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iao小柒123

    嬰兒哭鬧應該及時的安撫。

    嬰兒哭鬧有可能是餓了,困了,或者尿了、拉了不舒服。這種情況父母要及時的處理。

    還有時嬰兒哭鬧是因為想要被抱抱,尋求關注。這情況父母需要及時的安撫。

    如果嬰兒哭鬧家長不報,會導致嬰兒沒有安全感,感到絕望。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利。

    記得看過一個新聞,在二戰時期,好多嬰兒被送到孤兒院,這些孤兒院的死亡率都很高。當時政策制定,讓護理人員不是必要不要接觸嬰兒,怕細菌感染等引起嬰兒死亡。

    其中有一個孤兒院,死亡率比較低。研究員就觀察到,原來有一個護士不顧制度的勸阻,每天晚上都會去抱一抱,撫摸一下嬰兒。

    這說明嬰兒是需要大人的關注,懷抱的。

    在親密育兒之前,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提倡獨立教育,在孩子哭鬧時不抱,他的三個孩子,有的瘋了,有的長大也有心理問題。

    後來另一個心理學家,拿猴子來做實驗,發現嬰兒不僅需要滿足其生理需求,也需要多抱抱,父母多與嬰兒交流,這樣更有利於嬰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所以嬰兒哭鬧,父母要及時安撫。

  • 2 # 可愛的愛笑的萌萌

    小寶寶在剛來到這個世上,對周圍環境缺乏安全感。如果被媽媽抱起來能聽到媽媽的心跳聲才更安心。

    小嬰兒因為缺乏溝通,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哭是有原因的但也不一定是餓了,尿了,困了,不舒服了,有時候寂寞了也需要人抱抱。這時候把寶寶抱起來,他們會感覺到熟悉和舒適會更有安全感就會停止哭鬧。但是不提倡大幅度的晃動寶寶。這會對寶寶的大腦發育有影響。可以輕輕的拍拍寶寶的後背。

    還有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家人都喜歡不夠這個抱抱那個抱抱,每天都在抱抱中度過。當寶寶習慣被抱著,在放到床上就不樂意了會變得容易哭鬧。所以如果寶寶躺著不哭時,大人不要總是抱起來,養成習慣了日後想改就難了。畢竟寶寶還小,抱得時間長了對身體骨骼發育有影響。

    2、安全感缺失

    對小寶Bora說,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初來乍到,陌生的周圍環境會增加他安全感的缺失。寶寶安全感越差,越喜歡黏在成人身上,尤其是黏著媽媽,聽著寶媽熟悉的心跳,小傢伙才更安心。

    所以寶媽們,寶寶若一直黏寶寶,可能是他心裡特別需要你,別盲目批評,強硬分離,若任由寶寶哭則會傷了寶寶的心,加重寶寶的不安全感。

    3、聰明的表現

    有些小寶寶在孕媽肚子裡生長髮育比較好,出生後就略顯出明顯的優勢。身體相對較硬朗,清醒的時間比較長,心眼多,喜歡被抱在懷裡。若把他一個人放在床上,小傢伙意見可大著呢,會用哭鬧不乖的方式讓寶媽心疼,從而求得抱抱。

    面對這種高需求寶寶,何嘗不是寶寶聰明的表現,寶媽們要多陪伴,別忽略了及時給予抱抱的安慰。

    寶媽們,在寶寶哭鬧不乖時要及時找找原因,只顧著焦躁反而會加重寶寶的哭鬧哦。

    寶寶沒出生前在子宮裡被包裹著,抱起來以後也會有安全感了,不是嗎?

  • 3 # 十月懷胎瓜熟蒂落

    小寶寶從媽媽的子宮裡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她們不會說話,不會表達情緒,唯一會的就是哭,透過哭鬧來尋求幫助。所以家長們聽到寶寶哭了,就想著馬上抱起寶寶哄,殊不知長期的這種哄抱模式會給寶寶帶來不良的影響,

    那麼嬰兒哭鬧的時候要不要抱呢?

    首先,要弄清楚寶寶為什麼哭,如果是因為餓了要吃,而爸爸卻抱著寶寶滿屋子轉悠,對寶Bora說我要的是麵包,你卻給了我一個蘋果的那種無奈,哭的更加大聲;如果寶寶只是希望有人抱抱,而媽媽卻反覆的給寶寶餵奶,那寶寶的腸胃會受不了,反而哭鬧的更起勁了。所以,我們要弄清楚寶寶是為什麼哭鬧。

    寶寶哭鬧一般有什麼原因呢?

    1、餓了

    新出生的寶寶因為胃很小,每次只能吃很少奶,消化的也很快,一般1-2小時就要吃一次。隨著寶寶胃容量的增大,每次吃的奶也會越來越多,每次吃奶的時間間隔也會越來越大。

    我們怎麼確定寶寶是不是餓了,所以哭呢?

    媽媽要觀察寶寶的用餐間隔,大概時間,如果寶寶哭了,可以用手指輕輕地碰一下寶寶的嘴角,如果他轉過頭來想含住你的手指,一般就是餓了。這也是新生兒特有的覓食反射。

    我姐剛生完寶寶之後,只要寶寶一哭,她婆婆就說寶寶餓了讓她趕緊餵奶,還說她奶不夠。有時甚至只和上次餵奶間隔半個小時,就讓我姐再喂一次。這種做法是因為老人家對寶寶哭鬧的原因不瞭解,但是又最擔心孩子餓了冷了(可能因為他們那個時代吃飽穿暖是很難的事情吧)。

    2、尿片溼了,或者拉臭臭了

    不同的寶寶對這個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有的寶寶面板比較敏感,拉一次尿就覺得不舒服然後哭;有的寶寶尿片全溼了,也沒有太大反應。如果是因為這個而哭鬧的寶寶,換了尿片之後就會不哭。

    另外尿片不舒服也可能讓寶寶哭鬧,媽媽準備尿片時要按照尺碼,給寶寶準備柔軟透氣的品牌尿片。

    3、衣服鞋襪等不舒服

    嬰兒的肌膚非常嬌嫩,有的衣服鞋襪太硬,很容易傷到寶寶柔軟的面板,所以媽媽們買嬰兒衣服一定要買全棉的。衣服最好不要選擇有刺繡的,一般會比較硬,如果繡花的底襯掉了,那層硬硬的圖案還會直接接觸寶寶的面板。

    有的時候親戚朋友給的嬰兒舊衣服,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那些穿過的衣服一般不會有什麼化學物質,質地也會比較柔軟,拿回來清洗乾淨就可以穿了。另外衣服襪子買回來記得裡外剪掉線頭,網上看到有個新聞就是嬰兒襪子的線頭沒有剪,穿上之後剛好纏住寶寶的一個腳趾,造成血液不通,甚至可能造成肌肉壞死,所以一定要注意哦。

    4、熱了冷了

    一年四季天氣變換不定,屋內屋外兩個溫度,給寶寶穿多少衣服才是剛剛好呢,晚上睡覺又要蓋的被子又要多厚呢?

    其實寶寶跟大人穿一樣多衣服,擔心的話再加一件就可以了。如果夏天可以在寶寶背後的衣服裡面搭一塊汗巾,出汗後汗巾溼了就趕緊更換。這樣做可以避免頻繁換衣服,和出汗後被風一吹造成感冒,同時進出空調房要注意給嬰兒適當新增衣服。睡覺最好選擇睡袋,這樣可以避免寶寶睡覺時踢掉被子,以致著涼。

    5、需要安撫

    新生兒對周圍環境感到很陌生,容易沒有安全感,這時候就需要爸爸媽媽愛的抱抱了。而寶寶開始認人和纏人之後,哭鬧著想要媽媽抱著安慰(特別是晚上),媽媽就要開始調整策略了。這時寶寶也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哭,但是媽媽不適合一哭就抱著哄,這樣會讓寶寶認為哭鬧了,媽媽就會抱他,養成不好的習慣。

    這時候媽媽要陪在寶寶身邊,輕輕拍拍他,和他說說話,隔一分鐘之後再抱起來安撫(每次間隔的時間加長)。這樣寶寶就知道不是一哭鬧,媽媽就會抱他,同時因為媽媽在旁邊陪著說話,也不會有害怕和不被愛的感覺。

    6、覺得周圍環境無聊,想看看不同的東西

    這種情況可以拿個寶寶沒有玩過的安全的玩具,給寶寶看看和摸摸,並且同時告訴寶寶這個東西的名字、顏色、材料等。又或者帶著寶寶去不同的地方轉轉(外出的話儘量用推車),如果寶寶聚精會神的看著某樣東西(專注看某些東西可以鍛鍊寶寶的專注力,不要打斷他。),不要離開,讓他繼續看,並告訴他這是什麼東西。

    7、身體不舒服

    寶寶身體不舒服生病後大部分時候都是用哭來表達的。

    例如比較常見的:由於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腸的蠕動快慢不規則,造成腸道管壁肌肉痙攣引起的肚子痛是腸絞痛。大多發生在六個月以內吃奶粉的嬰兒身上。腸絞痛的寶寶會大哭不止,食慾不好,媽媽可以參考以下辦法幫助緩解。 

    儘量吃母乳 ,吃完母乳或奶粉後要拍嗝,排出吸入的空氣。熱敷或者輕揉寶寶的腹部,豎抱、飛機抱,也可以讓寶寶趴在媽媽膝蓋上,按摩寶寶的背部,緩解疼痛。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讓寶寶情緒穩定下來。哺乳媽媽不要吃辣椒、蔥、姜、蒜等刺激性食物,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少吃豆類、奶製品和含糖多、易產氣的食物,少吃魚蝦雞蛋等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排除以上提到的原因還有腸絞痛的情況,如果寶寶還是大哭不止,就要考慮要不要帶寶寶看醫生,特別是寶寶哭聲尖細,或者虛弱無力的時候必須馬上去醫院。

    寶寶哭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細心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弄清楚他要的是什麼,然後再行動。像有的家長寶寶一哭就抱,或者一哭就餵奶都是不合適的。這不止會讓寶寶現在的需求沒有真正得到滿足,之外,還會讓寶寶過度依賴或者過度餵養。時間久了也會讓他生出一種“只要我哭,你們就要滿足我”的感覺,以後會更加哭鬧不止。

    愛是關心而不是縱容,愛是給對方所要而不是給對方自己想給的。陪伴,並且傾聽他真實的聲音。

  • 4 # 楷媽談育兒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馬伊琍之前發表的文章,關於哭聲免疫法,她也實施過,可是最後她後悔了,發了微博,並且強調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統一的規則!

    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就是提倡孩子哭鬧時,父母要延時,或者等他不哭鬧的時候再抱他!然而很多事實證明,這樣的免疫方式,對嬰兒傷害很大!

    本身月齡小的寶寶新到一個世界,無法用言語表達她的需求、她的情緒,哭是她唯一表達情緒的手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神經反應比較敏感,為什麼會在嬰兒出生後採用包被,我想有小部分的因素是給予他們安全感,模擬子宮環境。

    擁抱屬於親密的肢體接觸,媽媽的懷抱無疑是寶寶的安全港灣,聞著媽媽身上的味道,被擁抱著想必也是他們最安心的時候!

    所以嬰兒哭鬧,要不要抱?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哭的原因很多,餓了、渴了、尿了、身體不舒服了,各種原因,他們只能用哭尋求你的幫助,所以沒必要去糾結嬰兒該不該抱,既然還小,哭的時候肯定該去安撫她!

    自己的孩子自己熟悉,他哭是因為什麼?相信當媽的很快就能瞭解孩子的生活規律,並做出反應。

    那麼不抱孩子會怎樣呢,有什麼危害?

    1、孩子難以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在1920年行為主意心理學的創作者――約翰·華生曾做過小艾伯特實驗,他將小艾伯特放在小白鼠、玩具、廢舊報紙等玩具當中,開始孩子毫無畏懼的摸了摸小白鼠,然而實驗開始後,只要他一碰小白鼠,華生就敲鐵棒――巨響――嚇哭,如此反覆之後,孩子一看到小白鼠就害怕,即使華生不在敲擊,孩子依然嚇的嚎嚎大哭,更可怕的是這種恐懼,包含了所有的毛絨玩具!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嬰兒時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佳時期,這時候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容易安全感缺失。就如小艾伯特一樣,他的安全感缺失,一直延續至他生命結束。

    相反,嬰兒時期所有的行為都被滿足,長大後獨立性會更好,內心富足的孩子做什麼都會更自信。

    2、積極性不強

    設想一個孩子,從小需求得不到滿足,他無形中會習慣這樣的模式,會默默無聞在無人的角落待著,因為在他的內心已經有一個定義:即使我再怎麼呼喊,也不會有人理我,他們只會叫我閉嘴!

    以上兩點危害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潛移默化的東西是看不見的,作為父母在嬰兒時期還是要多關愛自己的孩子,也許你現在會嫌棄他們愛哭鬧、黏人,可是等他們長大後,你會懷念他們粘你的時候!

    就像《目送》裡說的“所謂父母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5 # 影子育兒

    當嬰兒出現哭鬧時,應該及時找出寶寶哭鬧的原因,如果寶寶由於某些原因而出現哭鬧不安,不及時排查原因,這時就算是抱他也會照哭不誤。

    寶寶的哭鬧會有多種原因,如果寶寶是尋求安全感,習慣性放下就哭,抱起就不哭,大多是由於平時家長帶孩子時習慣一聽到孩子哭聲就抱起來,孩子慢慢也就習慣用哭來得到家人抱抱的迴應。

    孩子哭了就抱的好處

    在一歲之內,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期,這種安全感來源於孩子需要得到身體和心理安慰時,家人給予及時的迴應。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哭鬧時,沒有得到家人及時的抱抱,那麼也就會影響寶寶安全感的建立。

    所以如果家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鼓勵多抱抱寶寶,可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哭聲免疫法

    一哭就抱非常容易養成寶寶不抱就哭的壞習慣,弄得家人疲憊不堪,因此就有了“哭聲免疫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寶寶哭鬧時,不及時給予迴應,讓寶寶哭上一會兒,也是“延遲滿足”的方法,直到寶寶不會以哭來尋求需要。

    寶寶哭不抱的弊端

    讓寶寶對外界缺乏信任,無安全感,寶寶會變得比較“木訥”些,對於還無法用語音表達的寶Bora說,哭聲就是他的表達方式,如果長期得不到迴應,那麼孩子對孩子的性格也會造成一定影響。

    寶寶的哭鬧一般都有各種原因,媽媽們在寶寶哭時,不要馬上抱寶寶,仔細觀察,看看寶寶是否餓了,尿了,困了,病了,還是需求安全感,只有找到哭的原因,幫助寶寶解決了問題,寶寶就不會動不動就哭。

  • 6 # 如如媽

    嬰兒哭鬧的時候,抱或者不抱都會有人持否定意見。有人說嬰兒一哭就抱會被慣壞,還會強化孩子的哭泣行為,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有人說嬰兒哭泣肯定是要抱的,如果1歲內的孩子經常得不到及時的迴應,將來會缺少安全感。

    作為一個母親,我認為嬰兒哭鬧一定要抱起來(尤其是一歲以內),這是身為母親的本能反應,本能地想以最快的速度、方法讓寶寶停止哭泣。

    當然,簡單粗暴地說抱還是不抱不能全面的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是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嬰兒哭鬧就抱的好處

    一歲以內嬰兒的安全感來自於一次次爸爸媽媽及時安慰的經驗中得來的,孩子確信,只要我有某方面的需求,一定會有人迴應我。況且這個年紀的嬰兒唯一的溝通和表達方式就是哭;不舒服就哭,餓了也哭,累了也哭。父母能及時走過去抱起哭泣的孩子,有助於嬰兒的心理健康,孩子也因此會獲得安全感。

    嬰兒哭鬧不去抱的危害

    布萊克曼博士論文有這樣的一段話:

    當父母不抱孩子時,嬰兒的哭聲最終會停止。然而,哭泣的消失不會是另一個人的安慰的結果。這代表了另一種人的戒斷,如果再重複,就會導致“低等”的幼兒。這樣的孩子哭得不多,也沒有興趣,沒有熱情,即使事情過去了,也可能缺乏對學習等活動得控制和積極性。

    嬰兒哭鬧了,長期堅持地不去抱。用這樣的方式並不能訓練孩子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而你的孩子有可能變成一個“呆呆”的孩子。哭鬧長期不被抱起的孩子長大後有很大的機會成為沒有熱情,對生活失去興趣,不知道為何而活的人。作為父母,你還要堅持孩子哭鬧不要抱,不哭才抱的極端做法嗎?

    當嬰兒哭鬧的時候,放心大膽地及時抱起來吧!及時抱起哭鬧的孩子,並不會因此而慣壞孩子,反而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在爸爸媽媽的懷抱裡,感受親人的關愛和照顧,透過擁抱孩子的情緒發展也更為穩定。

  • 7 # 仟言育兒

    嬰兒哭鬧要及時迴應寶寶,並給予適當安撫、當寶寶哭鬧發出訊號時,需要及我們時給予寶寶迴應來幫助他建立最初的安全感。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胎兒和媽媽是共同體,媽媽的呼吸、心跳、話語、情緒,肚子裡的寶寶都能一一感應。從媽媽肚子裡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小寶寶需要媽媽的迴應來撫平他內心的不安,而哭就是寶寶最初跟我們交流的語言。

    有人說,看媽媽與寶寶的關係有多默契,讓媽媽聽寶寶的哭聲就能分辨了。與寶寶聯絡緊密的媽媽,只要聽到寶寶的哭聲,便能立即判斷寶寶為什麼哭,餓了?尿不溼髒了……寶寶要幹什麼她看一眼寶寶就讀懂了。下面我們來看看在什麼情況下寶寶會哭鬧:

    一、從生理需求的角度看要不要抱:

    1、寶寶餓了

    由於寶寶胃容量小,開始時吃的量不多,但是吃的次數會增加。判斷寶寶是不是肚子餓,很簡單。可以用手指放到寶寶唇邊試探,寶寶迅速擺出吃奶的架勢,就準是餓了。這時候把寶寶抱起來,他會張著小嘴一直往你懷裡蹭找吃的。

    2、尿不溼髒了

    尿片、尿不溼髒了,寶寶感到不適就會發聲抗議。家長要特別注意保持寶寶小屁屁的乾燥、清潔,只有乾淨舒爽了,寶寶睡眠才安穩。對於小寶Bora說睡眠質量相當重要,只有睡得好,才能長得好。

    3、身體不舒服

    如果排除了前面餓了、髒了的問題,抱在懷裡哄都哄不住,寶寶還是哭鬧不止,那要考慮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消化不良、腹脹、腸絞痛,腸絞痛可以透過輕柔的按摩緩解痛感,隨著寶寶年齡漸長腸絞痛會慢慢緩解。

    二、從心理需求的角度來看要不要抱:

    溫飽是基礎,親密的擁抱才能帶來溫暖的安全感。

    生理上的吃、喝、拉滿足寶寶,寶寶吃好、睡得香,有利於身體的茁壯成長。但孩子最渴望的是父母溫暖的懷抱。

    科學家將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親分離,給它一個絨布做的“媽媽”,和一個鐵絲網做的“媽媽”,不同的是絨布做的媽媽有柔軟的懷抱,而鐵絲網發媽身上掛著一個奶瓶。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時間小猴子都呆在絨布媽媽的懷裡,只有餓的時候才去鐵絲網媽媽那裡找奶,吃飽後又立即回到絨布媽媽懷裡,特別是當他受到驚嚇的時候,他會抓著絨布媽媽不放手。

    由此可見,有奶未來必是娘,孩子更渴望的是溫暖、柔軟的懷抱與媽媽溫柔的話語。

    三、要是任由寶寶哭鬧不理睬,會有什麼危害?

    前面說了,孩子更渴望的是溫暖、柔軟的懷抱與媽媽溫柔的話語。愛的變數是觸感,與食物無關。與經常被抱、被撫觸、被溫柔以待的孩子相比,那些只管餵飽,按照不能嬌縱孩子,不能“一哭就抱”的理論養大的孩子,在以後的情緒發展和社交方面都有較大差異。

    經常被抱的孩子:這類孩子哭鬧的次數更少,性格更開朗、能獨自玩的時間更長、食慾與睡眠更好,身體抵抗力較強。不被抱的孩子:這類缺少懷抱的孩子遇到困難容易退縮,焦慮、煩躁、身體的生長速度緩慢。

    以上便是當孩子哭鬧時抱與不抱孩子的區別。所以,我們在努力給孩子創造好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心靈上的關愛及溫暖,這樣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 8 # 餵奶有學問

    嬰兒哭鬧肯定就是他需要幫助了,特別是3月齡以內的小嬰兒,他們只能透過哭聲來呼叫大人給予幫助,這時候大人應該去了解嬰兒的需求,抱一抱他。抱不抱其實沒有非常明確的界限,但是一味不抱或者什麼情況下都抱兩種極端做法都不合適。

    小嬰兒因為不會講話也不會肢體表達,只能透過哭來示意大人他們不舒服,需要幫助。而他們相信這個哭鬧可以招來大人的幫助,特別是父母的幫助,這是嬰兒最初對環境特別是對父母的基本信任感。如果父母對小嬰兒的哭鬧置之不理,嬰兒就會更加使勁地哭,如果依然沒有迴應,小嬰兒就會產生失望的情緒,對父母對周圍環境失望,失去對環境和父母的基本信任感,還會逐漸變得冷漠呆滯。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改正,這個孩子帶著這種情感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也得不到補償,那麼很可能就會造成他會帶著不健全的人格走向社會。

    但是,也不是說小嬰兒所有的哭鬧都必須要父母做出迴應,什麼時候都要去抱一抱小嬰兒。有很多時候其實他們只是生理需求稍微多一些,比如餓了哭鬧、尿了哭鬧,這個時候父母過去給寶寶餵奶換尿不溼;冷了熱了哭鬧,父母給小嬰兒及時添減衣物。做完這些迴應,小嬰兒停止了哭鬧,說明父母的迴應已經可以解決他們的需求,那就沒有必要把他抱起來了。這個時候跟寶Bora一個親子互動比抱一抱寶寶更加符合寶寶的需求。

    總之,我覺得小嬰兒哭鬧不是隻能夠有一種方式去迴應就可以解決的,抱或者不抱需要看當時寶寶的需求來定。父母還是應該要學會理解小嬰兒的需求,做出準確、及時的呼應,這樣子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還可以讓他們對父母產生依戀感和信任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宋朝和遼國不打仗人民安居有人罵宋朝,而漢武帝把人弄得賣兒賣女還有人誇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