採納棗祗建議實行屯田改革。《三國志任峻傳》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給軍。是時歲飢旱,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將。建興元年,曹操開始了屯田制,州郡例置田官,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曹操有5年的屯田時間來積攢糧草,但為何最後還是在官渡之戰中出現嚴重缺糧的情況呢?

    三、官渡之戰曹操軍糧缺乏的原因

    1、曹操決戰時實際軍糧情況

    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昌至官渡之戰中間時間大概有5-6年時間,這段時間曹操成功的實行了屯田改革,積累了大量的軍事糧食物資,但這五年間曹操有漢獻帝在手,開始各種“討不臣”征戰。所以消耗也是巨大的,如果不是屯田制,曹操根本無力四方征討,所以糧食積累是有限的。反過來看袁紹,他的對手只有公孫瓚,被他輕易征服吞併幽州,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袁紹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軍閥。《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曹操軍糧供應壓力很大。

    2、袁紹對曹操糧草供應的攻擊破壞。

    兩軍的決戰是軍事、經濟、政治多方因素全方位參與較量的,互相破壞糧食供應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最後也是曹操成功襲擊袁紹烏巢糧倉而獲得決戰勝利的。《三國志》曹操襲擊袁紹糧道的記載,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只是袁紹實力太過雄厚,不足以對他形成影響。袁紹南下的時候,沮授就建議過,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也就是拖垮曹操,如果按照沮授建議的話,曹操會被活活拖死,但是袁紹卻非要速戰急戰,所以偷襲對方糧道,致使對手軍心混亂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袁紹不斷騷擾曹操的運糧道路,曹操也沒有辦法順利運糧,所以糧草供應緊張。

    3、曹操後方面對其他勢力的牽制,防備他們需要力量也大量消耗軍糧。

    曹操處於中原腹地,四方受到攻擊,劉備略汝、穎之間,自許以南,吏民不安,曹操患之。劉表和江東孫氏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摻和北方的戰事,但是關中的馬韓可不是善茬,《三國志.鍾繇傳》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曹操當時不僅僅有官渡之戰這個地方需要糧草補濟,其他方向也有大量的牽制和消耗。

    4、政治影響因素也對曹操糧草供應有著不小的影響。

    曹操和袁紹雙方的決戰,影響波及到雙方人員對將來前途的預判。各州郡官員表面上和曹操一夥,實際上背地裡和袁紹私通,找各種理由,不發或者緩發糧草,以糧草供應的怠惰表現獻媚袁紹的大有人在。曹操還只能忍著。後來曹操獲勝,操收紹書中,得許都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曰:“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就明白這裡面的玄機。

    總的來說,曹操在官渡之戰時,一度陷入糧草危機之中。主要是因為在袁紹的軍事、政治、經濟諸多因素作用下形成巨大壓力造成後方不穩定,增加了後勤物資的籌措和供給。當然,曹操也抓住了要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舉偷襲成功袁紹烏巢糧倉,燒燬所有軍糧,獲得決戰勝利。

  • 2 # 碎點潮文閣

    就這個問題來說,問題在於,官渡之戰,袁紹投入約11萬兵力,而曹操僅投入約3萬,相持之下,按道理應該是袁紹缺糧,但為何確是曹操缺糧想撤兵呢? 在下拙見,有以下原因。

    其一,

    自漢獻帝遷都許都,便大力屯田,收穫頗豐,得谷百萬斛。

    但問題就在於,自黃巾起義以來,青州、兗州和豫州是被破壞得最嚴重的區域,連年戰亂各地疲憊不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兗州和豫州正是曹操的主要勢力範圍,所以屯田制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想要恢復元氣卻非幾年時間可以做到。

    相比之下,袁紹的情況比曹操好得多,冀州本來就地大物博,是盛產錢糧之地,黃巾起義雖然最早爆發在冀州,但是很快席捲各地,對冀州的破壞反而沒有對青、兗、豫等州破壞嚴重,而且袁紹坐擁冀、並、青、幽四州地盤比曹操大得多,籌措糧草自然也比曹操容易。

    其二,

    袁紹,滅掉了公孫瓚,繳獲了大量的糧食。(因為公孫瓚也實行了屯田制,積攢了大量糧草)袁紹攻克易京時,得谷近三百萬斛。這麼一來,袁紹僅繳獲的糧草,就抵得上曹操三年的屯糧了。

    其三,

    袁紹的外甥高幹也為袁紹提供了大量的糧草和補給。另外,其長子袁譚佔據青州,橫徵暴斂,也成為袁紹的糧草和兵源的一個供給地。

    最後一點,

    曹操的後方不穩,當時豫州大部分郡縣紛紛響應袁紹,特別是在袁紹老家汝南一帶更是如此。這不但使得曹操籌糧的難度增大,另一方面還為了拉攏人心和安定局面,曹操同意對對這些郡縣暫緩徵稅或退還戶稅,比如陽安郡都尉李通就把所徵收的綿絹悉數退還給百姓,這可能也是曹操糧草不濟的原因之一。

    以上便是在下概括的四點大體原因,如若其他朋友有別的意見,敬請補充。

  • 3 # 三點水滴

    我的觀點是:關鍵在於雙方面對的形勢不同。

    理由如下:

    1. 先看糧食消耗

    袁紹方面

    公元199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平定了河北,佔據了冀州、青州、幷州和幽州,成為了北方霸主。簡單來說,北方已經沒有敵人了。袁紹進一步發展,只能把目光往南邊看,也就是曹操。

    沒有敵人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不需要部署重兵防守,只需要維持治安的兵力即可,這點兵力可以由地方政府負責給養。所以,袁紹的大部分兵力和糧草都可以用來擴張,用來進攻曹操。

    曹操方面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昌,漢獻帝終於結束了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生活。而曹操也藉此機會,獲得了“奉天子而討不臣”的權力。於是,曹操先後征服陶謙、呂布、袁術,張繡也向曹操投降了。到了公元200年,曹操已經佔據了司州、兗州、豫州和徐州。

    也就是說,此時曹操的地盤主要在中原地區,地方都是剛剛佔領的,而且徐州地區的人民對曹操心懷不滿,因為曹操曾因為父親曹嵩的死,在徐州屠城。所以,對曹操而言,所佔地盤人心浮動,需要派遣大量兵力防守,即使袁紹來襲也不能放鬆。

    除了鎮守地方,曹操周圍的敵人全是敵人。揚州孫策,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還有關中涼州的馬騰韓遂等人,有的蠢蠢欲動,有的早就伺機而發了。曹操完全不敢放鬆,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很難完全負擔所有的糧草,肯定需要中央的支援。

    2. 糧食總量

    黃巾之亂以來,老百姓的生活越發艱難,再加上乾旱和蝗災,各地的糧食產量相應都會減少,這對袁曹雙方是一樣的。

    然而,雙方的恢復情況不同。張角大本營在河北,同時也最先被東漢朝廷鎮壓,所以河北的黃巾軍對河北的糧食生產影響較小。即便是張燕的“黑山軍”,他們也不是一股亂民,對老百姓影響同樣有限。

    再看曹操。曹操所在地盤戰亂頻繁,黃巾軍此起彼伏,就連曹操手下的青州兵,都是改編自黃巾軍。袁術稱帝,呂布肆虐兗州徐州等地,還有張繡不時騷擾。曹操方面可以說是南征北戰,不曾停歇。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可以讓老百姓專注生產的條件。若不是曹操早早地就實行“屯田”,只怕是根本沒有餘量可以用來發動戰爭的。

    3. 雙方針對糧食的策略

    袁曹雙方在開戰之初就意識到糧草才是關鍵。但是,曹操在官渡之戰能夠投入的兵力完全比不上袁紹,因此,在應對截糧方面同樣力不從心,這一方面也對曹操本來就不充足的糧草帶來打擊。

    總結一下,曹操糧草總量完全比不上袁紹,消耗卻比袁紹要大,自然而然就會陷入缺糧的境地了。

  • 4 # 太簇序柒

    公元200年十月,僵持了一年零四個月的官渡之戰,在曹操夜襲烏巢燒盡袁紹軍糧草的最後一根稻草重壓下,勝利天平逐漸倒向曹操,最終曹操用兩萬兵馬戰勝袁紹十一萬兵馬,取得官渡勝利。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官渡戰爭中,我們再一次看到了糧草對於軍隊的重要性。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任何一場戰爭中都是決定勝負的至關重要因素,不止官渡之戰是因為糧草問題導致戰爭勝負反轉,還有春秋戰國時的長平之戰、曹操與劉備的漢中爭奪戰等,都是因為糧草問題導致了一場戰爭的結束。既然糧草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在官渡之戰中,補給線較短的曹操都無數次因為缺糧想撤兵回許都,而補給線拉的如此之長的袁紹卻不會出現缺糧的問題,直到烏巢被燒才出現問題的呢?

    一,糧食獲取

    要說糧食獲取,我們就要先看雙方的地盤了。當時袁紹佔據北方青州、冀州、幽州、幷州等地,在現代地圖上看大概就是河北、山東和遼寧西部等地,華北糧倉都在袁紹勢力範圍內。所以只要不是頻繁的天災人禍,袁紹每年都能收穫眾多糧草。再看看曹操的版圖,充、豫、徐、司隸州等地,隨也產糧,但因為黃巾之亂、徐州之戰都等重大戰役都在這打響,導致曹操在官渡之戰時並不能獲取多少糧食。

    其次,因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就已擊敗公孫瓚,大致上已經統一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故沒有什麼後顧之憂能將糧草都調去打官渡之戰。而看曹操軍,青徐兩州剛到手,在地方上有各種矛盾,再加上有袁紹的搗亂,所以曹操並不能從各地方調到多少糧食。此消彼長之下即使曹操的補給線短、軍隊少,但糧食問題依舊比袁紹軍嚴重。

    二、糧食消耗

    袁紹軍十一萬、曹操軍二萬,在糧食消耗方面如果按數量來看肯定是袁紹軍消耗大。但我們不能這麼對比,上文我們說到曹袁雙方所能用於戰爭的糧食數量都不同,所以即使袁紹軍五倍於曹操軍的人數,但其糧食卻遠多於曹操五倍以上。

    因為袁紹後方已定,所以袁紹可以將糧食用於全力進攻曹操,後方幾乎不消耗多少糧食。而觀曹操軍,自己勢力範圍內尚未平定,同時四周諸雄也都對其虎視眈眈,所以糧草並不是就只在官渡之戰中消耗,在其他地方各地政府也在向中央索取糧草。

    在這種糧食總量比袁紹軍少,消耗又比袁紹軍大的情況下,也就怪不得是曹操先斬糧官以定軍心了。若不是許攸投降曹操告知其袁紹軍的屯糧之地,讓曹操夜襲了烏巢,致使袁紹軍無糧可戰、數萬軍隊的軍心全失,被曹操一舉擊敗,恐怕官渡之戰最終誰勝誰負還是個未知數吧。

    可惜沒如果,官渡之戰後袁紹再無先前銳氣,所率兵將在這場戰爭中盡數耗盡,再也無法遏制曹操的發展。最終在公元207年,袁紹去世五年後,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敗走遼東,曹操最終統一北方,三足鼎立局面逐漸形成。

  • 5 # 執筆灬寫史

    眾所周知魏武帝曹操是一位有著宏才大略的雄主,為了復興漢室他曾“奉天子以令不臣”,不過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大,他內心的慾望也越來越膨脹,“封魏王加九錫”,這一切都昭示著曹操想要篡位的野心。

    曹操能夠在東漢末年成為實力最為強悍的諸侯,這離不開他在官渡之戰中取得的戰果。這場戰役中,他破釜沉舟以三萬兵力對抗袁紹十萬大軍,最後還能大勝而歸,用奇蹟來形容也不為過。

    仔細分析官渡之戰我們會發現,當時是袁紹率領大軍南下企圖吞併曹操,奇怪的是這一支遠道之師竟然沒有被糧草問題所困擾,反倒是作為防守方的曹操因為缺糧一度想撤兵回許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或許有人會說官渡之戰前曹操地盤小、實力弱,所以他能夠籌措的糧草數量也十分有限。實則不然,從地圖上看,當時曹操所擁有的地盤面積與袁紹的相差無幾,並且早在開戰之前他就聽取棗祗意見實行屯田,積蓄了大量的糧草,對此《三國志•任峻傳》這樣記載道:

    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給軍。是時歲飢旱,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將。

    僅僅在第一年曹操就收穫了百萬斛的穀物,看到成效後他直接將屯田制度化,進一步加大成果,而此時距離官渡之戰還有五年,曹操完全能夠積蓄大量的糧草,可為何後來他還是一度缺少糧草呢?

    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地盤中看不中用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並起,天下很多地方都飽受戰亂之苦,其中當屬青州、兗州和豫州被破壞得最為嚴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說的就是情況,而恰巧曹操大部分的地盤都位於兗州和豫州,所以即使他實行了屯田制度也只不過是在幫助這兩州恢復元氣罷了,想要從中得到更大的幫助就很難了。

    反觀袁紹,坐擁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四州之地,情況要比曹操好得多。尤其是冀州,本就地大物博、盛產錢糧,再加上它所遭受的戰亂破壞並沒有那麼嚴重,因此籌措糧草之事自然會更加容易。

    此外易京之戰時,公孫瓚為了與袁紹決一死戰實行了屯田並且積蓄了大量的糧草,對此《後漢書》記載道:

    “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袁紹擊敗公孫瓚之後順理成章地接手了這些糧草,進一步擴大了他在糧草上的優勢。

    除此之外,袁紹的外甥高幹治理幷州頗有成效,不但穩定了幷州的局勢,還為袁紹前線作戰提供了大量的糧草和兵力補給,這樣一對比曹操和袁紹糧草供給情況的優劣已經顯而易見了。

    二、地盤擴張期損耗一定的糧草

    如果這五年曹操休養生息積蓄糧草,或許他在官渡之戰時也不會為糧草而發愁,但是這段時間他基本沒有閒著,而是打著“討不臣”的旗號竭力擴張地盤,為了論證此事筆者隨意擷取《三國志》中兩段記載: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九月,公東征布。

    從中我們看出那幾年時間曹操東征西討,完全沒有時間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因此曹魏實行屯田後所積蓄的糧草很可能已經消耗殆盡,這也是後來曹操糧草供給一直難以跟上的重要原因。

    再看看袁紹集團,當時他最大的敵人就是公孫瓚,結果此人卻難成大事。在幽州發生蝗災百姓無以為食互相殘殺之時,他倚仗著自己的實力對此不管不顧,最後失了民心,使得袁紹輕而易舉地吞併了幽州,還接手了他的“水晶棺材”,然後神情自若地看著曹操東奔西跑,等到他快要精疲力竭之際袁紹再出兵南下摻和一腳,這不是擺明了欺負曹操兵疲馬乏嗎?

    三、運輸損耗

    運送糧草之時還必須考慮沿途損耗的問題,曹操在《孫子注》曾這樣寫道:

    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言遠費也。

    雖然這裡說的“每耗費二十石糧食才能得到一石”有些誇張,畢竟如果是短距離運輸那肯定不可能只有這點效率,但是不可否認這種損耗是真實存在的,袁紹財大氣粗自然不會在意這些損耗,可曹操有所不同,連年征戰已經讓他的軍隊處於強弩之末,而且糧草也所剩無幾,這種損耗無疑是雪上加霜。

    況且我們要明白,所謂的一百萬斛糧食看起來很多其實並不頂用。打個比方,前面說到一斛等於一百二十斤,而這差不多隻是一個普通士兵一個月的口糧,因此這一百萬斛大約只夠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吃上十個月,對於一場持久戰來說這完全不夠看。當時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了一年多,雖然他的軍隊人數只有三萬左右,可是時間長了對於糧草也是一種負擔,再加上運輸途中的損耗,曹操後來一度想要撤軍也就不難解釋了。

    四、袁紹軍的騷擾

    袁紹軍的騷擾同樣對曹操的糧草補給造成了一定影響。仔細翻閱《三國志》,我們很難直接找到這方面的記載,反倒是以襲擊袁紹糧道凸顯曹操英明的描寫不在少數,比如:

    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袁紹能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大諸侯,自然也不會傻,既然曹操都來擷取自己的糧道,那怎麼可能不反擊回去呢?當時他的手下沮授曾建議他和曹操打持久戰,用糧草拖垮曹操,而袁紹仗著兵多將廣想要速戰速決,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只會虎頭虎腦地正面硬拼,偷襲糧道這種簡單粗暴的手段他當然會用得上。

    同時我們在《三國志任峻傳》中也能看出一些端疑:

    太祖使峻典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

    在運輸糧草的問題上,曹操手下的任峻採取多條糧道並進的策略,並且佈置戰陣保證糧草運輸萬無一失,如果袁紹沒有偷襲糧道的動機那曹操還有必要大費周章這麼做嗎?先不說歷史上袁紹到底有沒有偷襲成功,就說曹操這種的做法必然會進一步加深運輸糧草的難度以及沿途的損耗,從而影響前線糧草的供應。

    五、多方牽制

    身處群雄割據的戰亂年代,對外作戰之時不僅要考慮對手的實力情況,還必須對周圍之人有所防範。官渡之戰前曹操位於四戰之地,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劉備、孫策、馬騰、韓遂等人都對其虎視眈眈,尤其是孫策更是準備乘機奇襲許都,只不過後來他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這個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為了防範這些人,曹操自然會擠出一部分的兵力留守四方,比如《三國志•鍾繇傳》記載道:

    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後事,特使不拘科制。

    既然兵力有所分散,那糧草供應也會是分散的,本來曹操的實力就比不上袁紹,如今還不能一心一意地對付袁紹,這使得他的處境更加艱難。

    六、後方民心不穩

    除了上訴原因以外,曹操糧草供應一度緊缺還與後方民心不穩有關。之前也說了,曹操地盤雖然大,但大部分是在五年內取得的,這麼短的時間他完全不可能讓治下所有人心悅誠服,所以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後方的百姓和官員很多人都在想著怎麼給自己留後路或者從中撈取大量的利益。

    更致命的是,官渡之戰時天底下絕大部分人都不看好曹操,以三萬兵馬對抗十萬大軍,這無疑是以卵擊石的行為。因此各地的領袖幾乎都只是在表面上敷衍曹操,背地裡卻與袁紹的人私通以謀取退路,還有的人直接視曹操的命令於無物,對此《三國志.趙儼傳》這樣記載道: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

    在民心不穩的情況下,各地願意為曹操提供糧草已經很不錯了,即使有些地方以某種拙劣的藉口暫緩發放糧草,曹操也拿他們沒辦法,畢竟關鍵時期總不可能自亂陣腳吧!所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曹操前線軍糧草的供應。

    綜上所述,官渡之戰中曹操一度因為缺糧想撤兵回許都是其地盤中看不中用、地盤擴張期損耗一定的糧草、運輸損耗、袁紹軍的騷擾、多方牽制以及後方民心不穩六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最後他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實在是不可思議,其傑出的領袖才能由此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辣豬蹄怎麼做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