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臻玉典藏
-
2 # 文藏
高古陳設玉
玉龍 商代,高5.1、長7.5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龍,圓雕,龍首微昂,雙角後伏,張口露齒,背部有突出的稜狀中脊。龍尾盤於體側,周身飾三角形和菱形紋的鱗片。龍是商代造型藝術中的重要母題,習見於當時流行的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
玉人 商代,高7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人,人像跽坐,雙手撫膝。長眉,闊鼻,“臣”字大眼。頭上梳髮辮,戴圓箍形冠,額上方有筒狀裝飾。玉人身著窄袖長衣,表面飾雲紋和目紋,腰束寬頻,腰部左側插一寬柄器具。
大理石臥牛 商代,高2.5、長6、寬2.8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大理石臥牛,選用白色大理石,經細緻琢磨,牛伏臥,前肢跪地,後肢前屈,四蹄相對,短尾下垂。頭微昂,細眉大眼,張口露齒,雙角向後伸展,有深鑽的耳孔。牛身飾捲雲紋,角、背脊、尾部飾節狀紋。動物形玉雕是商代裝飾玉器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玉器的傳統品類。玉雕透過展現動物的自然屬性,體現人與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的文化內涵。
玉鴞 商代,高8、寬4.2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鴞,商代,高8、寬4.2釐米。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呈站立狀,頭部有雙角相連,頂部正中鑽一個圓孔。大勾喙,斜上伸向前方末端向胸內彎卷。雙翅緊貼背部,背雕脊齒,雙腿及寬尾支撐身軀,雙足粗壯並雕出四爪,全身飾雙陰線勾雲紋。器物造型與同時期的青銅尊如出一轍。即貓頭鷹,是一種夜行類的猛禽,此處的玉喙部被極度誇張,粗腿和大尾也別具特色,形象十分威猛。玉怪鳥 商代,高5.7、寬4.6釐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怪鳥,此怪鳥呈站立狀,昂頭挺胸,腹部肥碩,脊背渾圓,腹、脊處雕刻竹節紋。頭頂正中有冠,與背脊相連,兩側有一對大角。嘴呈勾狀,“臣”字形眼,雙翅刻羽翎紋。尾與足三點著地支撐身體,足下刻出爪紋。器物造型拼合了幾種動物特徵,主體像貓頭鷹,大角像羊,再加上冠飾等,具有極強的神秘感。婦好墓出土這類怪鳥多件,可能與當時的神話傳說或鎮墓習俗有關。仙人瑞獸
神仙人物及瑞獸圖案是玉器藝術的傳統題材之一,雕刻通常採用立體圓雕等技法,在運用寫實手法造型的基礎上,注重表現人物、動物的身姿形態及動感線條的運用,透過富有想象力的浪漫手法表現天長地久、平安吉祥、福祿壽禧等祈願。
青玉臥羊
青玉臥羊,漢代,長5.5、高3.2釐米。羊呈跪臥狀,昂首,四蹄相對,雙耳貼角向後舒展,大角下垂並向上彎卷,周身拋光,晶瑩剔透,區域性皮毛以陰線刻劃,細密均勻,刀工有力。臥羊整體形態溫順安詳,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青玉坐姿天王
青玉坐姿天王,唐代,寬5.5、高4.8釐米。天王是佛教中的護法神,造型通常是站姿,腳踩鬼神,以鎧甲嚴整、雄壯威武而著稱。唐代的天王像多為陶製、石刻或金銅等材料,像此種以玉質、雙膝跪地、臀部貼坐於雙足跟上的坐姿天王形象十分少見。
青玉鹿
青玉鹿,唐至宋,長4.5、高2.9 釐米。圓雕,鹿伏臥,昂首,雙角,口銜靈芝,背部有一貫通腹部的長方形穿孔。鹿與“祿”諧音,長久以來是深受喜愛的傳統吉祥動物。在造型中,鹿常與靈芝組合成器,因為傳說中認為靈芝有起死回生、長生不老的功效。
白玉臥犬
白玉臥犬,宋代,長7.8、高1.8釐米。狗伏臥,兩前爪交叉伸於體前,頭慵懶地搭在伸出的前爪上,長嘴、凹圓眼,雙耳下垂,卷尾。爪子與腰肋處用細陰線刻劃,形成凹凸有序的骨感,極為傳神。
白玉雙獾
白玉雙獾,清代,長8、寬6、高3.1釐米。玉飾為一大一小兩隻獾正在玩耍嬉戲。“獾”與“歡”諧音,因此寓意雙歡,用以祝願父母天長地久、歡度晚年和夫妻恩愛、美滿幸福等,是清代玉雕常見的紋飾。器底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雅士文房
筆、印、硯、鎮紙、筆筒等文房用具是中國傳統書寫方式的產物,用玉製成的文具區別於常規的竹、木、石材料,所以更受文人的推崇和青睞。
青玉雲螭紋筆,明代,通長26.1釐米
青玉雲螭紋筆 筆為一對,有帽,杆中空,陰刻雲螭紋。目前,傳世玉筆最早見於明代,數量少,成對出現,更為難得。明代玉質文房用具以蘇州產最負盛名。
明清時期,玉製文房用具流行,常見種類有筆架、筆掭、墨床、臂擱、硯臺、筆洗、水盂、水注、印盒等,設計和裝飾上多有獨到之處,造型採用動、植物花紋樣式,充滿著清新活潑的自然情趣和吉祥含義。
白玉雲鳳紋印泥盒,明代,通高3.5、邊長6.8釐米
白玉雲鳳紋印泥盒 印盒為正方形,蓋面中部稍高,雕刻雙鳳紋和雲紋。蓋四邊外側以細密方格紋為地,上刻波浪紋。盒內光素無紋,盒外側刻獸面紋。盒底方框內刻篆書“宣和”款。“宣和”是宋徽宗的年號,但此器是明代仿作。
青玉獸形水注,明代,高5.5、長13、寬6.9釐米
青玉獸形水注 此器為清宮舊藏。水注亦稱硯滴,是研墨時的注水用具,造型豐富,多動物形。這件水注做圓雕伏臥獸狀,粗眉,大眼,闊鼻,張口露舌,有耳,有雙角,雙叉尾。器腹中空貯水,背有口,有蓋,蓋鈕為一小獸。蓋內雕一根空心水柱,以便伸入腹內後能將水帶出,再滴於硯中。
白玉蓮藕形筆架,清代,長16、寬5、高5.3釐米
白玉蓮藕形筆架 此器原為清宮舊藏。筆架雕成蓮藕形,上部鏤雕、浮雕蓮葉蓮花蓮蕾及蓮蓬。下部隨形配紫檀座,座刻梅花紋。
白玉松石亭閣紋臂擱,清代,長19.9、寬5.5釐米
白玉松石亭閣紋臂擱 臂擱是為方便書寫或繪畫時置於手臂或腕下的用具,也被稱為腕枕。實用的臂擱一般為竹製品。這件玉臂擱長方形,正面浮雕松石亭閣,層次感強。背面微凹,彷彿劈開的一段竹竿,浮雕一杆修竹。
白玉葫蘆形水盂,清代,長18.6、寬12、高8釐米
白玉葫蘆形水盂 此器原為清宮舊藏。葫蘆形,雙橢圓形口,內掏空,做貯水、洗筆之用。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蘆枝蔓和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葫蘆因果實多和枝蔓纏繞綿長,深受古人喜愛。《詩經·大雅·綿》以“綿綿瓜瓞”祝頌生民興旺,子孫昌盛。葫蘆因諧音“福祿”,還寄寓著人們的美好祈望。
青玉三星圖筆筒,清代,高18.3、口徑16.5、底徑16釐米
青玉三星圖筆筒 此器原為清宮舊藏。深腹的圓筒形,裝飾集中於器外壁,採用高浮雕技法多層雕刻,主題紋飾為福、祿、壽三星,輔以童子、山石、松樹、亭臺、石橋、祥雲、溪水和瀑布等景物,底部陰刻“乾隆年制”四字隸書款。
白玉雙龍鎮紙 ,清代,長23.1、寬3.2、高3.1釐米
白玉雙龍鎮紙 長條形,單面高浮雕大小兩龍,彼此相望,應為宮廷用品。鎮紙為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物件,無固定形狀,多各種動物造型,自明清以來長方條形漸多,故又稱鎮尺、壓尺。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玉器在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和家居環境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人們願意將精美的玉器陳設在自己的生活空間裡,而且是顯要的位置,對於孕育和展現良好的家風無疑具有強烈的感召力。
俏色擺件
裝飾美化作用是裝飾擺件玉器的突出特點,本身具有較強的觀賞性,種類包括表現遼金時期,北方民族春、秋捕獵為題材的春水玉和秋山玉,春水玉主要表現用鶻即獵鷹捕捉天鵝的情景,秋山玉則多以虎、鹿、熊和柞樹象徵山林間的狩獵活動。還有象徵吉祥含義的玉如意,仿青銅器風格的鼎、爵、簋等的仿古玉器。與實用器皿中的玉器功能相同,它們的作用也在於裝飾富貴人家的居室陳設,以顯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興趣品位。
青玉俏色人物山子,遼金,寬12.5、高9.6釐米
青玉俏色人物山子 玉件雙面採用多層鏤雕、透雕技法,管鑽痕跡明顯。正面雕刻主題紋飾為一男子在山石樹林間騎馬前行,迎面有人拱手相迎,後跟隨從。黃褐色玉皮被俏色成柞樹金黃色的樹葉,表現秋山景象。背面雕刻雙鹿紋和靈芝紋等。山石、鹿、人物是遼金時期秋山題材常用的組合,表現了人與動物在山林間的和諧相處。
青玉俏色景宗降虎外掛,金元,寬5.4、高3.4釐米
青玉俏色景宗降虎外掛 據說遼代曾虎患橫行,使百姓不得安生。遼景宗皇帝率人降服了老虎,使虎從此遇見景宗便服服帖帖伏臥於他的身旁,本器即取材於這一傳說。景宗戴冠,穿窄袖長袍,安坐於洞石旁,身旁伏臥一隻老虎,老虎斑斕的毛色系利用原有的玉皮予以呈現。原本兇猛的獸中之王此時像一隻大貓,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
青玉俏色山石臥虎擺件,金元,寬6.8、高5.9釐米
青玉俏色山石臥虎擺件 採用俏色技法,用黃褐色玉皮雕刻虎、柞樹和靈芝紋,山石用青白色玉雕刻,上方還刻有靈芝紋。一隻體形健碩的老虎伏臥于山石柞樹旁,雙目圓睜,尾巴高高翹起,皮毛用排列有序且彎曲的長三角形表示。柞樹樹葉寬大,用陰刻線表現樹葉莖脈。
青玉獸面紋雙螭耳簋,明代,通高17.5、口徑13.3、底徑9.4釐米
青玉獸面紋雙螭耳簋 此器為清宮舊藏。簋身仿古青銅器造型,雙螭龍耳。頸部陰刻夔龍紋,間隔以凸雕獸面紋和戟紋,腹部飾獸面紋和捲雲紋。紫檀蓋為清代後配,上嵌元代白玉鏤雕龍穿花紋帽頂為鈕。
白玉梅紋蓋瓶,清代,通高28、口徑7.5釐米
白玉梅紋蓋瓶 瓶身有蓋,短頸,長扁腹,下部漸斂,平底,一側鏤雕一棵梅樹,梅枝橫斜逸出攀附瓶體,愈顯冰肌玉骨,清雅俊逸。原為清宮舊藏,是一件精美的宮廷陳設品。
乾隆帝御題白玉花鳥紋如意,清代,長40.5、寬9.7、高4.6釐米
乾隆帝御題白玉花鳥紋如意 如意用整塊上等白玉雕成,造型規制嚴謹,端首呈如意雲狀,表面淺浮雕兩條水中跳躍的鯰魚,諧音“年年有餘”;端頂立雕一隻飛來的蝙蝠,寓意福從天降;長柄正面高浮雕水仙和靈芝紋,背面刻有乾隆皇帝在1788年新春御題詩一首,可見其深得乾隆的喜愛。
碧玉獸面紋爵,清代,長12.2、寬5.4、高12釐米
碧玉獸面紋爵 青銅爵早在夏代二里頭文化時期就出現了,這種酒器在商周時代十分流行。本器應是清宮造辦處的仿古作品,除模仿青銅爵的器型、紋飾外,碧玉的色澤與流傳下來的青銅器的顏色和質感也很相似。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3 # 東家APP
在距今6000多年的關中地區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和田玉玉器證明早從殷商時期開始和田玉就從邊疆出發經“玉石之路”(即絲綢之路的前身)跋山涉水來到中原地區。
史籍對於和田玉的記載頗多,中華民族用玉八千年,歷朝不絕,且各有特點,各個朝代誕生的玉器能明確反映出當時那段歷史的科技、文化、審美和喜惡等。
那麼都主要用玉做什麼呢~
01 祭祀通神
在最早期部落人類時期(公元前9000——7000年),一切處於原始階段,他們畏懼自然,相信神靈存在,和田玉成為他們和神靈溝通的一種神器,通神明、連天地。那個時期的玉器非!常!神!聖!,至高無上,一般只有部落的大祭司才可以負責祭祀玉器(自豪臉×1)
▲最早的“巫”字見上圖,胸前佩戴兩枚玉璜,手上晃動三個玉璧,祈禱風雨祈禱太平
▲ 玉人獸複合佩 新石器時代 石家河文化玉器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翻譯1)”其祭祀中使用的璋、珪、壁、環、璜皆為玉製。以玉來祭祀天地,供奉四方神明,他們相信這樣可保天下太平,四方安寧。
最原始的審美和最虔誠的信念,這樣的傳統延續千年。
翻譯1:大樂野,夏後啟在這地方觀看《九代》樂舞,乘駕著兩條龍,飛騰在三重雲霧之上。他左手握著一把華蓋,右手拿著一隻玉環,腰間佩掛著一塊玉璜。
02 比德與玉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在社會禮儀和日常生活中更加廣泛的使用玉器。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玉器與當時社會文化生活非常密切。上行下效,玉器開始由宮廷傳入民間。
“百花齊鳴”的思想者,孔子、荀子、老子等古代先賢,將玉視為特別珍貴的寶物。
他們認為玉乃凝聚天地精華而出的珍品,把禮學與和田玉相結合,將“君子比德於玉”,把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效能上的各種特點,以玉來呈現禮學思想。▲ 玉螭鳳雲紋璧 戰國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隨著歷史進入西周時期,由部落制度開始轉化為奴隸制國家,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推行一系列制度,以周朝重要法規《周禮》賦予玉以德的內涵。
▲ 龍紋玉璜 西周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在《周禮·春官·大宗伯》就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翻譯2)
可見周朝時玉已經作為一種禮儀性玉器成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論祭祀、禮儀,還是朝見皇帝,都有一套完整的規定。
翻譯2:用蒼色的玉璧來禮拜天神,用黃色的玉琮來禮拜地神,用青色的玉圭來禮拜東方之神,用赤紅色的玉璋來禮拜南方之神,用自色的玉琥來禮拜西方之神,用玄黑色的玉璜來禮拜北方之神。每一種用於禮拜神靈的玉器都包含著特定的象徵意義。
03 鞏固皇權
戰國時《管子》一書中也曾說:“堯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翻譯3),禺氏之玉即和田玉。
秦始皇開始,中國實行皇帝制,一直到清代,和田玉一直為帝王玉,它的材質特性可被製作和雕琢成靜雅的飾物,千年傳承,歷久彌新,成為彰顯統治者權威的一種工具,又因其堅硬珍貴,可傳承的特性,象徵皇權的玉璽多用選用和田玉而制。(自豪臉×2)
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代,乾隆皇帝留存玉印1000多方,大多為玉製。
玉璽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
(皇帝、皇后、皇太后所佩謂璽,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規矩的,不然,可是會被拖出去!砍!頭的!)
▲乾隆皇帝的一枚“乾隆御覽之寶”在臺北拍出人民幣約1.018億元
翻譯3:堯帝和舜帝都用北邊民族月氏的玉而稱王天下。
04 劃分階層
在春秋戰國時,當時對於玉器的各種用途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他們以玉作瑞信之物,用於朝聘,計六種,故名"六瑞"。《周禮·春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些規範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來區分的六瑞形制大小各異,以示爵位等級之差別。
當時以玉可區分地位,對應的階層有相對的玉色,當時即使並不發達,無論採玉或者製造玉器皆為人工,開採困難,耗費巨大,基本專供皇室。足見和田玉價值的珍貴及地位的崇高。
除了玉璽尊貴之外,玉帶的使用也有級別規定,在唐代,玉帶上挎的數量、質地、紋飾等都有嚴謹的規制,以此來區別臣貴族的品級高低,地位尊卑。
▲唐代玉銙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了“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一”(翻譯4)。
翻譯4:三品官員著紫色朝服,鑲金玉帶上帶十三個銙;四品官員著紅色朝服,鑲金玉帶上帶十一個銙,五品官員著淺紅色朝服,金帶挎十一銙。
▲宋代玉銙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 白玉龍紐押 元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押是一種符號,籤畫於文書,表示個人的許諾,後為使用簡便而刻之。元代陶宗儀《綴耕錄》記:“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
▲明代玉銙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統治者為鞏固其封建統治,更在冠服制度上以玉來標誌等級貴賤。帝王將相均以玉板作為裝飾標誌。
05 與玉共眠
在古人心中,玉可是神物!不僅可以通天連線神靈,更可達地。
因此以玉陪葬成為皇族權利身份的象徵之一。
他們相信有輪迴,以珍貴的和田玉作陪,可生生世世與尊榮和富貴相伴。
商王武丁婦好的墓出土玉器共755件,和田玉數量之多種類之全,不僅生前珍愛,去世之後用它彰顯自己的崇高身份和地位,身在鑲嵌在棺上作為裝飾,用來辟邪和守護靈魂。
▲婦好墓出土玉器
在《周禮·春官》裡也有記載:“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屍”(翻譯5),充分說明古人以玉陪葬的事實。
翻譯5:用絲帶貫穿圭、璋、璧、琮、琥、璜溝紋(中的孔眼),使璧、琮上面的溝紋上下貫通,這樣用來斂屍。(其中圭、璋、璧、琮、琥、璜皆為玉製)
▲西漢金縷玉衣
在西漢,出現了一種極具特色的以玉陪葬的方式,西漢人將玉石製成特殊形狀的器具作為陪葬品附於已逝之人的身上,保護肉身不朽。最“著名”要數金縷玉衣,”各部分均由金絲、和田玉片而制。除此之外常見的還有玉塞、玉蟬、握玉和玉豚等。
(花樣也是很多啦~古人才是真會玩,真心壕,反正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古人做不到~再一次給我們古人的文明和智慧打call~~~)
▲ 玉塞
▲ 漢 玉琀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 漢 “玉豚”,即玉豬,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06 佩玉明德
而後和田玉依舊隨著歷史慢慢發展。
清朝康乾盛世時,完全將新疆置於中央統治之下,品質優良的和田玉沿著古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源源不斷地輸入內地。
而和田玉最大的迷弟“玉痴”乾隆皇帝對和田玉的尤為喜愛皇家重視、民間普及,清中期社會安定,治玉名匠層出不窮,把中國古代玉器推向以大、多、精為主要標誌的鼎盛時期。同時,他身邊的可心物件皆為和田玉所制。
▲ 清乾隆 玉桐蔭仕女圖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 白玉花瓣式洗 清乾隆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 青玉四耳活環夔紋壺清乾隆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和田玉它曾被我們的祖先神秘化,被思想家理念德道化,又被歷代統治階級政治化,發展至今,比附在和田上的宗教和政治的因素早已隨著封建制度的消弭而永留在歷史長河和各大博物館中,它終於迴歸本身,但它沉澱數千年的美好品德依然被傳承,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為它的潔淨美好而痴迷,我們被它的溫良而驚豔,多數的時候,它更是成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良藥。
君子佩玉,以玉明志。
望已能如美玉般溫潤堅韌,內斂有德。
內容來自東家匠人王霏讀玉的分享。
回覆列表
古代玉器先是以裝飾佩戴和祭祀為主,後期和田玉為皇室御用,只有皇帝賜封的菜可以佩戴。怎麼區分高官等級之分,那就是用我們現在所說的平安扣來代替,進宮上殿的腰間都會配有玉佩,官位較低的用紅線穿著一枚玉扣,高官就是佩戴2枚。3枚....5枚最高,到太子等位置不但會有玉佩,還會有腰掛等。
說起古代的的形狀,圓形玉佩、扳指、錢幣、玉盤等,方形有玉璽、玉枕、研磨、腰掛,長條形有玉簪、玉筆等。種類很多,現在如今的玉器更是種類繁多。
說的不全,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