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城路上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語錄。基本提出了中庸.治學.論孝.君臣父子.君子.禮儀等儒家主要觀點。但這時其觀點還是片段化的,很不繫統。經過戰國及秦漢.唐宋,特別是唐宋大儒的豐富與發展,逐步是儒學系統化了,但也部分的結合了歷史的發展和當時的歷史需要。

    所以,儒學是不斷髮展的.豐富的,逐步呈現出系統化,更具指導性。

    學論語,可熟讀原文原意,知儒學之根;結合大學,中庸,春秋,孟子,荀子等一起學習,掌握髮展脈絡;瞭解宋明理學,瞭解儒學發展高點,並就每次發展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2 # 使用者7128566241132

    四書五經配合讀,千萬別去思考。經史子集,凡是叫經的書,要反覆的讀,古人晴耕田,雨讀書,指的就是讀四書五經,只有反覆地讀,靜能生慧,才能明白仁智禮義信,對三綱五常有真真切切地體悟。不是所謂的理解,而是對生命地尊重,特別是寒窗十年,達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境界,恭賀你,你已悟到什麼是望聞問切,可以做到閱人無數。要去做官,必是封疆大吏,去行醫,必是一代國醫。因為相為醫是一體,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懂殺罰絕斷,做仍何事,都有章法。你如果能找見壁,並能面壁,如果一但破壁,猶如李二曲,王陽明,一代大儒重現江湖,會築城,懂醫理,會合婚姻,知風水,天地機杼,瞭然於胸。泰山崩於眼前,也不會張惶失措。已成人中龍鳳。

  • 3 # 使用者3097950555020

    這也一個假問題。孔夫子在世時述而不作,《論語》不過只是孔夫子教學《五經》時,學生們的聽課筆記。南宋朱熹在他”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念指導下,將其擴編為了論語等《四書》(黑格爾輕蔑是有道理的)。後被南侵蒙古元軍和入關女真清軍所推崇,奉為滅我中原漢人之生生不息文化大捧。於是乎歷史上的儒學以此為界,孔夫子在世時所修我華夏五部傳世經典,反而被冷凍起來了。千年下來,到西方入侵我華夏故園時,華人個個奴性十足,與此同時,東鄰日本則認為他們才繼承了東方文明遠古華夏正統,此乃“支那“一詞的歷史內涵。因此,現在復我華夏文化自信必復儒學,而恢復儒學就必復《五經》。所以,急功近利復得儒家正統不過刻舟求劍,只是想緣木求魚罷了。

  • 4 # 或曰天下

    《論語》這本書作為儒家文化的源頭,本身就是正統的儒家思想。至於怎麼樣去學習,要堅持三點,信,願,行。

    中國的儒家文化有兩大聖人,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孟子。這兩位對儒家文化的形成,起著奠基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孔孟,就沒有中國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和《論語》,對儒家文化具有開創性的作用,而且開創就是高峰,後世一直沒有出現能夠超越《論語》思想高度的書籍。對於這樣的書籍,我們首先要發自內心的相信,裡面具有無窮的智慧。沒有堅信,沒有虔誠的態度,就不可能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得到真實的利益。因為是否相信裡面的智慧,決定了學習的態度和方法,而態度與方法就直接決定學習收穫的大和小,甚至有和無。因此,學習論語,首先要抱定,堅信裡面地智慧這樣的態度。

    學習《論語》第二點,要做到發大願心。意思是,學習《論語》要抱有這樣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為人處事的方法,提高自己處理事情的智慧,提高自己幫助別人的能力。就是要從修身開始做,修身,齊家,治國,然後平天下。只有抱著這樣的大願心去學習,才能夠得到《論語》的精髓。

    有了前面的信和願,第三點就是行。行,就是依照《論語》裡的智慧做出來。這就是《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所謂學而時習之,就是懂得了道理之後在生活實踐中一步一步落實下來。落實這樣的智慧,才是一件讓人身心愉悅有成就感的事情。

    堅持按照這三點去做,就能得到真正的儒家智慧。

  • 5 # 山海經學堂

    有些人因為沒有掌握好的方法,便認為《論語》等先秦儒典很難讀;也有些人故弄玄虛,將自己那一層本來淺薄的水攪渾,藉以顯示深度。像《論語》,因為其記錄的大多是先秦時期的口頭語言,其字面的意義藉助訓詁、考據,並不會太難理解。但《論語》又是“微言大義”的,如果不知《論語》有“微言大義”之一面,那肯定是不能算讀懂、讀通了《論語》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論語》的“微言”與“大義”與今人所使用的“微言大義”的含義是不盡相同的。《論語》的“微言”是一種說話或表述的方式,類似於“微諫”,《論語》裡有“事父母幾諫”句,“幾諫”就是“微諫”,就是“微言”;而“大義”之“義”不是“含義”之“義”,而是“義利”之“義”。《大學》、《中庸》與《孟子》等的情形也大致一樣。

    把握住了《論語》的“微言大義”,也就把握住了《論語》的原初意涵;而要把握《論語》的“微言大義”,關鍵就在把握《論語》編輯者們的編輯意圖。如何把握《論語》的編輯意圖?答案是透過《論語》編輯者們的視角去讀《論語》。例:《子罕》篇“逝者如斯夫”章,“逝者”到底是指什麼?兩千多年來無確解。但如果我們站在《論語》編輯者的角度來讀《論語》,我們只要看看《子罕》全篇在講什麼?只要看看“逝者如斯夫”章的前後幾章在講什麼?“逝者”之疑便會渙然冰釋。《子罕》開篇就講了孔子“罕言利”,但他“與命”、“與仁”。孔子是個罕言私利但卻讚許天命與仁德者。所以《子罕》一篇如要歸納其中心思想,可以一字概括之,那就是一個“與”字。孔子“與”什麼?他“與”命,也“與”仁,唯獨不“與”私利。《子罕》篇的第十五章是孔子說自己“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第十六章就是“逝者”章了,而第十七章則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聯絡《子罕》篇旨及前後章章旨,不難確定“逝者”章之“逝者”亦當指“道德”之流逝。

    再如《鄉黨》末章“色斯舉矣,翔而後集”,這更是一樁兩千多年不得其解的《論語》“公案”。但如果我們站在《論語》編輯者的角度來讀這章《論語》,如果我們結合《鄉黨》篇旨,將整篇《鄉黨》連起來閱讀,會發現這章美文是整篇《鄉黨》的畫龍點睛之筆。整篇《鄉黨》都是說孔子的循禮恭敬,末章那“山樑雌雉”的“翔而後集”,其表現的不正是一幅聖人循禮恭敬從而社會和諧、師徒和諧、天人和諧的絕美圖畫嗎?

    《論語》中所有千古不得其解的歷史“公案”,都可透過上述方法求其不二確解,也可透過上述方法來判別歷代《論語》解讀的是非對錯,其他典籍,如《大學》、《中庸》、《學記》、《孟子》、《孝經》的情形也都大致如此。

    我們可將需要解讀的各章《論語》想像成一個個特殊的“物體”,這些“物體”,它們自有其本來形狀(思想),不過因時間“塵埃” 之故,它們現在的形狀(思想)業已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本來清晰的形狀(準確思想),當時的人們是清楚感知過的。如何找到當時人們的感知,重現它們本來的形狀(思想),這便是《論語》解讀需要解決的最根本問題。一般解經者的訓詁、考據,包括以經解經、就經解經,以及經史之合參等(即漢人、清人,以及今天許多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找到當時的人們對於某章《論語》的理解,這也是一種傳統的構建《論語》釋讀歷史視域從而還原《論語》原初意涵的嘗試。但兩千多年來,所有的經注家們恰恰忽略了一個最重要、最直接、從而也是最可靠的《論語》釋讀的歷史視域,那便是,《論語》的編輯者們對於《論語》章句的理解。

    也許有人會說,《論語》就是一部“雜亂無章的語錄體文集”,其中並沒有記錄《論語》的編輯者們對於各章《論語》的理解文字。說這話的人,是真不能讀《論語》者。《論語》的編輯者們,確實沒有在《論語》中留下他們對於各章《論語》的理解文字,但他們對於《論語》的編輯,難道不是基於他們對於《論語》的理解?或者說他們如此編輯《論語》,難道不能理解成這就是他們對於各章《論語》的理解?《論語》的編輯者們對於各章《論語》的審視,就像是投向各章《論語》的一束束思想之光,而隱藏於各章《論語》背後的編輯意圖,就像是這些思想之光投向各章《論語》之後的“衍射”。理解、捕捉各章《論語》背後的編輯意圖,就能重現這些《論語》章句所發出的“衍射光”,這樣當然便能重現各章《論語》的原初意涵了。

  • 6 # 思辯虛理

    不請自來。

    《論語》要怎麼學才能吸收儒家正統思想?我是衝著“怎麼學”三個字來的。

    稍加思索我覺得有五種學習方法:

    一.傻讀,不帶任何思考,只帶一份對聖賢的崇敬之心去學習,去了解古代聖人都說了什麼,不要帶著問題學;

    二、帶著“中國歷史上為什麼那麼崇拜孔子”這個問題去學;結合著歷史長河中的英雄豪傑、興邦立國、朝代更替,禍國奸臣等故事去學。從中找出朝代盛衰興替的原因;

    三、帶著信仰去學。釋教、道教、儒教是中國傳統信仰中三大宗教。唯有儒教講入世。歷史上學子們把它當作終身立本之門,其原因是為什麼?怎樣從祖師爺那裡得到答案。怎樣解決個人人生出路問題。帶著這個問題去學會有深刻的認識,如題目上所說“吸收正統儒家思想”。

    四、帶著現實生活時代資訊去學,也就是為解決當代現實問題而學,看能否從孔子那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五、帶著哲學思考去學,帶著概念、現象、表象、規律、事物、世界、矛盾、普遍、特殊、思維、主觀、客觀等等觀念去學。看能夠受到哪些啟發。

    一論傻讀的必要性。舊社會華人文盲很多,只有家境富庶人家才可能讀書。現代人試想一下,沒有九年義務教育的年代、不以數理化為基礎知識的年代,人們的學習從哪裡入手呢?必然是從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入手。並且把學到的知識不斷複習強化才能提高。所以開篇“學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慾望抓住了。

    二論傻讀的必要性。遠古時代人們頭腦中沒有社會、團體、民族、國家、科技、技術、市場、規律等明確概念,但認識社會必然從人群如何組成、如何相處開始,那麼從人群互相之間的禮儀、倫理關係開始,所以對人生思考的賢者,論述人際關係是必然的了。傻讀就是把思維帶進那個時代去閱讀,讀《論語》你不能不承認孔子的思想的廣闊而宏大。

    作為提綱,需要逐條去論述。未完待續

  • 7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把《論語》作為一本能一輩子受益的工具書讀,才能正確地理解儒家正確思想。例如《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該書最符合《論語》本意,顛覆了以往的誤解。

    這本書解釋清了《論語》的“語”就是“言"說“吾"龍(五)的傳人傳的文化語言體系,不是隨"口"亂說的話的意思。本書證明了《論語》以應用數學、龍編排,非常嚴謹,回答了各種問題,不是以往誤解的《論語》是雜亂無章的“談話語錄"。

    舉例:

    《論語》中的“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是說,每一個人要有民主文明自由地獨立修身治家集體的基本真知的意思:

    進行民主自由票決,教誨每個人要有個性,女性選物件,人民投票選人定事物,要知道投競爭勝出的候選人和事物的贊成票(三),堅決抵制、制約、制止以權(十)謀私,違反、壓制法紀規矩(四)的犯罪行為,要明白接受啊!這是最基本的真知,不知不同意可另選他人他事物的真知為無知,是應該知道的真知也不知道的無知表現。

    《論語.為政第二》十七章原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過去通常翻譯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知道、有智慧的表現。錯!這是無知無恥的表現。

    在上學時,有個老師給我們講課,開場白就說:“我對這門兒課也不太熟悉,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講不清楚,這是我有自知之明的說明。”接著就以《論語》這句話證明。你說這老師不是太無知,太無恥了!你自己不知道、不熟悉這門課,來給學生講什麼課?這不是誤人子弟嗎?

    翻譯說明:

    《論語》 二篇代表母系、背後反映不同意願,遇到十七章代表父系、以權(十)謀私,壓制交換、票決(七)的問題,該怎麼辦?

    準確譯文:

    母系二(篇)乘十七父系(章)得三十四、子系答案說:“進行民主自由票決,教誨每個人要有個性,女性選物件,人民投票選人定事物,要知道投競爭勝出的候選人和事物的贊成票(三),堅決抵制、制約、制止以權(十)謀私,違反、壓制法紀規矩(四)的犯罪行為,要明白接受啊!這是最基本的真知,不知不同意可另選他人他事物的真知為無知,是應該知道的真知也不知道的無知表現。

    註釋:

    這段話中的代詞"之"代表的得數三十四的意思:以競爭勝出的候選人和事物(三),堅決抵制、制約、制止以權(十)謀私,違反、壓制法紀規矩(四)的犯罪行為。

    詳見拙著《破譯<論語>的龍學密碼》。

  • 8 # 手機使用者64182867060

    對於儒家思想首先要進行批判而再行論至,因為它是極反動的,而且是反人類,反科學,反革命的,它反對社會進步,同時它石允許人民有知識,而讓人想不通的是中國怎麼會出那麼多的漢奸,都是來自於此。可現在還有此五穀不分的人,這在抱著孔子大腿不放,太可笑了。不知道吃了什麼湯。請大家告訴一下。

  • 9 # 一兒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出自《論語.公冶長》的成語。

    題主其實你早已吸收了正統的儒家思想。我們華夏兒女是經過兩千五多年儒家正統思想薰陶走過來的。儒家文化早已容入到我們每個人的骨髓裡。我們華人的生活中,言行裡都能找到儒家文化的影子,只是我們早已習慣了,大家沒有感覺而已。

    【論語】中有許多學習《論語》方法。下面我來說幾點。

    學而時習之。

    《論語》第一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告訴你了,怎麼樣去學習《論語》的方法。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點題主已經在踐行了。現在不是所有人都想學《論語》,不學《論語》照樣吃飯。而題主想學,就是好學。且還能公開的不恥下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學習《論語》過程中,還要不斷進行思考。把每一章都拿到現實生活中來,認真分析其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進行總結。同時在生活中遇到問題也要在《論語》中尋找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結合《論語》,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身邊的人好的言行。身邊的人有不好的言行,自己要加以避免。

    溫故而知新

    學習《論語》,不是一兩次就能掌握。要經過反覆不斷學習實踐,才會有新的體會,新的認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

    學習《論語》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學習《論語》不但要掌握學習方法。更重要的還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學習與人交往的方法,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等等。

    要想掌握儒家正統思想,只學習《論語》還不夠。還要讀儒家的《四書》《五經》,陽明心學等經典,以及一些大師的論著。這樣也能更好的掌握《論語》,全面系統掌握儒家思想。

  • 10 # 葉好古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你學習《論語》只有把握到這個核心與準則了才能夠吸收儒家正統思想。

    首先,學習《論語》你要知道它的行文背景。

    要學習《論語》必須要了解清楚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到底是個怎麼樣的時代。

    要清楚孔子的生平與主張,要清楚書裡面提到的那些弟子都是什麼樣的人,各自有什麼特點,生平如何。只有知道這些了才更容易理解與把握到《論語》裡面每一句話的真正意味。

    其次,你要透過仔細的查閱來了解到其中一些生僻或者是與現代語義有較大差異的字、詞的意思。

    這個千萬不可馬馬虎虎,孔子的時代由於書寫記錄的困難,所以每一個字都是有精確意思的,而有些時候又是一字多意,你理解偏差了就會出現背道而馳的情況。

    就像是“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一樣,有些人解釋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些人解釋為不要覺得朋友不如自己,還有些人解釋為不要和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出現這麼多解釋就是由於對字意的把握不準造成的。

    第三,通篇背誦。

    只有你通篇背誦了,在學習的時候才能夠真正做到前後聯絡,結合整篇的來揣摩,不然你看了前文不知道後文,看了後文不知道前文,那最終只會有失偏頗的掉到陷阱裡面去。

    最後,四書五經聯絡起來的看。

    四書五經在學術上都是有一定聯絡的,你看這句不懂的時候,在別的書裡面卻有對它的解釋,所以學習《論語》達到一定階段後,你其他的書也要看看。

    《論語》由於是語錄體,所以其相對於四書中的《大學》、《中庸》《孟子》來說更為難摸透。而且由於孔子的因材施教,同一個問題對不同的弟子的教誨又會不一樣,這個就需要讀者自己去仔細辨別,需要結合每個弟子的特性來去揣摩。

    另外,雖然是語錄體,但是《論語》裡面每一段話並不是孤立的,裡面每段話的上下,前後都是有一定聯絡的,有時候甚至前面篇幅的話又可以和後面篇幅的話聯絡起來。

    “溫故而知新”,學習《論語》真的是“溫故而知新”,每一次溫習可能都會有新的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角形都有什麼線?他們有什麼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