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雪一方YXW
-
2 # 兮兮說事兒
很簡單,就是技不如人。
僧格林沁的蒙古八旗應該是當時清政府最強悍的軍隊了。在與英法聯軍作戰之前,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曾經痛擊太平天國的北伐軍,林鳳祥和李開芳的2萬太平軍全軍覆沒。
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主要是馬術非常好,力量也比較強。眾所周知,冷兵器時代,騎兵就如同是裝甲兵,在速度和力量上都高於步兵。騎兵可以截斷敵軍後路,也可以打游擊,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衝到敵軍陣營,擾亂敵軍的陣腳。僧格林沁之所以打不過英法聯軍,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這回面對的是擁有熱兵器的軍隊。
電視劇《一生為奴》中王剛扮演的僧格林沁
清代騎兵
其實,僧格林沁這個人很高傲,他覺得自己的騎兵天下無敵。開始的時候,根本沒有把區區8000英法軍隊放在眼裡。僧格林沁認為,英法聯軍的火器和清軍也相差不大。
根據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一書的研究,當時清軍也有使用火器的軍隊。只不過,清軍的火器是鳥槍,也就是前裝滑膛火繩槍。這種槍長2.01米,射程僅僅100米,射速是每分鐘1到2發。這種槍經常需要兩個士兵抬起來才能使用。這種槍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騎兵,一般彈藥還沒有裝好,騎兵就已經衝殺過來。清軍的炮就更加乏善可陳,首先制鐵的技術就要比西方差很多,製造炮火的工藝也落後,最主要的,當時清軍沒有把炮彈放在乾燥地方的意識,全部都散放在露天的位置,因為潮溼的空氣,很多都已經生鏽。清軍的火炮就如同擺設。
清代抬槍
至於當時英法聯軍,早已使用排槍,而且都是後膛槍,射速很快,火炮也都是加農炮,質量輕,威力大,準確率高。因此,八里橋一戰,清軍陣地的炮彈兩次被聯軍打中,造成自己這邊自爆(此後幾十年,這種情況在清軍這邊發生了無數次)。蒙古騎兵飛速的賓士,全部都做了英法聯軍的靶子。
最後,英法聯軍只損失了12人,而清軍這邊則傷亡3000多人。八里橋之戰,標誌著曾經無敵天下的冷兵器騎兵徹底推出了中國歷史舞臺。
-
3 # 桃花石雜談
為什麼八里橋之戰裡的清軍會如此不堪一擊?其實當時僧格林沁所率領的騎兵已經是清朝的精銳騎兵了,而且這些騎兵主要來自蒙古,也就是600年前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繼承者。和成吉思汗時代的騎兵相比,這時的蒙古騎兵其實戰鬥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600多年,蒙古騎兵雖然更加精銳了,但歐洲的軍隊卻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時代那些騎士團能比的了。出戰的清軍還是冷兵器軍隊
其實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代的的清軍雖然落後,但多數已經裝備了火繩槍和火炮,所以也不是像電影《火燒圓明園》裡那樣還是個冷兵器時代的軍隊。不過具體到八里橋之戰,出戰的清軍卻還基本是一支冷兵器軍隊。
因為八里橋之戰清軍的主戰部隊是之前不久由僧格林沁從內蒙卓素圖盟、昭烏達盟、哲里木盟和察哈爾等地召集來的蒙古騎兵,而這些騎兵卻還是以使用弓箭和馬刀為主的冷兵器軍隊。所以八里橋雙方傷亡懸殊的一部分原因其實是清朝對近代軍事變革無知所導致的戰略誤判,用即使是在清朝都已經有些落後了的冷兵器騎兵部隊去對抗使用當時最先進火器的英法聯軍。
圖解雙方裝備巨大差距石頭君下面用幾張圖片具體展示一下雙方軍隊當時的裝備差別:
(當時清朝的主戰軍隊:1. 滿洲騎兵;2. 清軍火繩槍兵;3. 蒙古騎兵)
(清軍使用的抬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還是清軍的主戰武器)
(當時的西方人所畫的清軍抬槍組合,必需兩人一組才能使用)
(英法聯軍攻城圖,可以看到當時他們已經普遍使用來復槍,也就是現代步槍)
而除了單兵裝備上的差別,雙方差距更大的是在重灌備方面。當時清軍的火炮基本還是和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差不多的滑膛前裝炮,無論是射程還是準度都已經落後於時代很遠。而英法聯軍裝備的則分別是亞姆斯特隆炮和拿破崙炮,都是歐洲近二十年內發明的線膛炮。這種差距的結果就是清軍火力在開戰不久就被英法聯軍迅速壓制,後來蒙古騎兵衝鋒時,甚至出現了因為戰馬從未聽過英法大炮發出的巨大聲響,導致成群馬隊集體驚跑,無法衝鋒的情況。
(清軍的滑膛炮,射程近、準度低、射速慢)
(法軍的拿破崙炮,無論在射速、威力還是準度方面都遠遠優於清軍)
正是這種裝備上巨大差距,以及清朝官員對近代戰爭認識方面的嚴重偏差,導致了八里橋之戰雙方懸殊的傷亡比。在八里橋之戰中,清軍總共陣亡1200人左右,而英軍只陣亡2人,法軍只陣亡3人,雙方的陣亡比達到240:1,創下了中國對外戰爭史上的恥辱紀錄。正因為如此,此戰也成了世界歷史上蒙古騎兵的絕唱。從此之後,曾經縱橫歐亞的傳統蒙古騎兵就退出了人類戰爭史。
當然這就是現實,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中國和西方在軍事裝備上差距最大的時代,所以出現這樣的傷亡比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了。 -
4 # 遊戲12345678
只能說近代與古代不是一個等級,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武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連發火槍的出現和後膛槍的出現,槍械射程的加遠以及大炮威力和射程的加遠,使得曾格林沁的騎兵難以衝到英法聯軍陣前,即便衝到陣前,也已被英法聯軍的火炮覆蓋和英法聯軍的火力覆蓋打的死傷大半,一旦衝到到陣前,騎兵的優勢難以發揮,一旦衝到陣前,騎兵就要面對刺刀和連發火槍的威脅,可以說即便衝到敵人陣前,騎兵也是死路一條。
-
5 # 達o芬奇密碼
美國內戰就死了70萬人。因為當時使用火槍,但是還沒有相應的戰法出現。導致了雙方還像以前射弓箭一樣,兩軍對壘時打槍。成片成片的人倒下。中國也是這個樣子,沒有真正的軍校,沒有軍事人才。面對現代化戰略,根本無法應對。
-
6 # 歷史風暴
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等人都不缺少勇氣,當時英法聯軍方面有不少關於清軍奮勇殺敵的記載: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清軍悍勇無畏的衝鋒,給人的印象深刻。然而,在英法聯軍的密集火力下,這些人的衝鋒是徒勞的。
但是這種勇,表現的卻是匹夫之勇。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離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去了將近一代人的時間,在這一時期內,清朝和海外列強有了更多的交流。可是,這種交流並沒有改變當時清朝的軍事弱勢。
就拿參加八里橋之戰的蒙古騎兵來說,他們所採用的戰術和500年前沒有區別,當蒙古騎兵打算藉助叢林的掩護襲擊法軍炮隊時,不僅被法國的開花炮彈炸的人仰馬翻,而且在英國龍騎兵的反擊下輕易就被衝散了。與其說他們是英勇的軍人,不如說是無畏的牧民!
在爭奪八里橋的戰鬥中,清軍炮隊被法軍的線膛炮挨個點名,輕易摧毀,而清軍的炮彈沒有一發打中法軍。
整場戰爭清軍出動了5萬多人(騎兵3萬),但戰鬥中損失不過3千人就被打敗了,而英法聯軍的陣亡只有5人!當英法聯軍端著刺刀向八里橋衝鋒的時候,大部分蒙古騎兵直接跑回了草原,連北京都沒回,可見紀律性只之差!
所以,要說八里橋之戰為什麼那麼不堪一擊。主要還是在於清軍當時沒有正規的近代化軍隊。他的步兵是中原的農民,騎兵是草原的牧民。這樣的部隊,面對精銳的英法聯軍輸掉很正常。
另外,僧格林沁不僅打不過英法聯軍,也不是捻軍的對手,而捻軍不過是一群騎著騾馬的農民。
-
7 # 三橫兩豎的毛
再落後你還能比祖魯人落後?祖魯人連像樣的鋼鐵武器都沒有!還能以步兵正面硬吃英軍一個營,那個時候的英軍要比聯軍先進至少 20年!滿清真的足夠野蠻,倒也不會這麼痛苦。愚蠢就愚蠢在先進的地方都在吃喝嫖賭上,戰鬥的意志並不堅定,也並不嗜血野蠻!一個民族的戰鬥意志永遠決定戰鬥的勝負。
-
8 # 薩沙
簡單來說,就是將無鬥志,兵無章法。
之前清軍只有在大沽口贏了一次,但也是有原因的。
僧格林沁巧妙的讓敵人軍艦進入大沽口炮臺的射程內,被水中的障礙物阻攔,發生了擱淺,動彈不得。
當時的軍艦,火炮雖不是固定,但根本不可能隨意移動,必須要靠軍艦自己的轉動。
現在軍艦不能動,豈不是活靶子,自然慘敗了。
不過,英法洋人很聰明,很快從戰爭中學習了戰爭。他們直接繞過大沽口炮臺正面,從背後包抄大獲全勝。
僧格林沁其實是知道英法聯軍厲害的,第三次大沽口戰鬥又再次確信了這一點。
當時清軍本來就不擅長野戰,也缺乏足夠的先進武器,是防禦比較厲害。
而現在耗費巨資建造的炮臺,買了這麼多新式火炮又部署了重兵,最終仍然被英法聯軍攻破,天津也丟了
可見,清軍即便在最擅長的作戰模式,也不是英法聯軍對手。
那麼,在八里橋這種平原和英法聯軍拼命,豈不等同於自我毀滅?
所以,僧格林沁和勝寶根本就不想打,應該不可能獲勝。
但皇上保護紫禁城,非要他們打,僧格林沁只能硬著頭皮打。
八里橋戰役之前,僧格林沁他們的騎兵就和英法聯軍交過手,被對方打得落花流水。
這些蒙古騎兵其實就是蒙古牧民,鬥志頑強但戰鬥力有限,訓練不佳,戰術混亂。
他們的蒙古馬,被洋槍大炮聲音嚇得亂竄,根本控制不住。
相反,八旗騎兵裝備比較好,很多人還配備火槍,但沒有鬥志,根本就不能打硬仗,還不如蒙古騎兵。
明知道八里橋一定會輸,所以僧格林沁和勝寶用兵,其實都是留了一手的。
當天蒙古騎兵確實衝鋒了,但規模並不大,在洋人火槍下難有突破,衝入洋人前30米的也屈指可數。
至於大量的清軍步兵,壓根就沒有參戰,被洋人一頓大炮就轟跑了。
事後僧格林沁和勝寶為了面子,自吹艱苦作戰。
實際上,參戰清軍高達3萬多人,僅僅損失1000到3000人,還不到十分之一。
至於2萬洋人更誇張: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可見,雙方根本就沒有激烈交手,基本屬於一場驅逐戰。
實際上,僧格林沁根本不願意把所有部隊拿出來,在平原和洋人決戰,自我毀滅。
當年大沽口、天津一線那麼好的地形,尚且沒有拼,又怎麼可能在這裡拼。
對此,洋人也很清楚。
指揮戰鬥的法軍將領孟託班回國後,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還讓他當了參議員。法皇提議再給他年金五萬法郎作為獎賞,但遭到了多數議員的反對。議員們認為,發生在八里橋的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說:“在整個戰役期間,我們只有十二個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給他那麼高的獎賞!”
-
9 # 大霖論歷史
八里橋之戰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史上比較恥辱的一場戰役,直接導致偌大的一個首都被外國軍隊佔領。究其成敗得失,武器優劣對比已被論證無數次,筆者不在此贅述,就雙方的戰略戰術談談吧。
武器作為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八里橋之戰前清軍與聯軍交戰兩次,一勝一負。其中第二次大姑之戰就以極為輕微的代價將成功的將聯軍禦敵於國門外。八里橋之戰時的清軍一線部隊有3萬餘人,守衛北京的部隊有13萬人,其中擁有騎兵部隊萬餘人還有大量的火器營部隊。總而言之,駐守從大沽至天津再到北京一帶的清軍正規軍部隊接近20萬人,多數是拱衛京畿的精銳之師。英法聯軍總兵力約2萬人,清一色熱兵器配置。兩相比較,清軍佔有人數、機動、地理等一系列有利條件,而英法聯軍只不過佔有武器先進這一個優勢。如果清軍指揮得當,雖然會付出重大傷亡代價,但絕不至於搞得喪師失地。
從第二次大沽之戰直到八里橋之戰期間相隔1年有餘,清王朝被勝利衝昏頭腦,同時將精力都集中在南方鎮壓太平天國,忽略了大沽口防禦。直到聯軍艦隊完全封鎖渤海以後,咸豐皇帝仍然以為聯軍不過是耀武揚威挑釁而已,並沒有認真備戰。守將僧格林沁也遵守以“撫局為要”的既定國策,忽略了戰備。
在這樣一個麻痺大意的情況下,英法聯軍出其不意的突破了大沽口防禦,一直打到天津城下。清王朝這才意識到了厲害,於是咸豐帝派人到天津去同聯軍議和,還是沒有進行備戰。於是聯軍以議和為幌子,拖延時間,補充軍備。雙方談判半個多月後,最終以破裂告終。咸豐帝這才下決心與之決戰,命令僧格林沁、勝保等人率兵在通州八里橋、張家灣直到北京一帶佈防,迎戰侵略軍。
但是清軍系倉促臨敵,軍力部署和作戰指揮存在著嚴重失誤。僧格林沁和勝保沒有利用英法聯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人生地不熟的弱點主動出擊,反而將部隊圍繞著八里橋縱深分散配置搞了一個被動挨打的陣勢,更沒有充分動員地方武裝開展敵後行動,一味地以主力部隊死打硬拼。結果僧格林沁、勝保兩部相繼受挫,聯軍很快攻佔八里橋和張家灣。
此時的北京已經處於聯軍炮口之下,但是聯軍因為連續作戰消耗甚大,也只好停下來修整補充。而拱衛京畿的15萬清軍八旗軍、綠營兵及火器營部隊則因為咸豐帝“北狩熱河”沒有發動反擊,貽誤了最後的戰機。
-
10 # 九霄劍氣
第一雙方武器裝備差距過大,有代差。英法聯軍的步槍已經是後裝一體化的子彈,而清軍主力騎兵依舊是馬刀和弓箭,威力,殺傷力,火力密度都相差懸殊,更不用說火炮上的差距。第二受制於武器裝備的落後,清軍戰術也極其落後,依然是用騎兵正面突破聯軍陣地,面對聯軍的排槍加火炮,損失太大。第三清軍情報不準,對聯軍主力位置判斷有誤,導致貽誤戰機。第四清軍剛同北伐的太平軍血戰過,勢力尚未恢復。
如果清軍堅壁清野,斷其糧道,白天騷擾,夜晚攻擊,聯軍也很難推進到北京。聯軍區區6千人兵力不足,還要有人保護運輸線,糧草彈藥都是大問題。曾格林沁有勇無謀,其軍事指揮水準不高。不知道多用斥候,連敵軍主力位置都搞不清楚;只知道一味死拼,白白損失三千精銳騎兵。當時清軍在京津一帶有六七萬人,如果戰術靈活,不至於如此慘敗!
回覆列表
這場戰役的結果是在60多年前的乾隆朝就確定了的。當時的乾隆王朝,威服四海,發展成就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人口近3億,生產總值佔到當時世界的1/3強。但與之相伴的隱患是晚年的乾隆皇帝睿智遞減、勤勉遞減,大國思想主導下的老子天下第一、喜看萬邦來朝觀念根深蒂固。喪失了開啟國門,吸收世界海洋文明崛起、科學技術進步養分的難得歷史機遇。
1793年,英國龐大的使團在馬嘎爾尼帶領下以向乾隆祝壽的名義到訪中國,他們希望與乾隆親近,改善對華貿易中的清朝順差過大、英商在廣州受諸多的限制的問題(例如不能帶家屬,不能開展體育活動,不能旅遊等)。在使團林林總總的禮物中,就有最新研製的槍炮、紡織機、天體儀等,甚至還有一輛英國最先進的皇家馬車,他們是希望這些東西被大清王朝看上,開啟清朝的市場。他們甚至還準備了大炮試射演練的方案,可惜的是這些先進的裝備和武器,一概沒有引起乾隆的興趣,只說“西方奇技淫巧而已”。英國佬帶來的炮手根本沒讓上場,是乾隆帝派人拉走安排自己人隨便操作了一下,效果可想而知。
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後,在皇家倉庫裡甚至找到這些受盡冷落的榴彈炮、滑膛炮、來福步槍、連發手槍等。八里橋之戰,是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在新的歷史時點上的交鋒,比拼的是觀念,比拼的是裝備。在這點上,清王朝已經落後得太久了,戰爭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英法聯軍敢以區區萬人挑戰天朝大國雄威,也正是深刻的看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