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山易學堂
-
2 # 胡蝶育兒園
上午,我打掃衛生的時候,女兒突然“哇——”一聲大哭起來。弄得我莫名其妙,以為她怎麼了,趕緊跑到她身邊。可她只是站在一堆積木難大哭,看不出發生了什麼事。
我問她:“怎麼了乖?”她只哭不說話。
我有點著急又有點生氣,繼續追問,她才氣急敗壞地指著積木說:“我搭的城堡,你給我弄壞了!嗚嗚——”
原來,是我剛才掃地的時候,不小心碰倒了她的積木。我說:“對不起,媽媽不是故意的。我碰到了你的積木,你說嘛,上來就哭,我怎麼知道是怎麼回事啊?以後,有什麼事先說,別光哭好嗎……”
情緒,也是一種語言表達,喜怒哀樂的表情,就是一種形象的語言。
情緒是天生的,兒童不需要教,就會發怒、害怕、高興。這些情緒都是自然流露的。但是,情緒並不是天生就帶來的,而是後期有了特別的經歷才產生的。
情緒的發展和認知發展是緊密相聯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再只是體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逐漸學會觀察別人的情緒,甚至推測別人的情緒。比如,天黑了,他會說害怕;看到別人流淚,會明白他很傷心;當他弄灑了飯,趕緊去擦,因為他能推測出媽媽會生氣的。
人的基本情緒有六種:生氣,害怕,厭惡,傷心,高興,驚奇。-每一種情緒都有特定的神經基礎,以獨有的形式表現出來。
大人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其實,兒童也有,只不過,他們的情緒自控能力,尚不完善。在這裡,重點說一下其中的一種情緒:生氣。因為,往往這項負面情緒,是孩子經歷最多,也最難掌控的。
有這樣一類孩子,情緒容易反應激烈,脾氣暴躁,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甚至出現暴力行為,動手打別的孩子。而面對這樣的孩子,別人只有敬而遠之。這就給孩子的交往造成了阻礙。由此可見,具有能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的能力,是友好交往的核心。只有能夠自我地控制、轉移和修正自己的情緒,不透過在他人身上釋放暴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
怎麼才能引導孩子宣洩不良的情緒呢?
首先,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透過訴說不滿的方式,發洩出不良情緒;
其次,要學會傾聽,傾聽別人的解釋,給別人解釋的機會,以此來化解內心的不滿情緒;
還有,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因為,兒童最先是在家庭中學習和感知情緒的。
所以,家人的情緒,家庭情緒,對他的情緒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事實上,任何一種情緒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反映著內心的語言。所以,要從小注重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給他足夠的關愛、安撫和安全感,讓他有一顆豐盈的、健全的、踏實的心,才能更好地消化和把握自己的情緒。
-
3 # 早教圈子
家長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可能有家長朋友會說:“什麼事情緒管理?情緒管理太難了,大人都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怎麼管理孩子的情緒呢?”確實如此,孩子還不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並且對成人的情緒具有很強的依附性;而成人在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外,更肩負著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義務。為此,家長除了要做到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保持家庭成員教育的一致、採用溫和兒堅定地教育態度、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外,還應採用一些積極地方法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下面我就介紹幾種方法:
共情法:發脾氣的孩子最需要共情。
一般情況下,家長都認為,不管什麼理由,發脾氣終歸是不好的,有話可以好好說,有問題可以好好解決,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通常的做法首先是批評教育孩子,然後耐心的給孩子講道理,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爭取下次別犯了。可事實並非如此,教育問題出現的關鍵在於家長沒有意識到“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情感人”,也就是與孩子共情。共情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對方。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應耐心的詢問事情發生的原因, 如果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話,應鼓勵孩子自己說出來,如果孩子不願意表達的話,你可以用“你是想說的是……”“你想……做”等方式,幫助孩子說出心裡話。然後根據事實作出教育策略的調整。
孩子的共情能力該如何培養?閱讀是最有效地方法。圖畫書中含有豐富的人物角色和心理活動,經常給孩子閱讀圖畫書能提高孩子理解他人心理活動的能力;如果家長有意做一些提問,效果會更加明顯。
延遲滿足法:延遲滿足是家長在孩子產生慾望之後創造一定的積極等待時間再給予滿足,是孩子在困難面前信任世界、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現。比如,家長利用星期天休息的時間在忙著打掃衛生,可孩子一直嚷著要你帶他出去玩,如果家長避而不答或者對於孩子的“糾纏”感到厭煩,甚至有過激的行為出現,那孩子的反應會更大。作為家長你應該冷靜下來,採用延遲滿足的方法對待孩子,“現在媽媽很忙,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如果你能安靜下來,或者自己玩一會兒玩具,看看圖畫書,那媽媽會做的快一些,等媽媽做完了,就可以帶你出去玩了。你想出去玩嗎?你能做到嗎?”這個過程不但有利於促進孩子的語言理解與表達水平,還讓孩子學會等待,培養孩子守時、守諾的好習慣,而守時、守諾的孩子往往情緒穩定、不易衝動。
自編故事法:自編故事法就是利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的生活及情緒與故事情節相聯絡,幫助孩子走出情緒的陰影。自編故事要達到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效果,需要兩個重要前提:一個前提是家長對孩子保持理解和接納的態度,沒有批評過孩子的過錯,也就是在孩子犯錯後沒有批評,而是直接從孩子的情緒事件入手自編故事;另一個前提是故事的目的不是想孩子灌輸道理,而是幫助孩子從積極地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透過遷移認知的方法管理自己的情緒。
運動法:有一個案例說的是一位非常乖巧的小男孩。他爸爸媽媽都是大學教授,上班時間都是由奶奶照顧。爺爺有哮喘,奶奶既要照顧爺爺,又要照顧孫子,比較忙碌,但是她把孫子照顧得妥妥當當,以至於 3歲以前沒有摔過一個跟頭、沒有生過一次病,沒有吃過一粒藥,沒有打過針。性格溫和,很少哭鬧,所以天天在家待著,很少出門。但就是這樣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後,出現了問題。媽媽用汽車接送,他就暈車、嘔吐,上課時重複三個動作:左手的拇指一次撫摸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右手的拇指依次撫摸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然後用下巴蹭左邊的肩膀,老師說每隔一段時間就換一個動作進行重複、緩慢的操作。在幼兒園做任何事情喜歡坐著看別人做,自己不敢嘗試做。對於小男孩的這種情況,專家給出的意見是:問題出在感覺統合失調上。兒童感覺統合是情緒管理的生理基礎。0-3歲是孩子發展感覺統合能力的關鍵時期,是大腦各個區域與身體各種感官迅速建立資訊輸入與輸出聯絡的時期。而小男孩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主要在於缺少運動。
-
4 # 使用者2020218370386
教是其次,身體力行的影響才是關鍵。
有時候道理說很多,輪到自己身上屁用沒有。這樣誰會信你?!尤其孩子,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眼裡,如果家長是一個常常失控鬧脾氣的人,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如果家長會自我管理,至少在孩子面前不失控,其實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自然會照貓畫虎地處理問題,即便需要教,也更有說服力。
一句話,想教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
-
5 # 爾雅休養札記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回覆列表
最近一個朋友和我訴苦,說她兒子上了幼兒園之後,不知怎麼的脾氣越來越壞了,經常一個不順心就大發脾氣。
把她弄爆炸的是前幾天的一個事兒:她從幼兒園接了孩子放學,孩子說要吃肯德基裡的海鹽口味冰淇淋,結果去了之後發現沒有的賣了,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
朋友試了各種方法。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你很想吃海鹽冰淇淋,媽媽理解你。”——沒用;
“我們買一份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再買一個你愛吃的雞塊,好嗎?”—— 沒用;
“我們去其它店裡看看有沒有賣好嗎?”——還是沒用。
最後朋友氣的不行,只能用一頓吼結束了這場“鬧劇”。當天晚上她給我發信息說:現在孩子怎麼這樣,這麼一點小事,值得發這麼大脾氣嗎?該怎麼教他情緒管理呢?
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這種情況應該很多媽媽都碰到過吧。
我就聽另一個朋友說起過。有一次她出差回家,本來想好好陪孩子玩會兒,結果兒子因為她沒有把小汽車放在自己指定的地方,哭了老半天,搞得不歡而散。
還有個媽媽說她陪孩子上體能課的時候,孩子輕輕絆了一跤就哭鬧了很久,一直安慰都沒用。她很不理解,地墊那麼軟,能有多疼啊?真是嬌氣的很。
六六算是脾氣不錯的,但有時也會這樣。記得她三歲多的時候,有幾次晚上各種鬧脾氣不肯睡,氣得我恨不得揍她屁股。
碰到這種情況,大部分媽媽第一反應,可能都是:一點小事,至於嗎?得教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共情、情緒管理,固然是重要的,但跟孩子談這些,就夠了嗎?
02
在《遊戲力》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案例:
一個5歲的小男孩,最近兩年經常會發很大的脾氣,而且情況越來越糟糕,他的爸媽只好帶孩子去做諮詢。諮詢師問爸媽:你認為孩子發脾氣,實際是想表達什麼?爸媽說,他們覺得孩子是在找麻煩。
但是諮詢師堅持請他們把孩子發脾氣解讀為某種資訊,他們說,孩子應該是在表達受挫的感受,因為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而且時常受到哥哥的嘲笑。
書裡把這種情況形容為“情緒的燃燒”。眼前的小事,不過是一顆火種,真正引起大火的,是邊上的汽油桶。
我挺認同這種說法。當我嘗試把六六的脾氣解讀為某種資訊的時候,往往會恍然大悟:孩子的哭鬧,並不一定只代表眼前。就像晚上因小事鬧著不肯睡覺,其實是六六在控訴我白天沒有陪她玩,在發洩對我的想念,希望我能再多陪陪她。
孩子還太小,還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或者感受說出來。哭鬧,正是他們掌握的表達自己的最佳方式,這實際上是一種“加密的語言”,是孩子在嘗試“說出來”。
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惠芙勒在《傾聽孩子》這本書裡說,父母如果能夠“穿越憤怒”,就能真正與孩子的心情聯結。
03
六六現在6歲了,在這6年的相處裡,我越來越能“解碼”她的脾氣了。其實孩子的脾氣是有規律可循的。
排名第一位的原因就是“受挫”。
孩子在掌握某種新技能、和別人進行比較、接觸新環境的時候,都容易產生受挫感。這就是為啥在學習走路的孩子有時會發脾氣扔玩具,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回家經常臭著一張臉。
像前面提到的上體能課摔了一跤不停哭的孩子,後來跟她媽媽聊,她媽媽說孩子在體能課上年紀比較小,又屬於“插班生”,其他孩子都上了一段時間了,而自己女兒很多動作都不會。摔那一跤,可能是找了一個機會,把自己的挫敗感哭出來了。
而跟我說孩子因為一個冰淇淋失控的朋友,因為是上幼兒園之後脾氣越來越大了,所以我建議她去找幼兒園老師聊聊。聊過之後她跟我說,兒子好像不太懂得跟別的孩子交朋友,有時加入不了其他小朋友的遊戲。
在人的天性裡,“挫敗”似乎是令人羞愧的感受,即使一個孩子,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所以他們會找一個看似合理的原因把挫敗感發洩出來,同時透過發脾氣,來找回掌控感、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排名第二位的原因,應該是“需要陪伴和注意”。
六六小時候如果感覺到被忽視的時候,就容易“沒事找事”,她在用這種方式說:我無聊了,我想你了,快來陪我吧。
前面說到的出差很久回家的媽媽,她兒子在生氣的,可能並不是“汽車沒有放在我說的位置”,而是“你為什麼這麼久才回來”。
此外,孩子的脾氣通常還可以被這樣解碼:
餓了、累了、困了、生病了,需要照顧;
生活中的某種固定程式被破壞了,需要安全感;
老是被強迫做這做那,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感覺自己沒有力量,需要力量感;
孩子的生活中,最近發生了大的變動
04
當孩子因為小事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常常看到的是“小事”,即使在耐著性子安慰,內心裡也不理解孩子,覺得孩子這樣“小題大作”是在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就會很容易失去耐性。
掌握“壞脾氣解碼器”的第一個好處,就是能幫助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並不是無理取鬧。我現在對六六越來越有耐心,不是因為我佛性,而是因為我越來越能理解她。
第二個好處是能真正幫到孩子。教孩子情緒管理,只是治標,找到背後的原因才是治本。
下一次孩子小題大作的時候,試試這樣說:
“你是不是覺得別的孩子都做的很好,你卻做不好?沒關係,媽媽理解。你不管有什麼感受都可以說出來給媽媽聽。”
情緒管理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在這一刻停止哭鬧。讓孩子知道自己產生情緒的原因是什麼, 並且知道沒有情緒是“可恥”的,所有的情緒都會被接納,才是真正的情緒管理。
END
羅羅有話說:
有時我會對六姥姥莫名地發脾氣,工作上的壓力,我把它轉嫁給了自己最信任的人。
孩子也一樣,他們的無理取鬧,通常也是針對自己最信任的人。這就是為什麼,老人會常常說,你不在孩子還好好的,你一回來孩子就來事兒。
所以,孩子衝著我們無理取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值得高興的事兒,因為孩子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願意對著我們表達。
其實,面對孩子的脾氣,真正讓我們頭痛的,不是孩子的哭鬧,而是我們由此產生的焦慮:
孩子這樣是脾氣太差嗎?他需要更嚴厲的管教嗎?他長大後會不會變成一個控制不了情緒的人?是我沒教好嗎?
而現在,有時我即使不明白六六為什麼鬧,也會跟自己說,她正在用“加密的語言”表達自己,請儘量保持耐心。不用擔心,一個情緒表達暢通和被接納的孩子,肯定不會變成一個壞脾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