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哥117321426
-
2 # 馬先生aa
七星巖位於肇慶市區北約4公里處。七星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裡湖連結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七星巖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遊,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葉劍英元帥於一九六四年四月遊覽七星巖期間曾寫七絕一首:“惜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七星巖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於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遊覽區有“七巖、八洞、五湖、六崗”,可供觀賞之景點達80餘處。天柱巖最高,海拔117米;龍巖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詩廊”之美譽;石峒古廟最古,洞中有廟。
肇慶市委、市政府於一九九七年底先後投資1500萬元,在七星巖景區內的六個小島、七座山岩,八公里長的湖堤上安裝了環湖園林路燈560盞、1000瓦的射燈、彩色泛光燈250盞及3000米的彩虹管,運用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光源的變化多姿。以不同的顏色交錯投射到景物上,勾劃出七星巖景區內神秘幽雅的堤岸、小橋,花木,巖山與湖水交相輝映,使夜幕下的七星巖更加絢麗多彩;同時開闢了星湖夜遊項日,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在夜色中游湖觀光提供了一個美麗的環境,再造出“第二星湖
-
3 # 吃喝玩樂孫小泊
據肇慶民俗專家談雅倫介紹,民間傳說跟神話一樣,都具有超現實性的幻想,是本土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本土民間文化的精華,表達了當地百姓熱愛鄉土的感情,以及對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有關七星巖來歷的傳說,至少在唐初就已經在肇慶民間廣為流傳,“唐初著名文章家和書法家李邕所作的《端州石室記》,證實了這一點。”
談雅倫介紹,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李邕被貶廣西任地方官時途經肇慶,在肇慶地方官的陪同下游覽石室巖,寫下了《端州石室記》,後來被雕刻在石室巖的岩石上。根據這篇《端州石室記》的記載,當年李邕來到肇慶以後,就聽說過七星巖“神人驅石”的傳說。因此,七星巖的傳說至少在唐初就開始流傳。
到了明末,廣東詩壇三大家之一的陳恭尹創作了《七星巖題名歌》,詩中寫道:“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如雲走,赭鞭鞭斷雲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明末清初的詩人、學者屈大均也曾遊覽過七星巖,“在他創作的《廣東新語》中,也收集了許多肇慶七星巖的傳說。”
據清代、民國的《高要縣誌》,近代《七星巖志》等史料記載,至少從唐初以來,七星巖的傳說多達30多則,其中流傳較廣的是“神人驅石”、閬風巖含珠洞的劉三妹石人化身、玉屏巖仙人腳印、叮咚井、石室巖馬蹄碑等。
傳說一:七隻神羊墜落肇慶化作七星巖
在七星巖眾多的傳說中,神人驅石一直被傳得神乎其神。談雅倫認為,“神人驅石”傳說應該是受《山海經》的啟發。
《山海經》由西漢時期的劉向、劉歆根據先人的歷史資料編校而成,“是一部記錄神話傳說的古老奇書,裡面記載了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七星巖‘神人驅石’的傳說就是源自女媧補天這個神話。”
“女媧補天時沒想到補天石用完了,玉皇大帝知道這個訊息後,派出神仙給女媧送去補天石,規定一定要在天亮前送達。這位神仙趕著變成七隻神羊的補天石趕往女媧補天的地方,途經肇慶天空時,被一位老漁翁破了天機。”
當時,肇慶地區還是一片大海,“神羊路過肇慶的當晚,這位老漁翁學了幾聲雞叫,七隻神羊以為到地方了,不願意再往前走。神仙用神鞭抽打七隻神羊,結果連神鞭都抽斷了,七隻神羊還是墜落肇慶。”
七隻神羊降落後,海面上頓時躍出七座蒼翠的山岩,它們就是七星巖。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肇慶地區由大海變成了陸地,七星巖從此變成了七座山峰。
傳說二:歌仙劉三妹在閬風巖化作石人
在七星巖的閬風巖含珠洞內,有座像人形的石頭,民間傳說這塊石頭是歌仙劉三妹的化身。
相傳唐代以前,歌仙劉三妹從新興路過肇慶七星巖附近的獅崗,恰巧碰到富戶和官吏欺負苗家窮苦人,於是她氣憤地用山歌諷刺、鞭撻富戶,轟走了富戶和官吏。
傳說三:出米洞流出大米供落難帝王享用
在七星巖景區仙女湖畔有個建於唐初的石峒古廟,據說當年一位姓周的中原漢人來到肇慶,將水稻的種植技術傳授給肇慶瑤民。瑤民為了感激這位周氏漢人,在一處大溶洞旁修建了石峒廟。
在石峒古廟的巖壁上有個碗口大的小洞,人稱出米洞。
據傳,在明初和明末,石峒古廟的巖洞裡曾經躲藏過兩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以後,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史稱建文皇帝。後來,朱元璋的兒子朱棣起兵爭奪皇位,攻進京城南京,建文皇帝不知所終。
原來,建文皇帝逃到七星巖的石峒古廟躲藏,山洞的巖壁上有個洞口,每天都流出白花花的大米,以供建文皇帝和隨行者食用。
明代滅亡以後,永明王朱由榔也逃到肇慶石峒古廟,靠五隻神鼠運來糧食活了下來,最後在肇慶稱帝,建立了短命的南明永曆王朝。
-
4 # 天涯海角看世界
七星巖位於肇慶城北約3公里處,是個歷史悠久的風景區,遊人到此遊覽的歷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1982年,取七星巖的“星”和鼎湖山的“湖”,合稱為“星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清代陳恭尹寫了一首《七星巖提名歌》:“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如雲走。赭鞭鞭斷雲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也說:七星巖“蓋帝車之精所成”。這就是七星巖名稱由來。
七星巖共七巖,呈兩列長條狀,南列自西至東為閬風、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及北邊的阿坡等這七座巖。
-
5 # 海水群飛
七星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地,東西貫穿,入口在天璣峰西南端半山腰,出口在東麓。
七星巖以雄偉、寬廣、深蓫、曲折而著稱。其石灰岩發育較完全,景物豐富,儲存較完好的地下宮殿。
七星巖因七星山而得名,古時稱棲霞洞。原來是一條暗河,已有百萬餘年的歷史。由於地下河所形成的巖洞一般有兩種地形:一是"巖洞的侵蝕地形",如洞內的"銀河鵲橋"景點,就是一個巨大的穹形廳堂,宛如天空:二是"巖洞的堆積地形",如石鐘乳、石柱、石筍等次生沉積物組成,具有各種形態,千奇百怪。今依民間習貫稱呼,又據巖內明代桂林畫家張文熙所題"第一洞天"之意,定名為"七星洞天"。
-
6 # 去世界聆聽風聲
話說女媧補天差12塊靈石,玉皇大帝便把自己腰上的12只寶石變成12只綿羊,差大臣去送給女媧,大臣問,送到哪兒呢?“一直向東,雞啼即停。”這話被西江邊的一個漁夫聽到了,夜晚,他見天空飄過來了12朵雲彩,便學雞叫,7只綿羊跑了下來,形成了七星巖,另外5只向東落下了座五羊城——這就是廣州之所以稱之為“羊城”的由來吧。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七位仙女下來凡間遊玩,因為王母叫她們回去。仙女們不想回去,七位仙女在凡間過了多年化成了七座山。就是七星巖
-
7 # 哪吒木V
有兩處七星巖呢,一處為廣東肇慶七星巖,另一處為廣西桂林七星巖。此兩處七星巖都是中國著名的自然景觀。
廣東肇慶的七星巖之稱是由於在“星湖”一帶有七座石山,即聞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等七 巖。這七座石山矗立湖濱,排列如同北斗星,分成南北兩列,因而稱之為七星巖;山下有五湖便稱之為“星湖”。
廣西桂林的七星巖之稱的由來。其原名為“棲霞洞”,亦稱“碧虛巖”。為何也稱之為七星巖呢?因為此溶洞位於灕江東岸的七星山下東普陀山腰,所以又稱之為七星巖。
-
8 # 頭條有路
七星巖位於廣西桂林市,隋唐稱棲霞洞,宋代稱仙李巖、碧虛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東西貫通,入口在天璣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東麓。
它原是距今100萬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洞分3層:上層高於中層8~12米,殘留的痕跡尚可辨認;下層距中層10~15米,是仍在發育的地下河道;現供遊覽的是中層。中層長1100米(遊程814米)最高27米,最寬50米,最窄僅容單人透過,面積1.75公頃。全洞構成一條珠串狀的地下長廊。
七星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東西貫通,入口在天璣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東麓。它原是距今100萬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洞分3層:上層高於中層8~12米,殘留的痕跡尚可辨認;下層距中層10~15米,是仍在發育的地下河道;現供遊覽的是中層。中層長1100米(遊程814米)最高27米,最寬50米,最窄僅容單人透過,面積1.75公頃。全洞構成一條珠串狀的地下長廊。
七星巖以雄偉、寬廣、曲折、深邃著稱,是石灰岩發育較完全,景物較豐富,保護較完好的地下宮殿。洞內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變幻莫測,玄妙無窮,組成一幅幅絢麗的圖景。從隋唐起,七星巖已成為旅遊勝地,留下不少石刻。如隋開皇十年(590年)曇遷題的“棲霞洞”榜書,唐顯慶四年(659年)佚名“玄玄棲霞之洞”的題字,宋范成大的《碧虛銘》、柯夢得的《迎送神曲》,明張文熙的"第一洞天",都很珍貴。七星巖以雄偉、廣、曲折、深邃著稱,是石灰岩發育較完全,景物較豐富,保護較完好的地下宮殿。
七星巖因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旅遊景點溶洞中較為出名的一個巖洞,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七星巖古時稱棲霞洞,在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原來是一段地下河,已有百萬餘年歷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巖洞一般有兩種地形: 一是“巖洞的侵蝕地形”,如洞內的“銀河鵲橋”景點,就是一個巨大的穹形廳堂,宛如天空;二是“巖洞的堆積地形”,由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次生沉積物組成,具有各種形態,千奇百怪。今依民間習慣稱呼,又據巖內明代桂林畫家張文熙所題“第一洞天”之義,定名為“七星洞天”。
-
9 # 軍軍的生活記憶
肇慶七星巖出米洞位於星湖東北面,是一座地表高約三十米的獨立石灰岩體。出米洞為石獅巖中的一大溶洞,南北兩門。洞頂崩落見天,光線可垂直到洞底。洞底地勢較高,比現洞外湖水高出三米多,因此洞內石筍地貌特別發育。石洞內面積足有近三百平方米,是一個光線充足,南北對流,冬暖夏涼的寬敞石洞。
有關七星巖出米洞,早在七百多年前《輿地紀勝》中就有記載:“南北兩門,上虛通天,與星巖相去不遠,西水泛漲,巖之沒者數丈,帷洞隆然,屹立水中”今洞內還有不少明、清碑記。
出米洞內有一人形石筍面北而生,其下有一小洞,洞口光滑。傳說有米從中流出,是上蒼救助逃難於此地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的。此乃傳說,不必較真。
出米洞頂有個天窗,位於溶洞的中部,是由於溶洞頂端區域性岩層不厚,頂板崩塌後成為通天的落水洞,隨著落水洞不斷擴大,形成天窗了。
近年,廣州五羊天象館館長齊步雲先生組織有關天文、地理、氣象、曆法等專家、學者來到出米洞考察,他們認為,“出米洞”名字的來歷有著十分厚重的文化內涵,很有可能是廣東遠古先民開始研究天文曆法,用以指導科學種地的天然設施,是一個極其稀有的天然科研文物勝地。
齊步雲先生認為,出米洞位於北緯23°08′,在北迴歸線(23°27′)以南,剛好在地球北迴歸線上。每年夏至日前後都可以觀察到太陽直射現象。到了這時的正午時分,太Sunny柱從天窗垂直投射到洞底地面,約半小時後消失。肇慶遠古的先民們很有可能就住在這個天然山洞裡,他們除了打獵之外,還學農耕。那時候,刀耕火種又無曆法,怎麼耕作?怎樣掌握季節呢?當然要研究四季變化,於是乎,出米洞就成了先民研究天文曆法的天然設施。
按照目前廣東種植水稻的情況看,早稻大收割正好在小暑與大暑之間,現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的民間諺語。而小暑前是稻穗開始成熟的時候,但也是青黃不接求米心切之時。住在出米洞裡的先民們這時突然見到了太陽直射奇觀,知道盼望已久的收穫季節就快到了。此乃夏至日前後,也就是一年中的太陽直射洞底之時,正好將是收割“出米”高潮之預兆。於是乎“出米洞”的名字不就很自然地產生了嗎?現洞內供奉的周氏農神不正是先民的代表的化身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出米洞很可能就是華南肇慶先民用來指導耕種,鑽研曆法的地方。
這一見解,不由得使我聯想到我和謝子熊從1970年——1985年長達十多年間調查收集,相繼在出米洞所在的石獅巖相鄰的獅崗溶洞以及閬風巖、石室巖、蟾蜍巖、仙掌巖等處挖掘到不少華南地區第四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其時代為更新世晚期。其中以出米洞北側獅崗石灰岩溶洞的動物化石存量和種類尤為豐富。計有靈長類:猩猩、獼猴。食肉類:豺、熊、虎、沙貛、水獺、大熊貓。齧齒類:豪豬、竹鼠。奇蹄類:中國犀、巨獏、中國獏。偶蹄類:野豬、黑鹿、麂、羊、水牛。長鼻類:東方劍齒象、納瑪象等。這些動物群距今十多萬年,它同韶關曲江馬壩人屬同時期物種。眾多動物群的活動,也說明這裡地處地球北迴歸線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十分適合動植物生長。那不就是肇慶先民打獵、耕作、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嗎?
“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在華南分佈很廣,雖然過去發現過不少化石,但能在一個好像獅崗洞穴儲存如此種類眾多的化石實不多見,可惜在附近未找到古人類遺物。這也可能與七星巖一帶唐代以前就已經被開發利用,且歷代不斷擴建有關。加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面積築堤建湖,把肇慶城區以北七星巖四周的水塘、農田,低窪耕地等廣闊地帶都歸入星湖範圍,即使有古人類活動的遺址、遺物都很有可能埋在水下了。希望今後能在巖前崗(象崗)、獅崗、石牌村、北嶺山腳下的扇形地帶等山丘上有新的發現。
出米洞及其周邊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十分值得進一步調查,考察,用科學的手段加以開發利用。
-
10 # 橙子奶昔
七星巖位於肇慶市區北約4公里處。七星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裡湖連結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七星巖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遊,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葉劍英元帥於一九六四年四月遊覽七星巖期間曾寫七絕一首:“惜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七星巖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於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遊覽區有“七巖、八洞、五湖、六崗”,可供觀賞之景點達80餘處。天柱巖最高,海拔117米;龍巖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詩廊”之美譽;石峒古廟最古,洞中有廟。
肇慶市委、市政府於一九九七年底先後投資1500萬元,在七星巖景區內的六個小島、七座山岩,八公里長的湖堤上安裝了環湖園林路燈560盞、1000瓦的射燈、彩色泛光燈250盞及3000米的彩虹管,運用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光源的變化多姿。以不同的顏色交錯投射到景物上,勾劃出七星巖景區內神秘幽雅的堤岸、小橋,花木,巖山與湖水交相輝映,使夜幕下的七星巖更加絢麗多彩;同時開闢了星湖夜遊項日,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在夜色中游湖觀光提供了一個美麗的環境,再造出“第二星湖”。
回覆列表
中國有兩處七星巖,一處為廣東肇慶七星巖,另一處為廣西桂
林七星巖。此兩處七星巖都是中國著名的自然景觀。
廣東肇慶的七星巖之稱是由於在“星湖”一帶有七座石山,即
聞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等七 巖。
這七座石山矗立湖濱,排列如同北斗星,分成南北兩列,因而 稱之為七星巖;山下有五湖便稱之為“星湖”。
此處七星巖多洞,山秀洞奇,其阿坡巖下有一洞,名為“雙源
洞”。洞內的地下長河300多米,在阿坡巖的南北各有一出口。
洞內 迂迴曲折,鐘乳石構成的巖壁絢麗多姿。石室巖下有“石室洞”,洞 內有唐、宋、元、明、清及現代書法家摩崖石刻270多題。據說唐
代書法家李邕(北海)是最早發現石室洞的人,他所撰寫的《瑞州 石室記》,由宋人刻碑存放在石室巖下,是最為珍貴的文物。
七星巖 遊覽區內有七巖、八洞、五湖、六崗之稱,湖水面積460萬平方米。
這裡的自然景觀在晉代時就以風景幽雅著稱,是廣東省著名風景區 之一。
廣西桂林的七星巖之稱的由來。
其原名為“棲霞洞”,亦稱“碧
虛巖”。為何也稱之為七星巖呢?因為此溶洞位於灕江東岸的七星山 下東普陀山腰,所以又稱之為七星巖。
桂林七星巖溶洞最寬處43米,最高處達27米,迂迴曲折,雄
偉深邃,景色壯觀。
由於長年累月的雨水剝蝕,石灰岩溶解,結晶 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等構成了各種山水、動物、花果和人物形狀,景色奇異,宛如一條精緻的地下畫廊。
桂林七星巖早在隋、唐時代就很出名,成為遊覽勝地,不少名
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了不少詩句、題詞。
如隋開皇十年(590年)曇 遷題的“棲霞洞”榜書,唐顯慶四年(659年)佚名“玄玄棲霞之 洞”題字,宋代著名詩人范成大的“碧虛銘”石刻,明代張文熙的
“第一洞天”石刻,都屬於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