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熙熙寶寶123
-
2 # 靚麗安徽
人民雖然安居了,但是這種安居也是短暫的,從北宋到南宋就可以看清楚了,天天議和,天天跑。暖風吹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昏庸的宋朝當權者,並沒有想著勵精圖治,收復山河。只想著得過且過,享受一天是一天。這種情況下,老百姓不罵他們才怪?漢武帝好樣的,真漢子。他的出現,讓大漢的子民抬頭挺胸,無所畏懼。是戰爭就要花錢,如果國家都亡了,哪裡還有自己的小家。
-
3 # 甘辛巴
漢武帝在位期間徵匈奴徵西域徵江南,打了一輩子仗,為了打仗民不聊生,大漢幾成鼎沸之勢,在位後期下輪臺“罪己詔”,這樣一個敢為國家民族立脊樑、敢承認錯誤的皇帝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為熱血男兒所追捧的皇帝,漢武帝一生征戰樹立了漢族屹立世界的崇高地位,一生功績成了民族之脊樑和尊嚴,但也對他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剛愎自用帶給國家的巨大傷痛做出深刻批判。
北宋富庶甲於各朝,文化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領先世界,社會安定繁榮,但在國防領域一直受制於遼國而不思進取,一味地委屈求和,丟失民族氣節,漢族的衰落始於宋朝,其統治階級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本應該繁榮富強發展壯大的漢族開始走上下坡路,歷任皇帝被遼國嚇破膽貪生怕死是主要原因。
所以人們對宋朝的怨念就來自於皇帝對外敵屈辱求和、丟失民族氣節,但對其文化經濟科技等領域的成就還是非常認可的。
-
4 # 蘇綻
歷史要從長遠的時間以及所產生的影響來評價,而不能只侷限於一個階段。
宋朝和遼國打仗,宋朝基本處於弱勢,於是選擇與遼國和議,換來了一定時期的安定。但是北方的威脅一直是宋朝所不能迴避的,宋朝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結果到後來也同樣是國破家亡。再往後面看就是靖康之恥、宋室南渡,中原盡落異族之手。再往後看,宋室偏安東南以後,基本延承北宋作風,依然以和議為主導而換取安定,最終百年以後,亡國亡天下,宋人死傷空前,而存者盡為奴隸。中華基業,也至此遲滯不前,影響惡劣如此,大宋不為人罵才怪哉!
反觀漢朝,漢朝前期也被匈奴欺壓,但是漢朝忍辱負重,積累幾代力量而反抗匈奴,最終大敗匈奴。漢朝為了反抗匈奴,百姓犧牲很大。但是那一代人做出犧牲以後,為後世迎來了幾百年的太平。大漢聲威可以遠播異域,漢民從此可以長立世界之林,國家尊嚴和國民血性從此練就,如此功過,一目瞭然。若非漢室犧牲,後代國運如何?吉凶難料。
宋朝在歷史上,內部可以欣欣向榮,但是外部威脅始終沒有解決,最終也亡於外部,積累數百年的東西不也付諸一空?而漢朝影響至今,雖最終亡於內部,但何來屈辱之痛?
歷史經驗告訴後世,好戰必亡,而忘戰必危。有戰爭就必然有傷害,如果一味屈膝卑躬,雖能享一時安寧,但久之必為其害。尤其是秉性方面,做久了奴隸就很難再站起來。
-
5 # 聽雨喜雨
這個說法不準確,罵與誇是對那個時代的人而言,只有揣摩那個時代的人的想法才是準確的。
現在大多人因為時代久遠,沒有概念,又不願用腦子去將自己設身為當時的普通人去想,大都把自己看成皇帝。因為自身只是一普通人,卻不願放低身段,從自身角度設身漢宋百姓去分析,偏要站在道德高地,習慣性的將自己設身為皇帝能臣,實際上自己只是一個平庸昏聵皇帝,用這樣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自然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對於宋時代的人享受到了做人的樂趣,言論自由,安居樂業,國富民強,自然會感激宋,不會蠢到無知的罵宋。
對於漢武帝而言,當時的人被逼得賣兒賣女,誇漢武帝的只不過在戰爭中極個別的獲益者,極少數將軍及漢武帝,如果百姓誇漢武帝讓他賣兒賣女,誇他減少人口,假如這個百姓就是你,你處在漢武帝時代,你去賣兒賣女,你還誇他,鼓勵去戰爭,相信如果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只能是神經病。人們不僅僅是罵他 ,詛咒他,恨不得殺了他,這才是絕大部分漢武帝統治下百姓的想法)。
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開創了三百二十年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富有,百姓最幸福最講民生的朝代!
唐實行的是節度使政治,節度使權利超過中央,形成潘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國家陷入混亂的野蠻無序局面,後來有了五代十國,將軍頻繁利用軍中軍閥割據,百姓深受其苦,民不聊生,國家分裂,開了歷史的大倒退,是歷史上同五胡亂華一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
宋朝建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最黑暗的時代,建立了煥然一新的新朝,建立了文明理性秩序井然的新朝 。從此軍政大權收歸中央,軍閥再也不能利用軍權頻繁發動政變,國家趨於穩定。趙匡胤建國後整個朝代貫徹仁義治國,他自己實施了一系列的好政策,解除重要將領的軍權,短期避免頻繁黃袍加身;建立政治家決定打不打,軍事家決定怎麼打的先進的文官政治;後周官員全部留用,優待後周君臣穩定人心;先南後北積累財力物力,既開疆拓土,又不窮兵贖武,不準縱兵為害百姓,要求仁義治人,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
整個宋以民生為主線,民生得到發展,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軍事等等都得到長足的發展,大城市不斷湧現,百姓安居樂業,不管是清明上河圖內容還是後來的南宋趙構憑一己之力重新立國,都說明宋深得人心,宋的百姓擁護宋,宋的大多百姓會感謝宋,更不會罵宋。
今天罵宋的基本是罔顧事實,或者有極少數被宋處理的人員的後人,或個別偏激,四肢既不發達,頭腦卻相當簡單;當然也有不懂歷史,人云亦云。當然更有人跪慣了,站不起來了。
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漢武帝在死前兩年發了一個罪己詔,因為窮兵贖武,將以前的積累用光,國家貧困,將他即位時的人口5000多萬經過常年的戰爭人口減掉一半,減為2500多萬,2000多萬無辜百姓因為戰爭原因死亡(有直接戰死,有貧困而死,有勞作而死等等減員),得到好處的是漢武帝榮升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四大帝的美名,國家卻瀕臨滅亡,百姓既要當兵送死,又要提供戰爭所需,每個家庭幾十年時間因為戰爭原因減員一半人口,還有人賣兒賣女,在坐諸位的祖先在漢武帝時每一個人的家庭都逃不掉戰爭,每一個家庭都有多人因漢武帝的戰爭死亡,都有因貧窮討不到老婆或生了小孩,因貧困大人小孩餓死。如果說不罵漢武帝的,只有漢武帝自己,除了漢武帝以外,絕大多數漢的百姓在詛咒漢武帝,只不過常人看不到。所以漢武帝死前反思,勇於承認錯誤,發罪己詔,下決心停止戰爭,休養生息。(當然很多人不懂什麼叫罪己詔)。
民可載舟亦能覆舟,說的是要以百姓的利益為重。今天很多貌似愛國,誇誇其談者,看看自己為國家做了什麼,恐怕有些道貌岸然之人信口雌黃,馬列主義對人,自由主義對己吧。
歷史上這樣的例項太多,諸葛亮窮兵贖武,不顧實際,使蜀國連年北伐,均無功而返,用盡刀兵,最後使蜀國最早滅亡。
我們還是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有敏銳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要務實愛國,不要流於表面,不要假道義,真虛偽。
-
6 # 韋格蒂烏斯
第一,宋朝要是安居樂業就沒有所謂三冗很嚴重的說法了,即便不打仗,戰爭帶給宋朝老百姓的經濟負擔也一點不比打仗小,因為威脅始終存在,邊境線上屯駐的大量部隊是不能裁撤的,財政負擔該有的還有,老百姓的稅沒有免,部隊的給養供給大部分要靠民力實現,也就是老百姓的勞役負擔沒有減少。宋太祖怎麼說的?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殆矣。
第二,漢武時期民力損傷戶口減半怪到打仗上也可以,但那只是間接原因或者導火索,打仗在一開始只是掏空了漢朝中央政府的財政(西漢初期政府財政並沒有太多經濟來源),民間經過七十年商業運作依然是很有錢的。漢朝中產以上真正開始大規模破產是漢武帝自作聰明的告緡令出臺以後,加上很多賺錢的商業收歸國有,漢庭中央政府從此再也沒愁過錢,但民間戶口減半。
-
7 # 流光轟天
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宋朝和漢朝,不會親歷那時的戰爭,平民百姓的死活在歷史上微不足道,後人看史更看重前人開疆擴土的榮譽感
-
8 # 星系觀察者
我華夏從不懼怕打仗,從一個部落發展到中國,這麼大的領土不是敵人送我們的,打不過也很正常,周朝連都城都丟了,就說戰國七雄吧,哪個不是在異族的累累屍骨上打出來的,戰死了多少先王。漢族人區服沒有,打輸了繼續來,漢朝皇帝完美繼承了我華夏傳統。而宋朝缺少的恰恰是漢族精神。
-
9 # 五味社
尚功才能彰顯大國的自豪。
漢武帝的尚功自然不用多說,並北韓,徵大宛,吞百越,破匈奴,可謂是國威遠揚。
相比之下,宋朝則弱勢太多,徵遼失敗,簽訂《澶淵之盟》,向遼國納貢。即使和西夏的戰爭,也是勝負不等,多顯弱勢。靖康之恥,南宋建立,《紹興和議》簽訂,南宋向金國稱臣納貢。最後南宋被蒙元征服。
由此,人們用“強漢”,“弱宋”形容兩朝。
但窮兵黷武也會亡國。漢武帝后期,由於連年戰爭,導致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各地起義不斷,若沒有《輪臺罪己詔》,調整國策,西漢離滅亡不遠矣。更何況,漢武帝的尚功基礎,建立在“文景之治”基礎上,文景二帝無為而治,輕徭薄賦,其實他們也是與匈奴和親納貢。
宋朝的富庶眾所周知,雖然宋朝偏安一隅,但不積貧積弱。也許有人不相信北宋GDP佔世界80%,南宋GDP佔世界50%,但世界首張紙幣“交子”誕生於宋朝,由此可見其背後的經濟繁榮。
宋朝是社會的開端,最適宜生活的朝代。
-
10 # 寒冬9300574292975
宋朝皇帝昏庸無能偏安享樂,邊關百姓水深火熱國土任人踐踏。朝中愛國武將被排擠打壓迫害,寵信奸黨禍國秧民。好在北宋前期朝中有些明智文臣安撫天下。漢武帝皆然不同,在漢高祖之後因國力不強,不能對抗匈奴人年年獻貢。漢武帝時期國力大興衛常青為帥擊敗匈奴,算個西漢中興轉折時代,國民看到希望對國家有信心,對國君有好印象。
回覆列表
大方向,北宋守成,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漢武帝一雪前恥,驅逐外辱,開疆拓土,第一局宋敗漢贏,民生方向,完了,宋贏漢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