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oulder1

    你說的是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吧?

    黃陵縣橋山鎮被譽為“中華聖城”的“黃帝古城”實際上只是民間傳說中的“黃帝黃城”的“中宮”。

    曾有學者依據古“龜書圖”在橋山周圍八個方位,先後發現八座仰韶文化古城遺址。 考古人員對這八座古文化遺址的初步地面調查,均發現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加砂陶、紅陶、彩陶以及早期的灰陶、黑陶及繩紋磚瓦。其中,一處遺址中還有一口水井。據專家分析,這八座古城將黃帝陵橋山古城(中宮)南北合抱於中央,形成一座方圓四十多平方公里的“九宮連城”。

    而據《山海經》、《史記》等文獻典籍記載,軒轅氏族以天黿大黽、大龜為圖騰,發祥於中國西北“崑崙丘”;有關人士認為“黃”字為龜的正檢視。而在黃陵發現的黃帝黃城——九宮連城,既以“龜書”為依託,同時被民間長期稱作“黃城”,可見“黃”字本為軒轅氏族圖騰的象形。

    橋山出土的仰韶文物表明:遠在新石器時期,黃帝時期的先民便在這裡勞動,繁衍生息。

    可是後來的歷史上各個朝代因為都沒有專門管理傳統文化的行政部門,因而也沒有給“黃帝陵”以應有的歷史地位,直到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敬在此題寫“古軒轅黃帝橋陵”,後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中部知縣董廷楷將“古軒轅黃帝橋陵”刻於石碑之上,位於陵墓之前。又因為唐睿宗李旦陵在陝西蒲城的豐山,也稱橋陵,後來重修黃帝陵廟時,為了便於區分而改為“黃帝陵”。

    現在的“黃帝陵”是民國二十九年(1941)修建的。

  • 2 # 知未是也

    原因一,時間久遠。黃帝時期距今至少五千年時間,地表上的遺址當然難以再能見到,中國當前發現的仰紹文化遺址有幾個是在地面發現的?

    原因二,黃帝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很不發達,不可能象以後可以修建輝煌華麗、富麗堂皇、堅固結實和永久耐用的建築群與遺址。

    原因三,歷代對周邊沒有、也沒人敢進行挖掘和考古,就不可能發現有關黃帝的遺物和遺址。

    原因四,對古人關於黃帝陵的說法有誤解。由於當時人們對黃帝非常敬重,把黃帝駕崩說成昇天成仙,把埋葬黃帝不敢說成埋葬黃帝本人,說埋的是黃帝衣冠,這讓現在有的人卻真的以為黃帝昇天成仙了,認為陝西黃帝陵只是衣冠冢,把這件事情當成神話故事來對待。

  • 3 # 柴昇平

    黃帝居軒轅之丘。軒轅之丘有洵水南流注入黑水。這個黑水就是甘青的黑河。所以黃帝故里軒轅之丘位於屬祁連山的走廊南山。

  • 4 # 老楊141007668

    橋山黃帝陵附近,沒有黃帝遺蹟,但是橋山黃帝陵只能視為真陵,因為抗戰期間,橋山黃帝陵的祭拜,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已經不容褻瀆,太多先烈們為這個民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學術上可以提,但是民族基本良知告訴我們,橋山黃帝陵只能是真陵,不容置疑。

    橋山黃帝陵,周圍沒有黃帝遺蹟,也遭到學者們的質疑,因為真實的黃帝,故里和帝都均在有熊新鄭,這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為我們解開的千古迷題。

    有心的讀者,都知道斷代工程的一個課題,研究了黃帝元年,把十五歲的黃帝在有熊新鄭登基稱帝,稱為黃帝元年,是在元前4414年。路史,史記等文獻記載,黃帝得寶鼎宛荀的那一天整好是己酉朔日冬至時節,斷代工程組織專家,推算出黃帝登基有熊的時間元前4414年,據論文解釋,根據黃經,瑞士星曆錶軟體計算的時間,可以精確到幾分鐘內。

    有讀者記得,玉壺九千的黃帝時期,是元前4513年至元前4053年,他的時間正好早了100年,應該是計算錯誤。

    既然黃帝故里和帝都都在有熊,那麼黃帝遺蹟也應該在有熊,所以新鄭附近有具茨山,天心石,風后嶺等遺蹟。

    再來看看那篇論文給我們的提示,黃帝十五歲登基於新鄭,36歲時殺蚩尤,炎帝已經成為他的部下,說明阪泉之戰,征服炎帝在先,黃帝炎帝殺蚩尤的涿鹿之戰在後,這和我們所掌握的歷史是不一樣的。這個黃帝元年涉及的黃帝,應該是首代黃帝姬芒,他就是凡52先,天下鹹服,的首代黃帝姬芒,我們的人文初祖。

    盆友們如有什麼疑問,可以檢視那篇論文,題目是,言與行並,用曆法推算出黃帝元年是元前4414年,立刻就能搜到。是趙永恆,王先勝先生2015年發表的。

    我想告誡朋友們的是,新鄭鄭州的歷史,蓋過了古都洛陽和西安,是黃帝帝都和黃帝故里無疑,筆者就是洛陽人,很想去黑鄭州,可是黑不起啦,鄭州這幾年得到國家的支援很明顯,第八大古都,黃帝故里,有關部門照批不誤,我想根本原因就是斷代工程得到的關於黃帝元年的研究成果。

  • 5 # 白石61

    1937年4月5日毛主席在黃帝陵祭奠時的祭文:赫赫始祖,吾華啟造;胄祀衍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中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援。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鑑臨之,皇天后土。

  • 6 # 15268924512

    這是一脈有靈氣的黃土,這是一片繁衍希望的熱土,這是一方遺留始祖足跡的聖土, “一冢、二帝、三清、四跡、五墓、六碑、七去處、古八景” 匯成甘肅正寧深厚的文化積澱。如今,踏上正寧這片土地,沐浴鄉土之清風,感受民間淳樸之風情,親睹諸多歷史遺蹟,不由的讓人感嘆天地之遼闊,抒發懷古之幽情。尤其是站在黃帝高大的古冢前,古人“橋山唯有靈湫在,萬代穹碑煥典章”、“軒轅何事厭塵寰,自昔乘龍去未還”、“爭知仙駕遊何處,猶說衣冠葬此山”的古詩猶在耳邊迴響。

    滄海桑田,時空變遷,歷史真相被偏見的泥塵遮蔽千年,文明的興衰更替中,造就了一段特殊的歷史謬誤。雖然這樣,地下文物和地面古蹟的相互佐證,歷史人物和典籍史冊的交替輝映,大量史書記載和歷史遺蹟無可辯駁的證明:我們的始祖軒轅黃帝冢就在甘肅省的正寧縣。然而,由於歷史造成的種種謬誤,使這一歷史真相一直被塵封至今。在今天,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和抉擇:直面歷史謬誤,是勇敢地救瀆我們的良知,還是將錯就錯一任歷史真相繼續被謬誤。

    遠離神話:黃帝確有其人

    黃帝,傳說是少典之子。母名附寶,有嶠(橋)氏之女。神農氏末年,少典氏娶妻附寶,生黃帝。黃帝成長在軒轅之丘。姬姓,起源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所以從女字旁。封國有熊,號軒轅。據說黃帝有四個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分別得到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佶、儇、依十二個姓,分封全國各地,達七十國,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其實軒轅黃帝既非“神話”人物,也不是“傳說”中的人物,而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自軒轅黃帝起,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大禹……這都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真實歷史人物。商代之前,依古代實際稱呼習慣,稱此五人為“五後”,在郊祭中為了把他們與所祭祀的五位天神相區別,就稱他們為“五人王”,這已在甲骨祭祀刻辭中可以尋找到。到了周代,則稱他們為“五帝”。

    軒轅黃帝生在“神農氏世衰”的時期,以武功統一了華夏地域,建立了國家制度。他有姓、有名、有生存年齡、世系之載,其歷史活動都有時間、地點,甚至有歷史遺蹟可考,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關於“黃帝”中的“黃”與“帝”的來源,學者們存在不同的看法,曲辰經過對古籍及文字起源的研究,認為:黃字,原為依人與土地的關係 ,以正面站立之人形與田土之田字合而為一字,涵義即指土地之黃色;帝字,初以人工製做的天神偶像而創字形,意指天帝,後來借作對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軍事首領的稱謂。國家制度建立後,便又用來專稱乓高無上的君主。

    黃帝是人還是神?經實地考察,正寧黃帝冢所在地的五頃塬和二頃塬實為“五姓塬”和“二姓塬”的轉音。傳說五頃塬原來只有五戶人家,且是五個姓氏;二頃塬只有兩戶人家,是兩個姓氏。二姓或五姓,是陵戶人數,就是黃帝陵的守陵人。歷代守陵戶數都有定製。《萬姓統譜》稱,“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冢,以為氏。”《路史》又云“黃帝姬姓,子孫守橋山。”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後稷等等,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代。

    黃帝死後還葬正寧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這是歷史典籍中最早記述黃帝葬地的文字。這裡所指的“橋山”在哪裡呢?原慶陽師專歷史系教授、考古專家張耀民引經據典告訴記者:《爾雅》雲:“山銳而高曰橋也”。可見“橋山”,取山銳而高之義,絕非“沮水穿山而過,山乃如橋”。對《史記》“黃帝崩,葬橋山”這一記載,劉宋裴馬因的《史記集解》註釋說:“黃帝冢在上郡橋山”;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註釋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註釋說:“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中也說:“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冢。”針對上列記載,《元和志》雲:“子午山一曰橋山。”《明史》地理志亦云:“橋山,即子午嶺。”《讀史方輿紀要》57卷載:“橋山,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嶺,寧州東百里,即子午嶺之別阜,嶺北即真寧。”《漢書志》雲:“橋山在陽周南邊。”又云:“真寧縣、寧州東百里,西北至府城(慶陽府)二百里,漢上郡陽周地。隋改為羅川縣,屬寧州;唐天寶初,獲玉真人像於此,因改為真寧。”《正寧縣誌》雲:“清乾隆初,因避世宗胤禎諱,更名正寧縣”。可見,黃帝冢所在的橋山,漢武帝“還祭黃帝冢橋山”的橋山,即今之“銳而高”並雄踞慶陽地區正寧、寧縣、合水東部和華池縣西部之南北長約300公里的子午嶺;即今之子午嶺南部(古云“陽周縣橋山南”)的正寧境內。這是無可置疑的。

    據《史記》記載:子午嶺上有“正南北相直”的秦直道。《讀史方輿紀要》雲:綿延高聳,亦即子午山別阜矣,上有秦時直道。今有鵰翎巡司,在縣東百里。”《慶陽府志》亦云:“秦直道在羅川縣東九十里。”《元和志》雲:“在襄樂縣(今寧縣襄樂鎮)東八十里子午山,始皇自九原抵雲陽,即此道也。”秦直道遺址更證實:《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雲:“上郡陽周橋山南有黃帝冢”以及《慶陽府志》雲:“秦直道在羅川縣東九十里”等記載是完全屬實的。秦直道遺址證實了黃帝冢確實在羅川縣東80裡與羅川縣東90裡秦直道西側,也絕不會在子午嶺主峰東側,距秦直道約二百里之“橋山東麓”,這也是無可置疑的。

    那麼軒轅黃帝一生征戰南北,何處不可葬,為什麼偏葬在橋山?《列仙傳》雲:“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此處的“還葬”又是什麼意思?原來母系氏族部落的軒轅黃帝,有葉落歸根的習俗,現在甘肅慶陽正寧縣一帶此習俗仍然存在。此為軒轅黃帝“還葬生地橋山”的真正原因。如此看來,今慶陽地區乃軒轅黃帝的生地、故里、家鄉,所以他死後“還葬”在本氏族部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的承天觀(位於今正寧縣永和鎮羅川村)中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碑文記載:“茲縣據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原隰隱轔。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畫疆,本公劉積德之地。”這更進一步說明黃帝不但是葬在正寧縣,而且就是出生在今正寧縣境內。

    總而言之,陽周橋山南,秦直道西側,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今正寧縣境內的五頃塬和二頃塬的結合處,正是黃帝冢之所在。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中國史稿》中更明確認為:“今慶陽地區不僅乃軒轅黃帝的生地、故里、家鄉,而且其死後仍葉落歸根‘還葬生地橋山""”。

    原慶陽地區文化處副處長、甘肅省歷史學會理事、慶陽市歷史學會副會長路笛在接受採訪時說:“黃帝古冢不是衣冠冢”。《史記》上說:“黃帝崩,葬橋山”。這是說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並沒有說橋山上埋葬的是黃帝的衣冠。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黃帝這個真人?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和歷代及當代學者的考證論述,黃帝確有其人。既然黃帝確有其人,那麼橋山上埋葬的當然就是他,絕對不僅僅是他的衣冠或鞋劍。司馬遷在《史記》中之所以那樣記述,只是為了表達人民的心願而將黃帝神仙化。由此,歷朝歷代都按《史記》記述稱黃帝冢為衣冠冢,並在古冢前立碑時也鐫刻為”黃帝衣冠冢“。因此,可以肯定的說,橋山的黃帝古冢就是黃帝有熊氏的真墓,他的屍骨就埋在裡面。

    黃帝古冢應在西漢陽周縣。路笛認為,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學術界考證,黃帝古冢確實不在現在的陝西黃陵縣,而在西漢陽周縣(今正寧縣)。歷史上對陽周縣的記述,明代以前都記載是漢陽周縣即隋之羅川縣、唐、宋、明真寧縣(今正寧縣),只有《大清一統志》不知什麼原因將陽周縣記在陝北榆林地區,給人造成黃帝陵北移的錯覺。這樣,橋山也得北移,中國歷史地理書籍都得重新編寫。可是清代的編志者並未重視這樣一個事實:即西漢泥陽縣、襄樂縣(以上屬正寧縣)同陽周縣是三個山水相連的縣。東漢時,陽周、襄樂皆廢,併入泥陽。北魏重置三縣。既然陽周遠在榆林地區,它如何能遠隔八百里併入泥陽縣呢?行政管轄可以改變難道山水也可以移位嗎?因此,我們說黃帝陵在西漢陽周縣,也就是今天的正寧縣無疑。

    路笛先生還對橋山、嶠山與子午山、子午嶺的變遷同時也進行了論證。他認為古時的橋山、嶠山和子午山、子午嶺並不是一回事。它們名字的出現與演變同埋葬黃帝有關。按《括地誌》記載,黃帝冢具體位置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即今正寧縣五頃原鄉二頃原村。這裡有一土橋,東西兩邊都是高起的原峁,兩峁由土橋連線。在土橋中間,有一山峰聳起,山銳而高,兩邊是深谷流水。這個小山峰因夾在土橋中間,多被人們稱為橋山或嶠山。小山峰為橢圓形,南北走向。古代稱北為子,南為午,所以也成此山為子午山。黃帝就葬在這座二龍戲珠的子午山頂上。《讀書方輿紀要》57卷說:“橋山,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嶺,寧州東百里,即子午嶺之別阜”。這個記載,既說明子午山是子午嶺之別阜,又說子午山也曰子午嶺。不難看出,子午山本來只指埋葬黃帝的山峰小橋山,後來一傳再傳,就同東邊南北走向的長嶺子午嶺相混淆了,變成子午嶺和大橋山。現在,為了說明事實真相,我們應當恢復原葬黃帝的橋山和子午山原名,以便同子午嶺相區別。

    關於秦直道和蒙恬墓來佐證黃帝冢的真正所在地,路笛先生認為,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大將蒙恬和太子扶蘇率三十萬大軍在子午嶺修直道,三十七年直道還未修成,秦始皇出巡死在沙丘。秦二世胡亥發動宮廷政變,假傳聖旨賜扶蘇、蒙恬死。蒙恬死在陽周縣(今正寧縣永正鄉),葬於蒙恬窪村,墓冢尚在。扶蘇葬於寧州(今寧縣)西原畔,墓冢尚在。秦直道修成後,漢武帝沿直道北巡朔方(今寧夏),回來時,又在直道之西10裡處拜謁了黃帝陵,還發了一頓感慨。這件事也由司馬遷的史記記錄在案。而中部縣的黃帝陵距直道數百里,漢武帝怎能順路而祭呢?

    出土文物:佐證黃帝冢之所在

    黃帝氏族在今慶陽地區的生活情況,可由慶陽境內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存予以佐證。黃帝氏族在正寧生活情況,其中從正寧出土的文物灰層經用碳—14法測定可知,這些遺址和文物距今4850---6450年間,正是仰韶文化,亦即彩陶文化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開創和繁榮時期。從時間上分析,黃帝族的起源大約在公元前2700至2600年之間,距今4600至4700年之間。五帝時代開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距今約4300年。正寧縣的仰韶文化遺址和南佐墓址經科學研究測試恰在距今約4000至5000年之間,時間上也十分吻合。從正寧出土的大量文物和灰土層以及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遺存,再現著千古不滅的光輝燦爛的黃帝文化。

    從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看,正寧境內仰韶文化分佈廣泛,遺存豐富。主要有:周家村遺址,羅兒溝圈漢子村遺址、苟仁遺址、吳家坡遺址、侯家山遺址、坡底遺址、東新莊遺址、蔡家峪遺址、東龍頭遺址、仵家堡遺址、西渠遺址、峴子南峁遺址、張家疙瘩遺址、年莊子遺址、雲寂寺遺址、梨樹山遺址、嶺上遺址、疙瘩地遺址、於家莊遺址、宋家峁遺址、東坪遺址等,多達四十六處。其中峴子南峁遺址、西渠遺址、年莊子遺址、張家疙瘩遺址等就在黃帝冢附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宮家川東坪遺址。該遺址1976年冬出土的尖底瓶、葫蘆瓶、缽、盆、夾砂罐、壺等多達三十多件,其中人面紋葫蘆瓶和繪黑彩魚紋圖案的彩陶盆,屬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典型遺存,為國家一級文物。有專家考證,黃帝就是生活在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時代。

    這個符號是一把鑰匙,能開啟遙遠的6000年左右的黃帝時代的大門,隱約看到黃帝部落的生存方式、生活習慣、生命意識和觀念文化,這個祖先的標識(標誌、族徽、圖騰崇拜物)至今還作為民間文化的剪紙、香包如《葫蘆香包》、《葫蘆娃》、《魚枕》、《雙魚枕》、《娃娃針葫蘆》等存活在正寧民間民俗文化之中。

    黃帝在正寧生存過,更有文物——現存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佐證、碑文說,“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水之上游,實彭原(即寧州)之屬邑,氣象蔥蔚,原隰隱轔,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事高於後。”這裡說的“軒丘”即羅水上游的子午嶺亦稱橋山。“有熊”即黃帝,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這就是文物實據,非今人隨便就能改變的歷史事實。

    何謂軒轅?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獻侯鼎》等銘文後說:“天黿二字,銘文多見,舊譯為子孫,餘謂當是天黿,即軒轅也。因此,他認為,“天黿就是軒轅”。天黿是軒轅的氏族名稱、氏族的徽號、氏族的圖騰。黿,是水族動物,黃帝以天黿作圖騰,說明他的圖騰就是水族動物。

    對於1978年在慶陽縣發現的14000萬年前的“環江翼龍”化石,張耀民先生認為,“環江翼龍”的發現,為天黿圖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他將“環江翼龍”化石與《獻侯鼎》等天黿銘對照,相互參證,發現兩者不僅形似,且印證揭示了惟獨軒轅黃帝死後乘龍昇天的奧妙——天黿不僅是龍,而且能飛翔。天黿就是翼龍,也就是軒轅。翼龍化石的發現,為軒轅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實物圖騰的證據。

    歷史謬誤從何而來

    當記者問及黃帝冢緣何錯位時,張耀民引經據典地說:黃帝冢既然在陽周橋山,即今正寧縣東子午嶺,那為何能錯位到今黃陵縣?這裡有歷史原因,也有人為因素。《金史?卷二十六?地理志》載:“坊州、中刺史,宋中部郡軍事。”。“中部(縣),有沮河、橋山、石堂山,洛水,蒲谷水。”。又載:“寧州、中刺史、宋彭原郡興寧軍節度。國初因之,皇統二年降為軍,仍加西字,天德二年去西字為刺郡。縣四,鎮五。”“真寧,有午山、羅川水:鎮二:要關、山河襄樂,有延川水。”從上列記載看,與前代地理志載最不同的一點是把“橋山”移了位。從來不見史載有橋山的中部縣,卻就地硬生出來個“橋山”。而萬千年橋山所在地真寧縣,卻突然被換成了“午山”。此“午山”,古不見載,今不見名,也可能系“子午山”之誤。俗話說:“朝代易換,山水難移。”居然能將山水移來移去,豈不笑話。辯之者或曰:“中部縣西界即橋山,書之有何不可?”是的,中部系橋山東麓,書之有“橋山”也可以。但地理沿革向來要有個規範,不能沾上邊的都寫,那不是亂了套了嗎?再則,“橋山”向來是與黃帝冢聯絡在一起的。“山銳而高曰橋也”,橋山因黃帝而得名。孰不知此一“橋山之變”,實乃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冢錯位之源頭也。

    誠然,幾乎與南宋同時的金人,是不祭祀“軒轅”的。

  • 7 # 國寶會說話

    759218

    到底是陵,

    還是衣冠冢。

    都心知肚明!

    因為本來就是要靠賣門票的。

    這東西不能往上翻,越翻越真相大白!

    就不好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豆腐在日本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