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酉陽749
-
2 # 仲夏視點
南韓在古代是中國的附屬國,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南韓古代的文化典籍都是用漢字書寫,只有達官顯貴才能接受系統的漢文教育,其普通百姓一般都是文盲。雖然一直學習中華文化,但北韓民族又矛盾地想擺脫漢文化的影響。李氏北韓景福宮“光化門”
歷史上南韓有三次去漢化運動,第一次是1443年世宗大王頒佈“訓民正音”,以取代漢字,但遭到當時北韓權貴階層的反對而作罷,第二次則是日本殖民北韓時推行的日文教育,第三次是戰後南韓國父李承晚的廢除漢字運動,此次最為成功,南韓文字自此全部變為諺文,朴正熙時代更是徹底推行去漢化政策,最典型的就是將“漢城”改名為“首爾”。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力度地去除漢化,南韓仍然難以擺脫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影響。現在的南韓年輕人都看不懂自己先人寫的東西,因為都是漢字,而現在南韓文字的先天缺陷又讓南韓人不得不使用漢字標註姓名。因為現在的韓文是表音文字,類同拼音,這種文字形式可以很大地提高識字率,但壞處就是同音異字,無法確定,比如李東旭和李棟緒用漢字寫出來清清楚楚,而韓文是拼音文字,兩個名字寫出來一模一樣,無法區分。因此南韓人在取名字時都是先確定漢字名字再去翻譯成韓文名,身份證上的名字也就相應地需要標註漢字。
雖然,南韓去漢化由來已久,但還是保留了相當的漢文書寫傳統,其軍隊就是書寫漢字的死忠粉。▼當然,沒了漢字系統教育,直白地翻譯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
3 # 謀士說
韓文屬於表音文字,這個和拉丁文、漢語拼音、日本假名屬於一個體系。這個好比,中國有漢字還有拼音,而南韓是去掉漢字,採用拼音(諺文)來讀寫。現在很多小朋友讀故事書不認識書中的漢字,但是看到拼音就能讀,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而南韓人的名字,如果沒有漢字註明就和小朋友讀故事書差不多。他們只知道其讀音,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字。
我再舉例說明一下,比如拼音“hán yǔ”大家都知道怎麼讀是吧!你大概能拼出來,可能是“韓語”,但是也可能是“韓愈”或者“漢語”是吧!所以,韓語表達的意思,就如同漢語拼音有很多種。假如,我在拼音前面加上漢字韓語(hán yǔ)大家一下就看明白了。所以南韓人,的身份證前面會標註漢字,就是為了避免一字多音的情況。
其實,日本的假名和南韓的諺文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在古漢語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日本的片假名也是為了拼寫漢字而造出來的,音和形不變,但是意思變化很大。日本假名(分為片假名和平假名)平假名源於漢字草書,片假名源於漢字楷書。日本假名相當於把漢字拆開了,且筆畫少了很多。不過假名可以和漢字通用,功能比南韓諺文強大。此外,日本人在書寫名字的時候一般也用漢字書寫。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夾雜著假名在裡面。總之,都是借漢字發明了本國文字。
南韓人廢除漢字,就是為了彰顯本民族的獨立性。也就是為了增加本國民族的自豪感,其實也有自卑感在裡面。畢竟,北韓半島上的國家,歷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屬國,以前連文字都用的漢字。所以,南韓獨立以後為了擺脫思想上的枷鎖,廢掉了漢字。雖然說,北韓世宗大王創造了韓語(諺文),但是漢字在當時還是官方的書寫用字,韓語(諺文)只是用來拼寫漢字的。也就是說你看到韓語(諺文)就知道怎麼讀,但是可能有人不會寫。南韓獨立以後,就全部廢掉漢字,改用韓語(諺文)書寫。這個就好比,華人廢掉漢字採用拼音差不多是一個道理。
-
4 # 小丸子的好奇心
早在北韓世宗大王時期,曾經創立了自己的文字諺文,類似拼音文字,可是文字雖然簡單好學但卻很難被國民接受,這其中的原因還是因為漢字,因為當時北韓普遍仰慕漢族文化,都以學習漢字為榮,文人大臣都使用漢字,就連公文書寫都是漢字,甚至連普通的百姓也不願意學習自己國家的諺文,而都使用漢字。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清末的腐敗無能,加上被被北韓都瞧不起日本打敗,致使北韓國內開始脫離漢文化,並且要求復興本民族文化,於是當年世宗大王創立的諺文才開始被國民接受,而為了進一步提高諺文的地位,大韓帝國更是開始有步驟的廢除漢字。
可事到如今,大家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在北韓古代,崇拜漢文化的前提下,公文書寫都是漢字,倘若廢除了漢字,這就意味著,南韓會讀不懂歷史古籍。除了古籍,很多的歷史文化流傳下來的習俗也很難看懂,這其實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悲哀。最後迫於無奈,南韓政府不得不在2005年,恢復了漢字,讓中小學恢復教學。由此可見,南韓很難擺脫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影響。
-
5 # 帝璽居士
公元3世紀(三國時代左右),漢字傳入北韓半島,直接就成為當地國家的官方文字,被稱為“吏讀文”,無論是後來的高句麗、百濟或李氏北韓,其上層貴族和官吏書寫所用的都是漢字。
漢字在南韓發展了一千多年,南韓文人對漢字的掌握一點也不遜色於中國學子,大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辛亥科進士考試 ,高麗國(後來由朱元璋改國名為北韓)派遣三人參加考試,其中有一人名為金濤,學問淵博,考中了三甲進士第五名。朱元璋對其極為欣賞,認為這是中國威服四夷的表現,封金濤為山東安丘縣丞。
漢字雖然在南韓上層社會得到廣泛應用,但民間所用的語言卻不是漢語,而是另一種發音的語言。為了更好的統治下層百姓,以及自己的民族自尊心,1446年,北韓王國世宗李祹正式公佈新創制的文字,詔書稱為“訓民正音”,意即教百姓以正確字音。正式名稱為“諺文”。“諺”,即“諺語”之諺,民間的意思。
諺文被髮明後,遭到上層貴族的強烈反對,後來還是維持了漢字和諺文並用的局面,並以漢字為主。到了近代,南韓被迫開啟國門,脫離了中國藩屬國的地位,尤其是二戰以後,積極投入美國的懷抱,南韓開始大力的去漢字化,1970年,朴正熙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到了80年代,南韓的報紙、雜誌等幾乎再沒有漢字出現。
但即使如此徹底的去除漢字,南韓人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卻根本不可能去掉漢字,那就是他們的身份證。每個南韓人的身份證上,除了韓文(即諺文)寫的姓名,還會用漢語再寫一遍,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韓文是表音文字,就像咱們的漢語拼音一樣,很適合初學者學習,因為看字就能拼出讀音來。但這樣就造成一個結果,所有的韓文加起來也就那麼幾個讀音,但韓文中同一個讀音,也有很多個意思,用在名字上的話,比如李昌浩、李長昊、李菖胡、李倡虎這些人的名字在韓文裡寫法是一樣的,但他們的名字的意義卻又是不同的,這樣的話,就只能再借助漢字標註出來。
看一個南韓人的名字,單用韓文看的話,根本看不出名字的意義,所以很多南韓人起名字的時候,先要從漢字裡找出相應的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這樣的結果就是南韓根本無法完全去掉漢字。
除此之外,南韓去除漢字還造成了很多其他不好的結果,比如古代南韓寫的史書、小說等,基本都是漢字書寫的,現在南韓人看的都是翻譯成韓文之後的版本,有些地方翻譯的達不到著者的原意,再回頭去看原版,卻發現看不懂啊,沒學過漢字啊。
還有一些南韓的歷史人文景點,牌匾、碑文之類的也都是漢字,撤掉吧,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不能撤,不撤吧,一般南韓人又看不懂,只能尷尬著。
-
6 # 誰買皒的孤單743
因為他們取的名字都是跟華人一樣!而漢字中有大量的同音字!他們的拼音文字無法區分,只能在旁邊標註漢字來區分
-
7 # 高山流水116820061
在十五世紀之前,南韓一直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的都是漢字。到了十五世紀,南韓王公貴族創造了一種表音文字,也叫南韓諺文,即現在南韓文字的雛形。但這種文字僅在小範圍內流傳,並未被廣泛使用。
直到二戰結束後,時任南韓總統朴正熙大力推行去除漢字運動,禁止學習和使用漢字,南韓才正式全面使用自己的表音文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能熟練掌握漢文字的南韓人越來越少了。
不過,在使用自己文字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同音異形和同音異義,南韓文字就無法表達清楚。表現在姓名上,本來南韓人的姓氏和名字都和中國基本一致,每個人的姓名都有不同含義。不過,改成韓文後,發音一樣或相近的姓名都變成了同一寫法,不僅體現不出姓名本身的意思,還容易混淆,造成多人都是同一姓名的混亂局面。
南韓人沒辦法,為了做出區分,顯示每個人姓名不同的特徵,只好在韓文姓名後面再備註上漢字姓名。這一招果然很有效,南韓人姓名大面積雷同的局面得到了徹底改觀,終於能分清誰是誰了。
那麼,會有人說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南韓文字既然有這麼多缺陷,當初不使用它而繼續使用漢字不就出現不了這些麻煩了嗎?道理是這樣的,可南韓人不這麼認為。他們感覺使用他國文字太丟本民族的臉了。南韓人為了給自己長臉面,還把端午節搶先在聯合國申報非物質遺產成功。可漢字南韓人總不能再說是自己創造的吧,所以只能忍痛棄之不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不倫不類的表音文字。
南韓文字除了使用中有重大缺陷,給人們帶來極大不便外,也導致南韓人根本看不懂原來的歷史、文化、司法等方面的書籍,因為這些書籍大都由漢字書寫。看不懂怎麼辦?南韓針對本國曆史,就開始胡編亂造,把歷史上很多不屬於南韓的東西都說成是自己創造的,從而把南韓塑造成輝煌無比的文明古國。不過,這也招來了國際上的普遍嘲笑。
後來,南韓人自己感覺這樣也不太好。為了更好的瞭解歷史,也為了彌補南韓文字的諸多缺陷,加上日益強大的中國對南韓影響越來越大,現在,南韓政府規定,小學課本必須同時用韓文和漢字做標註,漢語言也被列為學生的選修課之一。在朴正熙徹底禁止學生學習漢字40多年後,南韓學習漢字被重新允許,並且南韓人學習漢語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廢除漢字運動,在轉了一大圈之後,又重新允許學習,而且南韓現在不僅身份證上用漢字標註,很多文化名勝古蹟也依然採用漢字命名。南韓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有點自我打臉呀?(南韓名勝古蹟)
-
8 # 野生澀會學研究者
大家都知道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是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世界上各個國家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在中國唐代時期,日本等國就有非常多的學者在中國“留學”深造。對後世的日本文化影響甚大,不僅是日本文字,在日本國民生活習慣和建築上都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
除了日本之外,南韓的文化也是來源於中國,只不過南韓是一個很奇葩的國度,僅有幾十年的建國史非要和中國爭一些上千年的傳統文化。除此之外為了證明南韓民族的歷史悠久,不惜切段和中華文化的聯絡廢除漢字,推廣使用韓語(北韓語),但是南韓嘴上雖然說著要廢除漢字,但是行動上卻很自覺,南韓人的身份證上都會有一箇中文名字,其實南韓人也是很無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其實在古代的北韓半島,一直都是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在公元1443年,韓語(北韓語)由當時的世宗大王頒佈了《訓民正音》一書,才創立了韓語的完整體系。這也當然受到很多學者的反對,其中最著名的有當時的著名學者崔萬理,正因為韓語一直在士大夫和學者之間得不到認可,所以漢語一直是其官方語言。
不過再到後來的中國對北韓半島的統治力降低之後,北韓半島成為日本的附庸,一場聲勢浩蕩的文化運動開始籠罩著北韓半島,強推《訓民正音》,才讓韓語(北韓語)成為其官方語言。時過境遷,如今在赴南韓旅遊的遊客朋友們也還是能看到漢語的影子,那麼為什麼南韓人的身份證上有中文名字呢?
原來韓語(北韓語)只有幾十個音節,在取名字的時候經常有很多的相同的名字,也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比如中國漢字的拼音“liwei”,就可以有李偉、李威、李維、李衛、李薇等等幾十個名字,所以南韓人最後只好無奈地在身份證上面新增一箇中文名字,這樣才能有效地區分自己的名字。
當然各個國家的語言都有著各種各樣的BUG,中國漢語經歷過數千年才得來如今的博大精深。而韓語至今使用時間並不長,只能用漢語來彌補這些不足之處。
-
9 # 聽海夜讀
這事兒說起來有點搞笑。
南韓的小朋友們的確不太靠譜,常常自詡為文明古國,各路專家還論證出許多中國的歷史名人以及重要發明和活動都出自於南韓,有些居然還申遺成功。
所以,文字,當然再也不能使用別人家的了,那不是有失臉面嗎!可是,南韓人身份證上又為什麼要保留漢字呢?身為華人的我們,是不是有一點小驕傲呢?反正我是有一點的。
南韓文字有嚴重缺陷南韓文字,叫做諺文,也叫南韓諺文或北韓諺文。在15世紀李氏北韓世宗國王遣人寫成《訓民正音》,發明北韓諺文。屬於表音文字。我們的漢語拼音就是表音文字,作為漢字的輔助文字,只能表音不能表意。如果採用漢語拼音寫文章或書寫姓名,那就讓人云裡霧裡的,不知所云。
所以,南韓諺文作為表音文字,同音同形異義,導致一些語義混淆,必須藉助漢字才能表達準確。這就是南韓文字裡面為什麼有漢字的原因。
(南韓古籍中有許多漢字)
南韓廢除漢字二十世紀初,日本佔領北韓半島,激發了南韓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很多人開始排斥漢字。1970年,南韓總統掀起國語純化運動,下令施行韓文教育,廢除漢文教育。
漢字並沒有被徹底拋棄因為南韓諺文自身的缺陷,漢字無法徹底拋棄。在政府檔案以及比較嚴謹的學界等依然保留著大量的漢字,這就為什麼身份證上保留漢字的原因。
(南韓人身份證上的漢字)
恢復漢文教育的呼聲再次響起蓋洛普在2014年進行的民意調查中,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南韓人表示,不懂漢字會感到生活十分的不便。2016年南韓教育部發文,自2019年起南韓全國小學5、6年級將重新標註漢字,恢復漢文教育。由於南韓諺文離不開漢字,加之當今的中國發展之迅猛、國際影響力之大,致使越來越多的南韓人認識到漢字的重要性。於是,漢字又重新回到南韓的教材之中。
有時我在想,南韓人大概不會在哪一天也拿著漢字去申遺吧!
請原諒我不厚道地笑了一下!
-
10 # HuiNanHistory
這是因為韓文都是拼音文字。
不用漢字區分,就會出現大量重名、男女不分的現象,使得南韓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在民眾的一直呼籲下,南韓允許在身份證上標註漢字。
如圖,這就是南韓身份證:
韓文是一種表音文字,所以存在很多同音詞。類比我們的漢語拼音,譬如wang這個姓,如果不用漢字,你根本不知道這人是姓王,還是姓汪。
南韓人也會出現這種問題。
以前看過新聞,說是南韓第20屆國會議員金成泰、金聖泰兩個人的名字,如果用韓文書寫,那是一模一樣的,導致老百姓根本分不清誰是誰。
換言之,如果在生活中完全取締漢字,就影響到了南韓人的日常生活。
如圖所示,這就是韓文的字母表:
因此,南韓人實在是受不了了,所以才呼籲南韓大法院裁定,允許身份證保留漢字,用了區分不同的名字。
當然,雖然自1948年南韓建立以來,政府就在推行去除漢字的工作。
但是,說南韓南韓廢除漢字,還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上,南韓一直都是以韓為主、韓漢混用,曾經還有金大中這樣的總統,積極使用漢字。
真正徹底廢除漢字的反而是北韓,自1949年起就宣佈漢字是外國語。
回覆列表
韓文是表音字母文字,不同於拉丁字母,創制者世宗大王,初衷是為了讓南韓人更好地學習漢字,讓民眾儘快脫盲。可以說,完全脫離漢字,會讓南韓人的日常生活產生諸多不便的。比如:韓文無法區分放水和防水這兩個詞,而用漢字書寫就清清楚楚了。媒體報道:南韓的一位鐵路線工人,就因為無法區分這兩個韓文單詞,而導致錯誤操作,造成重大損失。近年來,南韓社會,關於恢復漢字的呼聲日益高漲。畢竟,這個漢字文化圈內的國家,是無法割斷與漢字的血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