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物樑子
-
2 # 沒有四季的冬天
傳給誰都不可能延續萬世。
扶蘇有儒家風範,如果他繼承皇位,大秦帝國的大廈應該會再堅持幾年。
秦帝國的將軍善於征戰,殺戮成性,橫行霸道,文臣少有清廉,多貪官汙吏。如果扶蘇當了皇上,實行糾正,想還老百姓一個好日子,那就會損害那些當官的利益,如果還是任他們亂來,壓榨百姓,那結果一樣。
始皇帝在位期間,天下百姓已經民不聊生,只要有人舉旗反叛,就和陳勝吳廣一樣,都會一呼百應。
根基不穩,還想萬世,不可能
-
3 # 奕天讀歷史
秦始皇即使明確傳皇位給公子扶蘇,很明顯也不能讓大秦帝國的基業傳承萬世。因為秦始皇去世前,秦朝內部的矛盾已經將要到達一觸即發的地步。秦朝的滅亡是秦始皇在世時,積累下來的社會矛盾的必然結果。
扶蘇仁慈寬厚,實行仁政,可以降低秦朝的內部矛盾
扶蘇同情儒家,信奉仁義,繼位之後,能夠實行仁政,這是普遍認同的。扶蘇上臺後,減少勞役,降低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如果這些措施能夠快速有效的推廣下去,對於秦朝的穩定,必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這只是理想化狀態的結局,管理一個國家,一項重大舉措的實施,肯定不是一撮而就的。來看一下扶蘇繼位後,面臨的困局,就會了解扶蘇很難力挽狂瀾,將秦朝的基業繼續維持下去。
扶蘇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改革
從秦始皇在前210年夏天去世,到前209年秋天陳勝、吳廣起義,僅有短短的一年的時間。扶蘇要進行改革,在秦朝的交通條件下,能不能快速收集到必要的資訊。
《史記》中多處記錄秦朝百姓“苦秦久已”,百姓苦的就是沉重的勞役和稅賦。扶蘇必然不能將全部勞役和稅賦都免去,那麼免多少才合適呢?要調研,然後出決定,然後再執行下去,一年的時間很難全部解決。
扶蘇能減免的勞役和賦稅非常有限
扶蘇可以不修阿旁宮,但是驪山陵墓可以不修麼?秦始皇從繼秦王位開始就在修驪山陵,沒看到薄葬的情況,如果扶蘇不繼續按原計劃修完驪山陵墓,讓秦始皇無法入土為安。這跟扶蘇自己的“孝”就衝突了吧。
還有長城要不要繼續修,長城的三十萬戍卒要不要繼續供養下去;去各地守邊的戍卒還要不要繼續徵用;還有要不要繼續支援嶺南的軍事行動,繼續向嶺南移民,前210年,嶺南還在打最後一次大仗。
扶蘇準備對秦始皇“不孝”,驪山陵不修了,邊防也準備不要了,還準備大量削減秦軍,扶蘇有這麼大的魄力麼?歷史上扶蘇可是連確認詔書真假的勇氣都沒有。
秦朝和舊六國的矛盾沒法解決
張良等六國舊貴族,在秦始皇活著時,一直在謀劃刺殺秦始皇,並且被通緝。扶蘇是不會去赦免他們的,因為扶蘇應該知道這些六國貴族對秦朝的仇恨,赦免了他們也不會讓他們徹底放棄仇恨。
項梁、項羽這些舊貴族,也一直在尋機起事,只要有了星星之火,馬上就可以燎原。
劉邦這些逃跑的戍卒、役夫早已經上山成為了流寇,也在等待時機。
六國百姓也同樣怨恨秦朝,這從陳勝、吳廣起義時的狀態已經可以看出來了。
扶蘇一年之內能免多少的賦稅,能平息多少人心中對秦朝的怨恨呢?
未經證實的情況,陳勝、吳廣誤期沒有犯死罪
最近看到一些資料,從考古的一些文物,特別是文字資料中,有人發現秦朝的法律可能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酷。陳勝、吳廣誤期,根本就是罪不至死。
如果這是真的,只能說明秦朝民間早已經聚集了一股反抗秦朝的勢力,這股勢力,只是在陳勝、吳廣這裡,借誤期爆發了而已。
這種情況下,農民起義的爆發,扶蘇無法阻止。
“勞役賦稅”之重,只是秦朝滅亡的一個原因,更主要的應該還是秦朝和舊六國遺民之間的矛盾。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秦朝滅亡,時間間隔太短,很多活著的人,還是被秦國兇殘打過的那一批。比如劉邦,還比秦始皇大三歲,都還活著,他們心中的那股對秦的怨恨並沒有平息。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開始實行仁政,也許可以避免秦國滅亡,但是秦始皇要不要防禦匈奴,要不要統一嶺南呢?取捨之中,秦始皇選擇了蓋世武功,而實際上丟棄了秦朝的萬世基業。因此,不管是扶蘇,還是胡亥繼位,秦朝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
4 # 冷清先生
即便公子扶蘇當皇帝,大秦帝國也不可能傳萬世。歷史是不會反轉的,過去的歷史永遠都回不去了。
假如扶蘇當皇帝,一定會施仁政是肯定的。《史記》記載:“扶蘇為人仁”、“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和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並因此逃亡天下。秦始皇聞訊後勃然大怒,於是下令御史拘捕儒生術士。儒生術士相互告發,秦始皇親自判處犯禁的460多人,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黥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死於沙丘,丞相李斯假如秉公而斷,不附和趙高“廢長立幼”,扶蘇就不會被賜死,蒙恬也不會死。公子扶蘇為秦二世,必定會改革弊政,對天下輕徭薄役,天下黎民必定擁護秦朝,哪些六國貴族遺民,再怎麼想鬧事,也折騰不起來。
公元前209年9月,長城軍團的900名楚人新兵,要趕往漁陽(北京)戍邊,走到大澤鄉的時候遇雨而誤期。假如,秦二世是公子扶蘇,由於實施仁政,陳勝、吳廣就沒有必要再起義,更不可能打著公子扶蘇的旗號起義。陳勝、吳廣不首先起義,漢高祖劉邦、項梁、項羽等英雄豪傑,也就失去天下響應的依據。
關於公子扶蘇的出生以及他的母親是誰,還有秦始皇的皇后是誰,史書上一概沒有記載。有個叫李開元的人,他出了一本書叫《秦謎》,在這本書中,李開元透過研究推測,秦始皇的皇后是楚華人,也就是說公子扶蘇的母親是楚華人,公子扶蘇具有秦人和楚人的雙重血統。
秦末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是楚人,攻入咸陽的劉邦也是楚人,打敗章邯的項羽也是楚人,陳勝死後扛起反秦大旗的義帝熊心,是楚懷王的後裔,“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六國的百萬反秦力量,楚人佔了一半多,足足有五六十萬。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楚人推翻了秦王朝。
假如,公子扶蘇成為秦二世,公子扶蘇一半的楚人血統,他的母親皇太后的楚人身份,對天下的楚人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楚人還會大規模的造反嗎?楚人不造反反秦,秦就不會亡於秦子嬰,也就沒有了楚漢戰爭,更沒有了400年大漢王朝。13億漢族人,今天可能就叫秦族人了。
但是,這一切都是幻想和假設而已,歷史是不能改變的。秦始皇死於沙丘,趙高、李斯矯詔,公子扶蘇賜死了,蒙恬也死了,長城軍團解體了,劉邦、項羽把秦朝滅亡了,400年漢朝建立了。今天,中國的主體民族是大漢民族,並不叫“大秦民族”,這就是真實的歷史事實。
-
5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看到誰家江山萬萬年了?帝國時代,三百年是大限。兩宋堅持了319年,唐289年,大明276年,大清276年。誰家江山傳萬世了!
扶蘇,秦始皇長子,也是秦始皇屬意的繼承人。但被趙高,慫恿胡亥、聯合李斯逼殺,為後世留下無限唏噓。為給予厚望的公子扶蘇一嘆,更為秦二世而亡一嘆!
但大位真的傳到扶蘇手裡,他真的能調整帝國的車輪迴到正軌?我看未必,這個人的魄力不足啊!首先,生死就是一等一的大事。我們老百姓都常說:狗急了跳牆、兔子急了咬人、殺雞雞也得撲騰撲騰!但扶蘇接到假傳的秦始皇照命時的表現是什麼?哭著跑進屋裡自殺了!而當時他所處的形勢如何?他是在蒙恬的軍中啊!蒙恬的二十萬長城軍團是帝國的主力軍團,蒙恬是難得的上將。就連蒙恬都對聖旨表示懷疑,他作為皇子,先自殺了。啥腦子啊!蒙恬遇到了豬隊友。可憐蒙恬,沒了扶持的主君,不得不隨後就死。
以扶蘇這種柔弱的性格,他能否有能力迅速逆轉他強勢父親多年的國策,真能立刻回到與民休息的軌道上?遇到來自秦貴族的阻力他擋得住?
從後面的形勢看,親王子嬰是一個有主見和行動力的人。他為阻止秦的覆滅而做了該做的努力,比如殺了趙高,調動了可以調動的軍團。扶蘇真的不見得比子嬰做得好。子嬰都失敗了,扶蘇更不見得行。
強盛的大秦帝國轟然倒塌,崛起一個雄壯的大漢。歷史有時候很公正,就像一樣強大的隋轟然倒塌而崛起一個更強大的唐。漢隨秦制,唐隨隋制。就算另一種重生吧!
永遠恢弘的是中華文化,真的可以萬萬年!
-
6 # 葉子寫實
即使秦始皇把皇位傳給公子扶蘇,大秦帝國也不能傳承萬世,因為在這世界上就沒有一個傳承萬世的朝代。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1,扶蘇仁慈寬厚,實行仁政,可以降低秦朝的內部矛盾。任何一個朝代的改變,都要經過一段時期的階級鬥爭,才能讓社會變得穩定起來。秦朝初建時,秦始皇對各個諸侯國的貴族勢力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但他們並不買賬,南韓貴族後裔張良,就曾經買通刺客刺殺過秦始皇。
2,自秦孝公以來,實行商鞅之法,讓秦國富強起來。不管商鞅之法適合不適合其他六國,總也要有一個磨合的階段,所以在秦國建立初期,社會是極其不穩定的。如果扶蘇繼位實行仁政,會緩和國家與其他貴族、勞苦人民的矛盾,最起碼秦國不會在幾年內滅亡。
有句俗話:“人無千日好,花無千日紅”,誰能保證秦國代代出明君呢?盛極一時的大唐都會爆發“安史之亂”, 睿智的晉武帝司馬炎居然讓一個白痴當了皇帝……誰又敢說能讓自己的王朝千秋萬世呢?
-
7 # 天下歷史風雲
秦始皇即使明確傳皇位給公子扶蘇,很明顯也不能讓大秦帝國的基業傳承萬世。因為秦始皇去世前,秦朝內部的矛盾已經將要到達一觸即發的地步。秦朝的滅亡是秦始皇在世時,積累下來的社會矛盾的必然結果。
1、扶蘇仁慈寬厚,實行仁政,可以降低秦朝的內部矛盾
扶蘇同情儒家,信奉仁義,繼位之後,能夠實行仁政,這是普遍認同的。扶蘇上臺後,減少勞役,降低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如果這些措施能夠快速有效的推廣下去,對於秦朝的穩定,必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這只是理想化狀態的結局,管理一個國家,一項重大舉措的實施,肯定不是一撮而就的。來看一下扶蘇繼位後,面臨的困局,就會了解扶蘇很難力挽狂瀾,將秦朝的基業繼續維持下去。
2、扶蘇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改革
從秦始皇在前210年夏天去世,到209年秋天陳勝、吳廣起義,僅有短短的一年的時間。扶蘇要進行改革,在秦朝的交通條件下,能不能快速收集到必要的資訊。
《史記》中多處記錄秦朝百姓“苦秦久已”,百姓苦的就是沉重的勞役和稅賦。扶蘇必然不能將全部勞役和稅賦都免去,那麼免多少才合適呢?要調研,然後出決定,然後再執行下去,一年的時間很難全部解決。
3、扶蘇能減免的勞役和賦稅非常有限
扶蘇可以不修阿旁宮,但是驪山陵墓可以不修麼?秦始皇從繼秦王位開始就在修驪山陵,沒看到薄葬的情況,如果扶蘇不繼續按原計劃修完驪山陵墓,讓秦始皇無法入土為安。這跟扶蘇自己的“孝”就衝突了吧。
還有長城要不要繼續修,長城的三十萬戍卒要不要繼續供養下去;去各地守邊的戍卒還要不要繼續徵用;還有要不要繼續支援嶺南的軍事行動,繼續向嶺南移民,前210年,嶺南還在打最後一次大仗。
扶蘇準備對秦始皇“不孝”,驪山陵不修了,邊防也準備不要了,還準備大量削減秦軍,扶蘇有這麼大的魄力麼?歷史上扶蘇可是連確認詔書真假的勇氣都沒有。
4、秦朝和舊六國的矛盾沒法解決
張良等六國舊貴族,在秦始皇活著時,一直在謀劃刺殺秦始皇,並且被通緝。扶蘇是不會去赦免他們的,因為扶蘇應該知道這些六國貴族對秦朝的仇恨,赦免了他們也不會讓他們徹底放棄仇恨。
項梁、項羽這些舊貴族,也一直在尋機起事,只要有了星星之火,馬上就可以燎原。
劉邦這些逃跑的戍卒、役夫早已經上山成為了流寇,也在等待時機。
六國百姓也同樣怨恨秦朝,這從陳勝、吳廣起義時的狀態已經可以看出來了。
扶蘇一年之內能免多少的賦稅,能平息多少人心中對秦朝的怨恨呢?
5、未經證實的情況,陳勝、吳廣誤期沒有犯死罪
最近看到一些資料,從考古的一些文物,特別是文字資料中,有人發現秦朝的法律可能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酷。陳勝、吳廣誤期,根本就是罪不至死。
如果這是真的,只能說明秦朝民間早已經聚集了一股反抗秦朝的勢力,這股勢力,只是在陳勝、吳廣這裡,借誤期爆發了而已。
這種情況下,農民起義的爆發,扶蘇無法阻止。
“勞役賦稅”之重,只是秦朝滅亡的一個原因,更主要的應該還是秦朝和舊六國遺民之間的矛盾。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秦朝滅亡,時間間隔太短,很多活著的人,還是被秦國兇殘打過的那一批。比如劉邦,還比秦始皇大三歲,都還活著,他們心中的那股對秦的怨恨並沒有平息。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開始實行仁政,也許可以避免秦國滅亡,但是秦始皇要不要防禦匈奴,要不要統一嶺南呢?取捨之中,秦始皇選擇了蓋世武功,而實際上丟棄了秦朝的萬世基業。因此,不管是扶蘇,還是胡亥繼位,秦朝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
8 # 獨釣寒江雪5728
即便是秦始皇傳位於扶蘇,秦帝國傳千秋萬世也是不可能的。
有道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誠然,公子扶蘇是很不錯,但是誰又能保證扶蘇之後的子子孫孫,都如扶蘇一樣,成為優秀的守成之君呢?但是扶蘇若是能夠即位,秦帝國的統治維繫一兩百年時間還是有這可能的。
扶蘇,始皇帝長子,是一個具有政治遠見的人,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重典酷刑、嚴法苛政,主張輕徭薄賦,以民為本,仁政治國。扶蘇天性善良、仁慈謙遜,深得百姓的愛戴,為自己博得了“公子扶蘇”的美名。
俗話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秦滅六國天下一統,江山初定,理應休養生息,不宜大動刀兵。扶蘇的人格魅力和政治主張與之高度得契合,加之又在軍隊中磨礪歷練,柔中有剛,剛中帶柔,是最為理想的守成之君。
記住兩個關鍵的時間點。公元前210年七月初三,秦始皇暴斃於沙丘平臺;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被逼在大澤鄉起義。從始皇暴斃到陳勝吳廣起義中間有一年多的時間差,假定始皇斃,英主扶蘇繼位,一年的時間,以公子扶蘇的人格魅力及其治國方略,懷柔政策頻頻使出,停止大興土木,減免苛捐雜稅,百業漸興,民心漸穩,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始皇帝埋下的地雷很有可能就此被扶蘇排除,近乎失控的局面也很有可能被公子扶蘇控制住。在此情況下,陳勝吳廣未必會有此機緣來到大澤鄉,既便是來到大澤鄉因下雨延期也未必會被治罪。
至於陳勝吳廣具體以什麼樣的名義起義,史記記載:陳勝說了“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如果是扶蘇繼位,此理由就不復存在,天下響應者將廖廖無幾。在救火隊長扶蘇公子的英明領導下,眾多救火隊員,蒙恬、蒙毅,李斯、馮去唧、王倌、尉僚等齊心協力,加上秦帝國軍事的強大,陳勝、吳廣、項羽、劉邦未必能夠掀得翻秦朝的統冶。類似的歷史情節,如唐代的安史之亂,戰亂雖曠日持久,但大唐最終平定了叛亂,取得了勝利。又如明朝土木堡之變,北京城內空虛,人心渙散,瓦剌也先隨時會舉兵進犯,然而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於謙的力挽狂瀾之下,弱旅變成了強兵,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最終破滅了瓦剌也先欲入主天下的好夢。
相信,會有很多人與我的觀點相佐,但這並沒有關係,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否認我觀點的人理由無非是“天下苦秦久矣。”那麼請問:秦統一天下之前,天下的老百姓難道就不苦嗎?別忘記另外的一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為秦帝國統治下的老百姓,他們雖然沒聽過這句話,但身臨其境的他們比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更加透徹,因為他們要時時忍受著頻繁戰事給他們帶來的傷痛。子曰:“春秋無義戰。”春秋戰國時代,統治者們為一己之私,頻繁地發動戰事,使得老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老百姓需要的是什麼?生活安定、不捱餓能有口飯吃、能夠活下去,僅此而已。至於是誰來統治天下,是誰來做這個皇帝,他們不會關心,也不想關心。好不容易天下一統,再無戰事,暴君歸去,仁主繼位,廢工程,減稅收,罷苛政,百業漸興,民心漸穩,生活安定,休養生息,此時誰還希望打仗?誰又捨得為他人賣命?無論是陳勝、吳廣起義,還是項羽、劉邦興兵,老百姓不會贊成,更不會參與,我吃得飽、穿得暖了,我憑什麼要為你賣命?仁君現世,天下大治,為一已之私,擅動刀兵,試問:天下會有多少人響應?又問:失去了民心支援的興兵又會有多大的勝算?不用多說,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歷史終究是歷史,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從秦始皇暴斃,到趙高李斯的合謀,註定了扶蘇的悲劇,也註定了秦朝國祚的終結,正因為如此,因緣際會下,精彩紛呈的楚漢爭雄就此拉開了帷幕。
-
9 # 厚土高天識君
秦滅六國後,當時的社會環境非常複雜,新法律,新體制,需要強制推行,新法的執行有益於下層.人群,而對權Quest族的利益有很大的損害,處處牴觸詆譭,社會矛盾非常尖銳,這樣的社會環境,必須有三十年的過渡適應期,才能走過危險期,而在這期間中央政府高層,絕不出絲毫差錯,秦統一後的基本國策沒錯,推行秦法也不存在錯誤,因為秦的崛起,統一都是秦法治理的結果。所以秦法的嚴明讓後世儒家謬論為暴政,那時才是法大於權的社會,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不是刑不上士大夫。
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確切的說是六國貴族叛亂,這些烏合之眾與章邯決戰時一敗再敗,就連梟首項梁也死於陣中、項羽殺了宋義,為什麼要用“破釜沉舟”的方式作戰,因為他毀了士兵逃跑的工具,只有死戰才有活命,也就是造反後作戰唯一的平局,與秦軍對峙,而此時秦中央政府高層,正在狗咬狗一嘴毛的窩裡鬥,對於前線吃緊的戰況,無人過問,這支沒有後勤供應,又見不到皇帝的聖諭的部隊,鬥志逐漸瓦解,李斯的死,似走投無路的主將章邯徹底對朝廷失望,投降了項羽,少了這支主力軍阻擊,項羽滅秦仍然困難重重。
秦的滅亡是內鬥的結果,如果扶蘇上位,便沒有屠殺宗室,忠臣良將,指鹿為馬的鬧劇,更有良將蒙恬蒙毅扶佐,就沒有項羽劉邦什麼事了。
-
10 # 楊柳青青春之聲
謝謝你,這樣的題目我寫過多篇,這裡作以簡略的回答,個人認為既是北長城做監軍的扶蘇坐上了秦朝皇帝的寶座他也長久不了,第一扶蘇闇弱,一味的愚忠,不知變通,在接到趙高矯詔的詔書後他的種種表現就可以斷定他的能力遠遠差之於他的父皇嬴政政治千里,他的軍事搭檔蒙甜攔都攔不住,決然去死,並極其愚忠的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你想,這樣的一味的只知愚忠,不知變通既是他坐上皇帝他能駕馭大朝,勘察大臣?巡九州,理萬民?休也!
況且,那時已經出現了蟄伏於鄉野的草莽英雄,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政治發軔,項羽見了秦始皇的車駕很輕蔑的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見了秦始皇的車駕不無感慨的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這些已經蠢蠢欲動的政治英雄你扶蘇駕馭的了嗎?宮廷鬥爭列來詭詐多變,風起雲湧,扶蘇這等人中只知愚忠不知變通的人既是坐上皇位皇位焉能有保?非劉邦那種無賴加詭詐配以政治流氓方能駕馭當時的天下,除此以外還有誰能駕馭的了哪?
回覆列表
不可能!
歷代皇朝中唐朝289年,其中有15年,被武周黑了一把。宋朝320年,分為北宋南宋。這些王朝不能做到長治久安的原因有四條,基本的共性東西,也就是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難以克服的矛盾:1.統治者內部矛盾(皇帝與宰相、皇室內爭儲、朝官與宦官)、2.中央和地方矛盾、3.中國與周邊政權國家的矛盾(外部環境)。4.生產力或新生事物在一刻不停地發展進步之中,不斷對管理制度造成衝擊。
除此之外,秦朝有自身弱點。對處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和不同文化區域間矛盾,經驗嚴重不足。人治特色過於濃厚,李斯殘害同窗學友韓非子,後來趙高指鹿為馬,已經表明法制淪為一紙空文。
扶蘇仁厚,其子孫廣德,何以能千紀萬年有效處理好這些矛盾。